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一季晚稻直播栽培与育秧移栽的农艺性状比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选用有代表性的水稻品种(组合)两优培九(两系杂交稻)、绵2优838(三系杂交稻)、湘晚籼11号(优质常规稻)、扬稻6号(高产常规稻)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通过直播栽培与育秧移栽比较试验,研究不同水稻品种(组合)农艺性状、产量构成因素的差异.结果表明,两种栽培方式下各品种产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直播栽培相比育秧移栽产量高;从产量构成因素上分析,直播栽培增产的原因是水稻有效穗数增多、结实事和千粒重略有增加,其中有效穗数对产量贡献最大,其直接通径系数为0.8677.直播栽培对水稻分蘖、株高、生育期及叶面积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自贡地区杂交水稻新组合产量及构成因子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加快新品种的利用,筛选适宜自贡地区的杂交水稻组合,本试验采用近年审定的14个杂交水稻组合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并对产量构成因子进行通径分析,为新品种推广和栽培调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4个杂交水稻组合的平均生育期为153.6 d。Y两优3399、德优4727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冈优725;川优6203米质达到国标二级,适宜追求米质的地区种植。产量与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产量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产量与单位面积有效穗的相关系数和通径系数均最大,因此在稳步提高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的基础上,重点增加有效穗是提高自贡地区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从9个杂交水稻组合中筛选出适合作再生稻的3个组合长泰优711、内10优702和恒丰优712,其头季稻+再生季产量比对照深两优814分别增产4.6%、2.5%、1.8%。对9个杂交稻组合的表型特征和经济指标观测结果表明:相比于头季稻,再生季的株高、穗长、每穗颖花数都降低或减少,但单株有效穗数增加。对其产量构成因素进行通径分析,结果显示:结实率对头季稻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是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对再生季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是每穗颖花数。  相似文献   

4.
直播和移栽水稻的主要农艺及产量性状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8个水稻品种(组合)在直播和移栽两种不同栽培方式下的比较试验,研究其生育进程、农艺性状、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直播水稻生殖生长期提前,生育进程加快,生育期缩短;受光姿态好,群体冠层结构更加合理,光合效率高;直播栽培可显著提高产量,从产量构成因素上分析,其增产的直接原因是有效穗数明显增多,同时在试验中发现品种间单位面积有效穗和大穗之间呈负相关。试验结果同时说明,可通过栽培措施来改善植株性状进而弥补水稻品种的部分缺陷。  相似文献   

5.
以杂交中籼Y两优17为材料,选择噁草酮作"播喷同步"封闭除草剂。以手工栽插超高产栽培的Y两优17为对照,研究"播喷同步"机械精量穴直播技术在安徽沿江稻区杂交中籼稻上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机械精量穴直播栽培具有播种精度高、播种均匀、播种与封闭除草同时进行、田间操作方便、劳动力用工和强度较低等优点,而且能省种省水、提高产量,在安徽沿江稻区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机械精量穴直播栽培Y两优17全生育期131 d,有效穗278.00万/hm~2,每穗总粒数203.83粒,结实率90.53%,千粒重23.34 g。与手插栽培相比,机械精量穴直播栽培技术Y两优17的生育期缩短、有效穗较多而穗型略小,其产量12.05 t/hm~2,比手工栽插技术增产5.24%。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杂交水稻的应用推广,使单位面积产量得到提高并减少用种量;杂交水稻直播栽培技术就是省去传统的水稻栽培育秧过程,把经过浸种、催芽的稻种直接播到大田中,加以管理,使之成秧、分蘖一直到成熟的一种简化栽培方法。一、水稻直播栽培的优点1、增产。直播栽培从幼苗开始就直接在大田中生长,单株营养面积大,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多,植株生长健壮,分蘖节位低,有效分蘖和有效穗多,一般有效穗数可达405万~420万穗/hm2,比插秧栽培多60万~75万穗/hm2,可增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发挥杂交水稻中浙优1号的增产增效潜力,笔者分析了不同产量水平下,中浙优1号作单季晚稻栽培的穗、粒、重结构,利用相关、回归及通径分析的方法,研究提出了单季杂交晚稻中浙优1号高产高效栽培的技术途径:在一定的有效穗数的基础上,主攻每穗实粒数与千粒重.  相似文献   

