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提出有效防控水稻细条病发生流行措施,文章通过实地调查和座谈访问方式,探讨黄田镇水稻细条病发生流行原因。调查分析认为,黄田镇水稻细条病发生流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农民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组合)和带菌种子,加上防治意识不强、田间肥水管理不恰当和种子市场混乱等。针对水稻细条病发生流行原因,提出了强化检疫执法、清理病原环境、积极推广高产抗病品种、严把种子消毒关、加强田间检查、及时开展宣传和防控培训、加强肥水管理等防控水稻细条病措施。  相似文献   

2.
从湖南18个县(市)采集的水稻细条病病叶中分离出24个噬菌体分离株,用7种不同的植物病原细菌进行了专化性测定,结果表明供测的噬菌体只能侵染水稻细条菌;用来自湖南、广东、广西、福建及四川的水稻细条菌90个菌株对噬菌体敏感性进行测定,认为可将供试菌株分为3类共23个溶菌型.并提出了提高噬菌体法检测种子带菌效果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对水稻的危害程度愈发严重,极大地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为了保证水稻安全生产,合理得当的防治措施和抗病品种的培育应用在生产上显得尤为重要。归纳了水稻细条病的发病症状、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细条病菌的分离鉴定、水稻抗细条病材料的发掘与鉴定、抗细条病基因的定位与克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认为当前加强植物检验检疫、合理施肥控水、实时大田监控均能有效防治细条病的发生发展,而鉴定抗细条病水稻材料、克隆并利用抗病基因进行抗病品种的培育是控制该病害最有利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胡婕 《农家致富》2007,(5):33-33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是水稻上的重要病害,也是全国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1991年首次传入江苏省,对水稻的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后经大力整治,得到有效控制。但近年,随着种子市场的进一步放开,由于一些单位和个人擅自繁种或乱引乱调,大量未经检疫的带菌种子流入市场,加上夏季多台风多暴雨,极利于病害流行传播,导致了该病害在江苏省回升较快,淮北杂交稻种植区发生较为严重。为有效控制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传播,减轻危害,保护水稻生产,发生区应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策略,制定科学治理对策,全面推行综合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5.
适用于水稻种传病害的防治药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主要通过带菌种子和病稻草传播,对种子进行消毒杀菌处理是防治该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眉山市东坡区是四川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是西南地区的产粮宝地。近年来,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对东坡区水稻产业及粮食安全带来极大威胁,东坡区通过采取调整种植结构、统防统治等综合防控措施,有效控制了水稻细条病的发生。本文结合东坡区防控经验,总结了水稻细条病的发生症状、危害情况、发病原因、综合防治等经验,为水稻细条病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对水稻带菌种子发芽试验消毒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苗床酒精涂种种子发芽率达80%,且采用干种子置床,省去种子浸泡的程序,省工省时,用药量减少,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消毒方法,可为保证水稻带菌种子发芽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生产调查表明,有病的水稻种子很可能是白叶枯病初次侵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多年来曾提出过一些种子检验方法,但还不完善,病种检验和消毒处理工作仍有一定困难.此外,对种子带菌传病也还没有取得一致的认识.这里介绍的几篇报告,在水稻白叶枯病种子带菌问题的研究中,采用的检验方法有:1.用抗链霉素的水稻白叶枯病菌突变种,在初花期接种水稻茎秆,成熟后收取病种,由病种分离这个突变种;2.用微吸管法分离颖壳的病原;3.对病种实行浓缩回接检验;4.噬菌体检验法.受检种子发芽后,镜检幼苗细菌溢并回接作致病性鉴定.这些方法都证明病种带菌.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以下简称细条病)在我县水稻区迅速扩展蔓延,已成为我县晚稻主要病害之一,给水稻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为了寻找防冶水稻细条病的有效药剂,控制该病的发生危害,减轻损失,作者开展了不同药剂防治水稻细条病效果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水稻恶苗病的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恶苗病又称公稻子、土壤病、白秆病、望水白等,在我国各稻区均有分布。该病从苗期到抽穗期均可发生。恶苗病病菌寄生或附着在种子上,种子带菌是恶苗病发病的主要原因。重病种子往往不能发芽,或萌发后不久幼苗即可死亡。轻病的种子长出的病苗徒长,比健株高出1/3,植株细弱,全株呈黄绿色,根系发育不良,  相似文献   

11.
<正> 近几年来,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以下简称细条病)。在福建省武平县水稻区迅速扩展蔓延,已成为武平县晚稻主要病害之一,给水稻生产造成了较严重的影响。为了探索防治水稻细条病的有效措施,控制该病的发生为害,减轻损失。作者开展了稻种消毒、大田药剂防治水稻细条病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水稻恶苗病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水稻恶苗病严重威胁着汉中地区的水稻生产。试验证明:致病菌主要是念珠镰刀菌,稻种带菌率高,带菌量大,稻种带菌率与田间发病率相关关系显著。以种子带菌为本病主要传播途径。用0.04—0.05%的“402”,或0.1—0.05%的多菌灵,或2%的福尔马林进行种子处理,能有效地防治此病.用石灰水、温水、硫酸铜等方法浸种,防治效果较差,且不稳定。  相似文献   

