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类型枇杷果实着色期间果肉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作明  周春华  陶俊 《中国农业科学》2007,40(12):2910-2914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枇杷果实着色过程中果肉类胡萝卜素的变化特点,探讨果肉外观颜色差异形成的原因。【方法】以‘大红袍’、‘青种’分别代表红沙和白沙两类不同枇杷品种,自果实开始着色起,分期采样,进行枇杷果肉类胡萝卜素提取、纯化和HPLC分析。【结果】果实进入着色期后,果肉叶黄质含量迅速下降,至果实成熟时下降平缓,而α-胡萝卜素、β-胡萝卜素、β-隐黄质和玉米黄素成分均呈上升趋势,尤其在采收前7~14 d上升迅速。果实成熟后,‘大红袍’果肉的类胡萝卜素总量为‘青种’的2倍以上;两品种果肉叶黄素类色素含量接近,但类胡萝卜素含量差异较大,‘大红袍’ 的胡萝卜素含量是 ‘青种’的4倍左右。【结论】胡萝卜素积累的多少,尤其是β-胡萝卜素含量的高低是造成‘青种’和‘大红袍’果肉类胡萝卜素总量积累差异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这两个品种果肉色泽深浅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测分析中国樱桃地方种质‘南早红’(早熟,橙红)和‘红妃’(紫红,综合性状优良)杂交F1代果实主要性状的遗传表现,探究果实主要性状遗传规律,为优异性状基因挖掘奠定工作基础,也为新品种选育和杂交亲本选择与选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田间调查和测试分析‘南早红’(NZH)和‘红妃’(HF)正、反交F1代群体(n=226)果实大小(单果质量、果实纵径、横径、侧径)、风味(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滴定酸)、颜色(果实花色苷含量)、形状(果形指数)、果实生育期、果柄长度等17个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其遗传倾向并预测遗传模式。【结果】正交(‘南早红’ב红妃’)和反交(‘红妃’ב南早红’)F1群体单果质量分离广泛,分别为2.59—7.46和2.45—6.48 g,但平均单果质量(4.30 g、4.05 g)均小于中亲值(4.58 g)。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含量杂种优势明显,前者正、反交群体均值分别为14.55%和14.51%,高于亲本HF(12.97%)和NZH(11.36%),超高亲率分别达78.52%和76.09%...  相似文献   

3.
以‘大红袍’和‘金华大白桃’、‘杭蜜2号’杂交组合为试材,分析了F1代主要性状遗传倾向。结果证实果实成熟期属于数量性状的遗传,后代出现较广泛的分离,50%的杂交后代果实成熟期在亲本之间或接近亲本。受非加性基因的影响,果实大小低于双亲,仅有3.8%的后代呈超双亲现象;后代中约有1/3果肉颜色为红色;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呈现变低的倾向,后代中约25.1%远低于亲本;果实大小、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与果实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美味猕猴桃新品种‘瑞玉’果实品质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猕猴桃新品种‘瑞玉’与11个美味猕猴桃品种的果实品质进行比较分析,以评价新品种‘瑞玉’的综合品质。【方法】以西安猕猴桃试验站种质资源圃的新品种‘瑞玉’及其他11个美味猕猴桃品种为试材,在果实达到成熟期测其单果质量和果形指数,可食条件下测其硬度及可溶性固形物、干物质、可滴定酸、可溶性糖、维生素C含量,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及主成分分析对果实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与其他11个猕猴桃品种相比,‘瑞玉’的单果质量和可滴定酸含量最低,分别为81.11g和0.83%;果形指数和维生素C含量居中,分别为1.42和83.53mg/hg;干物质、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含量及糖酸比最高,分别为24.50%,21.28%,12.09%和14.53。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干物质和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49和0.868;可溶性糖含量与干物质和维生素C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00和0.841;可滴定酸含量与维生素C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39。主成分分析提取出3个主成分,主成分1所携带的信息主要是干物质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糖酸比、可滴定酸含量;主成分2所携带的信息主要是维生素C含量和果形指数;主成分3所携带的信息主要是单果质量和硬度。【结论】新品种‘瑞玉’的干物质、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含量及糖酸比显著高于其他几个品种,且综合品质较高;主成分分析显示,12个猕猴桃品种品质优劣的顺序依次为‘金魁’、‘翠香’、‘瑞玉’、‘海艳’、‘哑特’、‘徐香’、‘晨光’、‘贵长’、‘秦美’、‘秋明’、‘海沃德’和‘米良一号’。  相似文献   

5.
