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运用土壤—植物—大气水分传输理论,建立农林复合模式的土壤分层水量平衡模型。主要公式有:土壤蒸发与植被蒸腾、林木与小麦根系吸水、土壤层次间的水分交换及植被冠层截留量等水分要素的计算。模型的求解采用数值计算法,并利用0~200cm土壤容积含水量的实测值进行验证。研究表明:可以利用所建立的模型,模拟计算林带与小麦根系吸水量、林带与农田蒸散耗水量、林带影响农田土壤水分范围与程度。  相似文献   

2.
黄土塬区苹果园蒸散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同时间尺度下不同林龄苹果林蒸腾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建立蒸腾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模型,研究蒸腾量、降水量、土壤储水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林龄苹果林蒸腾占蒸散的比例,为果树生长重要时期提出减少土壤蒸发、控制果树蒸腾和提高果树水分利用效率的方法提供参考。【方法】在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典型代表长武塬,选取10龄和20龄苹果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用热扩散探针法对2015年苹果树生长季日、月尺度下苹果树干液流速率进行连续监测,用位于距样地50 m处的自动气象观测站连续监测获取气象数据,同时进行土壤水分含量以及土壤蒸发量的测定。【结果】1)日尺度下,苹果林蒸腾与空气温度和水汽压差均呈现正相关关系,但当VPD1 kPa时,2个林龄的苹果林日蒸腾量均有所下降;月尺度下,与蒸腾相关的环境因子仍为空气温度和水汽压差。2)在月尺度下,按土壤储存与消耗的水量可以将试验期分为3个时期:土壤水分迅速耗水期(5—7月)、土壤水分平稳期(8月)、土壤水分缓慢消耗期(9—10月)。10龄苹果林蒸腾耗水主要集中在0~300 cm土层,而20龄苹果林蒸腾所需水分来源于0~600 cm土层,在极度缺水的7月份,300~600 cm土层的贡献更多。3)20龄苹果林Tr/ET为29.25%~67.51%,10龄苹果林Tr/ET为36.44%~62.06%,2个林龄的Tr/ET整体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20龄苹果林Tr/ET在8月达到峰值后急剧下降,而10龄苹果林经过1个缓慢下降的过渡期后,从9月份开始急剧下降。【结论】随着时间尺度的增大,进入蒸腾量与环境因子回归方程的环境因子个数减少且水汽压差在日、月尺度下均为不同林龄苹果林蒸腾的主导因子。10龄苹果林蒸腾耗水主要集中在0~300 cm土层,而20龄苹果林蒸腾所需水分来源于0~600 cm土层,在极度缺水的7月份,300~600 cm土层的贡献更多。8月下旬之后,应对20龄苹果林采取适当的保墒措施以减少土壤蒸发,但对10龄苹果林而言,相应的保墒措施可以在9月份之后进行,以期为翌年苹果树健康生长提供优质的土壤水分条件。  相似文献   

3.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太行山油松中龄林(22年生)和成熟林(58年生)水量平衡组分的季节性变化进行同步观测,探讨林龄对生态系统蒸散及水量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油松中龄林、成熟林生长季总蒸散(包括蒸腾、蒸发和截留)量分别为406.87和418.49mm,水分总支出量分别为431.07和459.57mm,均无明显差异,但蒸散和支出组分不同,成熟林乔木层蒸腾量、乔木层截留量、枯落物截留量、地表径流量各自占降雨量(445.4mm)的比率比中龄林分别下降了6.01%,2.21%,0.81%和0.26%,而灌草群落蒸散量、土壤出流量和灌草层截留量各自占降雨量的比率比中龄林分别增加了8.80%,3.87%和2.94%。林龄变化主要改变了蒸散和水分支出各组分的贡献率,而不是其总量;成熟林生长季土壤含水量略有下降,而中龄林小幅增加。  相似文献   

4.
黄土塬区盛果期苹果园的蒸散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水分是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与农林产业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通过对半湿润长武塬区苹果经济林的蒸散研究,掌握苹果林生长季的蒸散耗水规律,为区域性苹果经济林的科学管理及充分挖掘苹果林的生产潜力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水量平衡法于2012—2014年生长季期间(4月15日—10月15日)对苹果园进行蒸散量估算。其中,降水量由自动气象站实时观测,并结合人工观测数据,保证降水数据的连续性;同时,于每月15日和30日利用中子仪(CNC503B)监测0~6 m特定土层的土壤贮水量,其中0~100 cm阶段土层按每10 cm记录读数1次,100~600 cm土层按每20 cm记录读数1次,并利用土钻法进行校准。[结果]盛果期苹果园在生长季内蒸散量呈明显的双峰曲线,第一峰值出现在7月后半月或者8月前半月,第二峰值出现在9月前半月;2012,2013和2014年苹果生长季内的蒸散量占降水量的比例分别为103%,104%与99%;2012年的蒸散量高出降水量12.1 mm,2013年的蒸散量高出降水量18.2 mm,2014年的蒸散量小于降水量1.2 mm;苹果园蒸散量在生长季内的变异系数为1.0左右。[结论]在属于典型雨养农业区的长武塬区,自然降水是苹果经济林生态系统蒸散耗水的主要水分来源,降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苹果的质量与数量。在枯水年(2012年)和偏枯的平水年(2013年),蒸散量大于降水量,即降水输入不能满足果园蒸散需水,土壤贮水表现为亏缺状态;在平水年(2014年),当年降水量可以满足果园蒸散耗水的要求。黄土塬区苹果园土壤水及蒸散对降雨产生快速水文响应机制,降落到林地的雨水迅速以土壤蒸发、植被蒸腾等形式进行水分输出。  相似文献   

