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球果白刺(Nitraria sphaerocarpa)作为巴音温都尔沙漠的重要建群种,具有很高的饲用价值和防风固沙作用。为了探究巴音温都尔沙漠球果白刺在不同干扰程度下灌丛空间格局分布的差异,通过每公顷放牧骆驼的数量来划定不同干扰程度的群落(未干扰群落,骆驼0峰/hm^2;轻度干扰群落,骆驼约0.6峰/hm^2;中度干扰群落,骆驼约1峰/hm^2),分析不同干扰程度对球果白刺灌丛空间点格局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群落内的球果白刺现存量干重从大到小依次为未干扰的群落(73.33 g/m^2)>轻度干扰的群落(17.67 g/m^2)>中度干扰的群落(13.58 g/m^2);空斑总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中度干扰的群落(2 335 m^2)>轻度干扰的群落(2 241.25 m^2)>未干扰的群落(2 143 m^2)。(2)样方内的球果白刺数量从多到少依次为中度干扰的群落(459株)>轻度干扰的群落(272株)>未干扰的群落(142株),随着干扰程度的降低,个体在逐渐增大。(3)中度干扰的球果白刺群落内,在0~3 m、4~19 m的尺度内表现为随机分布,在3~4 m、19~25 m的尺度内表现为聚集分布。轻度干扰的球果白刺群落内,在0~12 m、13~25 m的尺度内表现为随机分布,在12~13 m的尺度内表现为聚集分布。未干扰的群落内,球果白刺表现为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发育阶段白刺灌丛沙堆植被特征、沙堆形态特征及沙堆空间点格局分布,分析发育过程中白刺灌丛沙堆随尺度增加的空间点格局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以期阐明各发育阶段不同级别白刺灌丛沙堆的空间关联性,揭示白刺灌丛发育过程中的种群形成特征及其生态格局维持机制。【方法】基于野外调查观测,在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选择4个不同发育阶段(雏形阶段、发育阶段、稳定阶段和活化阶段)的白刺灌丛沙堆典型样地,根据空间二维坐标,采用数量统计方法,按照沙堆体积大小将灌丛沙堆分为1级小沙堆、2级中沙堆和3级大沙堆3个等级,利用单变量O-ring函数对灌丛沙堆进行空间格局分析,并用双变量O-ring函数进行不同尺度各级沙堆关联性分析。【结果】随沙堆发育过程的进行,白刺灌丛的整体生长状况由好显著变差,植被覆盖度先增后减(雏形阶段最低为51.4%,逐渐升高到稳定阶段最高68.8%,活化阶段降低为60%),而植被枯枝率基本呈增加状态(由雏形阶段的15%增加到活化阶段的27%);各级沙堆在不同尺度中表现出不同的分布格局:雏形阶段,白刺灌丛沙堆在0~5 m的尺度上趋于均匀分布,在5~25 m尺度上为随机分布,而在25的尺度上趋于聚集分布;发育阶段,白刺灌丛在0~5 m的尺度上倾向于均匀分布,在5~30 m尺度上为随机分布;稳定阶段与活化阶段,各级白刺灌丛在小尺度上(5 m)都表现出均匀分布的倾向,但在5 m尺度上为随机分布。各发育阶段大小级别不同的白刺灌丛沙堆随尺度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关联特性,除发育阶段小沙堆间(1、2级)无关联外,其他阶段小沙堆间(1级和2级)主要表现为随空间尺度增加正关联性逐渐增强,2级和3级沙堆在10 m尺度上表现为负关联,而在10 m的尺度上表现为负向联系加强或无关联。【结论】各发育阶段不同级别白刺灌丛沙堆所占比重不同但均未表现出明显的聚集现象,随沙堆发育过程的逐渐推进,大沙堆趋于随机分布;各级沙堆之间的关联性在小尺度上表现出小沙堆间的正关联性逐渐增强,而在中大尺度上中大沙堆表现出负关联加强或无关联,表明白刺灌丛沙堆植物群落组成和沙堆结构随发育过程的进行越来越不稳定。