‘夏日红’是2006年从自然杂交实生后代中选育而成的早熟型欧李新品种。果实扁圆形,果皮红色,果肉黄色,味酸甜;平均单果质量6.74 g,半离核。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10.9%,总糖含量8.20%,总酸含量1.81%,糖酸比4.53,可食率94.51%。果肉含钙219.7 mg/kg,铁4.4 mg/kg,锌1.09 mg/kg,维生素C 182 mg/kg。果实发育期96~101 d,北京地区7月下旬成熟;货架期3~5 d,冷藏20 d左右,冷冻可达1a,果实不失味。适合北京地区栽培,第二年开花结果,丰产性较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于成熟期差异较大的2个柿品种在发育过程中的重要品质特性进行测定分析,明确其变化规律,以期从表型以及生理层面阐释柿早晚熟性状的生物学特征,为早晚熟柿品种的栽培管理以及果实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对早熟柿品种‘七月早’和晚熟柿品种‘吊柿’在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的重要表型(单果质量、横纵径、色泽)及生理指标(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果糖、蔗糖、葡萄糖、抗坏血酸、可滴定酸、总酚、黄酮、单宁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综合比较2个柿品种各指标在果实发育过程中形成特性及变化规律的差异,明晰柿早熟与晚熟果实的品种特性。【结果】在柿果实的发育成熟过程中,2个柿品种单果质量、横径、纵径的生长发育均符合“S”型生长曲线,其中‘七月早’花后60 d之前为第1快速生长期,60~80 d为缓慢生长期,80 d以后为第2快速生长期;而‘吊柿’花后110 d之前为第1快速生长期,110~140 d为缓慢生长期,之后进入第2快速生长期。在第1快速生长期,2个柿品种果实呈绿色,色泽指数变化较小,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糖、抗坏血酸、可滴定酸、总酚、黄酮等含量的变化趋势较为稳定;当果实发育进入缓慢生长期,单果质量和横纵径的增长速度变缓,果实开始转色,色泽指数发生明显变化,叶绿素、抗坏血酸、可滴定酸、总酚、黄酮、单宁等的含量开始显著降低,而类胡萝卜素、糖含量显著上升;当果实发育进入第2快速生长期,单果质量和横纵径又开始快速增长,而果实其他品质指标的变化速率又趋缓。早熟柿品种‘七月早’各品质指标的变化速率较快,变化起始节点均早于晚熟品种‘吊柿’;晚熟品种‘吊柿’具有较长的第1快速生长期,且其在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蔗糖高峰现象。在果实成熟之后,晚熟品种‘吊柿’的糖类、抗坏血酸、可滴定酸、总酚、不溶性单宁等的含量均高于‘七月早’。【结论】缓慢生长期是柿果实多个重要性状变化的关键时期,2个柿品种主要品质特性的形成均开始于果实的缓慢生长期,并在第2个快速生长期变化速率减缓并趋于稳定。晚熟品种‘吊柿’在果实成熟后,主要影响果实风味的糖酸等的含量均高于早熟品种‘七月早’。  相似文献   

7.
