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不同树种林下套种金花茶(Camellia nitidissima)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利用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印度紫檀(Pterocarpus indicus)×金花茶林、荔枝(Litchi chinensis)×金花茶林和湿地松(Pinus elliottii)×金花茶林土壤微生物进行测序...  相似文献   

2.
对川中丘陵区三台县下新乡防护林林下栽培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1)在柏木林下可选择沙参、山药、连翘、桔梗、栝蒌进行栽培;(2)草本沙参、藤本山药以带状整地为宜,藤本栝蒌以穴状整地为宜;(3)栽植密度以低密度为宜,即连翘2 m×1.5 m,山药、栝蒌1.0 m×0.2 m,沙参0.05 m×0.07 m;(4)以柏木―沙参,柏木―山药,松―山药模式较好,柏木―桔梗,柏木―栝蒌,松―聚合草模式较次。各模式均可根据当地条件,调整栽培植物种类,以适应市场需求,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相似文献   

3.
在广东地区开展金花茶(Camellia nitidissima)的林下人工栽培模式的技术研究,合理配置林上遮荫景观树种,既可以保持物种"天然野生习性",合理开发利用金花茶资源,又可以为发展当地的旅游业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2年生金花茶(Camellia nitidissima)扦插苗为试验材料,对不同光环境下金花茶的光合生理特性进行研究,以期为金花茶的林下栽培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80%遮荫处理下,金花茶光合色素含量最高,净光合速率(Pn)最大,气孔导度最大(Gs),蒸汽压亏(Vpdl)缺最小,显著提高了蒸腾速率(Tr),叶片中氮素...  相似文献   

5.
四种核桃栽植密度以5m×6m、4m×6m较适合。小麦产量构成因子中,5m×6m栽培密度模式的穗粒数、千粒重最高,4m×6m栽培密度模式的次之。4种主要栽培模式小麦产量的变化趋势为:距核桃树越近,小麦产量越低,核桃树越远,小麦产量越高。  相似文献   

6.
对黄土高原半干旱的山西黄土丘陵沟壑区17年生4种造林密度(1 5m×2m、1 5m×4m、1 5m×6m、1 5m×8m)的人工刺槐林、2种造林密度(1 5m×3m、1 5m×5m)的白榆林及2种造林密度(1 5m×3m、1 5m×5m)的油松林地土壤水分、林下光照强度进行了观测;并对各林分林木的生长状况和林下植物的种类、数量、生长及发育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林分类型中,密度小、营养空间大的林分林内土壤水分、光照强度有显著随林分密度增大而减小的趋势。在刺槐林内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渐渐出现干旱、半干旱地区成龄人工林所具有的土壤干化现象,林下植被的种类和数量相应减少,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也降低,且逐步由以田旋花、小菅草为典型的中生植物,向以铁杆蒿、达乌里胡枝子、铁丝草为典型的旱生植物过渡;白榆林密度1 5m×5m的林分中已有30%的林木出现枯梢,密度为1 5m×3m的林分中65%的林木严重枯梢,林下植被以耐旱性强的达呼里胡枝子为主要植物;油松林两个密度的林分林地平均土壤水分含量均比其他林分低。反映出林分内的小环境条件、林木生长状况和林下植被发育水平随林分种类、林分密度变化而变化的特点。因此,在半干旱区的营林中,树种选择要以其生物生态特性和实际生长状况为依据,且密度不可过大,以此提高林分的  相似文献   

7.
桂东地区马尾松林下种植金花茶密度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金花茶(Camellia nitidissima)产品原料短缺问题,提高马尾松林(Pinus massoniana)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于2014年6月至2016年5月在桂东岑溪市紫胶林场开展了马尾松密度×金花茶密度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金花茶造林适合的株数密度随马尾松株数密度递增呈增大的趋势,300株/hm~2(郁闭度0.4~0.45)马尾松林下适合种植金花茶密度要控制在1 665株/hm~2以下,450株/hm~2(郁闭度0.5~0.6)马尾松林下适合种植金花茶密度控制在1 665~2 505株/hm~2,600株/hm~2(0.6~0.7)马尾松林下适合种植金花茶密度控制在2 505~3 330株/hm~2;金花茶生长区组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位于中坡金花茶要比上坡金花茶生长好;在桂东地区12月至次年2月金花茶生长基本停滞,金花茶施肥适宜安排在3-9月。  相似文献   

