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蛋白源饲料中添加α-酮戊二酸(α-ketoglutarate,AKG)对松浦镜鲤肌肉成分、血清氨基酸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饲料分为豆粕蛋白源、鱼粉与豆粕复合蛋白源两种,在不同蛋白源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AKG(0和1.5%)。选取400尾初始体重为(217.93±0.78)g的松浦镜鲤,随机分成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试验为期10周。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AKG显著降低松浦镜鲤肌肉中水分和粗脂肪含量,显著增加粗蛋白质含量(P0.05)。豆粕蛋白源显著降低肌肉粗蛋白质和粗灰分含量(P0.05)。蛋白源和AKG对肌肉粗灰分具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对其他成分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中添加AKG显著提高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降低尿酸(UA)和甘油三酯(TG)含量(P0.05)。复合蛋白源显著增加白蛋白(ALB)含量(P0.05),显著降低尿素氮(BUN)含量(P0.05)。蛋白源和AKG对ALB和UA含量具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其他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中添加AKG显著提高血清氨基酸总量(TAA)、必需氨基酸(EAA)、半必需氨基酸(HEAA)和非必需氨基酸(NEAA)含量(P0.05)。试验结果说明,饲料中添加AKG能够提高松浦镜鲤肌肉中粗蛋白质含量,促进松浦镜鲤对饲料蛋白的吸收利用,提高鱼体蛋白质代谢水平。  相似文献   

2.
巨大芽孢杆菌对杂交鲟消化酶活性和肠道形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旨在探讨植物蛋白源饲粮基础上添加巨大芽孢杆菌对杂交鲟(Acipenser schrenckii♀×Acipenser baeri♂)幼鱼消化酶活性和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以鱼粉(FM)组和植物蛋白源(PM)组为对照,试验Ⅰ、Ⅱ、Ⅲ组分别在PM组基础上添加10~5、10~6和10~7cfu·g~(-1)巨大芽孢杆菌。选用初始平均体重为(12.87±0.65)g杂交鲟625尾,随机分成5组,每组设置5个平行。结果表明,试验Ⅰ组肠道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PM组(P0.05),与FM组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Ⅰ、Ⅱ、Ⅲ组幽门盲囊和瓣肠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PM组(P0.05),与FM组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Ⅰ组胃脂肪酶、淀粉酶活性和十二指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试验Ⅰ组瓣肠绒毛高度和褶皱深度显著高于PM组(P0.05),与FM组无显著差异(P0.05),其肌层厚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综上,植物蛋白源饲粮中添加适宜水平巨大芽孢杆菌可增强杂交鲟幼鱼机体消化酶活性并改善肠道形态,巨大芽孢杆菌适宜添加水平为105cfu·g-1。  相似文献   

3.
不同开口饵料对山区全人工繁殖杂交鲟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发育早期消化酶活性情况,及不同开口饵料对山区全人工繁殖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杂交鲟仔鱼生长发育的影响,分别以人工配合饲料、水丝蚓、轮虫、熟蛋黄为开口饵料,对杂交鲟仔鱼进行了养殖试验,研究不同开口饵料对杂交鲟仔鱼成活率及生长情况的影响,并对不同饵料的一般营养成分及不同发育时期仔鱼消化酶活性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体质量、体长、特定生长率、增质量率和成活率,均为水丝蚓组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孵化初期,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均较低,随着不断生长发育,4种消化酶活性逐渐升高。同一发育期,脂肪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3种消化酶(P0.05),蛋白酶(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P0.05)。由结果可知,杂交鲟仔鱼开口期以水丝蚓作为开口饵料效果较好,人工配合饲料也可以作为杂交鲟仔鱼开口饵料。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饲料中不同水平精氨酸(arginine,Arg)对杂交鲟Acipenser schrenckii♀×Acipenser baeri♂幼鱼肠道消化酶活性及形态结构的影响,以0.3%为梯度,配制精氨酸水平为1.74%~3.54%(干物质)的7种等氮、等能饲料,实际精氨酸水平分别为1.76%、2.05%、2.36%、2.64%、2.93%、3.24%和3.53%。选取初始体质量为(3.63±0.08)g的健康杂交鲟幼鱼630尾,随机分成7组,每组设3个平行,每缸30尾鱼,养殖周期为8周。