白肉枇杷是中国特有的种质资源。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筛选培育出的白肉枇杷新品种‘三月白’,是‘早钟6号’ב新白2号’的杂交后代,具有极早熟,优质、果实大、易剥皮,肉质细嫩、味鲜、清甜、风味佳,早结、丰产、稳产等优点,适宜在福建、四川、重庆等枇杷产区种植。2018年3月,‘三月白’枇杷通过福建省科技项目成果评审,评审报告认为,‘三月白’枇杷新品种综合性状整体水平处于国际领先行列。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越橘亲本对其杂交后代果实糖酸性状遗传的影响,为科学选配亲本提供依据。【方法】以高糖高酸的南高丛越橘品种‘Sapphire’和中糖低酸的北高丛品种‘Berkeley’为亲本配置正反交组合,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对亲本及其杂交后代果实中糖和酸的组分及含量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越橘果实中的果糖和葡萄糖是主要的可溶性糖组分,柠檬酸和酒石酸是主要的有机酸组分,各糖酸组分及总糖和总酸含量在正反交组合中均表现出广泛的分离,其中糖组分及总糖的变异系数大于15%,酸组分及总酸的变异系数大于30%,酸的变异幅度大于糖的变异幅度,说明酸含量的选择潜力大;杂交后代糖和酸含量的平均值均低于亲中值,呈衰退变异,正反交后代果糖、葡萄糖及总糖含量平均值倾向低糖亲本,而柠檬酸、酒石酸及总酸含量平均值倾向父本;糖含量在杂交后代中呈正态分布,表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酸含量在杂种后代中呈偏向低酸的偏态分布,可能有主效基因存在。杂交后代糖酸性状的广义遗传力(H2)存在明显差异,果糖、葡萄糖、总糖、柠檬酸和总酸的H2较高,为0.66-0.86,其中以果糖最高,正反交组合分别为0.84和0.86,表明这些性状的变异主要来自遗传效应,遗传潜能大,而酒石酸的H2最低,正反交组合分别为0.22和0.30,表明酒石酸的遗传效应小,易受环境影响。【结论】越橘杂交后代果实糖酸组分及总糖总酸含量广泛分离,后代平均值均低于亲中值。糖呈正态分布,属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潜能大,含量趋近于低糖亲本,具有一定的母性遗传倾向;而酸呈偏态分布,含量趋向于父本,明显受父本影响。  相似文献   

9.
分析云南10个芒果栽培品种的果实性状和糖酸组分及含量,为今后系统开展云南芒果果实品质差异及新品种引种选育提供参考。以10个云南芒果栽培品种为试材,对果实的平均单果重、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和果形指数等9个品质性状进行测定;利用HPLC对芒果果实中的糖酸组分及含量进行测定与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经HPLC检测发现所测10个品种中的主要有机酸为酒石酸、苹果酸和柠檬酸,主要积累糖组分为蔗糖。平均单果重和果实硬度最大为‘R2E2’;‘南逗迈4号’的甜度值和总糖含量最高;‘台农一号’的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最高;‘Khiew Saway’的总酸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如金菌土壤改良剂对4个草莓品种果实品质及产量的影响.【方法】在日光温室中,将‘红颜’‘章姬’‘幸香’和‘白草莓’4个品种分别种植在施入如金菌土壤改良剂和未施如金菌土壤改良剂的对照土壤中,通过测定果实VC、粗蛋白、可溶性糖、有机酸含量,及单果质量、单株结果数和单株产量等指标,评价如金菌土壤改良剂在果实品质及产量方面的作用.【结果】与对照相比,施入如金菌土壤改良剂显著增加了‘红颜’草莓的果实品质及产量,其VC含量增幅达7.59%,粗蛋白含量增幅达25.00%,可溶性糖含量增幅达5.78%,有机酸含量降幅为10.56%,糖酸比增幅达16.92%,平均单果质量增幅为21.00%,最大单果质量增幅达58.82%,单株结果数增幅为4.35%,单株产量增幅为27.13%,大果率增加8.60%,中果率增加6.97%,小果率减少了16.73%.【结论】施用如金菌土壤改良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4个草莓品种的果实品质,显著增加果实产量,但对不同草莓品种的果实品质及产量有不同的影响,其中对‘红颜’草莓的影响最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东红’猕猴桃为红心猕猴桃新品种,目前鲜见关于不同浓度膨大剂(CPPU)处理的相关报道。研究不同浓度的CPPU对‘东红’猕猴桃果实品质的影响,确定最优的CPPU处理浓度,可为‘东红’猕猴桃优质高效生产栽培提供有利参考,对‘东红’猕猴桃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以‘东红’猕猴桃为试验材料,用含0.1%的50 mL CPPU溶液分别稀释成40,20,16.7,10,8.3,6.7,5.6,5.0,4.2,4.0 mL/L等10个浓度的CPPU水溶液,在盛花后25 d浸果,以清水为对照(CK),于果实成熟期检测分析了果实大小、形状、可溶性糖含量、可滴定酸含量、抗坏血酸含量、干物质含量等相关品质指标,以明确不同浓度的CPPU对‘东红’猕猴桃果实品质的影响。