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江苏省土地利用结构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最小方差法研究江苏省各县(市)的土地利用结构类型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全省可以分成七大土地利用结构类型区,即耕地未利用地均衡主导类型区、耕地主导建设用地为辅类型区、耕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均衡主导类型区、耕地主导建设用地其它农用地为辅类型区、耕地主导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为辅类型区、耕地建设用地主导均衡类型区和耕地主导均衡类型区等.这不仅揭示了江苏省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异规律,也为全省土地资源利用战略的制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统筹社会经济生态之间以及区域之间协调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东北地区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1995、2005和2015年3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构建“生产-生态-生活”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体系,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重心模型、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等方法,对东北地区20年间土地利用转型时空变化特征及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95—2015年,东北地区土地利用转型主要表现为生产用地持续增加、生态用地持续减少和生活用地小幅增加,前期变化剧烈后期趋缓。2)各类功能用地的空间分布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不均衡性,农业生产用地、牧业生态用地和水域生态用地的空间分布不均衡性进一步加剧,工矿生产用地、林业生态用地、其他生态用地和生活用地的空间分布不均衡性有所缓和。3)东北地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1995年的0.581持续下降至2015年的0.575,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恶化,空间分布以高质量区和中低质量区为主,农业生产用地和林业生态用地之间的相互转变是影响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东北地区土地利用转型及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进程、农业开发进程基本保持一致,粮食主产区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特征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3.
孔伟  张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7,45(34):211-213,217
采用2005—2010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土地和社会经济数据,构建了建设用地增量指标配置的空间均衡度模型,对我国各省建设用地增量配置的空间合理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我国共计23个省份处于均衡状态,占全国的74.19%,整体看来建设用地增量配置与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禀赋的空间格局是基本相符的,但各省份之间均衡状态也存在一定差异,处于失衡状态的省份主要分布在西南和东北地区。大部分省份建设用地增量指标配置总体较均衡,但部分省份仍存在过度配置或配置不足的状况。过度配置的省份大多分布在中西部地区,配置不足的省份主要包括东北3省和北京、广东、甘肃,东部地区各省相对于供给因素则均属过度配置。对资源禀赋考虑的相对不足导致了我国目前建设用地增量指标配置空间失衡的格局,今后应重视配置强度与供给能力之间的匹配,实现保障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双赢。  相似文献   

4.
旅游扶贫重点村是我国开展旅游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集中体现.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扶贫重点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及相关性分析探讨旅游扶贫重点村的空间异质性,并从自然及人文层面剖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旅游扶贫重点村空间格局呈现集聚分布类型,地理空间集中性较强,区域间单元分布呈现出"北多南少、西密东稀"等特征,空间分布不均衡性突出;旅游扶贫重点村空间密度差异较大,分布密度呈现"桂西集中连片,桂东桂北多中心"的格局;旅游扶贫重点村的空间自相关性显著,且冷热分布不均衡,呈现出"北热南冷""大部分冷、局部热"的格局态势,空间分异主要是以冷点区和次冷点区偏多;旅游扶贫重点村的空间分异特征受到地形、水文状况、资源禀赋、交通区位、客源市场、政策环境等多因素的综合影响.进而提出助推旅游扶贫重点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5.
选取乡村特征显著的泗阳县为研究区,从配置现状、发展状况两个维度构建乡村公共设施用地配置水平综合指标体系,并运用空间自相关法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乡村公共设施用地配置水平较差,公共基础设施、生态服务设施配置水平略高于公共服务设施;乡村公共设施用地配置空间集聚特征显著,热点区域分布与乡村经济发展条件、生态资源禀赋及乡村建设强度等多种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6.