结果表明:与1.76%精氨酸对照组相比,2.64%和2.93%精氨酸组杂交鲟前肠蛋白酶活力显著提高(P0.05),2.36%、2.64%、2.93%和3.24%精氨酸组前肠淀粉酶活力显著提高(P0.05),2.36%、2.64%和2.93%精氨酸组中肠蛋白酶活力显著提高(P0.05),各肠段中脂肪酶活力随饲料中精氨酸水平的增加均表现出升高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1.76%精氨酸组相比,2.36%、2.64%和2.93%精氨酸组前肠皱襞高度和肌层厚度显著增加(P0.05),2.93%精氨酸组前肠绒毛高度显著增加(P0.05),2.64%、2.93%和3.24%精氨酸组中肠皱襞高度显著增加(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适宜水平的精氨酸,对提高杂交鲟幼鱼肠道内消化酶活性和促进肠道形态结构发育均具有积极作用,可提高营养物质在杂交鲟幼鱼肠道内的消化和吸收,并促进其生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试验探究膨化大豆替代鱼粉对体质量为(75.0±4.3)g杂交鲟(Acipenser schrenckii♀×A. baerii♂)消化系统组织结构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分别以100%(G1)、75%(G2)、50%(G3)、25%(G4)和0%(G5)的膨化大豆替代鱼粉,配制成5种等氮等能饲料。杂交鲟饲养于室内水族箱(220 L)中,饲喂6周。【结果】膨化大豆部分或者全部替代鱼粉对杂交鲟中肠、瓣肠、幽门盲囊、胃中的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影响均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G5)相比,其他组中杂交鲟消化系统中的蛋白酶及脂肪酶活性有所下降,淀粉酶活性升高。高比例替代鱼粉水平(75%和100%)时,杂交鲟的肠道组织结构完整性受到破坏,微绒毛排列不规律,边缘模糊,肠道褶皱变稀疏且宽度较大,部分褶皱受到破坏。【结论】膨化大豆高比例替代鱼粉时对杂交鲟消化系统中消化酶活性影响不显著,但会破坏肠道组织结构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饲料中不同水平精氨酸对杂交鲟(Acipenser schrenckii♀×A.baeri♂)幼鱼抗氧化能力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0.3%为梯度,配制精氨酸水平为1.74%~3.54%(干物质含量)的7种等氮、等能饲料,测得其中实际精氨酸水平分别为1.76%、2.05%、2.36%、2.64%、2.93%、3.24%和3.53%,选取初始体质量为(3.63±0.08)g的健康杂交鲟幼鱼630尾,随机分为7组,每组设3个重复,饲养试验共进行8周。结果表明:与1.76%精氨酸水平(对照)相比,2.64%、2.93%精氨酸水平显著提高了杂交鲟幼鱼肠道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P0.05),并显著降低了中肠中丙二醛(MDA)含量(P0.05),饲料中精氨酸水平对前肠和后肠MDA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饲料中精氨酸水平对血清和肝脏中SOD活力和MDA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2.64%精氨酸水平显著提高了血清中总蛋白(TP)、白蛋白(ALB)含量(P0.05),显著降低了谷草转氨酶(AST)活性(P0.05);2.64%、2.93%精氨酸水平显著降低了血清中尿素氮(BUN)含量(P0.05),显著升高了血糖(GLU)含量(P0.05);2.36%、2.64%、2.93%、3.24%精氨酸水平显著降低了血清中甘油三酯(TG)含量(P0.05);饲料中精氨酸水平对血清中球蛋白(GLB)、谷丙转氨酶(ALT)和总胆固醇(TCHO)含量的影响均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适宜的精氨酸水平能显著提高杂交鲟幼鱼的抗氧化能力,并提高机体的代谢水平,促进鱼体蛋白质的合成;分别以中肠MDA和血清BUN为指标,进行二次曲线回归分析表明,杂交鲟幼鱼对饲料中精氨酸的最适需要量分别为2.73%、2.75%。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不同糖源对鲟鱼生长、饲料利用、血清生化指标和肌肉营养组成的影响,共配制5种含有不同糖源(葡萄糖、蔗糖、糊精、玉米淀粉、小麦淀粉)的等氮、等脂试验饲料,饲养初始体质量为(31.88±1.96)g的杂交鲟Acipenser baerii♀×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8周。结果表明:各试验组的成活率和日摄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葡萄糖组终末体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沉积率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而饲料系数则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糊精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均为最高,且显著高于葡萄糖组和蔗糖组(P0.05),但与玉米淀粉组和小麦淀粉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葡萄糖组的血糖、血清胆固醇和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均为最高,其中血糖和血清胆固醇指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血清甘油三酯指标则与蔗糖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其他3个试验组(P0.05);糊精组肌糖原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其余各组间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糊精组肝糖原含量最低,且显著低于葡萄糖组和小麦淀粉组(P0.05);葡萄糖组粗脂肪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小麦淀粉组粗蛋白质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但与玉米淀粉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玉米淀粉和小麦淀粉更适宜作为杂交鲟幼鱼饲料糖源。