此外,结合差异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来确定‘东红’猕猴桃最适宜的CPPU处理浓度。【结果】不同浓度CPPU处理的单果质量、干物质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显著增加,其中10 mL/L处理后,单果质量达到最大值,增幅高达59.2%,未经处理的‘东红’猕猴桃其单果质量较小;CPPU处理下的果实硬度均显著降低,贮藏时间总体随CPPU浓度的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文比较分析了枇杷白肉突变体的突变型与野生型生物学特性和果实品质差异,为探讨枇杷白肉果实形成原因,以及进一步揭示枇杷果实品质形成机理奠定基础。【方法】通过田间调查及生理生化测试,分析突变型与野生型的物候期、叶及果实品质差异。【结果】突变型与野生型的物候期十分接近,突变型的果实始熟期比野生型晚1周左右;突变型叶片长度、叶柄长度明显长于野生型,叶片厚度明显薄于野生型;突变型果实的单果重和果实纵横径均小于野生型,果肉的可溶性固形物和总糖含量分别比野生型高出9.2%和9.3%,总酸含量比野生型低21%;突变型果肉的维生素C含量与野生型基本相当;突变型果肉的粗纤维含量比野生型低14.3%,β-胡萝卜素含量仅为野生型的7.55%;突变型果肉的果糖、葡萄糖、蔗糖含量分别比同时期野生型高19%、8%和23%。【结论】突变型的果实始熟期比野生型晚,β-胡萝卜素含量大大低于野生型,总糖、果糖、葡萄糖、蔗糖、均高于野生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 64 份黄皮种质资源的果实单果质量、果形指数、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 可溶性总糖含量、可滴定酸(TA)含量、糖组分及含量等指标,为选育优质黄皮品种(系)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蒽酮比色法和酸碱滴定法测定黄皮果实可溶性总糖和 TA 含量,同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分析可溶性糖的组成及含量,结合果形指数、TSS 含量等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评价筛选优质黄皮品 系。【结果】64 个黄皮品种(系)的单果质量介于 3.82~13.17 g,果形指数 0.94~1.57、平均值为 1.1,TSS 含 量 10.96%~24.55%、平均 18.08%,可溶性总糖含量 8.04%~16.96%、平均 11.88%,TA 含量 0.11%~1.95%、平 均 1.01%,蔗糖含量 18.65~74.85 mg/g、平均 44.28 mg/g,葡萄糖含量 .7~32.1 mg/g、平均 20.00 mg/g,果糖含量 11.15~46.85 mg/g、平均 22.56 mg/g。鹰嘴黄皮(008)可溶性总糖含量最高、达 16.96%,塔下甜皮(086)果糖 占比高达 35.41%、糖酸比达 102.14。【结论】黄皮为蔗糖积累型,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筛选综合性状优良品系 10 份,其中早丰黄皮(010)、丛城甜黄皮(050)和金丰黄皮(067)为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已审定品种, 所选品系(种)均可为后续优质黄皮品种选育提供良好的材料基础,也可为黄皮产业品种结构调整提供新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探究施肥对西梅‘法兰西’产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方法】在田间条件下,以树龄为6年的西梅‘法兰西’树为研究对象,采用"3414"完全实施方案(N、P_2O_5、K_2O三者2水平的施用量分别为:0.093、0.017和0.190 kg/株),测定‘法兰西’的产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施肥能明显提高‘法兰西’果实产量、果仁纵径、果核横径、单核重、果实横经、单果重、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含量;降低‘法兰西’的果实硬度和总酸含量;对可溶性固形物和含水量的影响不大。【结论】以‘法兰西’产量、单果重、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等品质为生产目标时,推荐的氮(N)、磷(P_2O_5)、钾(K_2O)肥的施用量分别为0.047~0.093、0.009~0.020和0.120~0.200 kg/株。  相似文献   

15.