8.
合理施肥是保证林下金花茶(Camellia nitidissima)高效栽培的主要因素。以根肥和叶面肥为材料,探究不同施肥处理对秋枫(Bischofia javanica)林下金花茶生长及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秋枫林下金花茶树高、地径及冠幅的影响差异不显著,而金花茶花蕾个数及花产量差异显著;施肥处理对林下金花茶花的产量增产有促进作用,但施肥量与花产量并不成正相关关系;不同施肥处理对金花茶功能叶中氮、磷、钾含量有一定的影响,金花茶功能叶中氮的含量最高的是B3(4、5、8月施根肥,9、10月施叶面肥),B3与B4(4、5、8月施根肥,10月施叶面肥)功能叶中磷的含量相等且均高于其他处理,B4功能叶中钾的含量最高。运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了不同施肥处理对金花茶生长、开花及叶片营养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处理B4的综合评分最高。综上所述,不同施肥处理对林下金花茶的生长及开花均有一定影响,综合评价最好的施肥方式为4、5、8月施根肥,10月施叶面肥。  相似文献   

9.
指出了金花茶林下养鸡是一种新型的养殖模式,这种新型养殖模式对环境不产生污染,也能最大化提升养殖的经济效益,在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时代背景下,要大力发展和推广扁平化、多元化的新型养殖模式,这种有机绿色的新型鸡类养殖模式必将成为养殖大趋势。结合多年工作经验,以广西防城港市为案例,深入分析了鸡禽在广西防城港市金花茶林下养殖的可行性,从多方面探讨了金花茶林下养鸡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等,以期为防城港市林下养鸡行业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促进防城港市林下养殖行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于洪亮 《林业科技》2021,46(1):13-16
以北乌头为研究对象,探究了林下仿野生栽培北乌头时影响高生长的因子及最佳因子参数,具体包括:林下栽培林分树种选择落叶松;林下栽培的郁闭度为0.2~0.7;栽培密度为10~20个/m2.  相似文献   

11.
金花茶林下人工栽培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金花茶进行林下人工栽培试验的结果表明:(1)在适当稀疏的林分种植金花茶有利于促进金花茶生长,有利于提高金花茶叶生长量,有利于促进金花茶提早开花;(2)金花茶不宜在积水的地方种植;(3)培育壮苗有利于提高金花茶种植成活率及促进其生长;(4)加强对林下人工种植的金花茶抚育管理是促进金花茶生产,提高叶生长量和促进提早开花的有效措施;(5)不同的金花茶种类即使在同一林地条件下同一栽培措施,高生长和叶生长量也不相同,其中普通金花茶的高生长及叶生长量明显高于显脉金花茶。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传统金红苹果低密度(3m×5m)栽植产量低、浪费土地的现状,进行了寒地经济型防护林栽培模式试验。初植密度为3.0m×1.5m,既可有效利用资源,同时通过整地、栽植、整形修剪等措施达到丰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不同栽培条件下油用牡丹种子产量及含油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油用牡丹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以凤丹牡丹为研究对象,连续4年定点观测了平原露地栽培、林下间作和旱薄山地露地栽培3种栽培条件下油用牡丹产量的变化情况,同时研究了不同郁闭度对林下间作的油用牡丹果实经济性状和含油率的影响,分析了影响油用牡丹产量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凤丹牡丹在平原露地和郁闭度0.4的女贞林下栽培,株行距0.3 m×0.6 m,栽后第4年,种子(含水量13%)单位面积产量分别为2 920.5和1 854.0 kg/hm2。凤丹牡丹在旱薄山地栽培,株行距0.5 m×0.6 m,栽后第5年,种子(含水量13%)单位面积产量2 292.0 kg/hm2。株行距为0.3 m×0.6 m或0.5 m×0.6 m时,凤丹牡丹栽后第4年即出现郁闭,牡丹植株达到郁闭后,油用牡丹种子年产量有逐年下降的趋势。露地栽培油用牡丹种子产量高于林下栽培。林下栽培时,乔木林郁闭度以0.3为最宜,乔木林郁闭度为0.6时,种植6 a的油用牡丹平均单株蓇葖果数量及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分别比露地栽培下降44.96%和42.78%。不同郁闭度林下种植的油用牡丹种子含油率之间无显著差异,种子含油率范围为19.5%~21.9%。油用牡丹盛花期持续降雨会严重影响坐果率。  相似文献   

14.
桉树林下金花茶不同密度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设4个处理,重复3次。分析结果是:种植后经过4年的栽培管理,在4个处理的种植密度中,其保存率均在90%以上,最高的保存率达92.93%;平均树高、平均地径、平均冠径生长量的最高值均是1.0m×2.5m密度区,其值分别为111.41cm、1.75cm、85.50cm显著高于其他3个处理;其次是1.5m×2.5m密度区,树高、地径、冠径3项的平均生长值分别是102.73cm、1.51cm、67.6cm显著高于其他2个处理;在桉树林下种植金花茶适宜采用的种植密度是1.0m×2.5m或1.5m×2.5m的密度区,每亩种植266株或177株。  相似文献   

