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采用半薄切片和石蜡切片法对碎米桠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的发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碎米桠的花药具有4个花粉囊,花药壁有4层结构,从外到内依次是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花药壁的发育属于双子叶型;2)药室内壁呈纤维状加厚,绒毡层为分泌型绒毡层;3)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胞质分裂为同时型;4)四分体小孢子呈四面体形排列,成熟花粉为2-细胞型,具有6个萌发沟。研究发现,碎米桠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特征与多数已经研究的唇形科的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春萝卜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田如霞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2):233-237
在显微水平上对春萝卜( Raphanus sativus L. )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及其与不同发育阶段花蕾外部形态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春萝卜有6枚雄蕊,4强2弱,每个花药具4个花粉囊,成熟花粉粒属3细胞型并有3个萌发沟;花粉囊壁发育属双子叶型,由4层细胞构成,即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绒毡层细胞为腺质,二核,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胞质分裂为同时型;植株花蕾大小在0.5~1.0mm时雄蕊孢原细胞开始分化,花蕾长4~6mm时,形成成熟的雄配子体。3.5-4.5mm的花蕾处于单核中期,可作为花药培养或小孢子培养的选材依据。  相似文献   

3.
雄性不育和可育大麦花药和花粉的细胞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大麦雄性不育和可育花药形态和花粉发育进行了细胞胚胎学比较研究,结论如下: 1.可育和不育大麦的花药在外部形态上有明显区别,主要在于不育花药基部成为戟形,且开花时花药变得瘦小。 2.可育大麦的花粉发育类同于一般的禾本科植物。而不育花粉不能发育到二核期,并很快解体形成“无花粉型”花粉;其小孢子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中有几种异常现象:(1)早期发生异常;(2)绒毡层过早退化;(3)属绒毡层解体较晚者,小孢子能发育到二细胞阶段,但形态扭曲,内含物贫乏。 3.可育的药壁发育正常同于单子叶型,直到2细胞花粉粒时期绒毡层才全部退化。而雄性不育药壁发育异常,主要体现在绒毡层早期退化或药壁分化不完全。  相似文献   

4.
朝鲜白头翁小孢子发育时期与花器形态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寻找朝鲜白头翁小孢子发育时期的鉴定方法以及探讨小孢子发育时期与花器形态的相关性,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朝鲜白头翁小孢子发育时期的细胞学以及小孢子不同发育时期与花蕾大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朝鲜白头翁每个花药具4个花粉囊,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属同时型,小孢子在四分体中的排列属四面体型。成熟花粉粒属2-细胞型,并有3个萌发沟。花粉囊壁由4层细胞构成,即表皮(1层)、药室内壁(1层)、中层(1~2层)、绒毡层(1层)。绒毡层发育属腺质型(或分泌型),出现多核现象。朝鲜白头翁小孢子发育时期与花蕾的外部形态特征、花药颜色有一定的相关性。小孢子处于单核期时花蕾长度在1.10~1.20 cm,花萼外侧颜色为紫红色,花药的颜色为黄色,花丝的长度为0.4~0.5 cm。朝鲜白头翁同一花蕾不同花药小孢子的发育存在一定程度的渐续性。  相似文献   

5.
厚轴茶雄性不育株花药败育的生物学特性和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厚轴茶(Camellia crassocolumnaH. T. Chang)雄性不育株花器发育形态、花药和花粉败育时期及兵细胞学特征,利用体视显微镜、石蜡切片技术、染色体制片和DAPI染色法,对厚轴茶雄性不育株和可育株开花迚程、花器形态、花药发育过程、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及小孢子发育过程比较观察。结果显示,厚轴茶花属于完全花,花药其四室、呈蝶形,花药壁发育为基本型,绒毡层细胞其双核,于四分体时期形成分泌型细胞,单核花粉期开始降解,花粉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Ⅰ、减数分裂Ⅱ和胞质分裂后形成四面体型四分体,小孢子呈三角形,成熟花粉为二细胞型花粉。花蕾发育早期,不育株雄蕊发育正常,与可育株无明显差异。花蕾发育后期,不育株花丝弯曲,花药粘连、干瘪、褐化、坏死,不裂药。不育株减数分裂期绒毡层细胞异常增生、排列混乱,单核至双核花粉期绒毡层延迟降解。不育株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存在环状单价体、滞后染色体、染色体桥、染色体缺失、不均等分离、微核和多分体等异常现象。不育株小孢子胞质紊乱,单核期花粉粒相互粘附,花粉壁皱缩变形,花粉细胞质和细胞核模糊不清,成熟花粉细胞空瘪凹陷。研究结果表明,厚轴茶雄性不育花器形态属雄蕊萎缩型和花药异常型,花药发育受阻于减数分裂至单核花粉期,存在花粉母细胞败育型和单核败育型。单核花粉期是兵花药败育的主要时期。花药绒毡层异常发育和延迟降解,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异常,小孢子和花粉粒发育异常可能是兵花药败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安祖花小孢子发生与雄配子体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祖花为一种名贵的观赏花卉,在北方栽培过程中存在败育的现象,影响了安祖花繁育种工作的开展,本研究对安祖花的小孢子和雄配子体的发育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观察,试图从小孢子发育的角度来探讨败育的原因,为安祖花的繁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利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和电镜技术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花药壁的发育属于基本型,绒毡层细胞属于腺质绒毡层,成熟的花粉粒为2-细胞型,雄配子体在成熟花粉粒发育到二细胞花粉时,约有90%的细胞出现发育异常的现象。结论:安祖花的小孢子在发生过程中未见异常,败育是由于雄配子体发育不良所导致。  相似文献   