以大棚和露地栽培的‘早钟6号’枇杷为试材,测定了枇杷果实发育过程中单果重、色泽与糖、有机酸等品质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大棚设施栽培提高了早春棚内温度,有利于促进果实提早发育与成熟,成熟期比露地提早约40~50 d,平均单果重61 g左右、比露地提高了69%。露地与大棚枇杷中葡萄糖、果糖、蔗糖的变化趋势基本相近,都随果实发育而呈上升趋势,山梨醇则相反,随果实发育呈下降趋势;成熟时大棚枇杷的各种糖分含量均高于露地,以总糖含量计大棚枇杷比露地枇杷高约40%。大棚枇杷的奎宁酸含量在果实发育初期陡降至低位,随后呈缓缓下降趋势至成熟期;而露地果实是先缓缓上升至一高点后再随着果实的快速生长而下降。苹果酸的变化与奎宁酸不同,大棚枇杷的苹果酸先急升5倍后再随着果实的发育呈下降趋势,至成熟时最低;而露地枇杷的苹果酸先有一个缓慢上升的过程,再随着果实发育逐渐下降至成熟时最低。成熟时大棚枇杷的总有机酸含量为0.34%,仅为露地的一半。因此,大棚环境有利于枇杷果实发育与糖分积累,从而提早成熟、提高品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分析‘瑞阳’苹果套袋及不套袋主要果实外观品质及内在品质的差异,为‘瑞阳’苹果在甘肃陇东地区的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晚熟苹果‘瑞阳’为试材,测定其外观品质(单果质量、硬度、果形指数、果实色泽、果面光洁指数)、内在品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分离和测定了可溶性糖主要成分及其含量;提取并测定了果实主要挥发性成分及其含量.【结果】不套袋‘瑞阳’果实相比于套袋果实,其果面光洁度等外观品质无显著差异;果实总糖、蔗糖和果糖含量都显著升高(P0.05);不同处理之间香气物质组成和含量差异较大,套袋果实香气物质总含量低于不套袋,香气物质种类有所减少,特别是"果香型"的酯类化合物明显受到抑制(P0.05).【结论】不套袋处理对瑞阳苹果果实外观品质无明显影响,能明显提高果实内在品质,香气物质总含量显著升高且香气种类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不同品种杨梅Myrica rubra果实在成熟过程中的品质变化,以‘早佳’‘Zaojia’和‘荸荠种’‘Biqizhong’2个杨梅品种为试材,比较研究了果实的单果质量、可食率以及可溶性固形物、总糖、总酸、有机酸、维生素C质量分数和在成熟过程中糖和酸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早佳’杨梅单果质量高于‘荸荠种’杨梅,可食率及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和总酸质量分数相近。随着果实成熟,2个品种杨梅的总糖质量分数在果实成熟中后期均快速上升,总酸质量分数在果实成熟期都呈现出先缓慢上升后快速下降的趋势,而2个品种维生素C质量分数变化趋势不相一致。成熟果实的品质指标表明:‘早佳’杨梅柠檬酸质量分数占总酸质量分数的92.0%,草酸质量分数最低,仅占4.0%,因此‘早佳’杨梅属于柠檬酸型水果。‘早佳’杨梅商品经济价值优于‘荸荠种’杨梅,成熟期早,完全成熟的‘早佳’杨梅果实中的总糖、葡萄糖和果糖质量分数均高于‘荸荠种’杨梅,完全成熟的‘早佳’杨梅中葡萄糖、果糖质量分数比‘荸荠种’杨梅高28.0%和51.2%,总酸质量分数接近,糖酸比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揭示弱光胁迫对不同品种甜瓜果实主要品质特征的影响。【方法】研究‘西洲蜜 1 号’、‘早皇后’、‘伽师’3 个甜瓜品种在不同光照条件(100%、42%、23% 透光率)下,其果实不同部位(果梗、果基、果肉)碳水化合物、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含量在不同发育时期(花后 0、3、7、14、21、35、40、60 d)的变化。