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石羊河流域蒸散发遥感反演方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蒸散是水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参数。与传统的蒸散计算方法相比,利用遥感进行蒸散研究具有快速、准确、大区域尺度及地图可视化显示等特点。本文通过研究,提出了基于能量平衡方法遥感反演蒸散发的计算模型,指出了模型参数的求解方法,建立了基于MOD IS遥感数据的大区域蒸散发遥感反演技术方法。通过对石羊河流域进行试验,证明该方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并且具有进一步推广的技术前景。 相似文献
2.
基于能量平衡算法的精河流域绿洲蒸散发时空变化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98、2007年和2011年三期遥感影像数据,利用SEBAL模型对研究区蒸散发进行了估算,并采用morlet小波分析和M-K突变检验,对实际蒸散量时空格局、变化特征及周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8—2011年,研究区实际日蒸散发从4.90 mm下降到4.46 mm,总体呈下降趋势;研究区中部艾比湖湖面为极高值,其范围为7.3~9.32 mm,西北部、北部和东部为蒸散量低值区,其范围为0.53~1.27 mm;研究区不同土地类型的日蒸散量中未利用地最小,其次是建设用地,除水体外林地和耕地最高;研究区蒸散量存在26~30 a的周期变化规律,预测2022年将再次转入下降,而2030年蒸散量则将再次进入上升周期。 相似文献
3.
基于MOD16的关中地区实际蒸散发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新型MOD16遥感数据集,在产品数据精度验证的基础上,利用GIS与RS技术统计分析关中地区2000—2012年间实际蒸散发(ET)时空演变特征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蒸散差异。结果表明:(1)MOD16-ET在关中地区数据精度良好,验证相对误差和相关系数分别为10.38%和0.69;(2)关中地区多年ET均值为520.05 mm·a-1,空间分布大致呈西南-东北递减的三级阶梯格局,四季ET空间分布与多年平均情况基本一致。(3)ET空间分布受地表覆盖类型影响显著,各地类蒸散强度排序依次为林地(623.67 mm·a-1)草地(504.51 mm·a-1)园地(460.86 mm·a-1)农田(448.89 mm·a-1)裸地(408.77 mm·a-1);(4)关中地区ET年际变化趋势以0.87 mm·a-1的速率增加,空间分布呈东部减小西部增加的趋势,其中春、夏季变化区域面积比例较大且以增加趋势为主,秋、冬季节绝大部分地区ET年际变化不甚明显。关中地区年内各月ET大致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且蒸散量主要集中于夏季。 相似文献
4.
基于绿度、湿度、热度、盐度、荒漠化程度五个指标,构建了改进遥感生态指数IRSEI,提出了完全基于遥感数据的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以2000-2020年为时间序列,对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分布特征和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偏低,空间差异显著;近20年间,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有所改善,绿洲边缘、上游林地和草地区域改善较显著;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影响,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海拔、土地利用类型是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力因子,驱动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表现为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土地利用类型和其他驱动因子的交互作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蒸散发(Evapotranspiration,ET)是植被和地面整体向大气输送的水汽总通量,其作为能量平衡及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还可通过影响大气环流从而调节气候。本研究基于MODIS影像数据,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Arc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对2000—2019年青海湖沙柳河流域近20 a的蒸散发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探究了流域蒸散发和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及其地形和海拔效应。结果表明:(1)青海湖沙柳河流域年均蒸散量在379.7~575.4 mm,平均蒸散量为501.9 mm,年均蒸散量呈显著的增加趋势(P<0.01),线性斜率为5.98 mm·a-1。(2)青海湖沙柳河流域多年平均蒸散量空间差异显著,其值表现为“中间高,两端低”的分布格局,即河源地区和下游河口三角洲地区低于中游地区。从不同植被类型带的多年平均蒸散量来看,高山草甸带>高山寒漠带>高山草原带。蒸散量较显著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流域下游河口三角洲地区,占流域面积的9.7%,较轻微增加的区域占据流域主体,占流域81.2%。(3)年均蒸... 相似文献
6.