5.
梭梭(HaloxylonAmmodendronBge,一种C4灌木)苗种植在15升的容器中,给予不同的水分胁迫处理,研究了其水分关系和气体交换特征。结果表明:当土壤水分含量大于11%时,梭梭苗有高的蒸腾量;土壤水分含量低于6%时,苗木就不能从土壤中吸取水分;很好供水的苗木的蒸腾量与潜在蒸发量成线型相关。气体交换测定发现,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下降,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气孔导度、叶蒸腾强度和光合作用的下降。对同一苗木而言,由于这个地区有高的水气压亏缺(VPD),很好和中度供水的苗木在气孔反应方面有较宽的范围,气孔在决定光合作用方面起着较小的作用,二者没有明显的线型相关关系。虽然水分胁迫使蒸腾速率比光合速率下降的更快,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而较高的蒸发需求增加了蒸腾量,限制了光合作用,但是总的趋势是光合作用和蒸腾强度成线型相关。图6表2参15。  相似文献   

6.
黄土丘陵区油松人工林对土壤水分因子影响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宜川森林水文观测站10年长期定位监测资料,在对影响土壤水分的各单因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把土壤水分视作一个系统进行研究,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不同土层深度水分含量(y)与蒸腾强度(x1)、林地蒸发量(x2)、降水量(x3)、地表径流深(x4)的回归方程y=A+Bx1+Cx2+Dx3+Ex4,回归方程相关系数高,结果表明影响林地土壤水分的主要因子是降水和林木蒸腾作用,其次为林地蒸发,影响最小的为地表径流。同时还对各因子间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为黄土丘陵区林草植被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章古台地区樟子松人工林水量平衡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樟子松人工林水量平衡规律,在辽宁省章古台地区,选择林龄为32 a、密度为404株/hm2的樟子松人工林,利用2 a(2010、2011)的观测结果,采用水量平衡方法对樟子松人工林的降水分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樟子松人工林内降水量、树干茎流量、林冠截留量分别为422.7、0.8、28.1 mm,占同期降水量的93.6%、0.2%、6.2%。樟子松蒸腾耗水量、枯落物+林下植被+土壤蒸散量、土壤贮水量变化量分别为116.1、287.3、20.1 mm,占同期降水量的25.7%、63.6%、4.5%;樟子松蒸腾耗水量占林地内蒸散量的28.8%,枯落物+林下植被+土壤蒸散量占林地内蒸散量的71.2%。  相似文献   

8.
半干旱地区主要造林树种蒸腾耗水特点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半干旱地区主要造林树种杨树、油松、樟子松蒸腾的日变化和生长季变化及影响因子和各树种的耗水量进行了探讨,认为3种树种的蒸腾强度日变化和生长季变化以单峰型为主,蒸腾强度最大的是杨树。影响蒸腾强度的因子主要有光照强度、气温、相对湿度、土壤水分。  相似文献   

9.
造林期间能否使立地达到最适合子造林技术要求,是决定造林成败的关键。本文就土壤水分、光和土壤通气条件等三个主要自然因子,对定植1年后的南方松苗木成活率与生长率的影响进行分析。影响苗木吸收水分的因子定植后的苗木对水分的需求量取决于当地不同季节对水分的需求和苗木冠幅面积的大小,因为不同的太阳辐射量导致每月的水分蒸腾量不一。据报道,火炬松的水分蒸散  相似文献   

10.
蒸散是降水量输入后生态系统水分消耗的主要生态过程,准确测定与估算蒸散量,可为开展植被水文与生态相互作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从叶片、单株、林分、区域4个尺度,系统综述了蒸散测定原理和方法以及蒸散研究的最新进展,并预测植被蒸散研究的发展趋势,为生态水文学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浑善达克沙地丘间低地3种典型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Ripley-K点格局分析方法对3种不同群落榆树-小叶锦鸡儿、榆树-三裂绣线菊、榆树-小红柳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空间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个典型群落中榆树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在整体上呈随机分布;群落Ⅰ和群落Ⅲ中,三裂绣线菊和小红柳在小尺度上呈聚集分布,随着尺度的增加,表现为随机分布,群落Ⅱ中小叶锦鸡儿呈随机分布。群落Ⅰ中榆树和三裂绣线菊不具有空间关联性,群落Ⅱ榆树和小叶锦鸡儿在小尺度和中尺度上表现为负相关和正相关,其他尺度上无关联,群落Ⅲ中榆树和小红柳在小尺度和大尺度上无关联,而在其他尺度上表现为负相关的空间关系。  相似文献   