【结果】甜瓜果实淀粉、蔗糖、还原糖含量在果实发育过程中不断增加,且在成熟期(花后 35 d)含量最高,其中‘西洲蜜 1 号’淀粉含量最高(10.835%),‘伽师’淀粉含量最低(8.342%)。3 个甜瓜品种果肉和果基部分的蔗糖含量比果梗高,但还原糖含量无差异;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含量在果实发育过程中增加,但在完熟期(花后 60 d)下降。弱光胁迫显著降低甜瓜果实碳水化合物含量,增加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含量,其中透光率 23% 处理影响最为显著,‘西洲蜜 1 号’甜瓜淀粉、蔗糖、还原糖含量最高降低了 32.3、29.87、28.02,胡萝卜素、叶绿素含量增加了 19.47、13.98%;‘早皇后’甜瓜淀粉、蔗糖、还原糖含量最高降低了 32.63、25.09、20.24%,胡萝卜素、叶绿素含量增加了 54.74、21.06%;‘伽师’甜瓜淀粉、蔗糖、还原糖含量最高降低了 41.08、32.39、39.1%,胡萝卜素、叶绿素含量增加了 55.20、31.79%。与‘西州蜜 1号’和‘早皇后’甜瓜相比,‘伽师’甜瓜的淀粉、叶绿素含量最低,蔗糖、还原糖含量最高,弱光胁迫下其淀粉、蔗糖、还原糖量下降最为显著,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含量增加最为显著,表明‘伽师’甜瓜受弱光胁迫影响最大,耐弱光性最差。【结论】弱光胁迫会降低甜瓜果实的商业品质,透光率越低品质降低越严重,而‘伽师’甜瓜对弱光胁迫最敏感。  相似文献   

19.
秦冠、富士苹果杂交后代果实性状遗传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深入了解秦冠、富士苹果杂交后代果实性状遗传趋势及探讨性状遗传相关关系,以500余株正反交F1代株系为试材,调查果实的单果质量、果形指数、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可滴定酸质量分数和硬度5个主要性状,并对各性状进行了系统的遗传变异分析及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秦冠、富士杂交后代果实有变小的趋势,平均遗传传递力为77.76%,平均变异系数为22.74%。果形指数呈趋中变异,变异系数较小。果实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呈升高的趋势,后代平均超高亲率为34.6%。正反交后代可滴定酸质量分数有升高的趋势,平均变异系数为37.64%。果实硬度均呈增大的趋势,平均遗传传递力为103.98%。说明秦冠、富士杂种后代果实性状大多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各性状存在较大变异,具有一定的选择潜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苹果杂交后代单株产量与单果质量、坐果率、叶面积、干粗、果实发育期、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百叶质量之间的关联程度。【方法】以"短枝富士"和"粉红女士"多年的性状平均表现和预期育种目标为基础,制订其杂交后代主要性状的分级标准,通过对261株短枝富士与粉红女士杂交F1代单果质量、坐果率、叶面积、干粗、果实发育期、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百叶质量等的调查,计算产量与各性状的相关程度,建立丰产性状的综合选择模式,并对该模式进行了验证。【结果】杂交后代单株产量与单果质量、坐果率、干粗、净光合速率、百叶质量显著相关;与叶面积、叶绿素含量、果实发育期相关性不显著。选取与单株产量相关性显著的5个性状,结合果树育种实际,建立了一套苹果杂交F1代丰产性状综合评价的数量化模式。【结论】丰产性状综合选择模式在苹果育种实践中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