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人工输水影响下青土湖白刺灌丛沙堆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对距水面不同距离、不同土层的白刺灌丛沙堆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pH和电导率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水面形成干扰,土壤溶液电导率、全氮、速效钾、全钾、速效磷、全磷、有机质在距水面50m和250m处达到最大值,较平地距水面距离的各养分最大值向水缘推近了50m;白刺灌丛沙堆不同土层的土壤养分含量变化明显,总体上是表层的养分最高,并呈现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青土湖水面的形成,使白刺灌丛沙堆土壤养分上移在土壤表层聚集;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全磷、速效钾、电导率间呈显著正相关;电导率和全氮、全磷、速效钾间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民勤荒漠白刺群落的分布与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民勤荒漠白刺群落进行野外调查,对其群落的分布、外貌、结构特征及其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优势种群动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白刺群落是民勤荒漠分布最广的一种植物群落类型,具有地带性分布特征,主要有唐古特白刺和球果白刺;2种群落类型,面积为310 290.20 hm2,占民勤荒漠草地总面积(934 639.80 hm2)的33.20%;2)民勤荒漠白刺灌丛的形态、外貌特征差异较大,不同演化阶段白刺灌丛沙堆空间分布格局差异较大;3)民勤荒漠白刺群落的层片结构简单,由灌木层和草本层组成,植物个体矮、冠幅小、生物量低、几乎都是灌木或者半灌木;群落多样性比较差、物种丰富度低、均匀性也差;群落优势种呈集群分布格局,整体上表现为稳定型种群;这种分布格局与种群的繁殖策略、生物学特性及恶劣的生境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5.
从苏集沙漠东南起沿北侧环绕沙漠进行了调查并采集土壤分析样品,测定了土壤不同粒径级颗粒的含量。结果表明:流动沙丘0~20 cm土层100~150μm和150~200μm粒径级土壤颗粒平均含量为19. 11%和32. 49%,200~500μm范围5个粒径级的土壤颗粒总含量为41. 40%。固定沙地0~20 cm土层100~150μm和150~200μm粒径级土壤颗粒平均含量为39. 29%和28. 23%,200~500μm范围5个粒径级的土壤颗粒总含量为8. 55%。半固定沙地0~20 cm土层100~150μm和150~200μm粒径级土壤颗粒平均含量为38. 51%和35. 46%,200~500μm范围5个粒径级的土壤颗粒总含量为22. 37%。小叶锦鸡儿灌丛0~20cm、20~40 cm土层100~150μm粒径级的土壤颗粒含量比流动沙地分别增加12. 12个百分点和8. 55个百分点。白刺灌丛沙堆不同土层深度100~150μm和150~200μm粒径级土壤颗粒平均含量为36. 53%和34. 21%,2~50μm和50~100μm粒径级的土壤颗粒平均含量分别为1. 41%和6. 51%。随着沙质土壤沙化程度的加剧,土壤颗粒粗粒化现象明显,而灌丛沙堆不仅能够改善土壤颗粒物特征,而且具有良好的固沙效果。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乌兰布和沙区沙漠化动态、成因及对植被与土壤的驱动效应进行剖析,研究结果表明,导致沙区古代和近代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未沙漠化地、轻度、中度和极重度沙丘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587、2.328~2.450、1.496~1.954、0.603~0.938;植物丰富度(R)排序为未沙漠化地、轻度、中度、极重度;群落演替的趋势是:白刺+油蒿(未沙化)→白刺+油蒿(轻度沙化)→油蒿-白刺、油蒿(中度沙化)→籽蒿+沙竹、沙竹+沙米(极重度沙化);不同沙漠化程度土壤有机质、全N和速效K含量由轻度向中度、重度和极重度依次递减;在土壤粒度组成上,处在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的发展过程中,砂粒和粘粒含量分别依次递增0.4%、6.8%、1.2%和1.1%、1.2%、0.8%。  相似文献   

7.
