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通过监测沙门菌在生猪屠宰各环节和猪肉产品中的污染分布和耐药状况,揭示沙门菌在猪肉生产过程中的传播及耐药情况。选取山东省5个代表性生猪屠宰场为风险观测点,采集肛拭子、屠宰环境拭子、水样品和胴体拭子共552份,参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对其中沙门菌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参照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其药物敏感性;利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鉴定沙门菌的基因型。结果显示,共分离获得58株沙门菌,总阳性检出率为10.5%(58/552);中小型屠宰场(15.6%,33/212)较大型屠宰场(7.4%,25/340)沙门菌污染严重;屠宰环节预冷前样品检出率最高,为26.7%(8/30);不同类型样品中肛拭子样品的检出率最高,为15.1%(16/106)。耐药性检测结果显示,58株沙门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96.6%,56/58),多重耐药率为96.6%(56/58);中小型屠宰场分离株较大型屠宰场的整体耐药严重,胴体拭子(46.4%,26/56)和肛拭子(28.6%,16/56)分离株的多重耐药率高于环境拭子(25.0%,14/56)...  相似文献   

2.
对病死鹌鹑的肝脏和心血进行了细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及动物接种试验,确定为沙门菌。在水井、禽舍输水系统处采取的两处水样中,同样分离鉴定出了上述细菌。动物试验结果表明,从脏器中分离到的沙门菌比从水样中分离到的沙门菌致病力更强。药敏试验结果表明,从脏器中分离的沙门菌对强力霉素、多黏菌素B敏感,水样中分离的沙门菌对卡那霉素敏感。  相似文献   

3.
肉鸡屠宰加工过程中沙门菌污染定量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构建肉鸡屠宰加工过程中沙门菌污染定量风险评估模型,分析鸡肉中沙门菌的消长变化规律,明确关键风险防控点,采用2015年部分肉鸡屠宰场沙门菌污染监测和调研数据,构建以烫煺后为评估过程起点,包括净膛、清洗预冷和分割传送的模块化过程风险评估模型,以不同分布描述各变量,并通过@RISK软件模拟运行。结果显示,通过构建的模型模拟屠宰加工后终端鸡肉产品中的沙门菌污染量,90%的可能分布在0~9MPN之间,而依据实际监测数据换算为5.3 MPN,说明模型可信。根据过程中各环节的模拟数据,分析了肉鸡携带的沙门菌消长变化,发现预冷后沙门菌污染总量明显下降,但分割传送后污染总量又有所回升。通过拟合的相关系数分析,明确了传送带上的沙门菌是影响终端鸡肉沙门菌污染的最关键风险点。本研究构建的肉鸡屠宰加工全过程沙门菌定量风险评估模型,可为肉鸡屠宰场沙门菌污染的卫生监管和风险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从发病死亡雏鹅尸体所采集的病料中分离获得3株细菌,并进行了培养特性、形态特征、生化特性、药物敏感性、致病性等表观性状的研究,以及对其系统发育进行分析。16S rRNA基因测序表明,菌株RCg-1,菌株RCg-3与肠炎沙门菌同源性最高,达到99.2%-99.4%;3株分离菌2.5×107CFU能够导致试验组雏鹅和小鼠100%死亡。3株分离菌对头孢噻吩、头孢曲松、先锋霉素ⅴ、恩诺沙星最敏感,对乙酰螺旋霉素、青霉素耐药。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青岛地区肉鸡生产链中各环节沙门菌的分布及其血清型状况,采用常规培养与PCR鉴定对不同环节沙门菌进行分离。采用玻片凝集试验与x MAP~#174;液相芯片分型法进行血清型鉴定。结果青岛地区肉鸡生产链沙门菌总阳性率为10.10%。