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新农业》2016,(19)
正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集覆盖抑蒸、垄沟集雨、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实现了保墒蓄墒、就地入渗和雨水富集的效果。其特点:一是显著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尤其是顶凌覆膜避免了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减轻了风蚀和水蚀,保墒增墒效果显著;二是显著的雨水集流作用。田间相间的大小垄面是良好的集流面,将微小降雨集流入渗于玉米根部,  相似文献   

2.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集覆盖抑蒸、垄沟集雨、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实现了保墒蓄墒、就地入渗和雨水富集的效果。其特点:一是显著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尤其是顶凌覆膜避免了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减轻了风蚀和水蚀,保墒增墒效果显著;二是显著的雨水集流作用。田间相间的大小垄面是良好的集流面,将微小降雨集流入渗于玉米根部,大大提高了天然降水的利用率;三是增加了积温,扩大了玉米及中晚熟品种的种植区域;四是有效抑制田间杂草,减轻土壤的盐碱为害。  相似文献   

3.
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是旱作农业领域一项带有突破性的创新技术,其技术特点:一是显著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二是显著的雨水集流作用。田间相间的大小垄面是良好的集流面,将微小降雨集流入渗于玉米根部,大大提高了天然降水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4.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是甘肃省农技部门研究推广的一项新型抗旱耕作技术。该技术集覆盖抑蒸、垄沟集雨、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实现了保墒蓄墒、就地入渗、雨水富集叠加、保水保肥、增加地表温度,提高肥水利用率的效果。其特点:一是显著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二是显著的雨水集流作用,大大提高了天然降水的利用率;三是增加了积温,扩大了玉米及中晚熟品种的种植区域;四是有效抑制田间杂草,减轻土壤  相似文献   

5.
<正>玉米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技术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针对干旱地区降雨量少、时空分布不均、春旱、春寒出现频率高的气候特点,按照玉米生产发育规律及特点,在传统地膜覆盖技术基础上,总结摸索出的一项旱作农业栽培技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地面覆盖率达到100%,有效降低了蒸发,通过全膜覆盖双垄面集流,全部降水进  相似文献   

6.
针对辽宁省义县十年九春旱的特点,在辽宁省农业技术推广站指导下,义县落实了花生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示范,以加强雨水集流,减少蒸发。  相似文献   

7.
全膜覆盖抗旱集雨高产栽培技术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锦州地区十年九春旱,降雨利用率很低,严重影响粮食产量。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技术集覆盖抑蒸、垄沟集雨、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实现了保墒蓄墒和雨水富集等叠加效应,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增产效果显著,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8.
玉米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对保墒效果不好的地区有明显的作用,可减少水分蒸发,是农业节水新技术之一,具有集雨、保墒、增温、增产,操作简便及成本低等特点。本研究首先介绍玉米的生物学特性,而后介绍玉米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栽培技术优势,最后总结玉米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9.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集覆盖抑蒸、垄沟集雨、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实现了保墒蓄墒、就地入渗和雨水富集的效果。作者就张掖市甘州区的玉米全膜双垄沟灌栽培技术做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0.
《甘肃农业》2015,(5):34
<正>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增产机理:一是全膜覆盖最大限度地保蓄了土壤水分,从根本上解决了旱地土壤水分蒸发的问题,大幅度提高了天然降水的利于率。二是采取秋季或顶凌覆膜,有效抑制了深秋、冬季、早春土壤水分蒸发问题,解决了北方旱作区因春季土壤墒情差和降水稀少造成出苗困难和前期生长受到抑制的问题。三是全膜覆盖后,可以变无效降水为有效降水,实现了田间雨水的集流和富集叠加利用。四是强化了地膜的增温增光效能,使原来的早熟区变为  相似文献   

11.
玉米全膜双垄沟技术是一种针对玉米栽种的新技术,此技术可以在最大限度上保证玉米水分和温度。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可以有效达到膜面集雨、保持玉米的生长温度,很大程度上可以防止水蒸气蒸发,达到垄沟种植。玉米全膜双垄沟技术是旱地种植的一种新技术,非常适合干旱的西北地区。  相似文献   

12.
<正>全膜沟种技术是在田间起大小垄,用地膜覆盖全田,在垄沟播种作物的种植技术。该技术突出全膜和沟种两个关键环节,是一项最大限度抑制无效蒸发,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增温、保墒的抗旱节水技术。针对干旱灾害频繁发生、干旱程度逐渐加重、干旱范围逐渐扩大的实际,凌源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于2008年开始试验、示范、推广玉米全膜沟种技术,该技术将覆盖抑蒸、膜面集雨、垄沟种植有机地融为一体,比常规半膜栽培技术增温、增光、提墒、保墒的  相似文献   

