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施肥对土壤硝态氮含量及分布的影响及合理施肥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通过3a6季作物收获后测定不同施肥方式下潮土1m土层中的硝态氮,结果表明无论是0 ̄20cm,80 ̄100cm还是0 ̄100cm土层,其硝态氮含量顺序均是N〉NK〉NPK〉SNPK〉MNPK:0 ̄20cm土层中硝态氮相对值随降雨量增大而减小。降水量大则硝态氮向下淋溶较多;施有机肥或秸秆还田有减轻淋溶的作用。0 ̄60cm土层中硝态氮相对值在测定时期及处理之间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定位连施氯化铵试验表明,施入土壤的氯离子15.86% ̄26.92%被作物吸收,47.0% ̄59.4%淋失至地下深层,24.7% ̄26.1%残留于0 ̄150cm土层;由于作物吸收和灌水淋洗作用,0 ̄40cm作物根群集中层残留率仅占3.0% ̄6.6%,其中0 ̄20cm耕作层残留率0.71% ̄2.4%,对作物品质与发育无不良影响,土壤性质未变。氯离子残留量与连施年限呈负相关;淋失量与连施年限呈正相关;残  相似文献   

3.
冬小麦灌溉制度对土壤贮水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足墒条件下冬小麦播种时200cm土体总贮水量为619.6mm,有效贮水量为329.5mm。冬小麦播种 ̄拔节期主要消耗0 ̄100cm土层内土壤有效贮水;由于有效贮水能满足作物需水,因此拔节期不出现土壤水分亏缺。拔节 ̄开花期对照(CK)耗水深度为200cm土层,起身期灌1水(I-1)处理为160cm,其他处理为130cm;至开花期CK和I-1处理0 ̄60cm土层内已呈现一定程度的水分亏缺。开花 ̄成熟期  相似文献   

4.
热带亚热带多雨湿润区旱地土壤氮肥淋溶损失模拟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用土柱研究旱地土壤60cm土体夏季的氮肥淋溶损失,结果表明,在土壤施尿素后35d内淋水350mm,在不产生泾流的条件下,淋失率平均为25.5%。还探讨了氮肥淋溶过程中的氮形态变化,以及施氮量和土层深度对氮肥淋溶损失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施氮对潮土土壤及地下水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黄绍敏  宝德俊 《农业环境保护》2000,19(4):228-229,241
采用3年田间小区肥料定位试验,研究了氮量对1m土体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每汞施氮量小于225kg/hm^2时,1m土层中各测定时期硝态氮含量变化不大,在11.4~41.3kg/hm^@之间,当施氮量增加到375kg/hm^2时,1m土层的硝态氮含量增加1.5~7.4掊;0~20cm、80~100cm土层硝态氮在每季施氮量大于225kg/hm^2时急剧啬地地下水产生污染。  相似文献   

6.
在陕西渭北旱塬,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不同氮肥用量(0、80、160、240、320 kg hm-2)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形成,氮素利用,土壤硝态氮残留、夏闲期淋溶和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用量增加,施氮提高旱地小麦产量的效应下降,而土壤硝态氮残留迅速增加。作物生长当季的硝态氮残留主要分布在0~60 cm土层,施氮超过160 kg hm-2时,达56.8~211.7 kg hm-2,来源于当季施用氮肥的残留占64%~90%。夏闲期土壤硝态氮发生淋失的土层深度和硝态氮淋失量均与施氮量呈显著的抛物线关系(r = 0.988 9和0.994 0),施氮量超过160 kg hm-2时,每增加100 kg hm-2的氮肥投入,硝态氮淋失深度和淋失量增加量分别高于27 cm和80.4 kg hm-2。平均每10 mm的夏闲期降水可使离开原土层发生淋溶的硝态氮向下移动2~4 mm。施氮量对硝态氮淋失的深度没有显著影响。夏闲期土壤氮素矿化量、来源于当季施入土壤肥料氮被生物固定后的再矿化量分别为51.8~160.9 kg hm-2和31.6~109.2 kg hm-2。基于本研究,建议渭北旱塬冬小麦施氮量控制在146~163 kg hm-2,以保证旱地小麦高产,防止过量肥料氮残留,减少淋溶风险。  相似文献   

