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8 毫秒
1.
[目的]为杨桃的品种鉴定及果树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细胞图象分析系统及显微照相方法,对3个杨桃品种(秤锤杨桃、蜜丝杨桃、红杨桃)茎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结构进行研究。[结果]杨桃茎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有两端具尾、一端具尾和无尾3种类型;导管分子平均长度为328.88~366.09μm,平均宽度为44.61~52.43μm;端壁多数为单穿孔板;壁上纹孔式以互列-对列混合纹孔式为主。[结论]杨桃导管分子的多数特征表现为导管分子系统演化过程中较为进化的特征,但也存在导管两端或一端有尾、端壁倾斜等较为原始的性状;杨桃导管分子的结构与其生态适应性相一致,不同品种的生长特性也与导管分子结构差异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薄壳山核桃"小脚"现象的导管分子特性,采用组织离析法与显微照相技术,观察以‘Mahan’品种为砧木,‘Pawnee’品种为接穗的嫁接苗与非嫁接苗(‘Mahan’)导管分子类型及大小。结果表明,与非嫁接苗相比,嫁接苗砧木根段不同尾类型导管分子数目未见变化,两端壁水平导管分子数目多38.46%;砧木茎段两端无尾导管分子数目多50.00%,砧木茎段两端壁水平导管分子数目多92.31%;砧木根段平均倾斜角度比根小36.57%、砧木茎段平均倾斜角度比茎下部小30.56%;砧木根段平均长度比根短12.62%,平均宽度比根小4.18%,砧木茎段平均长度比茎下部短3.89%,平均宽度比茎下部宽11.68%。综上所述,嫁接薄壳山核桃"小脚"现象可能与砧木根段和砧木茎段木质部导管分子的形态与大小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利用导管分子离析及光学显微技术,对8种水生植物茎部的导管分子进行了比较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8种水生植物的导管分子特征存在着较大差异,这些差异与其生活方式有关,同时也与其耐旱程度有关,为进一步研究水生植物的分类及其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蒙古栎次生木质部解剖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木材解剖图像分析系统和显微照相的方法对蒙古栎次生木质部的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蒙古栎的次生木质部由导管、环管管胞、木纤维、木射线及轴向薄壁细胞组成;蒙古栎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树根和树枝的管状分子明显较树干窄小,在分布规律和形态上,也有显著差异。对蒙古栎次生木质部离析发现,蒙古栎为单穿孔,管间纹孔式互列,导管分子类型多为两端具尾,长度大于宽度,这种现象表明蒙古栎在进化过程中是不同步的。  相似文献   

5.
杏李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对杏李9个品种的茎的次生维管组织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杏李果树次生木质部中导管类型多属螺纹,网纹导管型,其导管端壁倾斜具梯状穿孔板;经观察统计分析,其导管分子长度杏平均为322.7μm,李平均为338.9μm;导管分子最大直径杏为36.5μm,李为37.8μm。同时我们将杏李9个品种与苹果中红星品种作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杏李次生木质部导管分子之长度均较红星苹果短,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导管分子之最大直径较红星苹果小。次生木质部中纤维分子杏李9个品种均较红星苹果长而尖细,差异也达极显著水平。这些解剖特征为杏李较苹果次生木质部致密并较抗旱提供了解剖学依据,也为研究果树茎次生维管组织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揭示木犀科(Oleaceae)植物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地位,分别对东北连翘(Forsythia mandschurica)、紫丁香(Syringa oblata)、水蜡树(Ligustrum obtusifolium)、雪柳(Fontanesia fortunei)进行离析处理,观察次生木质部导管与木纤维结构,计算木材结构的数量特征。结果表明,紫丁香与水蜡树、东北连翘与雪柳表现出较近的亲缘关系;在进化地位方面,紫丁香最原始,其次是雪柳,东北连翘开始表现出进化的特征,水蜡树的进化地位最高。木材离析是研究植物亲缘关系和进化地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米仔兰(Aglaiaodorata)一年生幼茎的发育规律及其结构与功能的相适应方式,通过石蜡切片、导管离析等方法对其幼茎第1~6节进行观察,研究其横切结构和导管分子特征。结果表明:米仔兰一年生幼茎横切结构从外到内依次是表皮、皮层、初生韧皮部、束中形成层、初生木质部和髓等6部分,随着发育各组成结构的厚度均相应增加;维管束为外韧型,但各维管束形状不同,且髓射线很窄;在发育后期,束中形成层分化重心由初生韧皮部转向初生木质部,木质化速度进一步提高;导管分子有螺纹、梯纹、网纹和孔纹导管等类型,发育前期以梯纹导管为主,发育后期网纹和孔纹导管出现较多;导管分子长度与宽度变化趋势相反,尾端长度在发育初期和后期的最小,端壁倾斜度逐渐增大。随着生长发育,各组织担负的功能增强,在结构上与之相适应的表现,为双子叶植物幼茎发育解剖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运用离析方法,对3种柱型苹果和3种普通型苹果枝条木质部导管分子进行研究,观测了其导管的长度、直径以及导管分子的类型。结果表明:柱型和普通型苹果枝条木质部导管的类型无明显差异,均多为网纹导管和孔纹导管2种类型;相比柱型苹果而言,普通型品种具有较多的畸形导管;柱型苹果的木质部导管分子直径显著大于普通型,普通型的平均直径为32.64μm,柱型的导管分子平均直径为43.27μm;柱型和普通型苹果枝条木质部导管的平均直径和平均长度表现有差异。本研究为柱型苹果早花和早期丰产的生理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卷柏管状分子的类型和特点。[方法]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经离析法处理的4种卷柏属植物的茎进行观察。[结果]中华卷柏和蔓出卷柏中具有管胞,其中蔓出卷柏中还可见梯状穿孔的管状分子,推测可能为导管;圆枝卷柏、垫状卷柏仅观察到导管,有梯状穿孔以及网状-梯状混合型穿孔2种类型。这4种卷柏中,圆枝卷柏和垫状卷柏的管状分子最为进化,蔓出卷柏次之,中华卷柏最原始。垫状卷柏、蔓出卷柏和中华卷柏的管状分子类型为首次报道。卷柏管状分子类型的不同可能与其生境有关。[结论]该研究为验证同形叶和异形叶类型卷柏管状分子的差别以及探讨卷柏管状分子的演化问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对蓝靛果忍冬(Lonicera caerulea L.)茎次生木质部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茎的次生木质部结构为环孔材;射线属异形Ⅱ射线;导管分子的穿孔板为单穿孔板,根据穿孔板的位置和数量,确定导管分子具有3种形态,即一端只有1个单穿孔板,另一端为螺纹增厚;一端具有2个单穿孔板,另一端为螺纹增厚;两端各具1个单穿孔板,且侧壁具螺纹增厚。  相似文献   