蒸散发是水循环中水量、能量平衡的关键过程。REDRAW模型对典型遥感蒸散发模型SEBAL干湿限选取方式进行改进,使用理论计算法估算干湿限地表温度以降低空间歧义性。为检验这两个模型在柴达木地区的适用性,以及气象校正对于蒸散发的敏感性,文中使用ERA5再分析数据、地表站点观测融合作为气象输入,采用REDRAW和SEBAL两种单源遥感蒸散发模型反演柴达木盆地2001-2020年1km×1km分辨率逐月蒸散发,由此求得多年平均蒸散发并水量平衡闭合验证。结果表明:REDRAW模型估算的柴达木盆地年均蒸散发为178.5mm,水量平衡闭合度为89.2%,较SEBAL模型能更好地描述该区域蒸散发特征;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气象校正算法可以纠正ERA5再分析数据的系统性偏差,能一定程度上消除缺乏气象站点观测引起的蒸散发估算误差。 相似文献
7.
新疆县域经济格局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六个年份新疆各县级行政单元人均GDP数据,提取县级行政中心的几何中心,通过地统计分析建立了县级行政单元人均GDP表面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人均GDP空间分布相关与变异分析。结果表明:(1)新疆各县、市人均GDP在特定方向上有一定的空间趋势。(2)自1949年始,新疆县域经济的空间相关性是逐渐增强的;至2008年,经济发展水平已达到强的空间相关性。随机因素对新疆各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变异的作用越来越小;一些特定的客观因素的内在机制的作用越来越大。(3)新疆县域经济格局由1949年的相对均衡状态逐步演变为越来越集中分布的格局。(4)上述关于新疆县域经济的空间相关及变异特征的判断,对于揭示其空间格局演变的机制提供了可行性支持。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传统蒸散发计算中模型参数、模型缺陷和不确定性等问题,基于最大熵增蒸散发(MEP)模型的模型假设,针对我国不同植被覆盖下的蒸散发(潜热)通量进行估算,并分析半小时、日、周、月等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模型表现,以期获得适合我国区域的蒸散发计算方法。结果表明:MEP模型具有较好的模型计算表现,与多个站点的涡度相关实测数据较为接近;MEP模型在半小时尺度上应用更优,所有站点的潜热通量平均决定性系数(R2)为0.75,周、月尺度上潜热通量精度较显热通量高。对MEP模型的两个输入参数(表面温度和比湿)分析表明,表面温度对预测结果影响较大。MEP模型精度高且具有所需输入参数少的优势,研究结果可用于对各种植被覆盖地表的蒸散发估算。 相似文献
9.
中亚阿姆河跨境流域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亚阿姆河流域1995—2018年6期土地利用遥感数据为基础,应用景观生态风险指数模型、半方差分析、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该跨境流域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自1995年以来,研究区景观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裸地面积增加最多(22704.66 km2),以林地、草地、水体转入为主,水体面积减少最多,占比由... 相似文献
10.
11.
论气象灾害对新疆国民经济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用了大量的资料论证了气象灾害是新疆主要的自然灾害,同时,阐明了气象灾害是制约新疆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以及产生原因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12.
南疆铁路沿线五地州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尔斯朗·马木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7):164-171
南疆铁路沿线五地州是指吐鲁番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她是新疆典型干旱区自然旅游资源奇观和美景、雄奇壮美的自然风光以及浓厚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最集中并具有古丝绸之路传奇色彩的旅游资源富集区。是更具有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独特风俗习惯,在衣食住行、语言文字、文化艺术、婚丧嫁娶、喜庆节日、丝路古迹、冰峰雪岭、大漠风情等方面的旅游资源为主的其它特色旅游为辅的旅游体系。南疆铁路沿线五地州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对其旅游经济发展具有很深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南疆铁路沿线各地州的旅游资源环境、旅游发展条件及制约因素等调研的基础上,对南疆铁路沿线地州的旅游经济发展现状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实施延边开放战略,新疆外向型经济在此之后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本文通过对1990年以来新疆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对外经济技术协作以及地域极化等方面数据和现象进行的分析,揭示了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及其存在的问题,并从新疆的地缘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和城市吸引外商投资的软环境和区域组织等方面深入探讨了影响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若干应对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15.
