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用3个特征指标数值综合为重要值的定量方法.分层测定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各物种在群落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结果表明:经过顺向演替.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种类组成比较丰富.在1000m^2左右的3个样地99个样方内有灌木11~14种.草本10~21种;按重要值的大小排位.灌木的优势种主要由山茶科、山矾科、紫金牛科的常绿种所组成.草本的优势种主要由蕨类、姜科、莎草科的种所组成;灌木和草本植物中有不少是涵养水源效益好和药用价值高的种;与乔木同样.灌木、草木2个层次中均含有常绿、半常绿、落叶3个层片.攀援或附生多种层问植物.已形成多层的立体群落结构.表现出向更高阶段演替的外貌特征.重要值较能客观地反映常绿阔叶林种类组成的数量综合特征. 相似文献
2.
大岗山四种林型夏秋季土壤呼吸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森林类型的转换必然会影响到森林碳循环模式,通过比较亚热带地区4种常见林型即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杉木林、毛竹林在生长季土壤呼吸的差异,揭示林型改变对土壤碳库碳输出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生长季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杉木林、毛竹林平均土壤呼吸值(CO2)差异显著,分别为4.28,3.51,2.28,5.37μmol/(m2.s)。4种林型土壤呼吸变化动态规律类似,从6月份开始升高,在7月或者8月达到峰值,然后开始下降,10月份土壤温度大幅下降,土壤呼吸也达到一个低谷。4种林型的土壤呼吸日变化均不明显。4种林型的土壤呼吸速率均与土壤温度呈显著相关关系,除杉木林外,另3种林型的土壤呼吸与土壤湿度相关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土壤微生物量碳作为林地土壤肥力指标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分析了杉木林、常绿阔叶林和灌木林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养分含量。结果表明:3种林地土壤生物量碳和养分含量均呈现出灌木材>常绿阔叶林>杉木林的排序。灌木林和杉木林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养分含量都有很好的相关性,灌木林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水解氮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802^**,0.6734^**,0.5891^**,0.7485^**和0.5418^**;杉木林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水解氮、有效磷含量和阳防子交换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456^*,0.6063^**,0.7047^**,0.4714^*,0.4455^*,0.4988^*和0.5125^*。土壤微生物量碳可以作为林地土壤肥力指标。图1表1参10 相似文献
4.
杉木纯林与常绿阔叶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比较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森林土壤有机碳库占全球土壤有机碳库的70%,其贮量的微小变化, 都可显著地引起大气CO2浓度的改变.为了解森林类型转换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作者于2005年5月在中国科学院会同森林生态实验站采样分析了杉木纯林和常绿阔叶林0~10 cm和10~20 cm土层内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杉木纯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自由态和闭锁态轻组有机碳含量均显著低于阔叶林土壤(P0.05).但各活性有机碳组分占土壤有机碳的比率没有规律;两种林分土壤的自由态、闭锁态轻组有机碳和重组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有机碳总量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而土壤微生物量碳、可溶性有机碳仅在常绿阔叶林下与土壤有机碳总量呈显著正相关;杉木纯林土壤各有机碳组分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低于常绿阔叶林,且与全磷的相关性低于有效磷,这说明磷的有效性影响杉木纯林的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5.
重庆茅庵林场火烧迹地早期恢复植被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重庆市北碚区茅庵林场马尾松林,杉木林和常绿阔叶林3种群落火烧1年后的迹地以及未火烧林地的群落学调查,研究了高强度火干扰后不同群落早期恢复植被特征.结果表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抵抗火干扰能力较差,只有少量个体在火烧迹地存活;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具有在火干扰导致地上部分死亡后产生萌枝的能力,在火烧迹地内存活数量多;不同常绿阔叶树种抵抗火干扰能力不同,光叶山矾(Symplocos lancifoli)和油茶(Camellia oleiferot)在火烧迹地内存活数量较多。3种群落火烧迹地存活的优势树种以及所有树种的个体密度大小均表现为杉木林〉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p〈0.01)。与未火烧林地相比,火烧迹地内阳生木本植物幼苗物种种数增加.各群落火烧迹地草本植物盖度均大于未火烧林地,蕨(Pteridium aquillnum)和小白酒(Conyza canadensis)成为草本优势种。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重庆市北碚区茅庵林场马尾松林, 杉木林和常绿阔叶林3种群落火烧1年后的迹地以及未火烧林地的群落学调查, 研究了高强度火干扰后不同群落早期恢复植被特征. 结果表明: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抵抗火干扰能力较差, 只有少量个体在火烧迹地存活;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具有在火干扰导致地上部分死亡后产生萌枝的能力, 在火烧迹地内存活数量多;不同常绿阔叶树种抵抗火干扰能力不同, 光叶山矾(Symplocos lancifoli)和油茶(Camellia oleifera)在火烧迹地内存活数量较多. 3种群落火烧迹地存活的优势树种以及所有树种的个体密度大小均表现为杉木林>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p<0.01). 与未火烧林地相比, 火烧迹地内阳生木本植物幼苗物种种数增加. 各群落火烧迹地草本植物盖度均大于未火烧林地, 蕨(Pteridium aquilinum)和小白酒(Conyza canadensis)成为草本优势种. 相似文献
7.