11.
牡丹、芍药品种花型分类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根据牡丹、芍药中存在大量台阁品种的现象,作者进一步论述了牡丹、芍药品种花型演化的规律,确定了各花型在演化过程中的地位,以此为依据,提出了牡丹、芍药品种花型分类的新方案,并对该方案的应用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12.
根据花粉形态探讨中国栽培牡丹的起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该文对中国栽培牡丹各品种群 4 8个代表品种的花粉形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 ,结果表明 :中国栽培牡丹的花粉形态具有较明显的多样性 .在此基础上 ,结合形态分析 ,提出了绝大多数栽培牡丹起源于多个野生原种的观点 .矮牡丹、紫斑牡丹、杨山牡丹是最主要的起源种 ,卵叶牡丹的作用较小 .杂交是中国栽培牡丹最重要的起源方式 .少数栽培牡丹是单种起源的 ,它们直接起源于紫斑牡丹或杨山牡丹 .四川牡丹未参与中国现有栽培牡丹的起源 .最后讨论了花粉形态对品种分类和鉴定的价值及不同制样方法对花粉粒形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根据花粉形态探讨中国栽培牡丹的起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该文对中国栽培牡丹各品种群48个代表品种的花粉形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中国栽培牡丹的花粉形态具有较明显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形态分析,提出了绝大多数栽培牡丹起源于多个野生原种的观点.矮牡丹、紫斑牡丹、杨山牡丹是最主要的起源种,卵叶牡丹的作用较小.杂交是中国栽培牡丹最重要的起源方式.少数栽培牡丹是单种起源的,它们直接起源于紫斑牡丹或杨山牡丹.四川牡丹未参与中国现有栽培牡丹的起源.最后讨论了花粉形态对品种分类和鉴定的价值及不同制样方法对花粉粒形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部分牡丹品种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研究牡丹遗传多样性为合理利用牡丹种质资源、培育观赏价值高的牡丹新品种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荧光标记AFLP技术,采用8对M+3和P+3引物组合对30份牡丹栽培品种进行了总基因组DNA水平上的多态性检测。【结果】检测结果共获得1 123条可统计的条带,其中965条呈多态性,多态性带百分率达86%。揭示了牡丹栽培种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8组引物在30个品种中检测到数目不等的品种特异带型,这些品种的特异带型对供试牡丹品种具有一定的鉴别价值。【结论】8对引物能将30个牡丹品种完全区分开。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多数来源地相同的牡丹种质表现出较为密切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5.
4个牡丹品种光合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田间栽培条件下,用英国C IRAS-1型便携式光合仪对4个不同株高牡丹品种的光合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4个牡丹品种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为双峰曲线,有明显的"午休"现象.在日变化及季节变化中,佛门袈裟的净光合速率显著地高于其他品种,其光合作用表观量子效率、羧化效率也最高.品种间光饱和点的差异不显著,但光补偿点则表现为佛门袈裟明显低于其他品种.  相似文献   