15.
以三段程序化繁育的猴腿、黄瓜香、薇菜优质壮苗为试材,研究3种蕨在原生境条件下的高密度栽培技术,栽培密度分别为猴腿20cm×35cm(8000株/亩)、30cm×35cm(6000株/亩)、40cm×35cm(4000株/亩);黄瓜香、薇菜40cm×50cm(5600株/亩)、50cm×50cm(4200株/亩)、60cm×50cm(3400株/亩)。结果表明:林下高密度栽培猴腿适宜初植密度6000株/亩,黄瓜香4200株/亩,薇菜4200株/亩。  相似文献   

16.
通过不同密度、不同土壤质地下的杨树生长数据调查收集和主要经济指标调查分析,进行107杨工业原料林经济优化模式分析,确定不同密度、不同立地条件下最优的经济栽培模式。该文充分考虑木材规格与价格、资本利率以及林分衰退等因素,确定了适合本地区的最优栽培模式,可以让经营者更好的把握工业原料林采伐的时机。结果表明:壤土区适宜栽培密度为2m×3m,沙土区适宜栽培密度为3m×4m;考虑木材规格与价格、资本利率以及林分衰退等因素,认为107杨的经济成熟龄7a为最佳采伐时期,此时采伐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17.
探讨金花茶叶片解剖结构特征与抗旱性的关系,为金花茶的品种选育及引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3年生的8种金花茶叶片为试验材料,对其解剖学结构特征及气孔特征进行测定,结合主成分分析,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各品种的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塔姆岛金花茶的叶片厚度值最大为422.95μm,与其他金花茶的叶片厚度具有显著差异性,普通金花茶、罗斯曼金花茶、箱田金花茶的栅栏组织厚度值最大,凹脉金花茶的叶片厚度值和栅栏组织厚度值最小,气孔密度值最大的是普通金花茶,最小值为凹脉金花茶;8种金花茶呈现不同的抗旱性。叶片厚度、中脉导管直径、栅栏组织厚度、气孔密度可以作为反映金花茶抗旱能力的叶解剖结构特征指标,通过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了8种金花茶组植物的抗旱能力,结果为抗旱性最强的3个品种为普通金花茶、塔姆岛金花茶、多毛金花茶,抗旱能力最差的为凹脉金花茶。  相似文献   

18.
为了给榉树这一珍贵树种的造林提供技术和方法,在湖南安化县和沅江市建立榉树营林模式研究基地,研究了立地条件、造林模式和栽培密度等对榉树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立地条件对榉树的生长有显著的影响,立地条件较好的地类,榉树生长较快;(2)平湖区的沙壤土榉树的生长速度显著大于山丘地,说明平湖区的沙壤土适合榉树生长;(3)榉树的合适造林模式为榉树-朴树混交林和榉树纯林;(4)榉树造林适合的栽培密度为4 m×3 m。  相似文献   

19.
《林业实用技术》2021,(10):82-85
以北乌头(Aconitum kusnezoffii Reichb.)作为对象,研究了林下仿野生栽培北乌头时影响发芽率的因子及最佳因子参数,具体包括:选择在林下或新造林未成林下栽培北乌头;林下栽培林分树种选择落叶松;林下栽培的郁闭度为0.2~0.7;新造林未成林下栽培的树种选择也对栽培效果影响显著,红松和水曲柳新造林未成林下的栽培效果明显优于云杉;栽培密度为10~20个/m~2。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林下灌木层生物量和碳密度变化特征,基于森林火灾风险普查样地调查与森林资源一张图数据,对福州市乔木林主要森林类型林下灌木层生物量和碳密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福州市乔木林林下灌木层总生物量169.37×10^(4)t,总碳储量为79.61×10^(4)t,平均碳密度达1.49 t/hm^(2);(2)不同森林类型林下灌木层碳密度1.11~1.94 t/hm^(2),其大小依次为人工阔叶林>天然阔叶林>人工马尾松林>天然针叶林>人工针叶林>人工杉木林;(3)不同森林类型林下灌木层单位面积生物量、碳密度随着乔木层郁闭度的增加总体呈明显减少趋势,生物量大小为低郁闭度>中郁闭度>高郁闭度;(4)不同森林类型林下灌木层单位面积生物量、碳密度随着乔木层林龄的增加总体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生物量大小为幼龄林>成、过熟林>中龄林>近熟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