东北过伐林区蒙古栎天然林土壤有机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森林土壤有机碳库在维持森林立地生产力以及全球碳平衡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东北过伐林区蒙古栎天然林为对象,研究不同层次(0~20 cm、20~40 cm和40~60 cm)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及其与其他土壤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蒙古栎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值为31.48 g.kg-1,0~60 cm土壤剖面有机碳密度为15.76 kg.m-2;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显著减少;(2)0~20 cm土层中,除全P和有效P的含量略低,土壤养分含量均较丰富。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降低,其在不同土层间的差异显著或极显著(除pH和全K以外),并且土壤养分变异系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3)在0~2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均与土壤pH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全N、全P和速效K呈极显著正相关;就0~60 cm土壤剖面而言,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均与土壤全N、全P、有效P和速效K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以黔中地区阔叶林、马尾松林、杉木林为研究对象,研究3种林分土壤有机碳(SOC)、轻组有机碳(LFOC)含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0~60 cm土层内阔叶林的有机碳含量是马尾松林和杉木林的1.09倍、1.16倍,轻组有机碳含量阔叶林是马尾松林和杉木林的1.27倍、1.40倍.土壤轻组有机碳分配比例顺序为阔叶林>杉木林>马尾松林.不同林分间有机碳和轻组有机碳差异均以0 ~15 cm为最大,该层阔叶林有机碳含量是马尾松林和杉木林的1.16倍、1.24倍,轻组有机碳含量阔叶林是马尾松林和杉木林的1.48倍、1.54倍. 相似文献
9.
大岗山毛竹扩张对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碳储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时空替代法对江西大岗山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扩张对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碳储特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毛竹扩张导致常绿阔叶林逐渐演变成毛竹林,森林生态系统总的碳储量由267.94 t/hm2减少到226.75 t/hm2,减少了15.37%,其中植被碳储量由93.26 t/hm2减少到8... 相似文献
10.
坡相对杉木人工林和湿地松人工林木材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坡相四个因子在两个水平下的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系统分析了17年生杉木人工林和22年生湿地松人工林木材密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影响杉木人工林和湿地松人工林木材密度的最重要坡相因子是坡形,其次是坡位,坡向和小于45°的坡度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蕨类植物群落组成。[方法]调查16个20 m×20 m样地256个5 m×5 m小样方以及每个样地各边分别外延20 m范围出现的蕨类植物种类。[结果]调查样地中有蕨类植物64种,隶属于28个科39个属,物种种类丰富,种群数量极不均匀(相对多度在2以下占78.13%)。其中地生种所占比例占主导地位(96%),附生种极少(4%),表现为东南亚热带北缘植物区系的性质或特点,并有热带山地向亚热带过渡的特征;里白、芒萁、狗脊蕨、蕨4个种是该区高密度的种类,其他绝大多数种类的密度较低。[结论]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雷公山常绿阔叶林蕨类植物的组成特征及其生态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云南常绿阔叶林及其被毁后生境鸟类多样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此项比较研究表明,云南现存的原始湿性常绿阔叶林为丰富的鸟类提供了日显重要的生境,并且是基因库和和观测人类自然的基准。研究所获生境和鸟类多样性资料,有助于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当原生林被毁坏后,云南松是自然演替先锋树种,在被毁林地上首先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3.
14.