7.
晋东南地处半湿润偏旱区。三年试验表明,旱地冬小麦产量与土壤底墒的多少有关,在有限降水的条件下,提高底墒是旱地小麦增产的重要环节。深耕休闲能破除犁底层,加厚耕层,并改善其物理性状,提高雨季水分下渗速度,使麦播期2m土体有效含水量较传统耕法增加13.8-48.9mm;如果在不同耕法基础上加以麦秸覆盖,播前有效含水量(0-60cm)较不覆盖的的平均增加19.1mm。据估算,播种时土壤每增加10mm有效水  相似文献   

8.
鲁南壤质脱潮土施肥定位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7-1993年连续六年肥料定位试验表明,在鲁南壤质脱潮土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氮肥肥效最明显,每公斤纯氮增产冬小麦18.3kg,夏玉米24.0kg;磷肥的肥效次之,每公斤纯磷增产冬小麦12.5kg,夏玉米11.9kg,钾肥对冬小麦暂不显效,对夏玉米有明显肥效,每公斤纯钾增产夏玉米6.6kg。  相似文献   

9.
褐土区农田土壤氮磷淋溶特征及其管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持续过量氮磷化肥投入导致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了解农田土壤氮磷淋溶特征是降低地下水污染的基础。基于田间调查、长期定位肥料试验和田间试验,分析褐土区氮磷的盈余状况,阐明该区农田土壤氮磷的盈余变化、淋溶特征;评价田间管理措施对农田土壤氮磷淋溶的影响。结果表明,典型褐土区关中平原过量施氮的土壤达到83%以上,大量土壤硝态氮已经迁移到100cm土层以下,15%的水井地下水的硝态氮含量超过10 mg·L~(-1)(WHO饮用水标准);80%耕层土壤有效磷(Olsen-P)含量已超过20mg·kg-1,富磷土壤已出现可溶性磷素向耕层以下迁移的现象。氮肥和磷肥的投入量、氮磷吸收量和土壤氮磷残留量之间存在着3个发展阶段:环境友好-资源高效阶段、环境低风险-资源低效阶段和环境有害-资源无效阶段。与当地常规水肥投入量相比,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化肥减量、降低灌溉量、施用生物炭或秸秆还田都可以降低氮磷淋失量;其中化肥减量、降低灌溉可显著降低氮磷的淋失,其次是施用生物炭和秸秆。施用秸秆条件下,阻控硝态氮淋失与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提高、土壤硝化势降低或反硝化势升高有关。此外,需要关注褐土区粮果复合系统中土壤氮磷淋溶的环境效应、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溯源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采用土柱模拟淋溶的方法,根据太湖直湖港地区当地桃农习惯的施肥方式,通过减氮施肥、改施化肥或控释肥等措施,探讨在模拟灌溉和模拟降雨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氮、磷淋失的特点。结果表明,各处理试验后期淋溶液pH差异不显著,但畜禽有机肥的施用减缓了淋溶液pH的升高。淋溶液的电导率,全氮浓度和可溶性磷浓度均在模拟灌溉期达到峰值,施用控释肥料的处理显著低于其他处理。不同施肥处理氮素的淋失量和淋失率有一定的差异性,其中农民习惯施肥处理(FFP)氮淋失率最高,为68.98%,施用控释肥处理(CRF)最低,仅为302.76g和24.46%。控释肥处理(CRF)和传统化肥处理(CF)淋失的氮以硝态氮为主,其他处理的氮主要以酰胺态氮或有机氮的形式淋失。施用畜禽有机肥料能显著增加淋溶液中的磷含量,其中农民习惯施肥处理(FFP)的全磷淋失率为施用控释肥处理(CRF)的16.73倍。太湖直湖港地区推广施用控释肥可明显降低氮磷淋失量,减少施肥对地下水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5mScm^-1和10mScm^-1NaCl胁迫过程中,大白菜幼苗根系膜透性、TTC还原能力和丙二醛含量的变化显示根受到不同程度伤害。盐腔迫处理下,根系对钙的吸收速率在〔Ca^2+〕〉0.75mmol/L时明显受到抑制。根系对^45Ca^2+的积累能力分别在5mScm^-1NaCl胁迫5h生10mScm^-1NaCl胁迫3h后受到抑制,而且大白菜各器官(根、茎、叶)对^45Ca^2+的吸收、转运  相似文献   

