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光 《云南农业》2005,(6):13-13
白僵病是危害较大的传染性蚕病,在各蚕区、各蚕期都有发生危害,多湿地区、多湿季节发生更为严重。一、病症蚕体感染白僵菌初期,外观与健康蚕无明显差异,随着病程的进展,病蚕皮肤上出现油渍状暗褐色病斑。病斑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部位不定。病斑出现后不久,病蚕的食欲急剧下降乃至停食,病蚕死亡前体液呈现乳白色,死亡后1 ̄2天从气门、口器、节间膜等处长出白色气生菌丝。眠前发病,病蚕多呈半蜕皮或不蜕皮蚕。家蚕感染白僵菌后一般3 ̄7天死亡,小蚕的潜伏期短,死亡快,大蚕则死亡慢。二、病原菌及传播途径病原菌属真菌门、半知菌类、丛梗孢科…  相似文献   

2.
桑蚕微粒子病是一种慢性病.还是一种可由母体经卵传到下一代的病害。我国有的养蚕重点省份.曾因该病的发生而导致蚕业生产遭到重大损失.因此对该病不可掉以轻心。蚕、蛹、蛾、卵都会遭到微粒子病原的侵染而表现出特有的病症。病蚕体躯瘦小.发育缓慢。经卵传染的蚁蚕.重的一龄中死亡.轻的可活至二、三龄。蚁蚕期感染的.出现迟眠蚕和不眠蚕。大蚕期病蚕表现出体壁发皱、体呈锈色.有的体壁上出现黑褐色病斑.还有的呈半蜕皮和不蜕皮蚕。病蚕不结茧或仅吐少量丝.做个薄皮茧。病蛹表皮无光泽.环节松弛.脂肪上有黑褐色渣点。不羽化或羽化较迟。病蛾翅膀不伸展成拳翅.鳞毛不丰满.蛾肚松弛.卵少且小。病卵孵化率低.孵化不齐.孵化的蚁蚕常在小蚕期死亡。  相似文献   

3.
白僵病属真菌病一种,是目前蚕茧生产中极为常见、危害又较严重的一类蚕病,特别在晚秋蚕期最易发生. 一、发病症状及规律 蚕儿患白僵病初期体色一般稍暗,反应迟纯;发病后期,蚕体常出现油渍状病斑.濒死时排软粪,少量吐液.刚死的蚕头部向前伸出,肌肉松弛,略有弹性,以后逐渐硬化,约1~2天后,从硬化的尸体上先后长满白毛和白粉即病菌的菌丝和孢子.白僵病易在多湿、适温(24~28℃)的环境中发生,且各龄期都能够感染.一般从感染到发病死亡时间,小蚕为2~4天,大蚕为4~6天.  相似文献   

4.
僵病的有效防治是秋蚕饲养获取丰产的重要环节,因而一定要重视秋蚕僵病防治。结合歙县僵病发生特点,分析了秋蚕僵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提高蚕饲养户养蚕技术水平等防治方法,为获取秋蚕的丰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一、真菌病 1、白僵病(石灰蚕)感染初期无明显症状,继而蚕体出现油渍状或暗褐色病斑,临死时常伴有吐液和下痢症状.死后头胸向前伸出,身体柔软,不久渐渐硬化,先从气门、节间膜等处长出绒状白色气生菌丝,逐渐遍布全身,最后菌丝布满白色粉状的分生孢子.蛹期发病全身失水干瘪,在节间膜等处长出气生菌丝和分生孢子,轻摇蚕茧可闻清脆的声音.本病由白僵菌孢子经皮侵入蚕体引起,接触传染为唯一途径,包括接触和创伤传染两种形式.蚕儿从感染白僵病到死亡,病程2~7天.  相似文献   

