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辽河三角洲湿地位于辽宁省境内,是我国河口湿地的典型区域,也是国际上主要的滨海湿地。利用“3S”技术,采用人工提取法对1988、1995、2000、2005、2006、2007、2009年不同时期的辽河三角洲湿地土地利用信息进行提取,结合前期图像处理、野外调查工作,建立了辽河三角洲湿地空间信息系统,实现了类型划分、面积计算、专题地图绘制等功能。并运用该系统提取了双台子河口湿地、凌河口湿地土地利用信息,分析了辽河三角洲湿地、双台子河口湿地以及凌河口湿地的不同地类面积的变化趋势,对保护研究区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国内外常用的作物水分生产函数数学模型,以湿地芦苇生产区为研究背景,对所选用数学模型的特点和适用性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田间试验获得的实测资料,建立了适合湿地的芦苇水分生产函数模型,为节水灌溉条件下的芦苇生产及灌溉制度优化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3.
科学合理地确定辽河河口湿地的适宜与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是维持其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保障。利用3S技术提取辽河河口湿地覆被信息,将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算类型划分为消耗型和非消耗型,建立了适合辽河河口湿地的计算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计算了研究区2000、2005和2014年的生态环境需水量以及适宜生态环境需水量与不同降水频率条件下的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结果表明,研究区适宜生态环境需水量为99 554.92×10~4m~3;多年平均降水条件下、75%降水频率下和95%降水频率下对应的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分别为20 220.13×10~4m~3、22 362.31×10~4m~3和24 314.98×10~4m~3。  相似文献   

4.
湿地生态旅游是旅游的主要类型之一。介绍盘锦湿地的发展及保护概况,探讨湿地保护与生态旅游的关系,根据盘锦发展湿地生态旅游的优势和机遇,提出盘锦湿地旅游的开发原则及措施,为湿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5.
湿地生态旅游是旅游的主要类型之一,近年来普遍受到人们欢迎。湿地生态旅游若要长期发展.就必须遵守湿地保护条约与生态旅游的原则。介绍盘锦湿地的基本情况,探讨湿地保护与湿地旅游发展的关系,为盘锦湿地的持续发展提供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6.
以芦苇主产区盘锦双台子河口湿地为研究背景,在分析芦苇干物质生长规律的基础上,经回归分析得出了芦苇干物质随时间累积的数学模型.依据旱作物动态产量模型,运用分阶段线性函数形式构造了水分亏缺影响函数并对参数进行了拟合,建立了盘锦双台子河口湿地芦苇生产区芦苇水分生产函数动态产量模型.  相似文献   

7.
针对辽宁双台子河口湿地的芦苇生长状态指标进行了试验研究,并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不同水层深度的芦苇生长状况变异度进行了多项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形态指标在同一样地内的变异度不同,5个形态指标种群内变异系数的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叶宽、茎粗、叶长、株高、节间长;不同样地各种形态指标的平均变异系数也存在明显差异;F检验表明,芦苇的5个形态指标表现为差异显著;不同形态指标在样地间的多重比较分析中多数表现为差异显著。表明芦苇是在不同水深情况下形态变异较高的物种,且在15cm水层深度生长状况最好。  相似文献   

8.
根据滨江湿地的高物质生产力与高能量输出的特征,探讨滨江湿地优势植物芦苇的能量获取方式,分析芦苇机械收割的必要性;通过对芦苇人工收割与机械化收割成本收益的比较,说明在滨江湿地实施芦苇机械化收割的意义.同时,针对国内芦苇收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芦苇收获机械化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盘锦芦苇湿地土壤有效氮季节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盘锦芦苇湿地不同时期、不同土层土壤的有效氮含量进行调查,分析土壤有效氮的季节动态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表层土壤的有效氮含量最高并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在不同生育期中,芦苇生长盛期的6月份的土壤有效氮含量最高,此后随生长季节延长而降低。  相似文献   

