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疆地区核桃不同间作模式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疆地区的喀什、和田是新疆核桃的主产区之一,为分析南疆地区不同种植年限的核桃与不同作物间作模式的综合经济效益。现采用静态评价指标中的投入产出分析法,对喀什地区的泽普县、叶城县和和田地区的和田县进行了核桃与粮食、棉花、瓜菜类作物间作经济效益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核桃树生长年限的增长,核桃的产量在逐渐增加,间作作物的产量在逐渐减少,但综合经济效益会不断增加;核桃与瓜菜类间作模式的效益高于核桃与其它作物间作模式的效益。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形成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给水果业的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梨和西瓜在全国各地均可种植,近几年得以迅猛发展。幼龄梨园树势较小,尚未挂果,行间空地大,种高杆作物影响梨树生长,间作西瓜则是一种合理有效的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3.
<正>苹果树栽植后的1~4年,枝量小,树体间空间较大,可进行间作,以增加收入。在苹果园幼龄期进行间作,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间作物要低干,浅根,生长期短,价值高;二是种植间作物时应留足营养带,1  相似文献   

4.
当前在实践中较有成效的庭院经济可分为六种生产结构方式。立体种植型合理搭配间作套种农作物,利用作物的高矮、生长  相似文献   

5.
以娃娃菜和西芹为试材,根据2种蔬菜生长周期,研究了娃娃菜与西芹间作、娃娃菜单作和西芹单作不同模式下的2种蔬菜个体生长及产量差异,对比分析了不同间作模式和单作模式下的经济效益及产值。结果表明:2垄娃娃菜间作1垄西芹种植模式的总产量,较娃娃菜单作或西芹单作增加了10.15%和1.90%,经济效益提高了3.83%和15.26%,经济效率提高了3.82%和15.30%。说明2垄娃娃菜间作1垄西芹种植模式为最佳,产值为10 704.77元,经济效率为16.05元·m-2。  相似文献   

6.
研究冬油菜收获后及时种植夏茬作物与传统小麦收获后种植下茬作物的差异。从生育时间来看:上茬作物冬油菜比冬小麦早10d收获;下茬作物夏玉米、油葵、食葵比传统夏玉米提早7~14d收获。上茬种植油菜节省下的光热资源,可促进夏茬作物提早成熟,解决夏茬作物光照资源紧张问题,为种植小麦提供较长的适种时间。从不同作物种植模式经济效益来看:冬油菜—夏玉米种植模式经济效益最高,每667m2效益971.71元;其次是冬油菜—食葵种植模式,每667m2效益676.62元。从生态效益来看:冬油菜—油葵、冬油菜—食葵种植模式可提升农业的生态效益,全面提升农田景观效果,可作为观光农业发展的一种新型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蔬菜种植面积迅速增大,种植效益逐年提高,蔬菜的间作套种或接茬方式很多,尤其在人多地少的地区,特别是保护地栽培下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科学合理的间作套种或接茬可以明显提高效益,先简单介绍巧种蔬菜的几个良法:  相似文献   

8.
山西省吉县是全国苹果生产优生区,全县果树面积现已达到1.87万hm^2,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77.8%。全县95%以上的农民从事苹果生产。由于玉米、小麦等农作物面积相对较少,果园间作成为当地农民的主要种植模式。果园间作在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存在间作种类多、作物选择不合理和种植不规范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瓜菜》2019,(8):239-240
<正>目的与意义:西瓜是一种广泛种植在世界范围的重要作物。西瓜易遭受枯萎病的侵染危害,对西瓜种植影响巨大。间作是提高西瓜枯萎病抗性的有效措施。其机理尚不清楚。本研究从小麦间作对枯萎病发生的影响,枯萎病抗性与根系SA含量和抗病相关基因表达的关系,探讨小麦间作提高西瓜枯萎病抗性的机理,为西瓜的抗病生  相似文献   

10.
《中国瓜菜》2015,(1):60-61
<正>国家根据不同作物的不同生态条件,逐步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形成了科学化、规模化、高效化和合理化的布局。近年来,农村种植结构发生了理性化调整,特别是果树面积呈现出逐年递增的发展趋势。目前,生产中主要的果树栽培种类包括桃、葡萄、梨、柚、石榴、杏等,成年后的果树树体较大,不适宜行间间作,但幼树期的果园树体小,所占空间小,适宜行间间作。因此,在果树幼树期,行间种植匍匐类作物,不失为一种科学合理、经济有效的生  相似文献   