综合运用变异系数、区位熵、主成分分析等多种定量方法,分析了江苏省13个地市2005~2014年10年间旅游经济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江苏省旅游经济发展区域间存在不平衡性,苏南、苏中、苏北3区域间差异呈"W"型波动,但总体差异减小。江苏省旅游经济结构呈"橄榄球"型,两极分化明显,球体中间聚集大量城市,且呈现出分布相对均衡、缓慢交替发展的趋势;而球体两端城市数量较少,位次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基于重庆市巴南区2009年、2013年、2016年3期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矢量数据,按照"生产-生态-生活"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采用土地利用功能转移矩阵、重心转移、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用地功能变化类型生态贡献率等研究方法对巴南区2009-2016年土地利用功能结构转型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生态环境响应等问题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2009-2016年间巴南区土地利用功能结构转型以农业生产用地、林业生态用地、农村生活用地、草地生态用地向城镇生活用地、工矿生产用地、服务以及其他生产用地转化为主;(2)各功能用地重心在2009-2013年转移幅度相对较小,2013-2016年转移幅度相对较大;城镇生活用地重心一直沿西南方转移,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逐渐减小,其余各功能用地均先向东北再向西南转移,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先增大后减小;(3)农村生活用地复垦为农业生产用地、农业生产用地转化为湿地生态用地、农业生产用地退耕还林是巴南区生态环境改善的主导因素,林业生态用地、农业生产用地转换为城市生活用地是巴南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8.
以江苏省630家省级创意休闲农业品牌主体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采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核密度估算、近邻分析等方法,对其空间分布类型、均衡度、热点、关联地理要素等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剖析了不同因素对创意休闲农业品牌主体空间分异的影响作用.结果显示:①江苏省创意休闲农业整体上呈聚集型分布,空间分布较不均衡,呈现"南密北疏"的分布态势.在市际间分布较为分散,具有较好的均衡性.②水系、海拔、道路、高等级景区和城镇客源等地理要素与创意休闲农业的空间分布关联紧密.③旅游市场、人才资源与文化禀赋是影响创意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创意能力、农业基础与社会经济是影响创意休闲农业空间分布的次要影响因素.基于上述研究结果,从规划布局与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根据2014年江苏省59家星级示范企业名单,运用最邻近指数方法分析江苏省休闲农业星级示范企业的空间分布类型,运用可达性方法分析江苏省休闲农业星级示范企业的可达性条件。结果表明:1总体看来,江苏省星级示范企业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2苏南和苏中的星级示范企业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苏北的星级示范企业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均匀型;3三星级示范企业的空间分布类型为均匀型,四星级和五星级示范企业空间分布为凝聚型;4江苏省星级示范企业的发展呈现了徐州总数最多、南京五星级最多、无锡和南通总数第二的四足鼎立格局;5江苏省星级示范企业的可达性条件较好,然而湖泊等水域的星级示范企业的可达性较差,大约40%的县域单元可达性落后于江苏省平均水平,主要分布在苏州市区和苏北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生态环境、立地条件、区位指标等3个方面选取了9个评价指标,采用极限条件法对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进行评价,并分析不同类型耕地后备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面积为2 100.09km~2,仅占山东省土地总面积的1.33%,其他以草地为主。空间分布呈现出不均衡性,东营市和德州市耕地后备资源数量较多,面积分别为266.59和210.91km~2;青岛市、聊城市、淄博市和威海市耕地后备资源较少,占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面积的比例均3%。不同类型耕地后备资源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可开垦其他草地和可开垦内陆滩涂空间分布差异相对较小;可开垦盐碱地和可开垦裸地空间分布集聚特征明显;其他可开垦耕地后备资源数量较少,但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可复垦采矿用地的空间分布整体上呈现出"西多东少,南多北少"的空间格局。集中连片耕地后备资源面积为576.67km~2,占耕地后备资源总面积的27.46%。相对稀缺、零散破碎化程度较高、空间分布差异显著是山东省耕地后备资源的主要特征。耕地保护不应只注重占补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还应通过适度规模经营等提高对现有耕地的利用效率,因地制宜加强对各类型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保护和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1.
