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稻旱育宽行栽培技术是一项投入少、效益好的先进实用技术,具有节种、节水、节工、节肥、节约秧田等特点,对于全面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节本增收效果显著. 一、栽培技术 1、秧田培肥 前1年冬季种油菜和青菜作秧田的秧苗素质最好,地上部百苗干重比不培肥的提高0.5g以上.前1年冬季种油菜和青菜的秧田带蘖率为66.8%,而冬季空闲田的秧田带蘖率反为36.9%.  相似文献   

2.
水稻旱育宽行栽培技术是一项投入少、效益好的先进实用技术,具有节种、节水、节工、节肥、节约秧田等特点,对于全面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节本增收效果显著。一、栽培技术1、秧田培肥前1年冬季种油菜和青菜作秧田的秧苗素质最好,地上部百苗干重比不培肥的提高0.5g以上。前1年冬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苏南稻区的水稻秧田一直用冬闲田或绿肥、大麦等三种茬口。冬闲,浪费土地资源;种绿肥,经济效益低;种大麦,由于黄花叶病和草害的影响,产量和效益均较低,而且消耗地力不利于培肥秧田。我们近几年来,进行了秧田前茬改种油白菜(当地俗称九头菜)试验。1990年在全市生产示范9700余亩,其中新芳乡2729亩,占全乡秧田面积80.26%,平均亩产106千克。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培肥了秧田,也为稳油菜、扩小麦腾出了茬口。  相似文献   

4.
十一月农事     
十一月的两个节气是“立冬”和“小雪”。“立冬”表示冬季开始。“小雪”表示气温下降,开始下雪,但还不多不大。本月平均气温在12℃左右。雨量65毫米,日照约100小时,进入深秋,雷电终止,下旬初露。粮油(1)水稻(一)早稻留足早稻秧田。晚稻收割后到翌年早稻播种期间,有4~5个月时间,可利用早稻秧田种一季青菜、白菜、萝卜、菠菜等蔬菜。旱床育秧田的选田和培肥.要在本月抓紧进行。秧床培肥量要数倍于常规秧田。旱床秧田和常规秧田施肥方式不同。常规秧田培肥以无机肥为主;旱秧苗床培肥,则以有机肥为主,通过干施和全层施肥法,…  相似文献   

5.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旱秧绿"苗床专用肥和常规培肥对水稻秧苗素质、抗旱耐碱能力的强弱、病害发生情况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旱秧绿"苗床专用肥处理的秧苗,其单株带蘖数较常规培肥高48.9%,成秧率比常规培肥高40%,且秧苗素质好,根系活力强,抗旱耐碱能力强,在秧田生长期内基本未发现黄、僵、枯死苗,植株抗性强.秧苗栽插后,缓苗期短,分蘖发生早、发生快,高峰苗提早,有效穗多.施用"旱秧绿"苗床专用肥处理的水稻,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增多,比常规培肥处理的水稻增产11.8%.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杂交水稻秧田低节位分蘖开发不够,大田分蘖时间偏迟,提出秧田促秧苗低节位分蘖,大田促分蘖早发,提前控制无效分蘖,促大穗的双促栽培技术.至1999年全县累计推广面积107622.7m2,共增加粮食10969.53T,增产幅度10.94~43.37%.并形成一套在秧田改二叶一心期为一叶一心期施断奶肥,改三叶一心期为二叶一心期施促蘖肥,大田并施基蘖肥,促大田分蘖早生快长,在计划穗数的65%开始控制分蘖为主的前期促蘖早生快长,中期控制群体,后期促穗保花增粒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大理州以高产创建、科技入户为工作平台,狠抓以水稻良种、肥床旱育扣种稀播培育带蘖壮秧、精确定量栽培、机械插秧等科技增产主导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力地促进了水稻生产发展,2014年全州种植水稻6.18万hm2,平均单产8 235.0 kg/hm2,再创历史新高,为实现抗旱保粮增产做出了重要贡献。鉴于肥床旱育带蘖壮秧是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最关键环节,并针对大面积生产上普遍存在的播种量偏高、苗床不肥、秧田管理粗放、秧苗  相似文献   