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鱼油基础饲料中添加乙氧基喹啉(EQ)和番茄红素(LCP)对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生长性能、脂蛋白水平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以筛选虹鳟高脂饲料的适宜抗氧化剂。【方法】以鱼油为脂肪源,配制虹鳟基础饲料,并于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2%EQ、LCP,配制出3种等氮等能饲料。选择均重为(29.4±0.1) g虹鳟270尾,随机分成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进行8周饲养试验。【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EQ、LCP对虹鳟摄食率(FI)、日增重系数(DGC)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LCP组FI和DGC显著高于EQ组;同时,EQ、LCP均显著改善了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P0.05),二组间该两项指标无显著差异。(2)添加EQ、LCP对胃蛋白酶、肠道和肝脏胰蛋白酶、肝脏淀粉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两者均对肠道淀粉酶活性有负面影响;添加LCP显著提高了肝脏二糖酶活性(P0.05)。(3)与添加EQ相比,添加LCP显著降低了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肝脏总脂肪水平(P0.05)。(4)添加EQ、LCP均显著提高了虹鳟血浆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P0.05);但LCP组血浆谷胱甘肽还原酶(GR)和肝脏GR、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EQ组(P0.05)。【结论】鱼油基础饲料中添加EQ、LCP均能提高虹鳟抗氧化功能,但LCP作为抗氧化剂更有利于提高其生长性能和抗氧化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羽毛粉部分替代鱼粉外加角蛋白酶DP100(DP100)对异育银鲫生长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配制7组饲料,Ⅰ组(对照组)以鱼粉为蛋白源(蛋白水平为317.9 g/kg),Ⅱ~Ⅶ组以羽毛粉蛋白替代10%的鱼粉蛋白,Ⅲ~Ⅶ组添加Ⅰ组相对短缺的4种必需氨基酸并分别添加0,100,200,300和400 mg/kg的DP100。用7组饲料分别饲喂异育银鲫83 d,试验结束后根据异育银鲫初始体质量、终末体质量(FBW)以及摄食量计算体质量增加率(BWG)、特定生长率(SGR)、饲料效率(FER)、蛋白质效率(PER),并解剖取肝胰脏和肠道,测定其消化酶(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力及抗氧化指标(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Ⅱ和Ⅲ组异育银鲫FBW、BWG、SGR、FER、PER及肝胰脏和肠道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SOD、CAT、GSH-Px活力均显著低于Ⅰ组(P0.05),MDA含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在添加DP100的各组中,Ⅳ组肠道SOD活力和肝胰脏CAT活力均与Ⅰ组无显著性差异,MDA含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其余指标均显著低于Ⅰ组(P0.05),除Ⅶ组肠道蛋白酶活力显著低于Ⅰ组(P0.05)外,Ⅴ、Ⅵ和Ⅶ组各项指标均与Ⅰ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羽毛粉替代10%鱼粉外加200~400 mg/kg DP100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和机体抗氧化能力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谷氨酰胺及其前体物对松浦镜鲤Cyprinus carpio Songpu肌肉成分、氨基酸组成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的影响,分别用谷氨酰胺(Gln)、谷氨酸(Glu)、α-酮戊二酸(AKG)、L-鸟氨酸-α-酮戊二酸(OKG)、L-精氨酸-α-酮戊二酸(AAKG)、α-酮戊二酸钠(2Na-AKG)替代基础饲料中1.5%的葡萄糖,配制成6种等能等氮饲料,并设空白对照,共7个组,进行了8周的松浦镜鲤(初始体质量为40.27 g±3.96 g)养殖试验。