养殖环节中种鸡场、孵化场、商品鸡场的分离率分别为0.67%、37.76%、9.20%;屠宰加工过程中淋洗前、淋洗后、预冷液、预冷后、分割环节分离率分别为3.69%、3.86%、5.7%、16.16%、31.43%;市售成品为17.15%。78.65%菌株为肠炎沙门菌。结论种鸡场沙门菌净化与孵化场种蛋消毒及淘汰弱雏是青岛地区肉鸡养殖环节沙门菌的关键控制措施;预冷液与分割车间的环境卫生是其屠宰加工环节的关键控制点。青岛地区肉鸡生产链中流行血清型为肠炎沙门菌。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明华中地区种鸡场沙门菌(Salmonella)的优势血清型和耐药情况,本研究从湖北、河南、湖南等省市22个规模化鸡场采集病鸡、死胚及弱雏组织样品3 724份,通过分离培养、生化试验、PCR鉴定及血清型试验确定分离菌种属及其血清型,并采用Kirby-Bauer法对分离菌株进行了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本试验从3 724份病料中共分离鉴定出124株沙门菌,其中79株为D群肠炎沙门菌(63.71%,79/124),34株为D群鸡白痢沙门菌(27.42%,34/124),8株为B群鼠伤寒沙门菌(6.45%,8/124),有3株沙门菌未能确定血清型。O抗原鉴定79株肠炎沙门菌和34株鸡白痢沙门菌为O9,8株鼠伤寒沙门菌为O4。H抗原鉴定79株肠炎沙门菌为Hg,m,8株鼠伤寒沙门菌为Hi。药敏试验结果显示,124株分离菌株对萘啶酸、氨苄青霉素、四环素和多西环素耐药率分别为95.97%(119/124)、91.94%(114/124)、57.26%(71/124)和70.16%(87/124);对复方新诺明和红霉素耐药率分别为25.81%(32/124)和12.10%(15/124);对氯霉素、庆大霉素、头孢噻肟和卡那霉素耐药率分别为6.45%(8/124)、1.61%(2/124)、1.61%(2/124)和0.81%(1/124);对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和多黏菌素B完全敏感。99.19%(123/124)的分离株至少对一种药物耐药,87.10%(108/124)的分离株表现多重耐药。本研究为华中地区养鸡场沙门菌的诊断及防控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主要从江西省九江市鄱阳湖某苍鹭养殖场送检的10只患病雏苍鹭进行细菌分离、细菌培养特性观察、生化特性鉴定、动物回归试验、药物敏感性试验,从而指导该病例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试验结果,从患病苍鹭的肝脏分离得到一株强毒致病性革兰阴性短杆菌,确定为沙门菌;该菌株对环丙沙星、左氧沙星、氧氟沙星、甲氧苄啶极度敏感;对青霉素G、林可霉素、利福平完全耐药.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为控制与大肠杆菌和沙门菌感染有关的禽类死亡,某些抗菌药物在临床上进行了广泛使用,这不可避免地导致细菌对药物产生耐药性.为了解和掌握鸭大肠杆菌和沙门菌混合感染的情况以及耐药程度,为临床上有效预防和治疗药物的筛选提供依据,本试验对荣昌县某鸭场发病雏鸭分离的细菌进行了实验室诊断和药敏试验,以期望为更有效地防控该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保山地区蒲漂镇自2002年5月至今陆续发生牛、猪突然死亡事件,其中牛死亡20余头,猪死亡160多头。临床表现为前期呕吐抽搐,口鼻流白沫,然后快速死亡,从发病至死亡仅1h左右,死后发现有口鼻流少量血液。又于2003年4月1日早7:30分左右发现一头母猪已口鼻流白沫,全身抽搐,过三分钟后即死亡,采集心脏1份、肺脏1份、肝脏1份,进行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肉鸡屠宰过程中沙门菌和弯曲杆菌的污染情况,在4个不同地区采集肉鸡屠宰场棉签拭子进行沙门菌和弯曲杆菌的分离、血清型鉴定、耐药性检测.结果显示:500份样品中沙门菌的总检出率为10.8%;385份样品中弯曲杆菌的总检出率为18.2%;沙门菌流行的血清型有肠炎、汤卜逊、拉古什、菲尔摩雷、山道,其中肠炎是优势血清型;沙门...  相似文献   

11.
