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3.
利用聊城国家气象观测站大监站1981—2010年、2018、2019年观测数据及2019年气象资料,分析研究了气候条件对木本植物物候期的影响。结果表明,2019年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聊城地区木本植物的物候期各不相同,同一木本植物不同年份的物候期有所差异,呈现前半年大部分物候期提前、后半年发育期延后的现象,总体呈现物候期延长的趋势。温度为影响木本植物物候期的主要气候因子。 相似文献
4.
5.
以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49种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当地1963—2014年的物候观测记录及气象数据,研究了不同木本植物果实成熟期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对不同物种的果实成熟期有着不同影响。在研究的49种木本植物中,与温度变化相关性显著的物种共有43种,其中33种木本植物与果实成熟期前30 d的温度相关性显著。回归分析表明,除榆叶梅(Amygdalus triloba)外,其余32种对果实成熟前30 d温度变化存在响应,山槐(Albizia kalkora)、山皂角(Gleditsia microphylla)、糠椴(Tilia mandshurica)、糖槭(Acer negundo)、山梨(Pyrus ussuriensis)等28种植物果实成熟期会随温度升高而提前;小叶锦鸡(Caragana microphylla)、光叶山楂(Crataegus dahurica)、石蚕叶绣线菊(Spiraea chamaedryfolia)、藏花忍冬(Lonicera tatarinowii)的实成熟期随温度的升高而延迟。 相似文献
6.
【目的】东北地区森林面积广袤,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本文旨在研究昼夜不对称增温的背景下,东北森林生长季NDVI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以期为东北地区林业建设与保护提供科学数据与指导。【方法】基于2000-2019年SPOT Vegetation NDVI数据、植被类型空间分布数据以及逐月降水、气温数据,应用趋势分析、Hurst指数、相关分析等方法,探究昼夜不对称增温的背景下东北森林生长季NDVI的时空演变规律,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特征及未来变化趋势。【结果】(1)近20年东北森林生长季NDVI整体呈上升趋势,每10年增加0.035,其中混交林增加趋势最大,每10年增加0.037,阔叶林最小。东北森林以改善为主,占总面积55.59%,另有43.84%的森林保持基本不变,仅有0.57%的区域森林属于退化状态。(2)从整个生长季来看,NDVI受最低气温和降水影响显著,与最高气温关系不密切,同时生长季最低气温和降水呈明显增加趋势,最高气温无明显变化,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在昼夜不对称增温的背景下,东北森林生长季NDVI增加;不同林型对气候响应不完全相同:3种森林类型中,针叶林生长主要受最低气温影响,阔叶林...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明不同气象因子对冬小麦生育时期的影响,为气候变暖背景下新疆的冬小麦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1981—2020年新疆冬麦区9个站点(南疆冬麦区拜城、若羌、和田、于田和喀什5个站点,北疆冬麦区塔城、昌吉、乌苏和伊宁4个站点)的冬小麦生长期逐日气象数据(逐日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相对湿度、蒸发量、日照时数),采用T检验法和相关性分析法,研究新疆不同地区冬小麦各生育时期的变化规律。【结果】1981—2020年,塔城、伊宁、乌苏、昌吉、和田、喀什、于田、拜城、若羌的小麦营养生长期日数分别减少36.09 d、21.10 d、20.04 d、27.98 d、15.29 d、11.33 d、11.60 d、25.96 d、21.47 d,生殖生长期日数分别增加11.24 d、5.70 d、9.40 d、3.09 d、11.71 d、3.98 d、2.81 d、0.37 d、2.80 d;营养生长阶段日数在塔城、伊宁、乌苏、拜城、若羌与日平均气温呈正相关关系,生殖生长阶段日数在除乌苏外的站点与日平均气温呈负相关关系;营养生长阶段日数对温度的相对敏感性数值为-0.011... 相似文献
9.
利用甘肃民勤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975—2013年气象资料,与当地乔木沙枣、二白杨、胡杨、小枣、家杏、桑树6种乔木物候观测资料,通过5年时间段统计物候发生日的偏离程度,统计春季物候年度展叶期、开花期变化趋势,分析物候变化对气温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近39年研究区春季平均气温以0.053℃/a的速度升高,荒漠植物的多种物候期出现同步性的提前;39年春季物候提前了7.6~12.1 d,即气温每提升1.0℃,可导致春季物候期提早2.1~5.8 d,秋季落叶期平均推迟3.8 d。 相似文献
10.
