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1 毫秒
1.
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窄行密植分为平作窄行密植和垄作窄行密植两种模式。前一种高产栽培技术是平播、平管,一平到底的窄行密植栽培,后一种是指以垄作为基础的窄行密植栽培,又分为大垄窄行密植和小垄窄行密植。一、选择适宜的品种窄行密植增产必须以"不产生严重的倒伏"为前提,否则不仅不增产,反而要减产。因此窄行密植必须选择抗倒伏的增产潜力大的矮秆、半矮秆品种。二、种子处理种子播前要精选,用大豆选种机或人工粒选,剔除  相似文献   

2.
大豆窄行密植分为平作窄行密植和垄作窄行密植两种模式。前一种高产栽培技术是平播、平管,一平到底的窄行密植栽培,后一种是指以垄作为基础的窄行密植栽培,又分为大垄窄行密植和小垄窄行密植。一、选择适宜的品种,搞好种子处理窄行密植增产必须以"不产生严重的倒伏"为前提,否则不仅不增产,反而要减产。因此窄行密植必须选择抗倒伏的增产潜力大的矮秆、半矮秆品种。选择品种在当地熟期不宜过早,否则浪费积温影响产量。  相似文献   

3.
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是目前国际上大豆栽培应用面积较大,发展速度较快的一项先进的栽培技术,黑龙江省从90年代初期开始,并于1995年确定为省委重点研究项目. 一、选择适宜的品种,搞好种子处理 窄行密植必须选择抗倒伏的增产潜力大的矮秆、半矮秆品种.  相似文献   

4.
<正>大豆垄上六行密植栽培技术是在65cm常规"垄三"栽培技术的基础上,改成1.30米大垄,采用垄上六行的栽培方法。这项栽培技术是大豆"垄三"栽培技术和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的发展,是进一步提高大豆产量的有效途径。一、选种及处理1、品种选择应选择通过审定、生育期适宜、抗倒伏、适合密植、增产潜力大、抗病虫品种,记住不要跨区引种,因地制宜地选择矮秆或半矮秆的品种。较适于密植栽培的品种  相似文献   

5.
正大豆垄上六行密植栽培技术是在65cm常规"垄三"栽培技术的基础上,改成1.30米大垄,采用垄上六行的栽培方法。这项栽培技术是大豆"垄三"栽培技术和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的发展,是进一步提高大豆产量的有效途径。一、选种及处理1、品种选择应选择通过审定、生育期适宜、抗倒伏、适合密植、增产潜力大、抗病虫品种,记住不要跨区引种,因地制宜地选择矮秆或半矮秆的品种。较适于密植栽培的品种有垦丰16、  相似文献   

6.
<正>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是辽西目前大豆栽培应用面积较大,发展速度较快的一项先进的栽培技术,其主要栽培技术如下。1选择适宜的品种,搞好种子处理1.1窄行密植必须选择抗倒伏的增产潜力大的矮秆、半矮秆品种。目前生产上应用较适宜品种有合丰25、合丰35、绥农14、北丰14、北丰11、红丰11、黑河22等。1.2种子播前要进行精选,用大豆选种机或人工粒选,剔除病斑粒、虫食粒及  相似文献   

7.
大豆平作窄行密植栽培是在引进美国平作窄行密植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基础上,与我国北方农场大面积机械化栽培和广大农村精耕细作的大豆栽培技术经验相结合,经过几年引进、试验、改造、创新而形成的一项新的高产栽培技术.无论哪种形式的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采用适合窄行密植的品种是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的核心技术之一.大豆窄行密植由于行距缩小,密度增大,要求种植矮秆或半矮秆、不倒伏的品种.因此,品种的选择是此项技术引进能否成功的关键.1997~1999年黑龙江省农科院黑河农科所对北部高寒地区生产上应用的8个品种进行了筛选试验,以期为大面积推广大豆平作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提供适宜品种,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提高大豆产量.  相似文献   

8.
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大豆大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是大豆高产栽培领域的新技术,与传统密植、垄作大豆栽培技术的差异性较大,是我国农业科学家在引进的美国大豆平作密植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更适合我国大豆高产栽培的技术,在我国大豆种植区域内发展较快。一、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的品种选择(1)品种选择要点传统大豆栽培过程中,一直采用高秆品种,进行宽行种植,然而高杆品种大豆并不适合窄行密植栽培技术使用,当种植户根据固定思维选择了高杆品种大豆进行栽培时,会导致大豆田倒伏严重,大幅度减产,影响种植户的经济收入,也影响大豆窄  相似文献   

