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为评价中药复方软膏剂透皮效果,筛选最佳组方,以中药软膏剂中绿原酸成分为标记物,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透过液中绿原酸的含量,评价不同的中药剂型和不同的透皮促渗剂对中药软膏剂透皮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中药超微粉直接入药并以含45 g/L冰片+45 mL/L氮酮作为促渗剂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复方中药透皮软膏剂的药理与毒理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复方中药透皮软膏剂的药理学与毒理学作用.方法:将蒲公英、金银花、连翘、赤芍、黄芩等9味中药组成复方,以水提醇沉法制得干浸膏,再与油相、水相与促渗剂制成O/W型透皮软膏剂,采用局部全封闭斑贴法进行皮肤刺激试验与皮肤致敏试验.将干浸膏加纯水稀释含生药量分别为5g/ml和1g/ml两种浓度的提取液,前者供急性毒性试验用,选用昆明系小白鼠,经口染毒后,观察7 d,用K(a)rber法计算LD50;后者用G3垂熔玻璃漏斗过滤,流通蒸气灭菌20 min,供抗菌试验用,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提取液体外对6种病原菌的抗菌活性.结果:皮肤刺激平均分值小于0.5,为无刺激物;致敏率为0,属于弱致敏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牛棒状杆菌、革兰氏阴性小杆菌的MIC分别为31.3、62.5、62.5、62.5、125、125 g/l,MBC分别为62.5、125、62.5、62.5、125、125g/l;小鼠口服LD50为l0 140 g/kg,LD50 95%可信限为8 610~11 940 g/kg,属于实际无毒物质.结论:该方剂提取液具有较强的体外抗菌活性,可作为替代抗生素防治奶牛乳房炎的主药,研制开发的透皮软膏剂用于乳房炎局部治疗安全无毒.  相似文献   

4.
松萝酸体外透皮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简化体外透皮释放测定装置 ,初步研究了松萝酸在透皮促渗剂作用下的透皮吸收作用。结果表明单一的透皮促进剂氮酮 ( Azone)及以氮酮为主的复合透皮促进剂 ( 2 % Azone 2 0 %丙二醇 ,2 % Azone 2 0 %二甲基亚砜 ,2 % Azone 2 0 %尿素 )对松萝酸的透皮吸收均无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药透皮吸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透皮吸收因无首过清除、血药浓度稳定等优点已成为经皮给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与此相应的透皮吸收促渗剂、促渗方法也取得较大的发展.本文介绍了中药透皮吸收机理、透皮吸收药物的研究现状及促渗剂和促渗方法研究,简要分析了中药透皮吸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由金银花、蒲公英、连翘、紫花地丁、丹参五味中药组成复方,以水提工艺获得提取物,制成复方中药软膏剂.以绿原酸的透皮量作为考核指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作为检测手段,考查二甲基亚砜、氮酮两种透皮促进剂的促透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氮酮的促透效果显著优于二甲基亚砜,其中以含有5%氮酮的中药软膏透皮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采用简单小室法,初步研究了呋喃妥因软膏体外透皮吸收情况。结果表明,0.5%的氨酮对呋喃肥因无透皮促进作用,含2%氮酮的呋喃肥因软膏在各时间下的透皮吸收量比不含氮酮者均提高1倍以上;含2%与1%呋喃妥因的软膏之间,含两种透皮促进剂与一种透皮促进剂的软膏之间,呋喃妥因的透皮吸收在数量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洛美沙星(Lomefloxacin)透皮吸收搽剂中氮酮的最佳浓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洛美沙星搽剂作为模型药物,采用离体鼠皮,研究了氮酮(Azone)在0%,1%,3%,5%,7%浓度时对洛美沙星透皮吸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氮酮在洛美沙星透皮吸收搽剂中最佳浓度为4.01%。  相似文献   