植物物候变化是气象和水文变化的敏感指标,气候变化是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参数。研究植物物候变化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可为生态环境保护、大规模农业结构调整和旅游业发展提供参考。以辽西1980—2020年旱柳、榆树春季物候资料和局部气温资料为基础,采用线性趋势、线性回归等方法研究旱柳、榆树春季物候特征及其对气温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80—2020年研究区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趋势速率为0.365℃/10 a,1—3月平均气温上升趋势为0.609℃/10 a。旱柳、榆树春季物候期提前显著。旱柳展叶始期、开花盛期分别以-2.642 d/10 a、-2.966 d/10 a倾向率提前;榆树开花盛期、展叶始期分别以-4.008 d/10 a、-5.242 d/10 a倾向率提前。3月和2—3月气温与旱柳、榆树春季展叶期、开花盛期相关显著,是影响物候期的主要因子。当平均气温每变化1℃,旱柳展叶期、开花盛期提前0.8~1.5天,榆树展叶期、开花盛期提前0.7~1.4天。研究结果可为农时预报服务、农业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12.
应用山西省东南部11个气象观测站1971-2010年春秋季及年平均气温、初终霜冻日期及无霜期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对比法,分析了该地初终霜冻的时域分布特征及成因,气候变暖背景下初终霜冻日期及无霜期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气温年际变化在1971—1996年属震荡缓慢升温期,1997年开始趋于明显增暖期,气候变暖速率为0.3℃·10a-1;初终霜冻日期的时域分布与特殊的地理环境条件关系密切;在秋季气候变暖前提下,初霜冻出现日期的推后速率为2 d·10a-1,其年际变化趋势表现为正负震荡推后期、偏早期和平稳推后期三个阶段;春季平均气温的增温速率为0.25℃·10a-1,对应终霜冻出现日期呈现为提前趋势,提前速率为4 d·10a-1,年际演变特征可分为偏晚期、偏早期、正负震荡期、偏早期四个阶段;无霜期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年际变化特征可分为延长期、缩短期和平稳延长期三个时期,无霜期的线性变化延长速率为7 d·10a-1。 相似文献
13.
保定市8种乔灌木开花始期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积分回归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1986—2011年保定市气象和物候观测资料,运用积分回归法研究常见的8种乔灌木开花始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并建立开花始期积分回归预测模型。结果显示:保定市8种乔灌木的开花始期受气温、降水量和日照等3种气候要素的共同影响,但各气候要素影响作用的大小不同,总体表现为气温>降水>日照。不同气候要素对各树种开花始期的影响方式、“驱动”力度与时俱变。在开花始期前几个月,各气候要素对物候影响的正负效应同时出现;除榆树和栆外,其他6个树种开花始期前几天的气温对开花始期的影响均为负效应。利用积分回归法建立的多变量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对开花始期模拟的结果显示,当3月中旬气温改变1℃,降水量改变1mm,日照时长改变1h,8种乔灌木开花始期将改变约0.1~1.6d。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61-2013年河南省17个监测站均一化的逐日地面0 cm最低气温资料,根据霜冻气候指标计算了各站逐年的初、终霜日期,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河南省初、终霜日期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初、终霜日期的变化对气候变化的敏感程度。结果表明:近53年来,河南省平均初霜日期以2.2 d·10 a-1的速率显著推迟(P<0.01),推迟最为明显的地区位于河南西部山区;平均终霜日期以2.3 d·10 a-1的速率显著提前(P<0.01),中、南部平原地区提前最为明显;河南省初、终霜日期的变化对季节性气温变化十分敏感,秋季气温每升高1 ℃,初霜日期推迟6.5 d;2-4月平均气温每升高1 ℃,终霜日提前3.5 d,相比较而言,初霜日期的变化对气候变化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5.
基于北疆垦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新湖农场1981-2014年数据,分析了其春、夏、秋季和棉花主要生长季(5~9月,包括2015年)及各月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并与棉花单产做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春、夏、秋季及主要生长季的气温年际变化均为变暖趋势,增温率秋季大,夏季小;34年间平均气温上升了1.2~2.7℃,平均最高气温上升了1.5~2.3℃,平均最低气温上升了2.0~2.6℃;从5~9月来看,5月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增幅大,6月最高气温增幅大;年代际的变化是平均气温和平均最高气温秋季升幅大,平均最低气温春季和秋季升幅最大;5~9月的各月分布是5、8月逐年代均为上升,但6月最高、7月最低、9月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都出现了振荡;棉花单产与气温变化趋势慢而稳定(夏季、主要生长季、7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8月),与上升幅度大(5月平均气温、最低气温)的温度因子关系为显著正相关;5~9月5个月的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与产量为显著正相关,其中8月与产量相关性最好。 相似文献
16.
