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数据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网络营销的发展,传统的汽车营销模式难以满足现代人多样化购车需求,在网络营销的背景依托下汽车互联网营销得到了相关人员的关注。为此,在阐述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汽车服务营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就如何优化汽车市场服务营销进行策略分析。  相似文献   

2.
智能网联时代背景下,汽车的发展由传统的操作化变为智能化、网联化。当前汽车的使用量已经十分巨大,在智能网联时代如何做到汽车的营销与服务成为难题,与此同时,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产生人才培养方向与新型市场人才需求不平衡的困境,在解决路径上,需要高校、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部门共同发力,实施协同创新发展,提高智能网联时代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汽车需求量也逐渐提升。汽车营销与服务是汽车维修、汽车销售和售后服务一体化,以及与汽车运用与维修有关职业领域的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岗位专业,要求相关技术人员具有良好地综合职业能力与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1+X”证书制度是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实现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各个层次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标准相互对接的重要人才培养模式之一。但是目前,相关高校汽车营销与服务人才培养中存在课程设置滞后,相关课程培养模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与社会岗位的实际需求,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基于“1+X”证书制度下汽车营销与服务人才专业培养模式及相关策略,为相关高校汽车营销与服务人才的培养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兰公鹏 《南方农机》2019,(3):130-130
新能源汽车是在我国对能源和环境问题高度重视下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一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品,在国家越来越重视新能源汽车的大背景下,其营销模式问题也渐渐摆在人们面前。体验式营销是指企业直接通过商品和服务让消费者直接体会到产品功能与特色,得到优质体验并最终对产品和企业认同的一种营销策略。本文将就新能源汽车的体验式营销问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SoLoMo环境下,微信营销成为热门的营销模式。目前国内的微信营销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发展中仍存在不可忽视的法律问题。如何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维持微信营销的现有地位,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从我国微信营销现状入手,针对现阶段微信营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6.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汽车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随着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汽车更具智能化、自动化、多功能化,使汽车技术服务以及产品销售得到了重视,高等职业院校以培养高端技术型人才为主,必须加强对此专业的人才教育,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标准人才.文章主要针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教学改革进行研究,提出若干条有效的优化策略,希望能够帮助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7.
周礼 《南方农机》2019,(13):203-204
本文叙述了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主要对汽车营销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的必要性、教学现状及所出现的问题以及相关策略进行了相关分析,并介绍了一套全新的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具有可操作性强、科学化强、注重理论基础、改革性强、创新能力强等特点,以期为我国汽车营销与服务产业提供良好的人才基础。  相似文献   

8.
苏尚彬 《南方农机》2019,(7):163-164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从多个层面影响了汽车产业,因而对高职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分析"互联网+"对汽车产业的影响的基础上,阐述了职业能力的含义,并结合高职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人才常见的的汽车销售顾问、市场专员、保险理赔专员、二手车鉴定评估员等就业岗位进行了职业能力分析。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校企合作等方面探讨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策略,为高职院校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文章结合现阶段我国汽车市场的变化,推出了汽车4S店服务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经济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消费能力的增强,汽车几乎成了每个家庭的必需品,这为汽车营销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汽车营销专业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是我们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中职生源的独特性,在他们进入市场后相较于其他高学历人才不具有显著优势。因此,在中职汽车营销教学中,必须进一步完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本文从一体化教学模式出发,探索在这一理念下的中职汽车营销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