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旱地地膜玉米双垄沟格膜集流增墒技术的示范推广结果表明:该栽培技术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较常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平均增产600.0kg/hm^2以上,同时还具有增加地温、集流增墒、促进玉米植株生长发育和受土壤墒情限制小等特点,适宜在甘当省和我国北方大部分旱地作区大面积推广。在分析旱地地膜玉米双垄沟覆膜集流增墒栽培技术特点及主要技术措施的基础上,提出了旱地地膜玉米双垄沟覆膜集流增墒技术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  相似文献   

2.
陇东旱地玉米双垄沟覆膜集雨增墒栽培技术规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平凉地区1992年引进“旱地地膜集流增墒覆盖法”后,即将其与当地推广的地膜玉米栽培技术配套应用,并经过不断研究探索和逐步完善,形成了适合平凉地区旱地玉米种植的双垄沟覆膜集流增墒栽培技术,,取得了显的经济、社会效益。全区累计示范推广该技术22.1万hm^2,较常规地膜玉米(微弓垄型或宽平垄播种法)增产900.5kg/hm^2,增产率13.7%。其中2000年示范推广5.004万hm^2,占当年地膜玉米播种面积的74.5%。该技术除具有地膜玉米的增温、保墒和抑制杂草等作用外,最明显的效果在于能集流增墒,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克服了早春常因干旱而不能按时播种的困难,并且能保证苗全苗齐。  相似文献   

3.
旱地地膜玉米集流增墒覆盖法及增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干旱地区气候和土壤特点及常规覆盖栽培的缺点,在调查和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引进和试验提出了6种旱地地膜玉米集流增墒覆盖法,对集流膜上水分、增加膜下根际土壤含水量、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提高玉米产量均有明显效果。一般较常规覆盖法降水利用率提高2~3 倍,产量增加61% ~244%  相似文献   

4.
干旱地区降水偏少,土壤耕层严重缺墒,常对地膜玉米的稳产、高产造成很大影响.而且常规地膜覆盖形成膜面微弓形,使膜上有限降水散流到膜边露地上,发生膜下墒情不如露地墒情的问题.同时,常规地膜玉米播种期易受土壤墒情的限制,往往在春旱年份难以适期播种.针对上述问题及我县干旱少雨的实际,我们经过多年试验,采用双垄沟集流增墒技术能有效地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且播期不受土壤墒情的限制,达到适期播种抗旱增产的效果,该技术2002年全县示范推广475亩,平均亩产483,71千克,较常规地膜覆盖亩产438.47千克,亩增粮45.24千克,增产10.30%.  相似文献   

5.
以集水、保水、用水为指导思想,研究了双垄沟集流增墒技术对土壤水分、马铃薯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垄沟集流增墒栽培较常规的沟垄栽培含水量提高,株高、株半径、单株结薯数增加,增产14.22%。  相似文献   

6.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集覆盖抑蒸、垄沟集雨、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实现了保墒蓄墒、就地入渗和雨水富集的效果。其特点:一是显著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尤其是顶凌覆膜避免了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减轻了风蚀和水蚀,保墒增墒效果显著;二是显著的雨水集流作用。田间相间的大小垄面是良好的集流面,将微小降雨集流入渗于玉米根部,大大提高了天然降水的利用率;三是增加了积温,扩大了玉米及中晚熟品种的种植区域;四是有效抑制田间杂草,减轻土壤的盐碱为害。  相似文献   

7.
《新农业》2016,(19)
正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集覆盖抑蒸、垄沟集雨、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实现了保墒蓄墒、就地入渗和雨水富集的效果。其特点:一是显著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尤其是顶凌覆膜避免了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减轻了风蚀和水蚀,保墒增墒效果显著;二是显著的雨水集流作用。田间相间的大小垄面是良好的集流面,将微小降雨集流入渗于玉米根部,  相似文献   

8.
探墒沟垄种植对土壤水分与春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西农业科学》2016,(6):772-776
为了探索探墒沟垄种植方式在山西中部旱区的应用效果,以旋耕为对照,研究了免耕、探墒浅沟垄种植和探墒深沟垄种植对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玉米出苗率、农艺性状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生长不同时期2种探墒沟垄种植土壤含水量均较免耕和旋耕高,旋耕土壤含水量最低;探墒深沟垄种植玉米出苗率最好,比旋耕种植出苗率平均提高15.7百分点,玉米株高、茎粗、叶面积和穗位高均有明显提高,有助于生长中后期干物质积累,提高产量。探墒沟垄种植是山西省中部旱地一种比较适宜的御旱抗逆种植方法。  相似文献   