7.
温敏核不育小麦可育和不育花药的细胞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敏核不育小麦BNS可育花药发育中,脂类物质一直很少。在小孢子分裂前,花药中的淀粉粒也不多。小孢子分裂形成二胞花粉后,伴随着营养细胞中大液泡的消失和细胞质内含物的增加,细胞质中出现淀粉粒并持续增加。即将开花的成熟花粉中积累大量淀粉粒,是其营养物质积累特征。不育花药在小孢子分裂以前与可育花药相似,小孢子未显示结构差异。小孢子分裂形成二胞花粉后,不育花粉营养细胞中的大液泡不消失,细胞质内含物也不持续增加,淀粉粒的积累终止,最终导致其没有内含物的积累。这种淀粉代谢的异常与花粉败育有关。  相似文献   

8.
玉米C型胞质雄性不育系花粉败育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对玉米C型胞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花药与小孢子发育过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表明,不育系小孢子初始败育发生在幼龄小孢子时期,单核中期基本上完全败育,绒毡层到开花前崩溃.在小孢子初始发育时期,不育系绒毡层细胞的质体呈“杯状”变态.导致雄性不育主要的细胞学原因是绒毡层细胞结构、功能的失常.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大麦(Hordeum vulgare L.)的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体发育的细胞学过程,主要结论是: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胞质分裂为连续型,四分体排列为左右对称型.小孢子第一次有丝分裂形成生殖和营养细胞.生殖细胞再分裂一次,形成一对精子.所以,大麦的成熟花粉粒为三细胞型.绒毡层为分泌型.母细胞减数分裂时,绒毡层细胞内多数具双核.小孢子释放前,绒毡层开始退化,二核花粉粒时仅留残痕.  相似文献   

10.
洋葱63A细胞质雄性不育与绒毡层的提早衰退有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园园  杨清  严继勇  陈敏 《作物学报》2006,32(3):369-372
细胞质雄性不育(CMS)机理的细胞学研究在许多作物上已有报道,如拟南芥、大豆、水稻、小麦等,但在国内至今未见关于洋葱的此类报道。利用光镜和透射电镜对洋葱不育系63A和保持系63B进行花药发育过程中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不育花药花粉母细胞时期,花粉母细胞发育正常,花粉囊形状不规则,绒毡层发育迟缓。四分体时期,四分体形成正常,中层严重退化,绒毡层与药室壁完全脱离,细胞质浓缩、空泡化。利用DNA梯度技术发现不育系绒毡层细胞提早发生程序性死亡。小孢子发育时期,小孢子细胞质发生浓缩、降解,绒毡层完全解体。推测不育系小孢子败育与中层、绒毡层提前衰退有关。  相似文献   