9.
为了考查影响金英黄归液透皮剂的因素及透过效果,本试验将基质配方、乳化剂、温度作为可变因素,选用L9(34)正交表进行试验,研究影响金英黄归液透皮剂制备的因素,采用离心试验、耐寒耐热试验、加速试验考查其稳定性,应用透皮扩散池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其透过率.结果显示,基质配方、乳化剂、温度对透皮剂分层时间和性能的影响不显著(P>0.05),其影响顺序为基质用量>温度>乳化剂用量,在耐寒耐热、离心和加速试验中未见分层破乳、霉败、色泽和均匀性改变等现象,其稳定性良好;其透过率为15.1 μg/cm2·h,这将为生产上制备透过率好稳定的金英黄归液透皮剂提供良好的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10.
随着药物制剂研究的不断发展,安全可控的经皮给药方式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皮给药方式较传统的口服给药和注射给药具有无肝首过效应、血药浓度持久可控、减少给药次数、临床给药方便等优点,有着更广阔的应用空间。论文根据近年来有关经皮给药制剂的相关文献,就经皮给药新载体及促渗技术进行综述,并对目前经皮给药应用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经皮给药制剂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寻找安全有效防治犬真菌性皮肤病的临床药物,采用乳化法制备出防治犬真菌性皮肤病的复方中药软膏剂,并通过对中药软膏的外观性状、稳定性、刺激性、局部致敏性等质量标准进行综合评价。试验结果表明,本试验制备的中药软膏剂外观细腻,质地均匀,质量稳定,无明显急性毒性反应、无刺激性、不产生局部及全身过敏反应。  相似文献   

12.
肠上皮细胞(IECs)体外模型广泛用于肠道致病菌菌株、药物、食品的细胞毒性评估和作用机理研究。通过测定相关指标的变化评价细胞毒性、细胞完整性及屏障功能,分析信号通路中特定蛋白水平探讨药物作用的信号通路及其作用机制,由于许多中药的作用机制至今尚不清晰,在治疗和预防相关疾病时尚未有明确的理论支持。论文通过对多酚类、多糖类、生物碱类、皂苷类及中药方剂在IECs中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中药治疗和预防胃肠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复方中药体外抗猪衣原体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微量Vero细胞培养法,检测复方中药的体外抗衣原体活性,为防治猪衣原体病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复方中药的MIC值是39.06mg/mL,随着中药浓度升高,包涵体的体积缩小、数量减少,直至消失,对照组未见中药对Vero细胞有毒性作用。试验结果显示,复方中药体外对猪衣原体有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4.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利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描述中药活性成分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代谢过程(ADME),是一门新兴的介于数学与药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笔者从国内外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发展概况及其研究的新理论、新方法进行阐述,这对中药给药方案、质量控制、新药的开发、剂型的改进等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临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进一步研究甘草、黄芩、马齿苋和桦褐孔菌体外抗弓形虫作用,本试验将提取的3种中药和桦褐孔菌提取物及其组合分别进行了体外抗弓形虫试验。结果表明,甘草和黄芩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抗虫效果,且黄芩优于甘草,马齿苋和桦褐孔菌提取物抗虫效果较弱;甘草与黄芩组合、4种提取物组合的效果优于其他组合和蒿甲醚组。说明4种提取物组成的复方在体外具有良好的抗弓形虫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药替代化药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立顺  黄雁 《中国家禽》2005,27(8):15-17
试验将240只AA肉鸡随机分成四组,第一组为中药低剂量组(50只),第二组为中药中剂量组(70只),第三组为中药高剂量组(50只),第四组为化学药物对照组(70只)。试验期为42天。在饲养过程中四组均饲喂相同的基础日粮,每天记录各组鸡的耗料量和死亡数,并统计出料肉比、日增重及成活率。试验结果表明中药三组饲料转化率、成活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低剂量组日增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日增重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9.39%和9.88%,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好地开展中兽医药与方剂学课程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草药物和方剂的理论学习,通过制作中草药饮片标本、干制标本、蜡叶标本和浸制标本,不断地建立和完善中草药标本室,也可以通过中草药标本二维码数据库的建立、常见植物标本的种植栽培,以及野外采集中草药实践教学的实施,提高学生对中兽医药与方剂学课程的学习质量,以期为今后临床实践和应用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兽药散剂中非法添加利巴韦林的检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清瘟败毒散和苍术香连散两种中兽药散剂中违规添加利巴韦林的检测方法。样品经显微检查法初筛,对阳性样品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在1~15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添加平均回收率在91.74%~98.50%之间,变异系数在0.08%~0.58%之间,检测限为1~2mg/kg。该方法快速、准确,可用于上述两种中兽药散剂中违规添加利巴韦林的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19.
中草药多糖免疫调节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草药多糖是增强机体免疫的物质基础 ,对促进和恢复机体免疫机能的作用极为明显。它的重要性正引起广泛关注。文章主要从中草药多糖的研究状况、开发应用及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对于进一步了解中草药多糖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免疫调节机制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