以江苏省65个县(市)人均GDP为经济指标,测算出1990-2011年的泰尔指数,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及其空间机理作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县域经济总体差异呈现扩大趋势,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区之间的差异以及苏北内部、苏南内部差异是江苏省县域经济总体差异的主要贡献者,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县域经济之间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经济发展相似地区在空间上呈聚集分布格局,且集聚的程度不断增强;局部空间格局表现为以"苏州-无锡"为核心的圈层空间分布结构;县域经济发展的自组织性较强,空间格局演化中的随机成分较低,而由结构化分异引起的空间差异越来越显著;东北-西南方向县域经济差异较小,而东南-西北方向县域经济差异较大。从完善合作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建立人才引进制度等方面提出县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伍恒雨  刘勇  刘秀华 《湖北农业科学》2015,54(3):555-559,564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进行土地资源空间分析及优化土地配置的基础。根据四川省广安区丘陵资源丰富和建设用地需求量大的实际情况,研究基于GIS平台,综合选取以"自然-社会-经济"为框架的10个评价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广安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进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广安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丰富,以适宜进行建设用地开发利用为主的占整个低丘缓坡资源的73.64%,其主要分布在区内的东北部、中部和西南部。  相似文献   

13.
基于江苏省1979、1985、1995和2000年的遥感影像,提取了13个地级市的城市用地面积数据,以此为依据,采用城市首位度、分维数、帕雷托指数、城市规模基尼系数等对江苏省的城市规模分布及其变化进行了分区研究。结果显示,江苏省13个城市规模分布符合位序规模法则,拟合曲线的判定系数都在0.884以上;江苏省首位城市发展较强,大规模城市发展迅速,城市规模分布分散,但有微弱的集中趋势;经分析分维数D、不平衡指数可得,江苏省城市的用地规模分布不均衡且这种不均衡趋于增强,规模增长速度趋于下降;江苏省城市建成区用地的位序-规模曲线呈现出平行向前推进的特点。这些研究结果可为预测江苏省13个城市未来建成区用地规模和城市体系的未来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17)为参照,采用专家问卷调查法对海西州旅游资源单体进行分类和调查;运用基尼系数和规模度指数两种定量方法对海西州旅游资源进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合海西州旅游资源的特征和依存环境,构建旅游资源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设计评价问卷,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海西州旅游资源丰度等级较高,总量较多,类型丰富多样;数量上赋存自然和人文两类旅游资源;普通级旅游资源占据主导地位,优良级旅游资源较少,特品级旅游资源尤为稀少,品级结构呈典型的"金字塔"型。(2)海西州旅游资源在各行政区域内呈不均衡分布且空间分布规模差异性较大。(3)旅游资源价值差异性显著,呈现出高水平、中水平和低水平三种等级。旅游资源评价及空间特征分析对海西州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极具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强特色田园乡村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对于优化特色田园乡村格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ArcGIS 10.2技术平台及数理统计方法对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村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村庄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模式,呈明显的"点轴状"空间格局,且省域分布不均衡.从空间位置来看,试点村庄主要集中在距离中心城市1~50 km范围内.进一步探讨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发现政策环境、资源空间、交通条件、经济水平等要素对于特色田园乡村试点发展均具有明显影响.应总结试点工作的经验,优化空间发展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强化片区式发展,增加乡村知名度.  相似文献   

16.