13.
瓜类细菌性果腐病病原IAS-PCR检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采用免疫磁珠吸附与PCR相结合的技术,对瓜类细菌性果腐病病原快速检测方法进行了研究。对新疆昌吉、海南、上海等地的西、甜瓜细菌性果腐病病叶、种子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用特异性引物,带菌病叶、种子均出现360bp特异条带,该方法对该菌悬浮液最低检出量为1×10cfu/mL,检出种子最低带菌率1‰。与常规PCR方法相比,检测时间周期为4h,且不需进行细菌DNA提取,灵敏度高出常规PCR100倍。这一方法的建立对于田间该病原的准确诊断,控制西、甜瓜种子带菌传播及进出口西、甜瓜种子检疫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是我省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20世纪60年代仅在沿海平原地区发生,进入80年代后迅速向延平区等闽北山区扩展蔓延,特别是1988年以后,每年以15%—30%的速度迅速扩展,至1995年细条病发生面积已占水稻播种面积的85%,成为延平区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障  相似文献   

15.
水稻恶苗病从苗期到抽穗期均可发生。恶苗病的病菌寄生或附着在种子上以及土壤中,种子带菌是恶苗病发生发病的主要原因。重病种子往往不能发芽,或萌发以后幼苗即可死亡。轻病的种子长出的病苗徒长,比健株高  相似文献   

16.
水稻恶苗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恶苗病发生的症状水稻恶苗病从苗期到抽穗期均可发生。恶苗病的病菌寄生或附着在种子上以及土壤中,种子带菌是恶苗病发生的发病的主要原因。重病种子往往不能发芽,或萌发以后幼苗即可死亡。轻病的种子长出的病苗徒长,比健株高出三分之一,植株细弱,整个植株变成黄绿色,根系发育不健康。部分的病苗在插秧前后就死亡。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外源茉莉酸甲酯(MeJA)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抗性的影响,为防治水稻细条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水稻细条病抗性近等基因系 K9、感性近等基因系 G9 为材料,在分蘖期对 K9 和 G9 植株喷施 0.1 mmol/L MeJA,以喷施清水为对照(CK)。分别在 MeJA 处理后 0、12、24、48、72 h接种水稻细条病菌,调查发病情况。进一步研究喷施 MeJA 48 h 后,在 K9 和 G9 植株上接种细条病菌后 0、6、12、24、48 h 激素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K9 植株在喷施 MeJA 后 0、24、48、72 h 接种水稻细条病菌的叶片病斑长度显著短于对照;G9 植株在喷施 MeJA 后 0、12 h 接种水稻细条病菌的叶片病斑长度显著长于对照,而在喷施 MeJA 后 72 h 接种的叶片病斑长度显著短于对照。喷施 MeJA 后 48 h 接种细条病菌,K9 植株中的茉莉酸途径相关基因 LOX2 和 AOS2、病程相关基因 PR10 的相对表达量较对照上调,水杨酸途径相关基因 PAD4和 PAL、乙烯途径相关基因 EIN2 和 ERF70、病程相关基因 PR1a 的相对表达量较对照下调;G9 植株中的茉莉酸途径相关基因 LOX2 和 AOS2、水杨酸途径相关基因 PAD4 和 PAL、病程相关基因 PR1a 和 PR10 的相对表达量较对照上调,乙烯途径相关基因 EIN2 的相对表达量较对照下调。【结论】外源茉莉酸甲酯影响抗、感性近等基因系对细条病的抗性,随 MeJA 处理后接种时间点的不同,抗、感近等基因系对细条病菌的抗性反应不同。外源茉莉酸甲酯通过诱导茉莉酸、水杨酸和乙烯途径相关基因和病程相关基因的表达,参与对细条病侵染的防御反应。  相似文献   

18.
水稻细条病是闽酣睡明稻的主要病害之一。采用费歇尔判别分析预报细条病的流行趋势,将细条病流行轻、中、重程度的历史数据分为G1、G2、G3类。选择作出预报的主要相关因子观测值x=x1(8月上中旬降雨量)、x2(8月中旬的台风次数)、x3(8月上中旬的日平均气温),判定x∈Gr,从而给出细条病的流行趋势,可以提早10-15d进行轻重发生程度的预报,从而为防治水稻细条病赢得了主动权。  相似文献   

19.
目前,水稻白叶枯病的诊断虽有许多常规血清学方法,如琼脂扩散、免疫电泳、噬菌体、反向间接血凝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法等,其灵敏度、特异性较高,但由于受到样品中非特异性吸附和其他因素的干扰,不能适用于自然带菌种子的检测,对病原菌的死活情况也无法判断,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因此,我们建立了水稻白叶枯病病原菌的免疫放射分析法,并初步应用于带菌叶片、种子以及稻根等样品的检验,取得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水稻抗、感近等基因系受细菌性条斑病(简称细条病)病菌侵染后酶活性的变化,为研究水稻细条病的抗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水稻抗、感近等基因系 LR19 和 LS19 为材料,用针刺法接种细条病菌(处理),对照则用无菌水模拟接菌。在接菌后 0、24、48、96 h 取水稻分蘖期叶片为样品,分析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结果】接种后,LR19 处理CAT、PAL、POD、PPO、SOD 活性分别为269.36、39.61、31 677.75、106.4、2 035.44 U/g,对照分别为 195.16、33.23、21 449.75、85.67、1 139.38 U/g。LS19处理 CAT、PAL、POD、PPO、SOD 活性分别为 149.13、34.3、26 635.25、87.6、1 354.82 U/g,对照分别为 73.95、30.45、10 506.43、62.3、779.5 U/g。细条病菌侵染后,LR19 和 LS19 的 CAT、PAL、POD、PPO 和 SOD 活性均增加,且都高于 LS19;而细条病菌侵染导致 LR19 和 LS19 的 MDA 含量降低,且 LR19 总体低于 LS19。【结论】CAT、PAL、POD、PPO、SOD 活性的增强有助于提高细条病抗性,而 MDA 含量积累与细条病抗性呈负相关。这些酶活性可作为水稻细条病抗性鉴定的辅助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