11.
<正> 瓜棉间作是德州地区传统的栽培形式之一。近年来,随着西瓜栽培面积的增加,瓜棉争地的矛盾日趋突出,针列这一问题,各地都开始推广应用瓜棉间作种植方式。一般认为西瓜、棉花间作后的产量分别低于单作。各地的瓜棉间作模式多为间作西瓜、棉花的密度与单作时不同,而且田间配置方式各异,难以在不同地区借鉴。本试验试图探索西瓜、棉花间作不比单作减产的可能性,找出一种能够提高全田土地生产力,实现养分平衡和提高经济效益的田间适宜配置方式,为生产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中原地区城郊型农业生产的实地调查,我们发现许多果农为了不影响果树生长,果园地往往不种植粮菜作物,从而使果园土地大面积闲置,降低了土地利用率。近几年来,我们通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和试验,总结出以下几种果园蔬菜高效间作套种模式和栽培技术,不但能有效地利用大量闲置的果园土地,而且可以通过果菜间作,增加一茬或多茬蔬菜收入,同时对蔬菜的施肥浇水还可以有效提高水果的产量和品质,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收入,最终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因此,发展果菜间作高效套种栽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13.
综合分析了近5年来在国内有关杏-麦和杏-棉间作种植研究情况。研究表明,2种间作种植体系均能一定程度上丰富杏园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还能够不同程度改善环境状况,特别是杏树的遮阴能够产生明显降温增湿效应和防风效应;但在间作条件下光照减弱、水肥竞争也对小麦或棉花的生长、生育指标产生负面影响,对棉花的影响更加明显。综合考虑,间作田总体上的效益大于单作田。研究也说明,间作种植模式中较合理的杏树株行距为4m×6m,棉花应更大些,杏树在树龄5年后要加强修枝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4.
<正> 果树为多年生作物,随着树龄增大,地面遮阴面积加大。一般果园当树之间交接时即不再种植间作物。但据我们的经验,此时只要选择耐阴、省工的作物种类种植,仍然可以获得一举两得的好收益。下面介绍几种适宜果园种植的药用植物或间作物。1.同七莉:适应性强,喜阴,易管理。每亩播种1斤(1元/斤)。可产200斤,收入200元左右,目前我们果园已大量种植。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们经过多点区的生产实践与不断探索,总结出了棉花间作朝天椒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模式。实现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进行不同作物的合理搭配种植,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目标。该模式充分利用了鲁西南地区较好的土、肥、水、光、热等资源,既充分发挥了棉花与朝天椒根系群体分布不同,可吸收不同土壤层的养分特点,又实现了对单位土地上的空间合理利用、相互促进的目的,实现在单位土地上一年内多种多收的良好格局。  相似文献   

16.
南瓜-丝瓜间套作高效栽培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隔畦或隔行有规则栽培的种植制度,称为间套作,主要有前后作间套和高矮间套两种模式。南瓜、丝瓜同属藤蔓作物,常规种植生育期相近,一般情况下不能实行间套作。  相似文献   

17.
文章研究了甜樱桃幼树期行间不同间作模式对甜樱桃幼树生长量的影响,调查分析了樱桃树幼树期在不同间作模式下树体地径、枝条长度和株高等;以及各个间作物的生产成本、经济效益与产投比等数据。结果表明樱桃幼树行间间作红薯和蔬菜类的,其树体的干周、新稍生长量高,生长势强,间作物对树体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小。樱桃幼树行间间作大豆和西瓜的树体生长较差,间作物对樱桃幼树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大。从成本投入来看,种植红薯和萝卜有较大的优势。因此,幼龄果园间作红薯和萝卜,不论从对树体生长还是提高果园经济效益来看都是一种好的间作类型。  相似文献   

18.
中药材间作种植模式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药材产业是我国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优化中药材种植模式,提高中药材种植产量和效益,对于促进我国中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对中药材间作种植模式、间作种植效应、间作种植模式的构建方面的研究做以简要综述,以期为中药材间作种植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1合理轮作轮作是预防、控制或减轻蔬菜某些病虫害最为简便、经济、有效的措施,并有利于调节和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协调利用土壤水分和养分。2合理间作套种把蔬菜与某些作物通过间作、套种或混种等形式合理搭配种植,往往可以控制或减轻某些病虫害的发生,从而收到“不施农药,胜施农药”的效果。玉米与辣椒间作,  相似文献   

20.
陈永迪 《花卉》2020,(22):258-259
基于推动油茶产业更好发展的目的,本文提出林下间作模式的应用策略,分析不同间作模式对油茶幼林树体生长的影响,共享给相关人员参考。试验结果表明,作物对油茶幼林树种的影响顺序为大豆、花生、玉米,其原因是大豆、花生属于豆科植物,根系有根瘤菌,可以起到固氮作用,提高土壤肥力,同时在南方夏季炎热天气大豆、花生枝叶可为土壤遮阴、保湿,对油茶幼林营养生长有促进作用。而像玉米等高杆植物,根系深,对土壤覆盖效果也不佳,反而会抑制油茶幼林生长。油茶种植实践中要做好试验分析,制定完善的种植方案,推动油茶产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