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议光敏核不育水稻的异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光敏核不育水稻遗传异质性主要表现:(1)高世代群体的育性尚在分离;(2)同一样本内个体的PE(光周期效应指数值),TE(温度效应指数值)及PE与TE的组合是具多样性;(3)同一样本内个体的败育临蚧日长值不一致。建议从提高个体育性转换的整齐度入手解决异质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陶华  薛庆中 《作物学报》2005,31(12):1586-1592
应用AMMI模型、线性回归模型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了9个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和2个对照不育系(培矮64,浙农大11S),在9个播期环境下花粉和种子育性的变化动态。从AMMI两维图可直观看到基因型与播期的交互模式,根据最大互作效应主成分轴IPCA1值和花粉育性平均值将不育系分成3个集团。第1集团是培矮64(1),浙大21S(10)和浙大22S(11),具有较低花粉育性平均值和较高IPCA1值,表明它们对温度变化比较敏感,且有较大的负向互作效应。第2集团是浙农大11S(2)、浙大4S(3)、浙大7S(6)、浙大8S(7)和浙大9S(8),其花粉育种平均值和互作值相对较低,变动在0.013-0.276间,暗示花粉育性对播期敏感度低。第3集团是浙大6S(5)和浙大10S(9),花粉育性平均值高,互作效应大,该2个不育系尚有分离,且花粉育性对播期反映敏感度高。对光敏型和温敏型不育系而言,基因型IPCA值大小主要反映它们对光周期和温度敏感性强弱。花粉和种子育性在基因型、播期及其互作效应上都存在极显著差异。本文还提出利用育性相对稳定性的定量指标Di界定光温敏核不育的育性稳定性,分析表明,Di值与育种实践结果较为接近。基于AMMI模型的基因型主效应和互作效应分析可以明确划分不育系的不育期、育性转换期和可育期,并将水稻光敏型温敏型不育系区分开,因而该模型可为不育系应用于种子生产提供信息和依据。  相似文献   

3.
广州的短日照对短光低温不育水稻宜D1S育性转换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试验通过在广州对宜D1S的周年育性观察及人工短日处理对其育性转换的影响分析得到:(1)宜D1S是一个光敏性较强的材料,在广州一年中具有明显的从不育→可育→不育的育性转换特点。(2)宜D1S的光敏期为幼穗分化Ⅰ期~Ⅲ期。在常温下光敏期适当的短日处理可使育性趋于完全不育,但在高温下光敏期短日不育效应被削弱。作者认为  相似文献   

4.
以棉花核型雄性不育姊妹系473A为材料,采用酶联免疫检测(ELISA)技术分析473A不育株和可育株花药发育过程中花药脱落酸(ABA)和玉光大+玉米素核苷(Z+ZR)合量变化。在花药发育各个时期,不育株花药ABA含量都高于可育株,Z+ZR含量低于可育株。尤其在减数分裂期,不育株花药ABA含量是可育株的73.1倍,Z+ZR含量仅为可育株的42.6%。因此,不育株花药中ABA含量与Z+ZR含量的比值严重失调。表明,473A不育株花药败育的关键时期在减数分裂期,花药ABA含量和Z+ZR含量与雄性育性的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两个新籼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育性转换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新育成的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系H61S、H69S的育性转换特性,于2005~2006年在湛江进行了分期播种试验和人工控制光温试验,结果表明:(1)温度是引起两个光温敏不育系育性转换的最主要的原因,光照时数对不育系育性影响不显著。(2)H61S、H69S的育性温度敏感期分别为抽穗前19~10d和20~10d,最敏感期均为抽穗前17~13d,与对照培矮64相似。(3)当不育系由不育转为可育,可育花粉率达1%时,H61S、H69S和对照培矮64S的育性转换临界温度分别为24.2℃、25.3℃、26.1℃。(4)两个不育系在湛江自然播种条件下都有较长的稳定不育期和较高的自交结实率,育性转换期均比对照培矮64S短,可以安全制种,也可繁殖,但适宜繁殖的抽穗期范围窄。  相似文献   

6.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PTGMS)在连云港自然条件下具有明显的育性转换期,各材料出现的时间不同,中粳、中籼型发生在8月下旬至9月初,早籼、晚粳型发生在9月上、中旬,粳型育性转换比籼型迅速、彻底。各不育系对低温、日长的反应不同。其对低温的敏感期为雌雄蕊分化期至减数分裂期。  相似文献   