12.
镍对水稻生长发育影响和残留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对吉林省砂壤水稻土进行镍(NiSO4·6H2O)的不同浓度对水稻生长发育影响和残留规律的盆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镍对水稻的毒害作用主要表现在抑制水稻分蘖,使产量下降。土壤投加镍60-240mg/kg条件下,可使水稻减产5% ̄25%。水稻各器官镍累积量随土壤投加镍量的增加而增加,其分布规律为:根〉〉茎叶〉糙米,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用0.005mol/L DTPA提取土壤中有效态镍能很好地体现水稻  相似文献   

13.
土壤C管理对于含C量低的东南沿海平原(SCP)壤砂土极为重要。1979年开始的一项长期调查旨在确定实行玉米、棉花、大豆和小麦水保轮作制能否提高诺福克壤砂土的含C量。小区长60m, 宽23m, 5次重复。在采用现代水保耕作措施以前,垄作,特别是棉花-大豆轮作时,人们认为提高含C量几乎是不可能的。试验初期含C量无显著差异,在第9—14年间,实施水保耕作的小区0~5 cm土层平均含C量为12.0g/kg,实施常规耕作的小区为7.2g/kg,前者几乎是后者的2倍(P≤0.05)。14年间,实施水保耕作小区的0~5cm土层含C量随时间变化的速率为0.61g/kg·a,相关系数为r=0.66;变化率为0的概率小于0. 001,在5~10cm土层,C的变化速率增加较小,为0.17g/kg·a。不同处理中,15cm以下土层含C量差异性不一致。改善设备、管理、土壤质量使实施水保耕作的小区在 9~ 14年间产量提高。在SCP壤砂土上,对垄作作物进行长期保护耕作,甚至在轮作中包括大豆和棉花的情况下,也是提高含C量的一种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4.
晋中东山地区褐土土壤水分特征的测定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压力膜方法测定晋中东山地区褐土的土壤水分,并分析了土壤水分及其能态特征。结果表明:本区土壤水吸力与土壤含水量之间呈明显的幂函数关系,可以用幂函数方程模拟;土壤的当量孔径分布大致随土壤水吸力的增加而减小;土壤的结构性能良好,通气孔隙、毛管孔隙、无效孔隙的当量孔径分布分别占土壤总孔隙度的18.3%、51.2%和30.5%,尤其是毛管孔隙的分布占土壤总孔隙度的一半以上;土壤的比水容量随吸力的增大而迅速减小.当吸力为0.1×10 ̄5~0.3×10 ̄5pa时,其比水容量的量级为10 ̄(-1)[m1/(10 ̄5pa·g)],而当吸力达3×10 ̄5~15×10 ̄5pa时,其比水容量的量级下降了100倍,为10 ̄(-3)[ml/(10 ̄5Pa·g)]。表层土壤水分对于作物吸收利用比心土层和底土层更为有效,但深层土壤的持水性能比表层士壤要好。为此,必须提高作物对土壤深层储水的利用。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3种施氮水平(适宜施氮量N10∶150kgN·ha-1,低于适宜施氮量的50%N05∶75kgN·ha-1,高于适宜施氮量的50%N15∶225kgN·ha-1)对灌溉冬小麦氮素利用、去向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灌溉条件下,3种施氮水平(N05,N10,N15)的冬小麦氮素利用效率分别为385%、323%和224%,以N05水平为最高。N10施氮水平获得了最高的作物产量(680×103kg籽粒·ha-1,147×103kg生物量·ha-1),N05水平同N10水平相比,在产量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而N15水平因施氮过量造成籽粒产量明显下降,与不施肥相比,差异不显著。在深层条施(5~8mm)条件下,仍有302%~367%的化学氮素通过各种途径而损失。在N15水平中,施用氮素的46%仍存在于0~50cm土层中,远远高于其它两种施肥水平。土壤残留态的无机氮素含量以N15施氮水平为最高  相似文献   