新疆和田地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基于GIS平台,以新疆各县市统计资料及Landsat TM影像解译得到的三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结合统计分析工作,对和田地区1996~2004年土地利用数量、类型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分析得出,前后2个4年间,和田地区耕地是先增加后减少,草地则是先减少后增加。在8年尺度上土地利用总的动态特征是,园地、草地、水域及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而耕地、林地及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8年尺度和田地区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21,前4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06,建设用地、耕地及园地的年变化率较大,草地、水域及未利用土地的年变化率较低。后4年和田地区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19,园地与耕地的年变化率较大,林地、水域及未利用土地的变化率较低,后4年变化程度比前4年明显。最后引入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率反映出和田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6.
17.
增长极、核心-边缘、点-轴渐进扩散是关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及经济开发的理论,它们分别从不同侧面并各有侧重地揭示了区域经济活动特点、空间组织、结构形态、演化规律和开发方式,不仅建立了区域经济开发与演进的主体理论,而且提出了十分有效的区域经济开发的主导模式。新疆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国家政策倾斜、发展战略推进和与周边国家、地区发展关系的改善,新疆区域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整体上呈现出沿边、沿桥、沿线开放和开发的态势;由于显著的地区差异性,新疆的区域经济开发在地域空间上有着明显的圈层和梯度结构,形成了不同层次的经济发展区域和重要的经济开发带及产业开发区。文中运用量化分析对新疆市县进行了地域划分与评价,并提出了新疆区域经济开发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1971-2014年新疆区域寒潮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71-2014年新疆105个台站逐日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了新疆寒潮天气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新疆单站寒潮北疆多、东疆次之、南疆少,阿勒泰地区发生频次最高,其次是哈密北部、巴音布鲁克和塔城大部地区,南疆中西部地区发生频次最少.新疆区域寒潮天气冬季最多、秋季和春季次之,2月发生频次最高;春季寒潮主要集中在3-4月,秋季寒潮主要在10-11月.②新疆寒潮影响区域主要在北疆地区,其次是东疆、南疆东部,南疆西部影响次数最少.春季主要影响区域为北疆东部、沿天山一带和南疆东部;秋季为东疆、北疆沿天山以及北疆东部和北部地区;冬季为北疆东部和沿天山一带.③新疆区域寒潮过程一般持续3~7d,过程极端最低气温主要出现在寒潮爆发当天或次日,极端气温出现时间延迟天数不超过4d.寒潮过程最低气温24 h平均降幅在10.7℃,最大19.3℃,单站最大25.3℃;寒潮过程平均降温14℃,最大达18.8℃,单站最大32.7℃.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新疆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所遇到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的解读,客观论证了新疆目前经济发展中选择新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必要性;并从循环经济3R原则的角度,深入分析了造成新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疆应根据自身的问题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建设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的资源节约型社会。 相似文献
20.
据全国历次人口普查资料,对新疆人口的自然、社会、经济以及地域结构进行深入分析,揭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新疆人口结构中所发生的重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新疆人口的性别比正处于正常状态,年龄结构上步入成年型;民族结构上虽然少数民族人口占新疆总人口中的比重下降,可是各少数民族总人口数量不断上升,而且始终保持新疆总人口中占一半以上比重的状态;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使新疆人口的文盲率大幅度下降,使人均受教育水平大幅度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疆总人口中的城镇人口比重逐渐上升;经济结构的变化表明,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职业结构方面,新疆总人口中从事体力工作的劳动者比重较高,其中从事农林牧渔劳动者比重较大,始终保持在60%以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