7.
光敏色素与光敏感雌性不育苎麻育性转换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恒蔚  周瑞阳  徐俐 《作物学报》2006,32(4):597-600
利用红光(R)/远红光(FR)逆转的标准试验技术,对光周期敏感雌性不育苎麻(PFSR)进行长暗期(14 h/d)光间断处理。结果表明R间断诱导雌性败育,延迟现蕾和开花;而FR可以逆转R的效应,使雌性可育;暗间断对雄性的育性没有明显影响。暗示光敏色素是PFSR雌性育性光敏性的光受体。  相似文献   

8.
温度在温光型雄不育小麦育性转换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重庆温光型雄不育小麦C49S的育性转换,受孕穗期(减数分裂期)温度制约,又受到抽穗期(小孢子至单核期)温度的严重影响。当孕穗期平均最低温度(Tmin1)≤8.5℃,抽穗期平均温度(T2)和平均最低温度(Tmin2)分别≤13.5℃、≤10.5℃时,C49S高度不育,结实率在4%以下,可安全制种;当Tmin1≥11.5℃、T2≥15.0℃、Tmin2≥12.5℃时,育性恢复正常,结实率在50%以上,可以繁种。另外,抽穗期高温可导致不育低温下的C49S育性部分恢复,低温引起可育高温下的C49S育性下降。  相似文献   

9.
光敏核不育水稻温敏性5种表现型的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并评述了文献涉及的5种不同的温敏性表现型,指出:(1)温度变化影响育性的表达是最基本的一种表现型。不过,它是核不育性、光敏性和温敏性等多种遗传因子共有的表现型;(2)光温互作效应包括温度变化对不育临界日长值的影响,光周期条件变化对温度效应指数或“不育起点温度”的影响以及光周期效应和温度效应的协同互作或拮抗式互作等,是温敏性和光敏性共有的表现型;(3)在光周期条件被确定的条件下,有“不育起点温度  相似文献   

10.
在不同自然生态条件下对编号为Ms-3,Ms-7,Ms-8,Ms-9的4份水稻温敏不育系分期播种,进行育性观察、差异性分析及稳定性研究,从而鉴定水稻温敏不育系育性转换是否彻底以及育性是否稳定.结果表明:4份水稻温敏不育系在元江可以繁殖,同期播种品种间育性差异不显著,不同播期对育性的影响较大,以3月8日播种水稻温敏不育系自交结实率最高;建水不同播期对水稻温敏不育系育性影响不大,但品种间育性差异显著,除Ms-7外,其它几个温敏不育系在不同播期不育度达99%以上,育性转换彻底,自交结实率的变异系数小,不育性稳定,可以制种.  相似文献   

11.
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的育性转换机理研究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姚克敏  储长树 《作物学报》1995,21(2):187-189
光敏核不育水稻的育性转换是由抽穗前5至15-20天的光温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可育期内育性表现为一偏向高温(长日)的单峰型曲线,其数量关系可由结实率量化模型表达。温敏型不育系的育性变化由温度主控,光敏型不育系的育性在日长大于最适日长时由日长主控,短于最适日长时由温度主控,光温敏型不育系的育性由温光条件共同作用。温光当量可作为比较温度和日长对育性影响大小的具体量值。育性转换是一个可逆连续过程,其恢复和  相似文献   

12.
光敏核不育水稻在热带稻区的育性转换特性与利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自国  杨静 《作物学报》1995,21(4):485-491
选用来自全国不同育种单位的各种类型光温敏核不育水稻材料,在海南省进行周年播种,对育性转换进行观测。试验表明,育性转换不同光温反应类型的品系在海南的育性转换存在很大差异,而同类不育系则表现了相同的转换趋势,其中育性转换可育上限温度高的高一低高型不育系在海南有明显的育性转换。由此,作者提出,低一低型和低一高型不育系在海南可以作为不育系用于水稻杂处优势利用,低一低型不育系可以考虑在海南繁殖,在海南冬繁时  相似文献   

13.
徐艳  盛焕银 《种子科技》2009,27(11):32-33
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是用水稻的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统称两用核不育系)作母本与恢复系杂交,利用其杂种优势生产杂交种子的活动。而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的最大特性是存在育性转换的现象.导致其育性转换的主导因子是温度(籼型)和光照(粳型),气候条件(温度和光照)是影响两系制种的关键因素。所以,与三系法制种相比,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有更严格的要求。笔者认为,须注意以下几点事项:  相似文献   