以江西信丰金盆山林场内天然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择伐措施,将空间结构优化作为主要目标、非空间结构作为首要的约束条件,确定采伐木并对样地中林木进行采伐模拟,对林分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初始状态下天然阔叶混交林的全混交度为0.5486,大小比数为0.4845,角尺度为0.5464,空间结构综合指数为22.4674,林分现有结构存在着林木间竞争强度大且林木呈团状分布的问题。基于优化目标与约束条件,从样地内420株林木中选取出39株备选木进行模拟采伐,采伐强度为9.286%,对比采伐前后的空间结构指标,样地的全混交度增大了0.1641%、大小比数减小了0.2477%、角尺度值减小了8.4919%,且更接近于0.5,总体空间结构得到了优化。本研究提出了金盆山林场基于空间结构优化的抚育采伐方式,考虑物种空间分布关系,通过对比分析采伐前后空间结构指标,证明了该采伐方式的科学合理性,为金盆山林场天然阔叶混交林抚育经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金沟岭林场云冷杉林、杨桦次生林和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郁闭度0.20、0.40、0.60、0.80、1.00样地,采用灌木生物量模型法和草本生物量平均木法,估算出不同林型不同郁闭度林下灌草生物量。结果表明:云冷杉林郁闭度为0.02时灌草生物量最大,郁闭度1.00时,灌草生物量最小,灌草生物量随林分郁闭度的增加而减小;杨桦次生林郁闭度为0.20时灌草生物量最大,郁闭度1.00时,灌草生物量最小,灌草生物量随林分郁闭度的增加而减小;落叶松人工林在林龄较小时,灌草生物量最小,母树林灌草生物量最大。不同林型在同一郁闭度林下灌草生物量差异显著。郁闭度为0.20和0.40时,杨桦次生林灌草生物量均大于云冷杉林;郁闭度为0.60时,灌草生物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云冷杉林、杨桦次生林、落叶松人工林;郁闭度为0.80时,3种林型灌草生物量几乎相等;郁闭度为1.00时,落叶松人工林灌草生物量最大,且其灌木和草本生物量均大于其他两种林型。 相似文献
16.
运用通径分析研究了云南省玉溪市磨盘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常绿阔叶林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林下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转化酶活性都是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而逐渐减小;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转化酶活性与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影响脲酶活性的重要因子是碱解氮、全磷、全钾质量分数,真菌数量,影响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关键因子是土壤密度,p H值,有机质、全磷质量分数,影响转化酶活性的主要因子是土壤密度,p H值,碱解氮、全磷质量分数。 相似文献
17.
对海南中部山区热带天然林改良土壤、固土、保肥、蓄水调水、净化水质、固碳释氧、净化空气、生物多样性保育、生态旅游等生态功能进行价值评估,得到2010年海南中部生态功能保护区热带天然林主要生态功能性综合价值为330.648亿元/a,相当于当年海南省GDP的16.1%。海南中部山区热带天然林对海南的生态安全起着屏障作用。 相似文献
18.
清理林区中病虫害云杉木不仅是防治森林病虫害的一种有效措施,而且病虫害木清理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析闽北常绿阔叶林林分结构。[方法]以福建省浦城县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利用样地调查数据进行林分直径结构和蓄积结构分析。[结果]试验林分具有异龄林结构特征,随着径阶的增大,株数逐渐减少,符合反“J”型分布;但在各径级林木中,中、大径级林木株数比例小,而小径级林木株数比例较大;虽然林分生长率良好,但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较低,中小径级木蓄积所占的比例偏大。[结论]为常绿阔叶林择伐经营策略提供了林分结构分析数据与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哀牢山亚热带次生林AM真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哀牢山分布着目前我国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亚热带山地湿性常绿阔叶林。为摸清该地的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现状,采用碱离解-锥虫兰染色法和湿筛法,对哀牢山亚热带次生林中丛枝菌根真菌的侵染率(colonization level)、孢子密度(Spore density)、物种丰富度(species richness)、频度(species frequency)及AMF的结构类型进行了研究。从5个样点不同植物的根围土壤中分离到了隶属于球囊霉属(Glomus)、巨孢囊霉属 (Gigaspora)、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和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的8种AM真菌。该地AMF侵染率为23.0%~89.0%;孢子密度为每100 g土壤27~42个;物种丰富度为2~6;在受侵染的植物中,82%的植物的AMF结构类型为Arum型,而Paris型只占18%;球囊霉属(Glomus)和巨孢囊霉属(Gigaspora)的AM真菌是哀牢山亚热带次生林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丛枝菌根真菌类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