11.
栽培甜菜雌配子体发育中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应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栽培甜菜(Beta vulgaris L.)雌配子体发育过程的超微结构特征, 丰富被子植物生殖生物学方面的资料, 并为甜菜相关研究提供借鉴。观察结果表明,栽培甜菜雌配子体发育类型为蓼型。功能大孢子时期核糖体密集, 线粒体和质体分裂以增加数目;单核胚囊时期, 细胞体积增大, 小液泡融合为2个大液泡,分别位于珠孔端和合点端,细胞核增大, 核仁显著, 至发育后期核膜呈微裂齿状,细胞器数量不断增加,珠孔端形成明显的壁内突;二核胚囊时期, 胚囊迅速扩张, 形成中央大液泡, 胞质中细胞器增多;四核胚囊时期除细胞器的数量继续增加外,质体中开始出现淀粉粒;八核胚囊时期相当短暂, 很快细胞化,初期的七细胞八核胚囊中各细胞均以初生壁相隔, 壁上存在胞间连丝, 沿细胞壁分布着众多伸展状粗面内质网和活跃分泌小泡的高尔基体;细胞化后期, 卵、助细胞出现极性分化, 胞质中的众多小泡与细胞膜融合, 参与细胞壁及丝状器的建成;中央细胞在珠孔端与胚囊壁相邻的部位形成壁内突。栽培甜菜雌配子体发育进程中胚囊体积不断增大,细胞器种类与数量呈增加趋势,表明各时期代谢较活跃。在功能大孢子及单核胚囊早期是通过合点端的胞间连丝与珠心细胞以共质体形式相通;在单核胚囊发育后期至细胞化胚囊,是通过珠孔端所形成的壁内突来扩展质膜表面积, 以加强非共质体之间物质的运输。  相似文献   

12.
应用透射电镜技术研究栽培甜菜(Beta vulgaris L.)雌配子体发育过程的超微结构特征, 丰富被子植物生殖生物学方面的资料, 并为甜菜相关研究提供借鉴。观察结果表明,栽培甜菜雌配子体发育类型为蓼型。功能大孢子时期核糖体密集, 线粒体和质体分裂以增加数目;单核胚囊时期, 细胞体积增大, 小液泡融合为2个大液泡,分别位于珠孔端和合点端,细胞核增大, 核仁显著, 至发育后期核膜呈微裂齿状,细胞器数量不断增加,珠孔端形成明显的壁内突;二核胚囊时期, 胚囊迅速扩张, 形成中央大液泡, 胞质中细胞器增多;四核胚囊时期除细胞器的数量继续增加外,质体中开始出现淀粉粒;八核胚囊时期相当短暂, 很快细胞化,初期的七细胞八核胚囊中各细胞均以初生壁相隔, 壁上存在胞间连丝, 沿细胞壁分布着众多伸展状粗面内质网和活跃分泌小泡的高尔基体;细胞化后期, 卵、助细胞出现极性分化, 胞质中的众多小泡与细胞膜融合, 参与细胞壁及丝状器的建成;中央细胞在珠孔端与胚囊壁相邻的部位形成壁内突。栽培甜菜雌配子体发育进程中胚囊体积不断增大,细胞器种类与数量呈增加趋势,表明各时期代谢较活跃。在功能大孢子及单核胚囊早期是通过合点端的胞间连丝与珠心细胞以共质体形式相通;在单核胚囊发育后期至细胞化胚囊,是通过珠孔端所形成的壁内突来扩展质膜表面积, 以加强非共质体之间物质的运输。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糜子(Panicum miliacum L.)大孢子及雌配子体发育动态,主要结果为:雌蕊为2心皮合生,1室,内含1横生胚珠,双珠被,薄珠心.珠孔由内珠被形成,孢原细胞发生于珠心表皮下,直接起大孢子母细胞作用.大孢子母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线形排列的四分大孢子,珠孔端3个退化,合点端为功能大孢子.胚囊发育为蓼型,成熟胚囊由8核7细胞构成.受精前,反足细胞经分裂增至4~6个.  相似文献   

14.
水稻反足细胞发育期间超微结构变化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向东  徐是雄 《作物学报》1998,24(3):343-347
本文通过透射电镜对水稻反足细胞形成发育过程中超微结构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反足细胞反育过程中细胞壁,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均出现明显的变化。在发育早期(即胚囊中两个极核移向卵器上方之前的时期),反足细胞位于胚囊合点端顶部,细胞间的壁很完整。反足细胞与株心细胞相邻的壁(即最顶部的胚囊壁),反足细胞彼此之间的壁,以及反足细胞与中央细胞相领的壁上均有胞间连丝分布;在发育中后期(即胚囊中两个极核移向卵器上  相似文献   

15.
水稻84—15的细胞胚胎学研究:兼论无融合生殖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光春  倪丕冲 《作物学报》1996,22(6):657-660,T003
对1380个水稻84-15子房系统的细胞胚胎学研究表明,84-15约97.3%的子房内,大孢子发生及其胚囊的发育过程与普通水稻品种相似,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大孢子四分体,绝大多数四分体成线型排列,少数成T型排列。珠孔端的3个大孢子消失,合点端的一个为具功能的大孢子,经3次有丝分裂发育为典型的八核蓼型胚囊。在受精、胚及胚乳的发育过程中未见异常现象;约2.7%的子房内有珠心细胞、胚囊及幼胚败育等细  相似文献   