结果表明:OKG组鱼体肌肉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其他处理组(P0.05);2Na-AKG组鱼体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其他处理组(P0.05);不同处理组鱼体粗脂肪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OKG组和AAKG组鱼体肌肉水分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OKG组和AAKG组鱼体肌肉苏氨酸显著高于对照组和AKG组(P0.05),而Glu组缬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除2Na-AKG组外)(P0.05);Glu组、AKG组和2Na-AKG组肌肉必需氨基酸(EAA)总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处理组中鱼体肌肉非必需氨基酸(NEAA)、呈味氨基酸(DAA)和总氨基酸(TA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AKG组和2Na-AKG组鱼体前肠AKP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及其他处理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Glu组鱼体肝脏的AKP活性显著提高(P0.05),而血清中的AKP活性在各处理组间均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1.5%的OKG能显著提高松浦镜鲤鱼体肌肉粗蛋白质及苏氨酸含量,同时能显著降低鱼体肌肉水分含量;饲料中添加1.5%的AAKG和2Na-AKG能够显著提高鱼体肠道AKP活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在饲料中添加芽孢杆菌和乳杆菌,研究其对斑点叉尾■免疫、消化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选取体质量(50±3) g健康斑点叉尾■360尾,随机分成3组,每组设3个平行,分别饲喂基础饲料、添加0.5%芽孢杆菌饲料和0.4%乳杆菌的饲料,试验周期为11周。结果表明,添加芽孢杆菌和乳杆菌可显著提高血清总补体活性(P<0.05),对皮质醇含量和溶菌酶活性则无显著影响(P>0.05)。添加芽孢杆菌和乳杆菌能显著提高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P<0.05),芽孢杆菌组和乳杆菌组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添加芽孢杆菌和乳杆菌还显著提高肠道脂肪酶、淀粉酶活性(P<0.05)。综上,饲料中添加芽孢杆菌和乳杆菌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斑点叉尾■的免疫、消化和抗氧化功能,为益生菌的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分别研究了饲料中添加外源消化酶、非淀粉多糖酶、植酸酶和柠檬酸对奥尼罗非鱼内源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分别添加15 g&#183;kg-1和30 g&#183;kg-1的消化酶制剂,胃、肝胰脏、肠道蛋白酶活性分别升高了22.3%、17.7%、12.5%(P<0.05)和42.0%、25.2%、16.5%(P<0.01),肝胰脏、肠道淀粉酶活性分别升高了62.4%、28.8%(P<0.05)和54.0%、27.4%(P<0.05),肠道脂肪酶活性分别升高了23.2%(P<0.05)和43.6%(P<0.01);添加1 g&#183;kg-1非淀粉多糖酶和植酸酶,肝胰脏、肠道淀粉酶活性分别上升11.4%、49.5%(P<0.01)和14.0%、24.1%(P<0.05),对胃、肝胰脏、肠道蛋白酶活性无显著影响;饲料中添加10 g&#183;kg-1柠檬酸使胃蛋白酶活性提高29.6%(P<0.01),肠道蛋白酶活性下降35.1%(P<0.01),肝胰脏和肠道淀粉酶分别上升30.7%和29.4%(P<0.01);饲料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植酸酶和柠檬酸对肠道脂肪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不同水平饲料镉对罗非鱼生长性能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将300尾罗非鱼随机分为5个处理,饲料镉添加水平分别为0、50、100、200、400 mg/kg,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料镉添加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逐渐降低,200、400 mg/kg添加水平组显著降低(P<0.05);各处理组之间摄食率、饲料系数和成活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镉添加水平组罗非鱼肠道淀粉酶活性和蛋白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当饲料中添加50 mg/kg镉时,罗非鱼肠道淀粉酶活性和蛋白酶活性即可显著降低(P<0.05);罗非鱼脂肪酶活性仅在饲料镉添加水平400 mg/kg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各处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罗非鱼对饲料镉耐受程度较高,饲料中镉达到200 mg/kg时,才可显著影响罗非鱼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饲料中不同水平镉对罗非鱼肠道消化酶活性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饲料中添加50 mg/kg镉时即可显著降低肠道淀粉酶和蛋白酶的活性,肠道脂肪酶活性仅在400 mg/kg时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4.