12.
研究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历时等降雨因子对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植被毯措施径流小区产流产沙的影响,为该区水土流失防治、水土保持规划、生态建设等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降雨量与各植被毯措施的产流产沙的相关性较差;降雨历时与各植被毯措施的产流量相关性较好(P<0.05),降雨历时与各植被毯措施的产流量相关性较差;降雨强度与各植被毯措施的产流产沙相关性显著(P<0.01)。本研究结果表明在黄土丘陵沟壑区降雨强度是影响各植被毯措施产流产沙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14.
文章以了解分析内蒙古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雁形目鸟类种类及分布特征并更好地保护管理的目的,于2017年4月至2018年1月份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采用样线和样点统计法,对保护区图牧吉泡子和三道泡子两处湖泊湿地雁形目鸟类种类和数量进行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共观察记录到雁形目鸟类22种,隶属于1科8属。图牧吉泡子和三道泡子分别观察到19种和14种。两处湖泊湿地之间距离虽然较近,但雁形目鸟类种类有较大的区别,其中图牧吉泡子不仅种类多,而且珍稀濒危物种的分布也较集中。保护区雁形目鸟类时空分布特征与两处湖泊湿地各自食物资源、隐蔽条件和人为干扰程度有关外也与鸟类本身的迁徙规律和种间竞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砒砂岩区生态恢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鄂尔多斯砒砂岩区生态退化严重,土壤侵蚀剧烈,为黄河粗泥沙来源的主要区域。从砒砂岩地区生态恢复建设出发,综述了砒砂岩侵蚀类型,砒砂岩地区采用油松、沙棘、淤地坝、植物柔性坝及抗蚀促生材料等常规治理措施的研究成果,并对砒砂岩的研究、治理、利用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进一步加强鄂尔多斯砒砂岩地区的生态恢复治理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枣球蜡蚧是满洲里榆树上的主要害虫,以若虫和雌性成虫严重危害榆树。为了掌握该虫发生规律,对其展开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满洲里7个地区平均虫口密度为3.57个/10 cm,平均有虫株率为57.86%。危害最严重和最轻的地区分别是203国道和机械化林场,危害指数分别为30.2和0。不同地区枣球蜡蚧有虫株率图显示,由远方中学到机械化林场这7个地区枣球蜡蚧发生规律可能与榆树种植区地理方位有关,本次调查研究为今后防治杏球坚蚧提供有效的数据依据。  相似文献   

17.
文章根据2012年真菌科学考察采集到的标本,根据传统分类学方法,对内蒙古贺兰山真菌资源状况进行了鉴定.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共有真菌262种,隶属于7目27科79属,真菌多样性丰富;其中食用菌占全部真菌种类的一半以上,药用菌和毒菌资源分别占24.81%和15.27%.最后对开发真菌资源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依据最近10年(2006-2015年)《内蒙古统计年鉴》中数据,计算化肥施用强度和化肥施用相对适宜度2个指标,客观地分析巴彦淖尔市7个旗县区最近10年的化肥施用情况,结果表明乌拉特中旗化肥施用强度最低,仅为93. 20 kg/hm^2,杭锦后旗化肥施用强度最高,达615. 27 kg/hm^2;2014年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五原县、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4个旗县区的化肥施用基本适宜,杭锦后旗化肥施用高度过量。  相似文献   

19.
利用中国知网(CNKI)公共信息平台,从7个信息角度分析了榆树(白榆)的研究现状,结果表明:榆树(白榆)的研究始于1955年,2008-2017年间为黄金时期。研究经费主要来源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研究信息来源主体;研究成果以林业类的工程技术(自科)和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自科)为主;北京林业大学和东北林业大学为主要研究机构。  相似文献   

20.
球果白刺(Nitraria sphaerocarpa)作为巴音温都尔沙漠的重要建群种,具有很高的饲用价值和防风固沙作用。为了探究巴音温都尔沙漠球果白刺在不同干扰程度下灌丛空间格局分布的差异,通过每公顷放牧骆驼的数量来划定不同干扰程度的群落(未干扰群落,骆驼0峰/hm^2;轻度干扰群落,骆驼约0.6峰/hm^2;中度干扰群落,骆驼约1峰/hm^2),分析不同干扰程度对球果白刺灌丛空间点格局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群落内的球果白刺现存量干重从大到小依次为未干扰的群落(73.33 g/m^2)>轻度干扰的群落(17.67 g/m^2)>中度干扰的群落(13.58 g/m^2);空斑总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中度干扰的群落(2 335 m^2)>轻度干扰的群落(2 241.25 m^2)>未干扰的群落(2 143 m^2)。(2)样方内的球果白刺数量从多到少依次为中度干扰的群落(459株)>轻度干扰的群落(272株)>未干扰的群落(142株),随着干扰程度的降低,个体在逐渐增大。(3)中度干扰的球果白刺群落内,在0~3 m、4~19 m的尺度内表现为随机分布,在3~4 m、19~25 m的尺度内表现为聚集分布。轻度干扰的球果白刺群落内,在0~12 m、13~25 m的尺度内表现为随机分布,在12~13 m的尺度内表现为聚集分布。未干扰的群落内,球果白刺表现为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