选取12月龄的安西F1(安格斯牛×西门塔尔牛)、利西F1(利木赞牛×西门塔尔牛)进行为期90d的育肥屠宰试验,以期为草原肉牛新品系的培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利西F1的增重水平和育肥效果明显优于安西F1,安西F1、利西F1杂交牛头均日增重分别为1.30和1.80kg,利西F1头均日增重极显著高于安西F1(P〈0.01);宰前重、胴体重、净肉重均为利西F1极显著高于安西F1(P〈0.01),而屠宰率、净肉率二者相当。  相似文献   

12.
杂交优质肉牛屠宰测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选择10-25月龄的二元和三元杂交肉牛共10头进行分阶段育肥,共135d。第一阶段补予能量饲料,第二阶段除补给能量饲料外,添加矿质元素和蛋白质饲料,其它按传统方法饲养,现场测定,屠宰率为55.43%,净肉率为44.77%,肉骨比为4.2:1。大理石花纹评定,特级占20%,优一级占60%,优二级占20%,均达到优质牛肉标准,3头牛的样品实验室分析,嫩度即剪切力值均低于美国规定的3.62kg,达到了优质牛肉的标准,臀肉、背最长肌分析,富含多种氨基酸。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蛋白质水平对肉牛屠宰指标的影响。[方法]选用5个营养水平的精料补充料配方,分别饲喂5个试验组肉牛,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饲喂粗蛋白水平较高的精料补充料有利于胴体脂肪的沉积和眼肌面积的增大,有利于肉牛的胴体测量指标的提高。蛋白质水平对脏器重量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头、皮、肝、肾、胆囊、膀胱和横膈膜,对消化器官重、心重、肺重、脾重的影响没有发现规律性。[结论]提高肉牛屠宰指标可以通过补充蛋白质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单倍型标记与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之间具有较强的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关系,在基因定位和因果突变鉴定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为了评估单倍型标记在基因组研究中的作用,本研究在华西牛资源群体中,选取该群体于2008—2021年间屠宰的共计1 478头平均月龄为24个月的个体进行研究,其中公牛1 333头,母牛145头。利用770K高密度芯片数据,基于LD阈值(r2>0.3)及固定单核苷酸多态(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个数(5个连续SNP)两种方法进行单倍型构建,分别采用单位点SNP标记和两种单倍型标记共3种标记,基于GCTA的混合线性模型(mixed linear model,MLM),开展宰前活重(LW)和屠宰率(DP)等屠宰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定位影响屠宰性状的显著(P<0.05) SNPs、单倍型块和候选基因,同时比较3种标记的GWAS结果,评估3种标记的优劣。结果显示,3种标记在全基因组范围内共找到16个的显著SNPs及单倍型区域,主要分布于1、5、6、14、16、17和28号染色体上,同时鉴定到FAM184B、PPM1K、LCORL、RIMS2等10个与屠宰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其中,基于SNP标记方法鉴定到的3个候选基因,在利用基于单倍型标记的方法中也鉴定到,且单倍型鉴定到的显著性位点或区域大多位于基因内部。在两种单倍型构建方法中,与基于固定SNP个数构建单倍型进行GWAS相比,基于LD阈值的构建方法鉴定到了更多候选基因。本研究结果表明,以单倍型开展GWAS可以综合考虑SNP位点间连锁关系,能较好地揭示复杂性状的遗传结构。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屠宰分析和测定评价,明确张掖肉牛的屠宰性能和肉质风味,作为依据制定下一阶段的选育目标和选配方案。[方法]选择核心育种场育肥牛,检疫后定点集中屠宰测定分析;分割排酸取样,真空包装不同部位肉样带北京试验室根据相应的测定标准进行肉质评定。[结果]张掖肉牛公牛育肥至22.4月龄屠宰,活重、胴体重分别达635.4 kg,371.4 kg,产净肉303.66 kg;屠宰率、净肉率和胴体产肉率分别达58.48%,47.8%和81.76%;胴体脂肪覆盖度良好,肉色和脂肪颜色达到日本胴体分级标准中较高级别。牛肉肉质细嫩,高蛋白,低脂肪,但大理石花纹欠缺。熟肉制品风味独特,多汁性良好,与北京市场销售西门塔牛肉相比,具有较高的适口性和营养价值。[结论]张掖肉牛品种改良、培育成效显著,生产水平达到肉用牛标准,肉质风味能够满足目前的市场需求;若开拓高端牛肉市场,需着力大理石花纹的培育。  相似文献   

16.