6.
蚕微粒子病是养蚕业的大敌。目前尚无特效药防治,因而必须及早识别和预防。 1.识别方法蚕卵出现大量排列不整齐的堆卵、叠卵和不受精卵,粘性差,容易脱落。孵化极不齐一,幼蚕孵出后数天不疏毛,体形萎缩细小,体色污暗,食桑、行动不活泼,迟眠、迟起或蜕皮无力,成半蜕皮蚕或封口蚕;起蚕期体带铁锈色,粪粒形状不整,在饲育过程中陆续死亡,尸体干瘪;大蚕期体表有许多大小不一的黑褐色斑点,多在腹面两侧或尾角顶端;有的尾角发焦,绢丝腺体不光亮,出现乳白色突起。病重时不能吐丝,只能结薄皮茧,蛾、  相似文献   

7.
正秋蚕僵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蚕体传染病,对桑蚕养殖的危害极大,养蚕场(户)必须高度重视。1.僵病种类(1)白僵病白僵病是以白僵菌分生孢子,通过空气、桑叶等媒介附着于蚕体表面,然后钻入蚕体内部进行寄生的一种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染和创伤传染,尤以接触传染为主。该菌的适宜生长温度为24~28℃,如果环境  相似文献   

8.
<正>家蚕白僵病是一种最常见的真菌寄生病,该病由白僵菌经表皮感染,再穿透体壁进入蚕体内寄生导致家蚕死亡,而后尸体僵化并布满白色粉末状分生孢子,因而得名。家蚕白僵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其对蚕业生产所造成的危害仅次于病毒病。它的主要传播途径有接触传染、创伤感染和食下传染3种,传染源主要来自于病蚕和野外病虫尸体僵化后的分生孢子。  相似文献   

9.
目前生产中使用较普遍的蚕体消毒剂,按剂型不同有粉剂、熏烟剂和液剂3种。粉剂主要有漂白粉、防僵粉、防病1号等;熏烟剂有优氯净等;液剂有防僵灵2号。蚕体消毒剂一般自蚁蚕开始,每龄起蚕使用1次。僵病经常发生的地区和季节,在各龄的盛食期增加1次,已发生僵病  相似文献   

10.
蚕白僵病是由白僵菌经皮肤侵入蚕体而引起的。蚕死后,先软后变硬,出现桃红色,经过一二天,全身长满白毛和白粉,称为白僵蚕。 一、发生原因 1.小蚕共育室的蚕室、蚕具消毒不彻底,未按药剂标准和严格的消毒程序进行,造成蚕室、蚕具白僵菌残留。  相似文献   

11.
一、真菌病1、白僵病(石灰蚕)感染初期无明显症状,继而蚕体出现油渍状或暗褐色病斑,临死时常伴有吐液和下痢症状。死后头胸向前伸出,身体柔软,不久渐渐硬化,先从气门、节间膜等处长出绒状白色气生菌丝,逐渐遍布全身,最后菌丝布满白色粉状的分生孢子。蛹期发病全身失水于瘪,  相似文献   

12.
长春市桑蚕生产上常见的蚕病主要有脓病、软化病、僵病等。春蚕期一般发病较少,秋蚕期由于高温多湿,蚕病的发生较春期多。  相似文献   

13.
杨慧 《农家科技》2006,(10):27-27
蚕僵病又叫硬化病,是由真菌寄生而引起。病蚕尸体失水硬化,体表皮长出菌丝和分生孢子,因孢子颜色不同可分为白僵病、绿僵病、黄僵病、灰僵病和褐僵病等,其中以白僵病最为常见。其传染途径有接触传染和创伤传染两种,都由病菌孢子通过空气、桑叶等媒介,附着在蚕体皮肤后发芽,钻入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秋蚕僵病的发生特点与原因,提出了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2000,(4)
在蚕生长发育过程中,及时发现异态蚕、病蚕、弱蚕、小蚕是避免蚕病爆发的重要措施之一。区别病蚕和健康蚕,一般可采用以下方法。 1.看发育健蚕孵化、疏毛、发育整齐。虚弱或病蚕则孵化、疏毛、发育眠起不齐,大小不匀等。 2.看体色健康蚕每龄体色变化一般由锈色至青色到青白色, 最后成饴糖色就眠;虚弱蚕或病蚕体失去固有色,有的出现形状、大小各异的病斑。 3.看体态健康蚕体一般较结实,体态均匀,大小一致,眠起齐一;虚弱或病蚕则体瘦小或肥大,出现  相似文献   