基于1996~2004年土地详查与变更调查资料,采用计量地理模型,对酒泉市及市内各县区的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格局现状及其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酒泉市土地资源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土地利用结构的多样性由东向西、由南向北依次递减,集中度则恰好相反;[2]各县区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及其时间变化均具有不均衡性,在空间尺度上,园地分布最不均衡,未利用地分布相对均衡;在时间尺度上,园地、林地、牧草地和交通用地的分布趋向均匀,其余土地利用类型趋向分散;[3]近8年来土地利用总体程度下降,信息熵减少,土地利用趋于有序性.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耕地空间分布与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揭示耕地空间分布与变化规律,可为制定合理有效的耕地保护和区域发展政策提供依据.以往关于耕地空间分布与变化研究大多以单元间相互独立为假设条件,忽视单元之间相关性,这可能致使结果不能客观揭示耕地空间分布与变化特征.本文构建耕地指数与耕地变化指数,借助空间自相关与重心分析模型,对江苏省1980-2009年耕地空间分布与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耕地空间分布与变化表现出严重不均衡,2009年耕地稀疏区与减少区主要分布在苏锡常,耕地集聚区、增加区和基本稳定区主要分布在苏中与苏北;耕地空间分布与变化具有空间自相关现象,2009年江苏耕地分布形成包括苏州、无锡市区在内的低—低相关区和沭阳、涟水在内的高—高相关区相对应的空间分布格局,2000-2009年耕地变化的低—低相关区包括苏州全部县(市),高—高相关区包括盐城中东部与宝应县、兴化市;相比1980年,2009年耕地分布重心向东北方偏移.  相似文献   

18.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建设用地的需求不断增加,未来建设用地扩张与土地供给刚性和耕地保护的矛盾将会日趋尖锐。为了更好地利用建设用地,了解建设用地的扩张情况及驱动机制十分必要。本文以2012—2018年高陵区建设用地和相关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对高陵区建设用地的时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运用空间分析方法揭示高陵区建设用地扩张的空间变化特征;分析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表明:2012—2018年,高陵区建设用地持续扩张、结构趋于均衡发展、分散性和破碎度逐渐增大。各用地类型的比例差异呈缩小趋势,人类活动对居住环境的破坏程度较大且较明显。另外,高陵区建设用地扩张的空间分布具有较强集聚性且趋向稳定;扩张强度的标准差椭圆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东北—西南"的空间特征并向"西北—东南"方向收缩。影响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因素概括为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及经济发展。高陵区应通过合理预测、统筹安排布局等方式及行政手段等系统管理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19.
张宇  赵姚阳 《湖北农业科学》2022,61(1):67-73+105
基于Landsat TM卫星遥感解译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景观指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江苏省2000—2018年农村居民点扩张的时空演变特征及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农村居民点扩张的驱动因子和驱动模式。结果表明,(1)江苏省农村居民点规模不断扩大,扩张速率呈波动下降趋势,2000—2005年扩张速率最快,为0.71%,2015—2018年扩张速率最低,为0.38%。(2)从农村居民点转移情况来看,2000—2018年共有2 853.76 km2其他类型土地转为农村居民点,其中87.9%来自耕地;农村居民点转出1 769.00 km2,其中66.5%转为城镇工矿用地,29.1%转为耕地。(3)从扩张程度看,2000—2018年农村居民点的扩张程度表现为苏北>苏南>苏中。其中扩张面积最大的是盐城、苏州、南通,均超过100 km2,最小的是徐州,扩张面积为18.21 km2。(4)从空间分布格局看,农村居民点核密度呈现出"多核心"的分布特征,空间分异显著;农村居民点斑块...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评价与空间分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是补充耕地被建设占用的重要途径,为摸清黑龙江省耕地后备资源储量及分布特征,该文基于多源数据,从生态、立地、气候和区位4方面构建宜耕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限制因子"法对黑龙江省耕地后备资源进行评价,并分析各县(区)空间自相关格局特征。结果发现:黑龙江省耕地后备资源总量为110.55×10~4 hm~2,且以可开垦的其他草地、沼泽地、内陆滩涂和盐碱地为主,主要集中于大庆市、黑河市、绥化市和佳木斯市;耕地后备资源表现出显著的空间集聚性,高-高集聚区多分布于大庆市及周边县(区),低-低集聚县(区)基本为市区或者郊区,低-高集聚较为零散,不存在高-低集聚县(区)。不同后备资源来源用地的集聚特征差异大。黑龙江省今后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可重点关注大庆市及其周边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