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作者在“国外松枯梢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过程中的观察和调查,并参阅有关文献,将湿地松和火炬松枯梢病的发病症状归纳为三大类型:干枯型枯梢病、流脂型枯梢病和综合型枯梢病。并对各大类型枯梢病发生特点作简单阐述。  相似文献   

2.
国外松枯梢病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松枯梢病系由松色二胞菌(Diplodia pinea)浸染所致。在石灰岩、红砂岩和花岗岩发育的土壤上,火炬松和湿地松的梢部生长不良,松色二胞菌侵入后,易引起枯梢病。而在纲纹层和沉积层发育的第四纪粘土上,火炬松和湿地松生长良好,很少发生枯梢病。故应注意造林地选择。  相似文献   

3.
火炬松干枯型枯梢病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火炬松干枯枯梢病为新发现的一种比较严重的病害,初步研究属生理因素引起,暂定名为“生理性枯梢病”。,病状和发生特点为枝梢自上而下由绿变褐,进而干枯死亡;一旦发生,主梢侧梢的受其害,发生规律为每年8-11月枯梢逐渐增加,无明显高峰期,次年4-8月枯死梢不断增加,深探抚育能促进林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4.
松枯梢病菌侵入途径的超微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了松枯梢病菌在湿地松二年生针叶上侵入的可能途径。病菌的分生孢子在针叶表面能良好萌发,芽管长度可达孢子长度的10-20倍以上;许多芽客可伸进气孔腔中,未见有芽管直接侵入针叶的情况。在松枯梢病枯叶型和二年生针叶基部坏死型的症状类型中,气孔可能是病菌侵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了松枯梢病菌在湿地松二年生针叶上侵入的可能途径。病菌的分生孢子在针叶表面能良好萌发,芽管长度可达孢子长度的10—20倍以上;许多芽管可伸进气孔腔中,未见有芽管直接侵入针叶的情况。在松枯梢病枯叶型和二年生针叶基部坏死型的症状类型中,气孔可能是病菌侵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松树(Pinus spp.)是皖东地区主要造林树种,有马尾松、黑松、火炬挫、湿地松和赤松等。由于多为人工纯林,除马尾松外其余松树生长势差,抚育管理较粗放,致使松树病害大面积发生,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经词查,“火炬松、湿地松、黑松发病较重,赤松次之,马尾松较为抗病。以松树萎蔫病、松枯梢病造成的损失重大,其它病害较轻。80年代较流行的松针褐斑病,近年流行趋缓,而松枯梢病、松树萎蔫病则成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7.
采用通过间伐措施对火炬松赤枯病、枯梢病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间伐措施对能减轻赤枯病、落叶病、赤落叶病和枯梢病危害,提高抗病能力,减少防治费用。  相似文献   

8.
火炬松芽流脂病在我省许多地区都有不同程度发生,发病率一般在10-30%左右湿度砂藏据1995年在衢县、龙游等调查,部分林地株发病率可高达50%以上;罹病植株枝梢丛生,植株矮化,严重影响火炬松在我省的发展。研究表明,火炬松芽流脂病于春芽萌动后一星期左右出现流脂,5月下旬起发病速率加快,随流脂增多,嫩芽出现枯死,流脂后期开始出现梢枯,以后逐增多,11-12月为发病高山峰期,病梢率最高可达42%。  相似文献   

9.
由松色二孢菌(Diplodia pinia(Desm.)Kickx)引起的松梢枯病在我国广东省首次发现。已知分布地区有广州近郊,新会县圭峰山,肇庆鼎湖山,清远县艮盏林场,病害有继续扩展蔓延之势。马尾松梢枯病的主要症状有梢枯、嫩梢弯曲、溃疡、流脂、叶枯,甚至全株死亡。病原菌的特征是分生孢子双胞,褐色,大小为28.5~39.9×14—24微米(图1、2)。松色二孢菌能侵染马尾松、湿地松、加勒比松和火炬松。病原菌在受病的针叶、枝  相似文献   

10.
火炬松、湿地松梢枯病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1年以来,在湖北部分地区相继发生了火炬松、湿地松梢枯病。主要分布在太子山林场管理局、京山、咸宁、崇阳、鄂州、阳新、红安、襄樊等县市。病害发生而积占各地火炬松和湿地松面积的20-50%,发病株率28. 6-100%,病梢率7. 7-96. 0%。轻病林分林木生长势下降,重病林分林木成片死亡或濒于死亡。乃我省发展国外松生产的主要障碍。病害症状表现主要有梢枯、溃疡、枯针等三种类型。梢枯为其典型症状。经多次采集病梢,反复镜检、分离培养和接种试验,证实在我省导致火炬松和湿地松梢枯病的病原菌与有关文献报道的 DiplodiaPinea(Desm.)Kickx 类似。病原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在病梢和病针上越冬。次年4月中、下旬分生孢子大量散发,借风雨传播进行初次侵染。病害发生与降雨量成正比关系,在林木生长抽梢期的4-9月,降雨多的年份病害发生较重,在降雨少的年份,病害发生较轻。在石灰岩、流纹岩、片麻岩发育成的土壤上生长的林分发病较第四纪粘土上的林分重。火炬松发病普遍较湿地松重。  相似文献   