8.
正1培育壮秧技术1.1壮秧的标准秧龄30—35天,叶龄3.5—4.0片,苗高12—14厘米,根数9—10条,带蘖率80%以上。1.2育苗前的准备1.2.1秧田地的选择及秧本田比例的确定选择无污染、地势平坦、背风向阳、排水良好、水源方便、土质肥沃的偏酸性或中性的园田地、旱田地做永久性秧田,连年培肥地力。秧本田比例为1:100。1.2.2大中棚规格以中棚育秧为主,有条件的地方采用大棚育秧。  相似文献   

9.
一、培育壮秧技术 (一)壮秧的标准 秧龄30-35天,叶龄3.5-4.0片,苗高12-14厘米,根数9-10条,带蘖率80%以上. (二)育苗前的准备 1、秧田地的选择及秧本田比例的确定 选择无污染、地势平坦、背风向阳、排水良好、水源方便、土质肥沃的偏酸性或中性的园田地、旱田地做永久性秧田,连年培肥地力.秧本田比例为1∶100.  相似文献   

10.
<正>水稻机插秧软盘湿润育秧具有操作简单、省工省时、节约成本、降低劳动强度、抵御立枯病的优点,深受广大农户喜欢,现将其技术要点介绍如下。1%秧田选择选择排灌方便、背风向阳、土质肥沃、运秧方便,四周无遮挡物的浅泥脚沙壤田作秧田。2%秧田培肥每年的11月~12月将选好的秧田翻犁耙平蓄水,并施人畜粪水和过磷肥培肥秧田。一般亩用人畜粪水500kg、尿素5kg、过磷肥10kg,不能在播种时才培肥。  相似文献   

11.
水稻保墒旱育秧超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稻保墒旱育秧技术是在借鉴常规早育苗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创新,通过培肥秧田,创造疏松秧床土壤环境,改善秧床结构,使床土富含有机质、结构疏松、含氧量高,利用冬灌所蓄底墒,育秧时借墒播种,无须灌水,培育出大龄带蘖壮秧的技术。由于育秧早、灌水少,秧苗素质好,插时秧苗带蘖,通过大田水肥调控,使水稻营养生长期延长,成熟期提前,充分发挥了高产品种的增产潜力,稻谷的成熟度得到改善,使大米垩白度和垩白米率显著降低。这种育秧技术真正实现了旱育旱长,早育壮秧的目的,为水稻实现超高产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起身肥改善水稻根际土壤氮素分布与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起身肥对移栽后水稻根际土壤氮素分布与利用的改善作用,为氮肥的精确合理施用奠定基础。【方法】以宁粳2号为材料,通过塑盘穴播育秧带土、带肥移栽,研究不同起身肥水平下植株周围土壤矿质态氮浓度的时空变化及起身肥对水稻氮肥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施起身肥后均能显著提高移栽后水稻根际土壤氮素浓度。随移栽后时间推移,距植株1 cm处土壤氮素浓度呈下降趋势,而距植株4和7 cm处土壤氮素浓度呈先升后降态势。与非起身肥处理相比,起身肥能够极显著地促进水稻对氮肥的吸收和利用。水稻吸氮量、基蘖氮肥利用率和水稻产量以施适量起身肥处理最高。其基蘖氮肥利用率高达27.17%,比非起身肥处理高15%,差异极显著。产量为8 814.0 kg•ha-1,比非起身肥处理高529.5 kg•ha-1。【结论】秧田施起身肥310.5 kgN•ha-1,可以提高水稻生育前期根际土壤矿质态氮浓度,促进分蘖的早生发快,增加分蘖成穗率,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和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3.
一防密播独秆苗。水稻肥床旱育秧播种量不能过大.否则易造成秧苗根系发育差,独秆苗多,带蘖苗少。杂交稻和粳稻每亩适宜播种量应分别掌握在20—35公斤左右.这佯才能保证秧苗率达90%以上.秧田、大田比达1:16左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水稻直播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水稻直播一是省工、省力。直播免除了传统育秧、移栽用工,并节省秧田,使水稻生产简易轻松。二是产量高。由于直播稻更有利于低节位分蘖,穗茎优化合理配置,主蘖穗基本上整齐一致,成穗率高,总穗数多,大面积生产上直播水稻较传统移栽水稻一般增产5%。1.栽培技术1.1选种直播水稻受前茬口影响,播种落谷期推迟30 d左右,栽培上宜选用穗型较大、分蘖力中等、抗倒能力强、生育期少  相似文献   