9.
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是以选用宜密植、茎秆强壮、抗倒伏的矮秆或半矮秆品种为前提,进行缩垄增行,使单位土地面积上植株分布更合理、更均匀,从而充分利用土地及光能资源,增加群体干物质含量及绿叶面积,进而增加产量,经试验其增产效果在15%以上.现将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大豆小双密栽培模式及综合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阐述了大豆小双蜜(新型垄作窄行密植)栽培模式主要内容、增产机理、配套栽培技术及专用农机具。其主要技术内容为:①平整土地;②缩垄增行;③分层深施肥;④垄上双条播;⑤病虫草综合防治;⑥选用单矮秆抗倒伏品种;⑦适期早播;⑧合理密植;⑨中耕断根处理;(10)一机多用。  相似文献   

11.
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是在吸收先进国家大豆高产栽培经验的基础上,推广的一种综合高产栽培技术,可操作性强,增产显著.本文阐述大豆窄行密植栽培的技术要点,其关键技术是选用良种、深松整地、配方施肥、科学播种、化学除草等.  相似文献   

12.
大豆窄密植的核心是等距、高密度、匀播,窄行匀播充分利用光能,用密植获得大豆最高产量。1996-1997年采用平播窄行密栽培法和宽台栽培与窄行密植嫁接栽培法,进行了不同品种,不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品种间增产效果明显,密度间差异不明显;大豆平播密植栽培生产上最佳密度一般为44.43万株/hm^2;在早熟品种不发生倒状的情况下,密度越大产量越高。  相似文献   

13.
正窄行密植栽培大豆是在吸收先进国家大豆高产栽培经验的基础上,推行的一种综合高产栽培技术,与传统的70厘米宽行距播法相比,窄行密植可增产20%以上,在生产条件较好的地区和地块,采用窄行密植的大豆每667平方米(1亩)产量能稳定在200千克以上。该技术分平作窄行密植(深窄密)、大垄窄行密植(130厘米垄上4行或6行,  相似文献   

14.
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是目前国际上大豆栽培应用面积较大,发展速度较快的一项先进的栽培技术。它的增产原理是在选择矮秆、半矮秆抗倒伏品种的基础上,通过缩小行距、增大株距、增加单位面积上的株数,从而实现个体与群体的合理配置,增大绿色面积,改善植株的受光条件,充分利用阳光和地力,提高光能利用率,从析达到高产。实践表明,这种栽培技术一般可比常规垄作栽培增产15%以上。  相似文献   

15.
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是在引进、消化、嫁接国外平作窄行密植技术基础上,结合我省的自然特点,生产条件,探索出来的高产栽培技术.其核心是选择宜密植、矮杆或半矮杆品种、缩小行距、增加密度的种植技术. 一、品种选择 品种选择以“不产生严重倒伏”为前提,适于我市气候高产、密植、半矮杆、杆强抗倒伏品种.目前适宜我市栽培的品种有垦鉴豆23号(垦丰16)、黑农50等品种.  相似文献   

16.
<正>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是目前国际上大豆栽培应用面积较大,发展速度较快的一项先进的栽培技术。我省从90年代初期开始,在消化吸收国外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省的自然特点,生产条件,探索出了适合我省生产条件的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大豆窄行密植分为平作窄行密植和垄作窄行密植两种模式。前一种高产栽培技术是平播、平管,一平到底的窄行密植栽培,后一种是指以垄作为基础的窄行密植栽培,又分为大垄窄行密植和小垄窄行密植。  相似文献   

17.
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是引进美国大豆高产栽培新技术,经消化、吸收,嫁接到垄作耕作制上,现已形成大垄窄行密植、小垄窄行密植和平作窄行密植3种模式。在黑龙江省北部活动积温2100℃以上的大豆主产区,在气候正常年份,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每公顷产量可达2250kg以上,比垄作栽培增产15.8%~23.4%,一般公顷增产600~1050kg。各地可根据本地积温、土壤、地势、生产力水平等诸多因素选择适当的模式进行推广,现将黑龙江省北部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在高施有机肥、地下亚表层灌水、窄行密植栽培模式下,对大豆合农60及对照品种垦丰16地上部干物质变化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合农60荚干重增加明显,后期干物重积累迅速。在高水肥和小垄密植栽培条件下,窄行密植品种间存在差异,合农60为抗倒伏,适合于窄行密植的高产品种。  相似文献   

19.
密植窄行栽培大豆是在吸收先进国家大豆高产栽培经验的基础上,推行的一种综合高产栽培技术,第一它具有可操作性强,第二是增产明显。该文论述了大豆窄行密植栽培大豆的技术要点,它的关键技术就是选用深松整地、良种、科学播种、配方施肥、化学除草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内容,为大豆种植户在生产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夏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梅 《河南农业》2013,(21):37-37
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是目前国际上大豆栽培应用面积较大,发展速度较快的一项先进的栽培技术。它的增产原理是在选择矮秆、半矮秆抗倒伏品种的基础上,通过缩小行距、增大株距、增加单位面积上的株数,从而实现个体与群体的合理配置,增加绿色面积,改善植株的受光条件,充分利用阳光和地力,提高光能利用率,从而达到高产。实践表明,这种栽培技术一般可比常规栽培增产15%以上。其栽培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