湿态发酵蛋白饲料是玉米经酵母发酵、提取酒精后,又经益生菌发酵、密封包装的产品。因其可溶性好、易消化吸收、所含的蛋白质量多质优,因此,用于肉牛育肥时,肉牛生长速度较快。通过对饲喂湿态发酵蛋白饲料育肥牛(15头,来自2个饲养场)的屠宰率与饲喂常规饲料育肥牛的屠宰率(425头,来自24个饲养场)进行统计对比可知,肉牛的屠宰率与屠宰时的体重成高度正相关(R2=0.9528),并且全程饲喂湿态发酵蛋白饲料育肥牛的屠宰率比饲喂常规饲料育肥牛的屠宰率平均高3.65个百分点,这样1头牛将多收入640元。因此,饲喂湿态发酵蛋白饲料会使肉牛育肥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伊犁州直肉牛养殖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并收集采用大量数据资料,阐述了伊犁州直肉牛产业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伊犁州直肉牛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采用常规肠道杆菌分离技术,对青海省湟中县某育肥牛场的60份和互助县某育肥牛场的14份粪样及环境样品进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和沙门菌的分离与鉴定,结果显示湟中县某育肥牛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6.7%,沙门菌检出率为15.0%;互助县某育肥牛场粪样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21.4%,沙门菌检出率为7.1%.药敏试验结果显示...  相似文献   

19.
试验旨在研究饲粮β-胡萝卜素不同添加水平对肉牛屠宰性能和胴体品质的影响。选用120头体况良好、平均体重为(381.00±26.01)kg的西门塔尔牛与鲁西黄牛级进杂交2代阉牛,随机分为4组。预试期15d,正试期150d,正试期分为两个阶段:前90d为β-胡萝卜素添加阶段,各组β-胡萝卜素添加水平分别为每头牛0、600、1 200、1 800mg/d,停止添加后进行为期60d的后期跟踪测试,各组均饲喂基础日粮,此阶段又分为两个阶段,每阶段30d。各试验阶段结束时(90d,120d,150d),每组随机选取10头试验牛进行屠宰并对肝脏内β-胡萝卜素含量、屠宰性能、胴体品质各项指标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日粮添加β-胡萝卜素可极显著提高肉牛肝脏内β-胡萝卜素水平(P0.01);对宰前活重、胴体重和肉骨比等屠宰性能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但屠宰率和净肉率随添加量增高显著升高(P0.05);对胴体品质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后期测试阶段,肝脏内β-胡萝卜素含量逐渐将至对照组水平;对屠宰率和净肉率等屠宰性能指标的影响消失;添加组内背膘厚度显著降低(P0.05),但对眼肌面积、高档肉块占活重比例等其它胴体品质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综合结果数据,在本试验条件下,β-胡萝卜素添加量在1 200-1 800mg/d,停止添加后30d屠宰,对屠宰性能和胴体品质影响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0.
肉牛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南乐县肉牛寄生虫感染情况,笔者随机选取4个规模化肉牛养殖场的共226份粪样进行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共检出4种寄生虫的虫卵和卵囊,其中原虫2种(球虫、隐孢子虫),线虫2种(类圆线虫、鞭虫)。检测结果发现162份粪便样品为寄生虫阳性,寄生虫总感染率为71.68%(162/226),4个肉牛场的隐孢子虫平均感染率为4.42%,球虫平均感染率为51.12%,鞭虫平均感染率为15.84%,类圆线虫平均感染率为15.49%。本次调查发现肉牛寄生虫混合感染现象比较严重,混合感染的病例占总感染病例的63.58%,其中球虫、鞭虫和类圆线虫混合感染的病例占总感染病例的34.56%。调查还发现肉牛寄生虫感染率呈现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