对乌拉山不同放牧强度干扰下的山地典型植被的群落学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根据乌拉山山地放牧时间频度及地上植被现状,分轻度放牧、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3个等级,另设未放牧(围封)样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强度放牧对草地群落生长量及多样性特征均有显著的影响。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群落总盖度、高生长、个体密度、生物量均呈下降趋势,中度和重度放牧后各项指标较围封样地差异极显著(P0.01)。在中度放牧样地,草地物种相对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高于其他样地。中度和重度放牧后扁桃属灌丛密度和生物量下降极显著(P0.01),重度放牧后其冠幅和高度较未放牧样地显著下降(P0.05)。在天然油松林内重度放牧后,林下无灌木生存,油松天然更新均为当年种子萌发长出的1年生苗,密度为平均10 360株/hm~2;与此相反,围封区内油松林下灌木保存2 400丛/hm~2,1年生更新苗2 984株/hm~2,2~5年生苗木570株/hm~2,6~8年生255株/hm~2,分别占总数的78.4%、14.9%和6.7%;家畜采食是油松林更新受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土壤粒度特征是反映土壤质地的重要属性之一。为了弄清不同干扰程度对巴音温都尔沙漠梭梭林表层土壤粒径特征的影响,本文对不同干扰程度的巴音温都尔沙漠梭梭林下表层土壤进行采样实测,分析了巴音温都尔沙漠梭梭树下表层土壤粒度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干扰程度下梭梭林下土壤中极细砂含量百分比最高,且自然状态样地极细砂含量为56.86%,轻度干扰样地为44.15%,中度干扰样地为34.25%;中砂含量百分比随干扰程度的增加而增加,自然状态样地为7.94%,轻度干扰样地为18.75%,中度干扰样地为31.00%。中等干扰样地平均粒径为2.19 mm,轻度干扰程度为2.53 mm,自然状态下为2.94 mm。自然、轻度干扰、中度干扰状态下分选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78、-1.00、-0.79。偏度为轻度中度自然,均属负偏;峰度平均值分别为1.10、1.79、1.18,分别属中等、很窄和窄峰态。植被保护使梭梭林能够有效降低风速,增加土壤表层较细颗粒物含量。  相似文献   

9.
基于野外调查资料,运用种群生态学数量分析方法,研究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固沙植被群落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坝区固沙植被以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群丛为主,具有超旱生特征;泉山区固沙植被主要是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沙蒿-五星蒿(Bassia dasyphylla)群丛,以沙堆天然灌丛为主;湖区固沙植被以白刺-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猪毛菜(Salsola collina)群丛为主,以湿生耐盐碱植物种为主。(2)坝区固沙植被群落结构复杂程度最高;泉山区固沙植被群落的物种组成相似性较高。(3)坝区植物种总体上呈现显著正联结关系,泉山区和湖区植物种总体上呈现不显著负联结关系,种间联结性不强;坝区生态位宽度最大的植物种为沙拐枣,泉山区、湖区均为白刺。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固沙植被空间分异明显,未来区域植被管理应重视对乡土优势植物种的精准保护和恢复。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康保县沙化土地动态变化规律,以2009和2014年2期TM影像为基础数据,对其进行解译,获得2009—2014年沙化土地动态变化数据,以动态度、沙漠化指数、土地重心迁移、转移矩阵对沙化土地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沙漠化土地面积减少1 083.28 hm~2,沙化程度以轻度为主,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沙化面积均减少,沙漠化指数降低0.003。极重度沙化土地重心向东北迁移19.19 km,重度沙化土地重心仅向东迁移0.57 km。康保县土地沙漠化得到改善,沙漠化程度整体好转。康保县以沙化耕地和固定沙地为主,半固定沙地和未沙化土地多转变为沙化耕地和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和有明显沙化趋势土地动态度为0.47和1.33,面积分别增加2 791.51 hm~2和1 754.73 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