15.
一、培育壮秧技术 (一)壮秧的标准 秧龄30-35天,叶龄3.5-4.0片,苗高12-14厘米,根数9-10条,带蘖率80%以上. (二)育苗前的准备 1、秧田地的选择及秧本田比例的确定 选择无污染、地势平坦、背风向阳、排水良好、水源方便、土质肥沃的偏酸性或中性的园田地、旱田地做永久性秧田,连年培肥地力.秧本田比例为1:100.2、大棚规格 大棚规格:高2.2米、宽6-7米、长度40-60米,棚间距1.5米,中间挖排水沟.  相似文献   

16.
利用分蘖特性提高水稻产量新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水稻秧田期单位面积秧苗数与秧龄对秧田分蘖的影响研究,进一步规范了扁蒲秧,带蘖秧,多蘖秧,超多蘖秧和特多蘖秧的带蘖内涵,并指出“稀播或稀寄喷多效唑,长秧龄,提高秧田整地质量,提高秧田期的管理水平”是育成“特多蘖”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熊飞 《农技服务》1997,(2):13-14
<正> 地膜历来用于覆盖旱地。1996年,笔者选用强力超微膜盖于水稻秧田进行水插旱管,两段育秧,取得了明显的保苗、抑草、促蘖、早发等功效,同时解决了早春旱育秧难覆地膜问题,秧苗素质大为提高。具体方法如下,供参考。 1.施足底肥、旱整水平 秧田冬前翻耕晒垄,春季整田时先尽量施足优  相似文献   

18.
为验证马拉松~缓释肥料对水稻生产的节肥、省工、节本、增产、增效作用,特进行了马拉松~缓释肥料的应用效果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在水稻分蘖期,处理(2)(缓释肥区)每667 m~2只施促蘖肥马拉松R缓释肥25kg、不施保蘖肥,在比处理(1)(常规肥区)每667 m~2减施N 3.05 kg、P_2O_5 0.1 kg、K_2O 0.5 kg的条件下,肥料用量减少14.9%,成穗率提高6.3%,每穗实粒数增加5.01%,理论产量和实收产量分别增产3.69%、2.04%,每667 m~2节本增效55.97元。  相似文献   

19.
水稻“稀长大”栽培新技术,就是通过稀播及化学调节,培育长秧龄、多蘖壮秧,促进群体大穗的一套全新的优质、高产、稳产、高效的栽培技术体系。其技术原理是:依据水稻生长发育规律,通过大幅度降低秧田播种量和化学药剂调节,抑制秧苗顶端生长优势,促进低节位分蘖的发生和生长,增大秧蘖弹性,适当延长秧龄,使秧苗移栽后10—20天进入幼穗分化,使秧田分蘖增大增多,减少移栽导致的死蘖空位,发挥低位分蘖易成大穗的优势;又因基肥与返青促蘖肥的施用,既促进本田分蘖,  相似文献   

20.
正水稻旱育较好地解决了水育秧的烂秧和秧苗不壮两大难题,对缺水地区更是解决了无水育秧的困难。旱育秧具有省水、省种、省工、省肥、省秧田、增产早熟等特点,且秧苗矮壮,根系发达,返青快,分蘖早,成穗多。1.栽培技术1.1苗床准备旱育秧是在旱土状态下进行育秧,必须选择适宜地块作苗床,并加以培肥,培肥以农家肥为主。标准是手握成团、泥不黏手、落地即散,直观指标是肥、细、松、软、厚。提倡选用菜园地,实行水稻育秧、蔬菜种植、油菜育苗一田化,既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