11.
松树枯梢病潜伏侵染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艳  叶建仁 《林业科学》2003,39(4):67-72
研究表明在火炬松、湿地松、短叶松和马尾松健康梢上整年都能分离到松枯梢病菌,其中在火炬松上的得菌率为15%—37.7%,且大多数月份高于20%;湿地松上的得菌率稍低于火炬松,为7.5%~29.1%;短叶松梢上的得菌率是13.8%—57.1%,月份之间的差异较大;马尾松得菌率最低,为9.7%—22.4%,多数分离得菌率低于20%。健康梢的不同部位得菌率有一定差异,枝和新梢较高,芽稍低,叶最低。在1年中,健康梢上得菌率有3个高峰期,即4—5月、7—8月和10—11月,是潜伏侵染的的主要时期。将健康芽和梢进行诱发培养,lOd后组织块上及周围产生松枯梢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得菌情况与常规分离相似。在当年孢子散发之前,对健康梢套袋隔离试验,发现套袋梢仍会发病,说明在发病的春梢中,有一部分是由于潜伏侵染的松枯梢病菌造成的。从而证明松枯梢病菌在火炬松、湿地松、短叶松和马尾松上普遍存在潜伏侵染。  相似文献   

12.
火炬松枯梢病Sphaeropsis sapinea是为害火炬松Pinus taeda的毁灭性病害。该文通过剪枯梢、施肥和喷药相结合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以前枯梢为主,结合施肥或喷50%多菌灵的防治措施效果较好,防治率88.6%。  相似文献   

13.
硼砂防治火炬松干枯型枯梢病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硼砂,钼酸铵等微肥防治火炬松干枯型枯梢病,效果好,成本低,便于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松树枯梢病菌的致病性存在着广泛的变异,其变异方面主要表现在侵入途径及致病力上,但关于侵入途径的问题,各国学者的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分歧。综合分析表明,松枯梢病菌可能从气孔、伤口和无伤嫩叶、嫩梢上侵入。松枯梢病菌致病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不同菌株对同一寄主的致病力不同,同一菌株对不同寄主的致病力不同。致病力的差异与病菌的形态学特征、基因型等有一定的相关性。我国松枯梢病菌的致病性发生了多大的变异,与国外类群的  相似文献   

15.
调查表明:在永泰县世行项目造林地上幼林病虫害发生面积达203hm2;害虫有蕉艺夜蛾、微红梢斑螟等9种,病害有松枯梢病、赤枯病等5种,以微红梢斑螟和松枯梢病为害较严重;集中成片、速生快长的单纯针叶林是造林地幼林病虫害发生严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运用数学中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火炬松干枯型枯梢病针叶中所测定的全量元素进行了主分量分析,表明就树木营养状态影响枯梢病因可分为微量及大量元素两类;并用多元回归分析对元素和发病率之间的关系,得到坦个相关模型,复相关系数达0.8144。  相似文献   

17.
<正> 国外松(湿地松、火炬松)自40年代引入我省以来,至今已发展到100多万亩,70年代末逐渐发生枯梢病危害,并日趋严重,到80年代有的地方开始成片枯死,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有30—40万亩发病,2000余亩已枯死,极大影响群众发展国外松的积极性,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为解决这一问题,1988年省科委向我所下达了“国外松枯梢病流行规律与防治对策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8.
我国南方松树枯梢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南京林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叶建仁教授主持的“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林业项目我国南方松树枯梢病 (Sphaeropsissapinea (Fr.)Dyko&Sutton)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已于 2 0 0 0年 10月通过成果鉴定 ,并被列为“十五”推广项目。本研究成果对于指导我国南方国外松的进一步发展与栽植 ,防治松树枯梢病的发生与流行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广应用前景。1 主要研究成果该项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1)在病害侵染规律方面 ,确定了松树枯梢病菌普遍存在着潜伏侵染现象 ,病菌在有病松林的植株体内 ,潜伏带菌率2 0 %~ 90 %之间…  相似文献   

19.
<正> 松色二孢菌[Diplodia pinea(Desm.)Kickx]为害松树,主要是引致嫩梢枯死,一般称为松树梢枯病。据新西兰周启昆报道,此菌在辐射松(Pinus radiata)上除了引致梢枯外,还会引起树冠枯萎和树节溃疡等症状。据以往观察研究,在我国马尾松(P.massoniana)、湿地松(P.elliottii)、火炬松(P.taeda)和加勒比松(P.caribaea)上除会引致马尾松幼树枝枯和整株枯死外,其它几种也主要是产生梢  相似文献   

20.
国外松枯梢病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证实湖南地区湿地松和火炬松枯梢病发生规律一致,均以4月开始出现病梢(芽),且逐渐增加,7月以后不再出现新的病梢(芽)。发病高峰期在5—6月。套袋试验证明病原菌的侵染关键时期为3—5月。病害发生除与温湿度有密切关系外,还与当年新梢木质化程度有关。可在病原菌侵染的关键时期进行喷药防治。林间防治以防治松梢小卷蛾危害,减少病原菌滋生场所,加强抚育管理,提高树木抗病性,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