16.
保护性耕作和植物残体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研究了不同耕作和秸秆还田方式对1年2熟(冬小麦-玉米)条件下壤质潮土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耕翻程度的降低,土壤养分含量逐渐增加。免耕表土(0 ̄10cm)有机质、全N和速效磷的含量显著(P〈0.05)高于常规耕作(浅耕)方式,其速效钾含量也明显高于其他耕作方式,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增加与免耕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高以及由此导致的pH值下降显著相关,他们之间存在着显著(P〈0.05)的线性关系;秸  相似文献   

17.
稻麦轮作条件下长期不同土壤管理对氮素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9  
通过十二年的耕作和施肥长期定位试验研究表明,苏南太湖稻麦轮作地区,长期休闲的农田0~5cm土层最高含氮量可达2.89%,休闲田结合结合每季耕翻,全氮含量下降,只及最高含氮量的70%,保持在2%左右。无论免耕与否,不施肥土壤(0~5cm)全氮含量为最高含氮量的50%左右,单施化肥时为52%~56%,猪粪+化肥为63%,秸秆+化肥为63%~70%。不同耕作处理对土壤全氮、氮素矿化势、生物量氮和矿质氮在土层中的分布及含量有明显的影响。施肥,特别是配施有机肥对土壤全氮和土壤供氮容量的影响大于耕作对其的影响。固定态铵的含量不仅与土壤中的粘土矿物有关,施肥对其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长期施肥下黄土旱塬黑垆土供氮能力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本研究以36年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托,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对黄土旱塬区黑垆土全氮、碱解氮、微生物氮以及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影响,以期为黄土旱塬区耕地质量的提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田间试验始于1979年,设6个施肥处理,即不施肥(CK);单施氮肥(N);氮磷配合(NP);秸秆还田加氮磷肥(SNP);单施农家肥(M);农家肥加氮磷(MNP),试验基本为4年冬小麦-2年春玉米的一年一熟轮作制。于每年作物收获后以20 cm为间隔分层采集各处理0-10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其土壤全氮、碱解氮、微生物氮以及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结果】长期施用有机肥能够明显提高旱塬区农田耕层土壤氮的总贮量,M和MNP处理的耕层土壤全氮含量较试验开始时提高了34.0%和42.7%;长期施有机肥能提高土壤中氮素养分的供应能力,SNP、M和MNP处理耕层土壤碱解氮含量比CK分别提高27.1%、34.2%和65.0%,比N处理提高了28.5%、35.7%和66.8%,比NP提高19.8%、26.5%和55.5%;长期施有机肥能够显著增加土壤有效氮的活性库,SNP、M和MNP处理的耕层土壤微生物氮比CK分别提高了217.0%、147.6%、120.2%;SNP、M和MNP处理能够有效减少土壤剖面中硝酸盐淋溶和深层累积,长期不施肥和单施化肥0-20 cm耕层NO_3~--N含量显著减少,相对MNP减少了58.3%~61.7%,长期单施氮肥土壤剖面深层硝态氮累积量最大在80-100 cm处硝态氮量达到23.98 kg/hm2,是NP处理的近7倍、MNP处理的51倍,长期施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大幅度提高了0-20 cm耕层土壤硝态氮含量,降低了NO_3~--N向深层的转移,80-100 cm土层NO_3~--N含量不足0.5 mg/kg;长期单施氮肥0-100 cm剖面各层NO_4~--N含量均高于其它处理。【结论】长期施用农家肥、农家肥与氮磷肥配施、秸秆还田与氮磷肥配施既能增加旱地农田耕层土壤氮库,又能提高土壤中氮素养分的有效性和供应能力、扩大土壤有效氮的活性库,同时又可减少NO_3~--N向土壤深层的淋移和累积,使土壤中更多的NO_3~--N保留在耕层,耕层土壤矿质氮的蓄保能力增强,提高肥料利用率高,是黄土旱塬耕地质量提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19.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方法,设0,210,300kg/hm2共3个施氮水平7个处理,对比分析2种控释尿素对小麦各生育期耕层土壤氮素、小麦抽穗期1m深土体中各土层土壤氮素的调控效应及对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硫膜和树脂膜控释尿素在小麦生产过程中均能有效调控并保持小麦整个生育期,尤其是生育关键期(拔节期和孕穗期)耕层土壤氮素(全氮、无机氮)的数量形态和有效性,减少土壤氮素在土体剖面中的迁移淋失,满足小麦高产及其不同生育期对不同氮素的需求;树脂膜控释尿素效果优于硫膜控释尿素,能够达到"前氮后移"及"一次施肥保全期"的施用效果;(2)硫膜和树脂膜控释尿素均能提高小麦产量及其构成,树脂膜控释尿素比硫膜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分别提高11.93%和25.32%;(3)硫膜和树脂膜控释尿素在调控耕层土壤无机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形态上分别在小麦生育前期和后期表现最佳,建议在小麦实际生产中基施树脂膜控释尿素,或者硫膜和树脂膜控释尿素配合施用,或施用硫加树脂膜控释尿素,以提高小麦增产潜力、氮肥农学效率与氮肥偏生产力。  相似文献   