以酪蛋白、明胶和白鱼粉为蛋白源,配制成7组半纯化试验饲料,饲料中维生素E添加量分别为0(对照组),20,50,100,200,500,1000mg/kg,考察不同维生素E添加量对幼鲟生长及组织维生素E含量的影响,并确定施氏鲟幼鲟对维生素E的需要量.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维生素E添加量的增加,幼鲟的增重率、饲料效率、特定生长率、存活率和肥满度显著增加(P<0.05),当饲料中维生素E添加量为200mg/kg时,这些指标达到最高水平,随维生素E添加量的提高,其增重率、饲料效率、肥满度有显著降低(P<0.05),而特定生长率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组幼鲟肝体指数显著高于各添加组(P<0.05).肌肉和肝脏中维生素E水平随饲料维生素E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上升(P<0.05),当添加量≥100mg/kg时,肝脏中维生素E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同时当添加量≥200mg/kg时,肌肉中维生素E水平也无显著变化(P>0.05).对照组幼鲟肌肉中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各添加组(P<0.05),而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100mg/kg时,肌肉中粗蛋白质含量比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5).对特定生长率与饲料中维生素E水平进行折线回归分析,得出施氏鲟幼鲟对饲料中维生素E的需要量为187.4mg/kg.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饲料中牛磺酸水平对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免疫功能及消化酶的影响,选用初始体质量为(32.28±0.20)g的红鳍东方鲀幼鱼,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每组设3个重复,配制牛磺酸添加量分别为0%(T1,对照)、0.5%(T2)、1.0%(T3)、2.0%(T4)和5.0%(T5)的试验饲料,分别投喂不同的处理组,试验在15个200 L方形聚乙烯水槽中进行,养殖试验共进行56 d。结果表明:添加了不同水平牛磺酸的饲料可显著提高红鳍东方鲀肝脏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P0.05),显著降低丙二醛(MDA)的含量(P0.05),提高机体内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且在2.0%添加量时T-AOC达到峰值,而MDA含量下降到最低(P0.05),SOD、CAT和GSH-PX在添加量为1.0%时酶活力达到峰值(P0.05);肝脏AKP活力随饲料中牛磺酸含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1.0%添加量时达到最大值(P0.05),但牛磺酸对肝脏ACP活力无显著性影响(P0.05);不同牛磺酸水平的饲料能显著提高红鳍东方鲀肠道脂肪酶活力,2.0%添加量时脂肪酶活力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但牛磺酸添加量对肠道蛋白酶无显著性影响(P0.05);1.0%、2.0%、5.0%添加量时红鳍东方鲀体表黏液溶菌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2.0%添加量时体表黏液溶菌酶活力达到最大值;通过对T-AOC、肠道消化酶和体表黏液溶菌酶这3个指标折线模型分析得出,红鳍东方鲀幼鱼饲料牛磺酸最适添加量为1.35~2.21 g/100 g(干饲料)。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牛磺酸可显著提高红鳍东方鲀的机体抗氧化及免疫能力,但过多的牛磺酸会导致抗氧化及免疫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16.
外源酶和柠檬酸对奥尼罗非鱼内源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分别研究了饲料中添加外源消化酶、非淀粉多糖酶、植酸酶和柠檬酸对奥尼罗非鱼内源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分别添加15g·kg-1和30g·kg-1的消化酶制剂,胃、肝胰脏、肠道蛋白酶活性分别升高了22.3%、17.7%、12.5%(P<0.05)和42.0%、25.2%、16.5%(P<0.01),肝胰脏、肠道淀粉酶活性分别升高了62.4%、28.8%(P<0.05)和54.0%、27.4%(P<0.05),肠道脂肪酶活性分别升高了23.2%(P<0.05)和43.6%(P<0.01);添加1g·kg-1非淀粉多糖酶和植酸酶,肝胰脏、肠道淀粉酶活性分别上升11.4%、49.5%(P<0.01)和14.0%、24.1%(P<0.05),对胃、肝胰脏、肠道蛋白酶活性无显著影响;饲料中添加10g·kg-1柠檬酸使胃蛋白酶活性提高29.6%(P<0.01),肠道蛋白酶活性下降35.1%(P<0.01),肝胰脏和肠道淀粉酶分别上升30.7%和29.4%(P<0.01);饲料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植酸酶和柠檬酸对肠道脂肪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维生素K3对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生长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选择初始体质量为5.14 g左右的西伯利亚鲟630尾,分为7组,投喂分别添加0、5、10、20、40、80、2000 mg/kg的甲萘醌烟酰胺亚硫酸盐(MNB)饲料,测得到甲萘醌(维生素K3)实际含量为0、2.88、4.84、10.08、26.42、40.86、990.00 mg/kg(饲料),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30尾鱼,饲养试验周期为56 d。结果表明:不同水平的维生素K3对西伯利亚鲟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饵料系数的影响都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但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以26.24 mg/kg维生素K3组最高,990.00 mg/kg维生素K3组最低;与对照组相比,10.08、26.24 mg/kg维生素K3组西伯利亚鲟肝胰脏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提高(P0.05),990.00 mg/kg组显著低于2.88、4.84、10.08、26.24 mg/kg组(P0.05);4.84、10.08、26.24 mg/kg维生素K3组肾脏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显著提高(P0.05),4.84、10.08、26.24、40.86 mg/kg组肾脏T-AOC能力显著提高(P0.05),990.00 mg/kg组肾脏GSH含量和T-AOC能力显著低于4.84、10.08、26.42、40.86 mg/kg组(P0.05);不同水平的维生素K3对肝胰脏和肾脏SOD及MDA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对西伯利亚鲟的生长也无影响;以肝胰脏和肾脏的T-AOC为指标进行二次曲线回归分析,得到西伯利亚鲟对维生素K3的需要量分别为19.79、24.57 mg/kg(饲料)。  相似文献   

18.