8.
2015-2016年和2016-2017年连续两个种植季在津巴布韦II类生态区开展了6个品种的中国杂交水稻品种旱直播和移栽试种试验。结果表明,6个中国杂交水稻品种旱直播产量在7.84~9.42 t/hm2,移栽产量在10.29~12.13 t/hm2,比当地两个对照增产均显著。杂交水稻组合表现出分蘖强,有效穗数多,杂种优势明显。综合生育期、产量、抗性表现,JB03、JB04、JB02适合在津巴布韦进一步试验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9.
杂交水稻三角强化栽培(SRI)产量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3个不同熟期的杂交水稻组合,采用强化栽培(SRI)与“三角丛植”方式和超高产施肥的集成技术,在贵阳(海拔1140m)的试验结果与常规栽培(CK)的结果比较,有效穗和颖花数增加达极显著。早熟组合黔两优58产量达11437.5kg/hm^2,比CK增产14.66%;晚熟组合汕优63产量为10717.5kg/hm^2。比CK增产10.52%;中熟组合金优431产量达12837.0kg/hm^2超高产水平。为贵州杂交水稻提高单产初步探索出一条有效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0.
以杂交中籼Ⅱ优838和杂交中粳信杂粳1号为试验材料,设计30万穴/hm2,22.5万穴/hm2,15万穴/hm2和7.5万穴/hm2四个栽植密度,研究了两组合在不同栽植密度下的分蘖成穗规律和穗粒结构特点。试验表明:随着密度的降低,水稻的有效分蘖期和最高分蘖期相应延迟,稀植栽培的分蘖成穗率明显提高,单株有效穗有较大程度增加,同时,种植密度的下降使得各个时期分蘖成穗的经济性状整体优化,每穗粒数、每穗实粒数、着粒密度增加,中后期的分蘖成穗在产量构成中的比重明显提高,进而提出稀植栽培对穗型较大和分蘖力较强的水稻品种有利于发挥其增产潜力,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1.
水稻两优0328旱直播栽培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全、稳定的水稻(Oryza sativa L.)生产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鄂西北地区是传统的麦稻轮作区。选用双季晚籼新品种两优0328作麦后稻直播种植,探索以水资源低耗、氮肥高效、省工省时为主要内容的麦后稻旱直播轻简栽培技术,并对麦后稻旱直播的推广价值和品种选择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鄱阳湖区2011年直播早稻、晚稻生产情况的抽样调查,分析了鄱阳湖区2011年异常气候特征及其对早稻、晚稻双季直播高产栽培的危害,并根据鄱阳湖区的气候特点提出了一些相应的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3.
播期和耕作方法对直播晚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试验比较不同播期与耕作方法对晚稻产量的影响,以筛选出最佳播期和耕作方法。结果表明:7月20日播种的免耕直播晚稻产量和经济效益均较高,比同播期常耕直播稻增产稻谷125.1kg/hm2,增加产值175.5元/hm2,合计节本增收715.5元/hm2。  相似文献   

14.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农村劳动力减少和劳动力成本攀升,水稻生产正在从移栽转向直播.尽管直播与移栽相比有多重优势,但由于专用品种匮乏,直播生产风险较大,存在产量不高不稳的情况,普遍面临全苗难、草害重、易倒伏等问题,亟需选育耐低氧低温发芽、早生快发、抗除草剂、抗倒伏的直播型品种.在耐低氧萌发、耐低温发芽、耐...  相似文献   

15.
直播技术作为一种水稻轻简栽培技术,有诸多优点,在独山县水稻种植中已得到推广运用。杂草的管理技术作为水稻直播技术成功推广的关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根据实践经验,总结了近年来独山县水稻直播田杂草管理策略,以期为该技术的进一步推广运用打下基础,旨在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明海丰盐碱地区机直播稻水分管理的最优模式。[方法]以淮稻5号为研究材料,设置3种水分管理模式,观察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水稻群体发育、株型、穗型、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轻干-湿灌溉处理下的水稻产量最高,达10 458.00 kg/hm2,其穗部性状较好,一次枝梗和二次枝梗数目较多,株型配置较为合理,成穗率较高。虽然常规水层灌溉有效穗数较多(318.0万穗/hm2),但由于其无效分蘖数目多,群体数量过大,田间通风透光能力较差,植株下部光照不足,导致千粒重以及结实率显著降低;重干-湿处理下由于有效穗数严重减少,千粒重以及结实率下降显著,这2种处理下的产量均受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轻干-湿交替灌溉方式优化了海丰盐碱地区机直播稻水分管理模式,为机直播稻高产栽培提供了实用的配套水分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7.
液体地膜覆盖对直播稻抵御芽期低温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水稻机械化直播推广提供技术支持,减轻长江流域春季低温对直播稻芽期的危害,本文研究了液体地膜覆盖对直播稻抵御芽期低温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水稻芽期液体地膜覆盖有明显的保墒增温作用,采用体积比1∶1稀释液体地膜覆盖,湘早籼24号和株两优2号2个水稻品种的成苗率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9.25%和22.37%,降低了水稻幼苗的株高,增大了叶龄和单位苗高干质量.表明液体地膜覆盖是直播稻栽培中抵御芽期低温的一项有效技术.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在1987、1989年期间系统研究了播期对直播水稻产量的影响,获得=804.82+33.31x-1.41x~2(R=0.9398~(**))抛物线相关关系,其回归高产最佳播期为6月9日,适宜播期为6月4~12日。同时研究了播期对群体建成的影响。从每亩苗数、叶面积发展、比叶重、光合势、净光合生产率及全田干物质累积等方面.阐明了适期播种获得高产的生理基础。结果对提高直播水稻产量,促进市郊粮食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太湖地区直播稻田氮素的渗漏损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文  李勇  朱亮  顾佳  杨林章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6):2620-2621
[目的]研究直播稻田氮素的渗漏损失特点。[方法]在丹阳市典型的直播水稻田进行田间试验研究。[结果]整个稻季,土壤渗漏液中NO3^--N的浓度在0.07-14.77 mg/L变化,是氮素渗漏流失的主要形态,渗漏液中NH4^+-N的含量普遍较低,基本低于1.0 mg/L,最高浓度2.41 mg/L,100 cm深处仍有一定浓度的NH4^+-N存在。水稻生长前期渗漏液中TN和NO3--N的含量较高。整个稻季TN的流失负荷为11.77-35.63 kg/hm^2。硝态氮的流失负荷为5.85-25.78 kg/hm^2,占总流失量的50.12%-75.53%,占稻季总施氮量的7.96%-9.75%。[结论]稻田氮素的渗漏损失以NO3^--N为主,NO3^--N的浓度变化曲线随着水稻生长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控制氮肥的施用量能减少氮素的渗漏流失量,但是不会按施肥量减少的比例而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