20.
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和玉米锌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棕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耕层土壤pH值、有机质、不同形态Zn和玉米茎秆、籽粒中Zn含量的影响,揭示长期施肥条件下,Zn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试验开始于1979年,采用玉米-玉米-大豆轮作体系,试验处理为:N1P、N1PK、N1、N2、CK、M1N1P、M1N1PK、M1N1、M1N2、M1、M2N1P、M2N1PK、M2N1、M2N2、M2,其中CK为不施肥处理,N1和N2施氮量分别为120和180kg/hm2,M1和M2施有机肥量分别为13.5和27 t/hm2。在2015年玉米收获期,采集了不同施肥处理0~20 cm耕层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pH值、有机质,测定了土壤不同形态Zn和玉米籽粒、茎秆中Zn含量。与1979年原始土壤相比,绝大多数处理土壤pH值都显著降低,化肥处理降低1~2个单位,有机肥和化肥配施降低0.5~0.8个单位,单独施用有机肥pH值有所增加。不施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全量Zn和有效态Zn均下降,施用化肥绝大多数处理土壤有机质、全量和有效态Zn含量基本保持不变;施用有机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全量和有效态Zn含量均显著增加。施用有机肥也显著增加有机结合态和交换态Zn含量。玉米籽粒和茎秆中Zn含量也表现为不施肥处理最低,施用化肥或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显著增加。pH值与土壤有效锌之间没有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有机质与有效态Zn、全Zn、籽粒以及茎秆Zn之间均呈现显著性正相关关系。经过长期耕作和施肥,土壤pH值显著下降,施用氮肥是引起土壤pH值下降的主要原因。长期不施肥土壤和植物中Zn含量下降,而施用有机肥显著增加土壤和植物中Zn含量。施用有机肥主要是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从而提高有机结合态和可交换态Zn的储量来为土壤和植物提供更多的Zn。pH值降低对土壤锌的活化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