16.
蚕僵病又名硬化病,是由真菌寄生引起的蚕病。病蚕尸体干涸硬化,体表长出菌丝和分生孢子。根据病蚕尸体外面长出不同颜色的孢子,可分为白僵病、绿僵病、黄僵病、灰僵病和褐僵病等,其中以白僵病最为常见。传染途径有接触传染和创伤传染两种,都是病菌孢子通过空气、桑叶等媒介,附着于蚕体表面所致,如不及时防治,传染很快,死亡率较高。烟熏防僵法通常用优氯净熏烟。养蚕期每立方米蚕室用药1克,点燃发烟后及时关闭门窗,密封30  相似文献   

17.
夏蚕期,气温较高,桑叶质量差,病原体数量多,蚕体极易感染病害。养好夏蚕的技术措施是:1.严格消毒夏蚕病害多,有细菌病、僵病、曲霉病、蝇蛆病等。通常对病毒性病害,每天要用新鲜石灰粉消毒蚕座;对细菌病,可添食500倍的氯霉素;对僵病,可用防僵粉进行蚕体消毒;对蝇蛆病,可向蚕体喷300倍的灭蚕蝇或添食500倍的灭蚕蝇。2.控制温湿度夏蚕大蚕期,外界气温高,室外应搭遮荫棚,每天下午3~4时喷井水降温。必要时,也可利用风扇降温。3.合理用叶桑树夏伐后,应加强肥水管理,以提高叶质和产量。夏蚕采叶,1~2龄应采新条的适熟叶;3龄开始采疏芽叶。4.加强管理夏蚕若采用防干纸育或薄膜覆盖育技术,每天应喂叶3~4次。大蚕期温度高时,要  相似文献   

18.
袁跃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2):179-179,223
介绍了泾县茂林镇2009年秋蚕饲养期僵病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正> 蝇蛆病是最常见的蚕寄生虫病,是多化性蚕蛆蝇产卵于蚕体表面,孵化后幼虫咬破蚕的皮肤钻入蚕体内寄生而引起的病害。发病蚕体皮肤出现黑色羊角状病斑,黑斑随蛆在蚕体内发育长大而逐渐增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宿主湿度环境对球孢白僵菌致病力的影响,为采取适当防治措施以减少白僵病对蚕茧生产的危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广西象州蚕区球孢白僵菌感染家蚕获得的白僵病蚕尸体,观察不同湿度环境中白僵病蚕尸体形态的变化情况,并每隔15d进行一次分生孢子致病力测试。【结果】在25℃下的3种湿度环境(60%RH、75%RH和90%RH)中,白僵病蚕尸体在同一宿存时间内,球孢白僵菌活力与宿存湿度关系密切,在60%RH中宿存的蚕体保存较完好,60d后仍然可见淡黄白色的分生孢子,尸体质硬;随湿度增加,宿存病原活力逐渐降低。3种湿度条件下球孢白僵菌在2龄病蚕尸体中宿存30d内,对家蚕仍有很强的致病性,其半致死时间(LT50)分别为2.915、3.071和5.222d;在60%~75%RH条件下,宿存45~60d的球孢白僵菌对家蚕仍具有一定的致病力;而在90%RH条件下,宿存45d后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数量急剧下降,无法测定其致病力。【结论】球孢白僵菌在病蚕体中宿存60d内对家蚕的致死率仍然很高,因此及时清除病蚕尸体并使尸体病原性灭活,可降低白僵菌的二次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