10.
采用盆栽试验模拟人工湿地净化污水,研究分析了在4个不同浓度5、10、15、20 mg/L磷溶液灌溉下,芦苇的株高、茎粗、叶面积以及地上生物量的变化,试验同时设计对照组用清水灌溉芦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磷溶液灌溉后对芦苇的株高、茎粗、叶面积的影响不同,在污水灌溉条件下芦苇的株高、茎粗及叶面积均优于对照组,说明含磷污水灌溉有利于芦苇的生长.浓度为10 mg/L的磷溶液灌溉后芦苇的地上生物量最大,植株最高;浓度为15 mg/L的磷溶液灌溉后芦苇的茎粗最大.在固定浓度磷溶液灌溉下,7-9月灌溉对芦苇的生长影响最大.芦苇地上生物量季节动态曲线呈典型的单峰式,前期的生物量积累迅速,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量累积速率逐渐减少,9月以后开始下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引黄泥沙对黏质盐土的改良效果及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找出适宜的引黄泥沙用量。【方法】在黄河三角洲地区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不同引黄泥沙用量(0、5、10、15、20、25、30、35kg/m2)对黏质盐土的体积质量、饱和导水率、含水率变化、含盐量以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引黄泥沙降低了土壤体积质量,且土壤体积质量随着引黄泥沙用量的增加而降低;引黄泥沙提高了土壤饱和导水率,且土壤饱和导水率随着引黄泥沙用量的增加呈指数型增加;引黄泥沙降低了0~20cm和20~40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和含盐量,其中引黄泥沙用量为15 kg/m2时,与不使用引黄泥沙相比0~2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和含盐量分别降低了16.61%、22.89%,20~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和含盐量分别降低了12.86%、22.44%。引黄泥沙提高了冬小麦产量,且冬小麦产量随着引黄泥沙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中引黄泥沙用量为15 kg/m2时冬小麦产量最高,为7 530.98 kg/hm2,与不使用引黄泥沙相比提高了3...  相似文献   

12.
针对塔里木河下游植被衰败、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提出疏浚输水河道,使水流到台特马湖,维持并恢复河道两岸的植被,恢复河道两岸的地下水位。在河道疏浚工程中,从输水流量、运行方式、沿河设置建筑物、水保措施几个方面提出初步整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对辽河流域洪水特征及历史洪灾进行分析,提出6点提高防洪能力的措施,即重点河段清淤、完善防洪工程、提高防洪标准、加强水土保持建设、加强防洪非工程体系建设、加强流域管理,为提高辽河流域防洪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从生态水务、绿色水务的角度出发,采用湿地处理方式,对改善后的水质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湿地系统能够实现生态河流水质一定程度的改善,河道的主要水质指标基本可以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保证率为87%。  相似文献   

15.
栗飞 《农业工程》2016,6(3):74-75
东辽河位于吉林省中南部,是支撑当地经济发展、维持居民生活的重要河流之一。但是近几年随着人们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东辽河流域的水资源出现供应紧张、污染严重和水环境恶化的现象。阐述了东辽河流域水环境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产生原因,并提出了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三角洲农田土壤含水率空间变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基于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定量分析了灌水前、后田块尺度下土壤含水率的空间变异性。结果表明,除灌水前10~20cm土层土壤含水率呈非正态分布外,其余各土层含水率均服从正态分布;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灌水前、后各土层含水率均逐渐增加;除灌水前20~40cm土层及灌水后10~20、20~40cm土层土壤含水率呈中等变异性外,其余各土层均呈现弱变异特征;除灌水后20~40cm及40~60cm土层属于指数模型外,其余各土层含水率最优拟合模型为球状模型;灌水前、后各土层含水率均表现为强空间自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容重空间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以黄河三角洲地区典型区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土层土壤容重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各层土壤表现出一定的紧实趋势,土壤容重均属于弱变异强度。受结构性与随机性因素的共同作用,土壤容重均表现为中等的空间相关性。分维数分析表明,各层土壤容重的空间依赖性小,含黏层厚度与分布的不均一性是引起其空间异质性的关键原因。Kriging插值结果表明,土壤容重的空间分布与土壤质地密切相关,不同层次土壤容重在一定范围内表现出相似的空间分布规律。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各层土壤容重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通过研究不同层次土壤容重的空间变异性,获取区域土壤容重空间分布图,为该地区中、低产地及障碍土壤的分区管理和治理改良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随着农机化进程的加快,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面积不断扩大,但机插秧质量仍有待提高。经过实际调查,阐述机插秧质量不稳定的几种主要表现及危害,分析造成机插秧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改善机插秧质量的几项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浅谈提高DCS控制系统可靠性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从DCS控制系统的配置及应用的外部环境条件等方面对提高DCS系统应用的可靠性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