13.
旱地胡麻秋施肥秋覆膜穴播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丰富旱地胡麻栽培技术,在借鉴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和全膜覆土穴播小麦成功技术的基础上,通过试验研究,提出旱地胡麻秋施肥秋覆穴播高产栽培技术。该技术集成秋季施肥、秋季覆膜、覆土抑蒸保墒、膜面集流等技术于一体,有效解决了旱地胡麻生长期因缺水造成产量低而不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技术及密度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是一项集覆盖抑制蒸发、垄面集流、垄沟种植为一体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技术使土壤水分、地积温增加,为马铃薯生长发育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探讨最佳马铃薯适宜的种植密度,提高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技术增产的效益。  相似文献   

15.
依靠科技抗旱 全面推广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渭县地处甘肃中部,属陇中黄土丘陵沟壑区,东西长78km,南北宽64km。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1410~2521m,总土地面积2908.50km^2,现有耕地面积183.30万亩,占总耕地的96.21%。年平均气温7.20℃。全年无霜期120~170d,年降水量在350mm左右,且集中在7、8、9三个月,年蒸发量达1700mm以上。干旱是制约通渭县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旱作农业主推核心技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是我省旱作农业发展的一项突破性技术,其特点是变地膜半覆盖为全覆盖垄沟栽培,变只在垄面覆膜为垄面、垄沟全覆膜,从而大大提高了雨水集流效果和保墒、增温效果。使整个耕作地面全部变为雨水集流面,使自然降水得到了充分利用,更加适宜于年降水350mm左右的半干旱旱作区推广,从而达到保墒、集雨、增墒、增温、增产、增收之目的。  相似文献   

16.
唐莲莲 《农技服务》2012,29(2):136-137
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是现代旱作农业的一种新技术,其通过起大小双垄,实施全地面地膜覆盖,有效形成了抑制蒸发、集雨保墒、抗旱增温为一体的适宜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抗旱种植技术。从选地、施肥、覆膜、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就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的关键技术环节进行了阐述,为此项技术在旱作区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增产效果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旱作区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增产效果.结果表明,不同覆膜方式增产幅度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极其显著地高于半膜双垄沟播技术、半膜双垄沟播明显高于半膜平铺穴播,不同覆膜时间增产幅度以秋季覆膜处理最高、顶凌覆膜次之、播前覆膜最低;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增产幅度明显表现为:半干旱偏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偏旱区.三个旱作区秋季全膜双垄春季沟播玉米较对照播前半膜平铺穴播(下同)增产率分别为48.1%、39.6%和34.3%,顶凌全膜双垄春季沟播玉米较对照增产率分别为40.6%、35.0%和31.7%,播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较对照增产率分别为35.0%、30.3%和28.0%;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增产量则表现为:半湿润偏早区明显高于半干旱区,半干旱区又明显高于半干旱偏旱区,特别是年降雨600mm的旱作区秋季、顶凌全膜双垄春季沟播玉米产量分别达到12375.0kg/hm~2、12192.0kg/hm~2,达到了旱作玉米超高产.  相似文献   

18.
玉米全膜覆盖双垄面集流沟播技术是集成膜面集雨、覆盖抑蒸、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最大限度地保蓄土壤水分,将地面无效蒸发降到最低,集雨、抗旱、增产效果十分显著.因此,大力推广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解决我县人民温饱、巩固我县扶贫成果、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加速我县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从玉米抗旱蓄水保墒的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抗旱品种的应用、科学合理施肥方法和科学的田间管理措施等方面总结出了榆林市旱地春玉米全膜双垄沟播高产栽培集成技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雨养区农业生产中,实现田间雨水的集流和富集叠加利用,提高降雨利用率和保墒率的栽培技术。[方法】在旱地食用向日葵覆膜保墒栽培中,不同时期采用6种覆膜方式,比较出综合效益最佳的覆膜技术。[结果]与常规的播期半膜技术相比,秋季全膜覆盖技术使降雨利用率提高22.13%,水分生产效率提高20.25kg/mm·hm^2,土壤1m内平均含水量提高8.4%,整个生育期1m内土壤贮水量增加143.61m^3,土壤0~25cm平均温度提高1~2℃。[结论]秋季全膜覆盖可以较好的解决土壤水分无效蒸发的问题,有效地改善土壤水分及温度条件,对旱作食用向日葵的栽培可起到良好的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