9.
耐密玉米大垄深耕秸秆深还田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平 《安徽农学通报》2012,(11):61-61,73
针对凌源地区农业自然干旱的特点,特别是玉米作物春播阶段大部分土壤严重缺墒的现象,采取耐密玉米大垄深耕秸秆深还田地膜覆盖双行二比空栽培模式,达到秋墒冬保春用、播种抓全苗高产增收的目的。该文详细介绍了技术路线和技术原理、大垄深耕整秸深还田地膜覆盖技术和大垄双行二比空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缺水地区雨水利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微集流“W“型沟播地膜覆盖栽培法,通过耕翻、起垄微地形的改变,实现了天然降水的聚集、叠加,尤其是旱季小雨的聚集,提高了降水利用效率,保墒、提墒、增温效应明显.微集流“W“型沟播技术适合在半干旱及缺水地区推广应用,适合种植的作物有玉米、马铃薯、向日葵、西瓜等稀植作物.  相似文献   

11.
地膜覆盖是旱作农业区重要的抗旱技术之一。登封地处豫西丘陵山区。80%的耕地是旱地。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为了研究旱地春玉米的增产新技术,我们采用地膜集雨增墒覆盖技术,使地膜带上增加了两条集流沟。雨水沿着集流沟下渗到种子周围,增加膜下土壤含水量。利于出苗和玉米生长。在不增加投入成本的情况下.产量比普通覆盖法提高12.8%~16.2%。春玉米5月上旬乳熟期收获,出售鲜玉米棒。是山区农民增收的一条门路。  相似文献   

12.
通过采取单行起垄地膜覆盖全程缓控释肥"井窖式"移栽与玉米常规育苗移栽同田大区对比,结果表明:玉米单行起垄地膜覆盖"井窖式"育苗移栽比玉米常规育苗移栽具有较明显的增产效果,但节支增收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正>从3月下旬到雨季来临之前为土壤解冻的快速失墒期。这一时期是全年土壤含水量较低的时期,耕层失水最迅速。此时正值春播季节,大部分土壤耕层含水量低下,如进行春播起垄施肥加重了耕层水分散失,造成土壤跑墒。而秋起垄夹肥可起到保春墒作用,春季遇干旱,可直接播种作业,避免翻动耕层土壤,有利于抗旱保全苗,提高肥料利用率,提升肥效,增产效果明显。所谓玉米秋起垄深施肥即在玉米收获后,结合深耕深翻或灭茬、扣垄将  相似文献   

14.
辽西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时空分布不均、春季干旱少雨多风及降水利用率低,在传统地膜覆盖基础上引进甘肃省玉米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沟播技术示范推广应用,取得效果。经过不断完善和提高配套栽培技术,其保墒增墒和增产效果更加明显,不仅集覆盖抑蒸、垄沟集雨、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实现就地渗入和雨水富集等叠加效应,而且增产效果极其显著。  相似文献   

15.
<正>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是集覆盖抑蒸、垄沟集雨、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栽培技术,可以达到保墒蓄墒效果。一方面,该技术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尤其是覆膜技术,避免水分无效蒸发,减轻风蚀和水蚀影响,保墒效果显著,另一方面,具备十分明显的雨水集流作用,田间的大小垄面正好可以作为雨水的集流面,将平时的降雨集中起来,渗透到玉米根部,提高降雨利用率。最后,全膜双垄沟播还能有效抑制田间杂草的生长,减轻土壤盐碱化现象。  相似文献   

16.
1.垄沟栽培、地膜覆盖、间作套种技术垄沟栽培即沿坡向等高线开沟起垄,形成道道拦水坝,变“二三跑田”为“三保田”,使土壤含水量增加2—3个百分点。地膜覆盖增温保墒,早播早上市,增产增收。间作套种改一年一熟为一年三熟。带型:纯种:起80厘米宽高垄,每垄种两行,行距60厘米,穴距30厘米,每穴2—3粒,地膜覆盖,较露地早播15—20天,套种:起1.3米宽半高畦,种两行地膜洋芋,套一行玉米,又在玉米跟前点一窝豆角。  相似文献   

17.
地膜覆盖栽培玉米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小垄覆膜栽培;二是大垄双行覆膜栽培。地膜覆盖栽培玉米具有培肥地力,保墒、保肥、保温等作用。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明显,一般增产效果可达30%以上。  相似文献   

18.
玉米140cm大垄地膜覆盖通透栽培,可以解决玉米海田间郁闭,通风透光不良的问题,提高地温、土壤含水量、延长生育期,增加产量和效益.试验证明:140cm大垄地膜覆盖通透栽培与70cm垄栽培比较,有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亩增产314.8kg,亩纯增收134.40元.  相似文献   

19.
地膜玉米集流增墒覆盖法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结果表明,双槽覆盖盖法和膜边垄土覆盖法对集流膜上降雨,增加膜下根限土壤水分,促进玉米生长,提高一产量均有明显效果,增产增收效益显优于常规覆盖法,其玉米全生育期土壤含水量较常规覆膜法提高10-12g/kg,产量增加15%-24%。  相似文献   

20.
<正>1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概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是在地表起大小垄后,用地膜覆盖全田,在沟内播种作物的技术。该技术集"大小垄种植、地膜覆盖、垄沟种植"于一体,能够显著提高天然降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能够大幅度提高旱作业区粮食产量。2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试用范围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适用于土壤墒情差和降水量较少的旱作农业区,以坡耕地增产效果明显。3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增产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