16.
天山蒲公英(Taraxacum tianschanicum)具有有性和无融合两种生殖方式,为了解两种生殖方式个体的性细胞分化的异同点,本研究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天山蒲公英两种生殖方式个体的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分化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表明,无融合生殖个体与有性生殖个体的小孢子分化阶段无明显区别,四分体分化期之后,两性生殖个体的雄配子体依次分化形成单核、二核、三核花粉,而无融合生殖个体进入了雄配子体败育期;与两性生殖个体的大孢子和雌配子体分化过程相比,无融合生殖个体的大孢子母细胞不经过四分体分化期,二分体的合点端大孢子发育成胚囊,卵细胞不通过受精作用就发育成心形胚。无融合生殖个体雄配子体败育可能是胼胝质不分解或绒毡层结构发生异常所致;兼性无融合生殖特性的出现可能是该植物适应多变气候特征的进化对策。本研究可为蒲公英植物的分类和植物无融合生殖发生机理提供胚胎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应用脱色苯胺蓝诱导荧光法观察了甜菜单体附加系M14(Beta vulgaris L., VV+1C、2n=18+1)正常有性生殖与二倍体孢子生殖时,大孢子发生期间细胞壁内胼胝质的变化,结果如下。韭型(Allium odorum-type)胚囊大孢子发生时,自大孢子母细胞的珠孔端细胞壁内出现胼胝质荧光,并逐渐扩展到整个细胞壁,中期Ⅰ至末期Ⅰ细胞壁呈现胼胝质荧光。二分体时,珠孔端大孢子细胞壁内胼胝质荧光消失,二分体之间的横壁以及合点端功能大孢子的侧壁上荧光明显。二倍体功能大孢子的合点端细胞壁内的胼胝质荧光消失。单核胚囊形成后,其细胞壁内无胼胝质荧光,而退化的大孢子细胞壁胼胝质荧光显著。蝶须型(Antennaria-type)胚囊大孢子发生时,大孢子母细胞、二倍体功能大孢子的细胞壁均无胼胝质荧光。蓼型(Polygonum-type)胚囊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其珠孔端细胞壁出现胼胝质荧光,并逐渐扩展到整个细胞壁。二分体、三分体、四分体时期,胼胝质荧光主要存在于大孢子之间的横壁上,侧壁内胼胝质荧光较弱。退化的大孢子细胞壁胼胝质荧光明显,功能大孢子细胞壁上缺少胼胝质荧光。此外,本文还讨论了大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与细胞壁内沉积胼胝质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糜为禾本科黍族作物.子房内有1倒生胚珠,双珠被,厚珠心.胚囊类型为蓼型,8核7细胞胚囊.成熟胚囊受精前1助细胞已解体.反足细胞4~5个,极核未融合.双受精过程中,卵受精后有三核仁现象,二极核与精核先后受精后,胚乳核先于合子分裂,游离核阶段约1.5~4天、第5天开始积累淀粉.合子休眠约20小时,第1次分裂为横裂,约12天胚分化完成,约22~28天籽粒成熟.反足细胞于花后6天胚分化开始,胚乳淀粉大量积累时消失.籽粒发育过程中的落粒现象应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
以沈阳农业大学培育的“明旭”草莓品种为材料,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结合整体透明与显微解剖技术,对草莓胚和胚乳的发育过程进行观察,其结果如下:草莓离生单雌蕊每个子房内具一枚横生胚珠,单珠被,厚珠心。成熟胚囊为蓼型。卵细胞较大,呈洋梨形。助细胞略小,核大质浓。极核有时融合成次生核。反足细胞不明显。胚囊窄而长。合点端有明显的承珠盘结构。个别胚珠中有双胚囊现象。胚的发育过程与大多数双子叶植物基本一致。从受精卵发育到二细胞原胚过程中,合子第一次分裂形成顶细胞和基细胞。继而顶细胞斜向纵裂,基细胞横裂。由基细胞分裂来的近合点端的一个细胞再发生纵裂,和从顶细胞分裂来的细胞共同参与胚体的形成,进而产生多细胞球形原胚,心形胚,鱼雷形胚,成熟胚。当成熟胚形成时,胚柄将逐渐消失。草莓胚发育属紫菀型,胚乳发育为核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