14.
母本两用不育系对生态的要求是:育性转换敏感期稳定不育的日平均气温最高值是28℃,只有日均温≤28℃、日最高温度32℃以下,其不育株率才能达到100%,不育度为100%。根据宁远县近40年的气象资料分析和3年来的生态育性观察试验,春季制种播期安排在3月25口,育性转换敏感期在6月5日以前;秋季制种播期安排在7月28日,育性转换敏感期在9月10日以后,优质高产制种的成功率才可达90%以上。6月5日以前和9月10日以后,日平均气温和日最高温度的变幅都不很大,这就保证了纯度和秋季制种的后期成熟,达到了优质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N5088S是一个实用性好的粳型光敏核不育系,在长光周期条件下的不育临界温度较低,不育性稳定,不育期长(30天左右),制种的风险性小;在短光周期条件下可育的临界温度较高,育性转换明显,繁殖产量高。N5088S开花习性好,柱头外露率高,易于制种。其配合力较强,先后与R9—1、R187、1514等配制的粳杂组合,1993年示范8万余亩,平均亩产427~590kg,均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N5088S投入生产将促使两系杂交粳稻进入大面积生产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6.
甘蓝型油菜细胞核雄性不育材料118 A的遗传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瑞茂  陈大伦  汤晓华  李敏 《种子》2007,26(5):90-94
经遗传研究表明:核不育系118A的不育性受两对隐性重叠不育基因和一对隐性上位互作基因控制,不育基因与117AB、S45AB的不育基因为非等位基因,当两对基因隐性纯合,另一对上位互作基因为显性(RfRf或Rfrf)时,植株表现不育(aabbRfRf或aabbRfrf),其相应临保系的基因型为3对隐性纯合体(aabbrfrf)。纯合两型系内不育株与可育株(AabbRfRf或aaBbRfRf)杂交,F1为1:1的育性分离,系内可育株自交为3:1的育性分离。利用纯合两型系AabbRfRf或aaBbRfRf中不育株和可育株成对兄妹交可生产纯合两型系和不育系118A,不育系和临保系杂交生产全不育系118CA(aabbRfrf),全不育系与恢复系(AA-或-BB)杂交生产杂交种。  相似文献   

17.
光敏核不育水稻的光温反应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研究了在15小时长光照下减数分裂期的不同温度(23.3-30.3℃)对籼稻光敏不育系W6154S和5460S育性转换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育性的影响因温度的高低及处理持续时间长短而异,不同的材料对温度的反应不同。5460S从不育的临界温度在26.4℃左右,而W6154S在处理温度范围内均出现自交结实现象,表明供试的W61  相似文献   

18.
对宜春学院选育的276S及引进的盐582S等6个水稻温敏不育系进行两地三季实验,观察其育性转换特性。结果表明盐582S、276S等温敏不育系具有起点温度低、不育期长、恢复可育度好的良好育性表现。  相似文献   

19.
玉米雄性不育性研究 Ⅷ.玉米YⅡ-1型不育胞质归群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秦泰辰  陈建国 《作物学报》1994,20(6):677-684
从若干方面初步研究了玉米YII-1型不育细胞质与3个主要类群的不育胞质(T、C和S)间的差异。育性恢复测验表明,YII-I胞质有其独特的恢复基因,在各类自交系核背景下,其育性表现与众不同。恢复基因至少有二对,其中一对与C群不育系有别。小斑病菌测试效应,说明YII-1型不属于T群,而线粒体DNA(mt DNA)的电泳图谱说明YII-I胞  相似文献   

20.
反光温敏雄性核不育水稻选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世龄  李润根  苏生春 《种子》2006,25(3):52-55
反光温敏不育水稻是与长光高温敏不育水稻育性转换特性相反的新型两用不育系,包括短光敏雄性不育、低温敏雄性不育等多种类型。本文描述了反光温敏不育水稻的光温作用模式。提出以“短光敏不育性典型、光敏温度范围较宽,即诱导不育上限温度较高”为反光温敏不育水稻的选育目标,采用当地和异地、正季和异季自然生态条件与人工光温控制相结合的目标性状鉴定方法选育短光(低温)敏不育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