16.
利用CDDP标记的菏泽牡丹品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莹莹  郑成淑 《中国农业科学》2013,46(13):2739-2750
【目的】在品种群水平和花色群体水平上分析菏泽牡丹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为该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方法】利用CDDP分子标记技术,对白、粉、黑、红、黄、蓝、绿、紫红、紫和复色系等10个花色群体构成的299份菏泽牡丹品种资源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分析。【结果】用18条CDDP引物对10个花色群体共299份样品进行扩增,共检测到385条扩增带,其中多态性条带368条,特异条带23条,分别占总条带的95.58%和5.97%。在品种群水平上,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有效等位基因数和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0.1648、1.2569和0.2695;在花色群体水平上,上述指标依次为0.1451、1.2313和0.2306。综合分析各项指标得出,红色系和紫色系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复色系和绿色系牡丹的遗传多样性较低。花色群体间的遗传距离较近,平均为0.0271;遗传一致度较高,平均为0.9735;遗传分化系数为0.1252,表明只有12. 52%的遗传分化存在于群体间;群体间还具有较大基因流值(3.4939)。遗传多样性分析和UPGMA聚类结果在分子水平上验证了牡丹品种资源的花色演化趋势:以粉色系和红色系为中心,渐渐演化出紫红、紫、蓝和白色系,再进化为黄色系和黑色系,绿色系和复色系属于退化的色系。【结论】CDDP技术可有效揭示牡丹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在品种群水平上,菏泽牡丹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高于花色群体水平。花色群体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聚类结果揭示了牡丹花色的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对安徽南部及浙江等地的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品种、种植面积、管理技术及应用开发形式等进行实地调查分析。以期为浙皖两地牡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基础资料和参考。调查共记录了16个传统观赏品种.其中10个为《中国牡丹品种图志(西北·西南·江南卷)》记录品种,6个为新记录品种:凤丹品系中选育的新品种有10个。自然条件下,传统栽培的牡丹品种生长情况明显优于引进品种,引种牡丹品种在适应性上差异显著,推广应用时应注意品种的选择:浙皖两地牡丹应用的主要形式为牡丹专类园,但开发方式多样。江南牡丹的发展亟待建立一个品种资源库.使得牡丹资源收集、品种的规范命名、引种及培育工作能够有计划地开展。  相似文献   

18.
日本牡丹品种花粉超低温保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杂交育种工作中的时空不遇,延长花粉寿命,本文对23个日本牡丹品种花粉进行了超低温保存研究。对新鲜花粉及超低温保存花粉离体萌发率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日本牡丹品种新鲜花粉生活力存在差异,23个品种中,‘大藤锦’花粉萌发率最高,达到60.89%,而‘岛大臣’最低,仅3.49%;室温条件下,日本牡丹品种花粉寿命仅15d左右,而超低温保存可以使日本牡丹品种花粉寿命至少延长至2年。经超低温保存2年,花粉仍然具有较高的萌发率,有的甚至超过保存前水平,因此超低温保存技术可用于日本牡丹品种花粉的长期保存。  相似文献   

19.
紫斑牡丹新品种选育及牡丹品种分类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该文报道了兰州和平牡丹园培育紫斑牡丹新品种的方法和过程,讨论和分析了新品种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个新的牡丹品种分类系统.主要结果有:①20年从32万多株实生苗中选育出9种花色、7种花型、500多个紫斑牡丹新品种;②甘肃紫斑牡丹品种(群)与中原普通牡丹品种(群)大规模反复杂交,极大地丰富了后代的遗传多样性,为大量选育新品种奠定了基础;③按色、类、型、组和品种五个等级组成的牡丹品种分类系统,“色型兼备、科学实用”,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以4个重要的秋发牡丹品种为试材,研究了脱叶处理对牡丹秋季露地二次萌芽、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全株脱叶是实现牡丹二次开花的关键措施,在山东菏泽地区以8月下旬至9月上旬为适宜的脱叶时间,脱落酸(ABA)、乙烯利等化学脱叶药剂处理使秋发1、2、3号品种的二次开花时间提前2~6 d,显著提高了植株二次开花质量,尤其是明显促进了二次叶片的发育.试验证明,在完善的花芽分化基础上,综合掌握植株脱叶关键措施,可使秋发牡丹于秋季特别是在国庆节前后开放,并且达到花叶并茂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