将180尾、体质量为(32.81±1.28) g的杂交鲟幼鱼随机均分为4组,分别投喂藤茶粉添加水平为0.00%(A0),0.50%(A1)、1.00%(A2)、2.00%(A3)的试验饲料,试验共进行60 d,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鱼,试验结束后,检测杂交鲟的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免疫指标、肠道形态指标、消化酶活性和微生物多样性、肌肉组分含量和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与A0相比,A1和A2杂交鲟的终质量、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均无显著变化,A3的终质量、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降低;A1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白蛋白含量及谷草转氨酶活性均显著升高,A2和A3的谷草转氨酶活性均显著降低;各试验组的血清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及肠道蛋白酶、淀粉酶活性均显著升高,A2的脂肪酶活性显著升高,A1的脂肪酶活性显著降低;A1和A2的肠道皱襞高度显著升高;A2的肠道菌群的物种多样性增加;各试验组的肌肉常规成分均无显著变化;A2和A3肌肉的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值显著升高。可见,本研究条件下,适量添加藤茶粉可提高杂交鲟的免疫水平而不影响其生长,添加量以1.00%为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饲料蛋白水平对大规格鳙(Aristichthys nobilis)生长、血液生化指标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鱼粉、豆粕为主要蛋白源,制备蛋白水平质量分数分别为20%、24%、28%、32%、36%和40%的6种膨化饲料饲养鳙8周。[结果]鳙的生长性能(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均在饲料蛋白水平32%时达最佳值;当饲料蛋白水平在28%时,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保留率表现最好;饲料蛋白水平对鳙的肥满度具有显著影响(P0.05),而对肝体指数和脏体指数均无显著影响(P0.05)。饲料蛋白水平对鳙前、中肠淀粉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当蛋白水平为28%时,后肠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饲料蛋白水平对鳙前、中、后肠脂肪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中后肠蛋白酶活性随饲料蛋白水平的提高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均在蛋白水平为28%时达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而前肠蛋白酶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36%和40%蛋白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32%蛋白组葡萄糖和补体C_3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而饲料蛋白水平对鳙血清中总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溶菌酶(LZM)均无显著影响。丙二醛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都在28%蛋白组达最佳值,但与32%蛋白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以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为指标,采用二次曲线模型分析表明鳙膨化饲料中蛋白质的适宜需求水平为29.28%~32.44%。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文研究了β-葡聚糖对亚东鲑幼鱼生长、肠道消化酶活性及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平均体质量为(1.07±0.3) g幼鱼1050尾,分别投喂添加不同含量β-葡聚糖0、0.1%、0.2%、0.5%、1.0%、1.5%和2.0%基础饲料,试验周期60 d。【结果】随着β-葡聚糖含量不断增加,特定生长率(SGR)呈先递增后降低变化趋势,0.5%试验组最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不同β-葡聚糖含量对肠道消化酶活性有一定影响;胰蛋白酶活性0试验组与1.5%和2.0%差异不显著,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脂肪酶活性0试验组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淀粉酶活性0.5%试验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β-葡聚糖从0至0.5%,GSH含量和GSH-Px、SOD活性依次递增,说明适量β-葡聚糖能够提升亚东鲑幼鱼抗氧化能力。【结论】基础饲料中适量添加β-葡聚糖能促进亚东鲑幼鱼生长,提高肠道消化酶活性和肝脏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