抽穗开花期高温对水稻剑叶理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4
【目的】探明水稻功能叶在高温胁迫下的生理反应及适应机理。【方法】在人工气候室对两个耐热性不同的水稻品系进行高温处理(8:00~17:00,37℃,17:00~8:00,30℃),研究高温胁迫对水稻剑叶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热稳定蛋白和膜透性等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高温胁迫下,水稻剑叶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a/b值下降,胁迫后恢复期间稍有回升,耐热品系996叶绿素含量高于热敏感品系4628。高温使剑叶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下降,细胞间CO2浓度上升,与热敏感品系4628相比,耐热品系996在高温胁迫下能保持较高的光合特性;高温使水稻剑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游离脯氨酸含量下降,热稳定蛋白含量上升;热敏感品系4628剑叶中丙二醛含量和膜透性在高温胁迫下增幅大于耐热品系996。【结论】高温胁迫下水稻剑叶中能保持较高的光合特性及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游离脯氨酸和热稳定蛋白含量以及较低的膜透性和MDA含量,是耐高温品种的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58~2007年豫东北4个代表站逐月平均地温资料,采用线性分析方法和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豫东北近50年地面最高和最低温度的变化趋势和气象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地面最高、最低温度明显存在非对称变化,主要特征是地面年平均最高温度呈明显递减趋势,而地面年平均最低温度呈递增趋势,二者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90和0.34℃/10a;地面年平均温度为下降趋势,其递减倾向率为-0.23℃/10a;近50年地面平均最高温度降低了4.5℃,地面平均最低温度却升高了1.7℃,平均地面温度下降了1.2℃。各月地面温度变化趋势差别明显5,~9月明显趋凉,其中6月趋凉最突出,其地面平均最高温度递减倾向率达-2.16℃/10a;12月~翌年4月明显趋暖,其中2月趋暖最突出,其地面平均最低温度递增倾向率为0.76℃/10a;地面温度变化具有夏季趋凉、冬季趋暖的显著特征。年平均地气温差逐年递减,近地层大气稳定度增加,不利于近地层污染物和水汽扩散,由此带来轻雾日数增多,空气污染加重。相关气象因子诊断分析表明,引起地面温度趋降的原因较多,主要是日照时数减少,地面受到太阳直接辐射减少;其次是空气湿度增加、空气污染物增多,降低了太阳直接辐射的强度;此外,降水量减少,土壤湿度减小,使土壤热容量减小,保温能力下降,导致地面温度降低。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研究硅肥对增温稻田甲烷(CH4)好氧氧化速率的影响效应,为探索未来全球变暖背景下稻田温室气体减排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田间开放式增温系统对稻田土壤进行夜间增温,共设4个处理:夜间常温不施硅(CK)、夜间增温不施硅(NW)、夜间常温施硅(Si)和夜间增温施硅(NW+Si)。采集上述处理4年后的耕层根际土和非根际土,在无氮添加和氮添加(NH4+、NO3-和尿素)条件下进行室内培养,采用13CH4标记方法,研究稻田CH4好氧氧化速率和固碳特征及其对氮肥的响应。【结果】Si处理稻田土壤的总有机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为23.2 g/kg和216.7 mg/kg,较CK稻田提高10.5%和26.7%;而NW处理的总有机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则分别较CK稻田降低11.9%和9.9%。施硅处理(Si和NW+Si)根际土的CH4好氧氧化速率显著高于不施硅处理(CK和NW)(P<0.05),其... 相似文献
20.
观察哈尔滨 70 种观赏植物春季的展叶特征,分析植物展叶时序性、叶片色彩属性及两者与气温
变化的相关性,研究哈尔滨春季设计中植物选择范围,为地域性植物色彩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结果表明,在 70
种观赏植物中,最早进入完全展叶期的是二月兰、紫花地丁、华北茶镳子和稠李,当候温达到 16益、日温差在
10~12益时,有 37 种植物(占 52.9%)全部展叶,可以达到较为明显的季相景观效果。 植物叶色的 NCS 叶色值分
布在 NCSS 1070-G950Y 至 NCSS 6020-G70Y 的 26 个标准颜色中,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分别覆盖 3、11、13
种。 其中 NCSS 3060-G40Y 和 NCSS 4050-G40Y 色值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 20%和 17.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