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农业科技网络书屋是广大农技推广人员的好帮手,为农技人员提供了全天候24h的学习互动平台。农业科技网络书屋通过网络平台将传统农业和现代科技有机结合,很好地解决了基层农技推广中由于面广而难以到位的问题。1网络书屋的建设情况2015年乌兰浩特市开始创建农业科技网络书屋,截止2017年共创建网络书屋901个,其中:县级单位用户13个,农技员用户78个,专家用户9个,大户、家庭农场用户801个。  相似文献   

2.
<正>农业科技网络书屋是帮助指导农技人员选择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其技术水平及业务能力;为农民提供实时农业信息及实用技术,指导其如何选择并正确使用适应本地的信息技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进行科学种植养殖的学习交流知识平台。自开通农业科技网络书屋以来,河北平乡县高度重视,专门印发了关于《开展农业科技网络书屋登录学习和积极参加学习竞赛》的通知,组织全体农技人员就如何进入系统、如何下载、如何解决问题等进  相似文献   

3.
<正>1农业科技网络书屋特点1.1内容全面农业科技网络书屋精选农、林、牧、渔科技类、经营管理类期刊、杂志、图书、工具书、音像资料。1.2实用性强农业科技网络书屋有各类农业科技类知识,能满足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的自主学习和培训。1.3来源合法农业科技网络书屋所有内容都有正规来源,都和提供单位签订版权使用协议,内容选择由专家把关,不是互联网上随意提供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农业科技书屋平台的创建与使用,使我们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欢欣鼓舞,借助农业科技书屋之力,大展农技推广服务之宏图。让我们学到不少新知识,增长了才干,鼓起我们农技推广服务之正气。让我们发自肺腑,感慨万千。从而使“认真听,仔细看,农技推广服务面对面”的活动得以蓬勃开展。  相似文献   

5.
农业科技网络书屋是在农业部科教司指导下,由中国农科院信息所、中国知网联合研发的,基于中国知网强大的CNKI系列数据库资源和个性化知识服务系统建设的,为现代农技推广提供个性化定制推送服务的网络平台。农业科技网络书屋提供学习、专家在线交流、能力提升答题、《基层农技推广》在线投稿、娱乐等功能。截止到2016年2月底,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已建成9 532个单位书屋,46万个人书屋,使用次数达到1.6亿次。  相似文献   

6.
为了表述自己使用农业科技网络书屋的心得和感谢书屋老师的良苦用心,进一步增强读者使用网络书屋的兴趣,笔者从使用版块、使用效果、现实意义、不足之处4个方面细致阐述了农业科技网络书屋的使用心得。  相似文献   

7.
从骑着自行车走村串户传技术,到坐在电脑前就能为农户远程做指导;从跑到省城参加各类集中培训,到自己在家里就能学到最新的农业知识。你也许想象不到,随着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如今,我们基层农技推广员的工作状态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不仅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成果,也与全国农业技术网络书屋建设息息相关。   2009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中国知网联合研发的为现代农技推广提供个性化定制推送服务的网络平台——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在全国首批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800个示范县启动试点建设。伴随着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的全覆盖,网络书屋也在全国遍地开花。      据统计,截至2013年7月,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已经在全国28个省1406个县实施优惠配备个性化书屋11万个,农业科技网络书屋总下载量达487.79万次,总使用量达7371.02万次。这些书屋不仅成为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的好平台、学习的好场所,完善了农技推广手段,更有效提升了农技推广服务效果。  相似文献   

8.
<正>江西省新干县在2013年初启动了农业网络书屋建设工作。目前已建成农业科技网络书屋226个,其中单位书屋24个,个人书屋202个,实现了全县农业系统的全覆盖。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在全县的建设和广泛使用,可以归纳为"三个得益于"。一是得益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顺利完成。全县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率先在全省完成,财政保障措施到位,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技人员的  相似文献   

9.
这几年国家在农业上投入的项目资金越来越多,很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迅速,这就要求我们基层农技人员的业务素质跟上现阶段农业项目工作需要。而贵定县基层农技人员特别是乡镇农技人员很少有系统的业务学习、培训时间和机会。基层农技人员的业务素质已无法满足现阶段各级党委、政府和农民群众的技术需求,让农技人员感到工作很被动。农业科技网络书屋的开通, 为农技人员建立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书屋里的农业学术期刊,技术明白纸,新技术、新品种的种植技术资料,技术视频都很全面,满足了农技人员的学习需求,有效提高了农技人员业务素质, 使贵定县农技人员能较好地为农民群众开展农业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海城市市、镇两级农业技术人员通过在知网平台注册网络书屋账号,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查找学习农业实用技术知识来指导生产,收到了良好的实效。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新的技术、新的推广手段,同时也极大地更新了农业指导员的知识。网络书屋已成为广大农技人员学习的阵地、丰富自身素质的加油站。  相似文献   

11.
<正>2010年以来,在农业部科教司指导下,中国农科院信息所、中国知网联合推出了农业科技网络书屋。截至目前,全国23个省68个地市已建立农业科技网络书屋、"三农"网络书屋,共计2万个单位书屋、8万个个人书屋。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得到各级领导和书屋管理人员的大力支持。其中,县级书屋管理员对于加强本县网络书屋推广应用、维护  相似文献   

12.
<正>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农委从2013年起就与中国知网合作,为农技人员开通了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全区120名农技推广人员积极参加农业网路书屋学习应用竞赛,通过登录书屋、浏览视频、下载相关文章、参与知识竞赛等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2014年全区共获得书屋使用操作积分9.4万分,累计登陆使用书屋2.2万次,浏览0.9万次,下载文章1.8万篇,连续5个月获得"全省单位书屋金牌用户"称号。开通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后,农技人员能够通过  相似文献   

13.
荥阳市的农业网络科技书屋使用是从2013年元月中旬开始的,领导重视,精心组织,骨干带头,在农委掀起登录农业科技网络书屋高潮,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一年来获得6次单位金牌书屋用户,50人次获得个人金牌书屋用户,明显提高了农技指导员的业务素质。现在大多数农技指导员遇到问题,都是主动利用自己的账号查找解决办法,取得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大城县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为了鼓励基层农技人员学习新知识、运用新技术,提升自身科技文化素养,更好地为农业生产和科技示范户服务,县农业局与中国知网合作,建设和使用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前期由于重视不足,书屋的使用量小,没有发挥书屋应有的作用,今年加强了整改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5.
<正>1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建设排行截至2014年3月底,全国共建设网络书屋180 332个,其中单位书屋5 900个,个人书屋174 432个,具体使用情况详见表1。2农业科技网络书屋使用排行据统计,2014年3月份单月全国网络书屋用户共使用书屋860 446次,下载文章137 180篇;平均每区县使用660.84次,下载文章99.30篇。  相似文献   

16.
<正>自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开通以来,笔者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和掌握前沿农业技术、管理技术,借助农业科技网络书屋进行个性化充电。一方面农业科技网络书屋涵盖了大量与实际生产密切联系的农业信息资源,包括产前、产中、产后、流通等多个环节的内容,如新品种推广试验、粮食与蔬菜高产创建关键技术、水肥管理、病虫害识别与防治等。另一方面,农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在上杭县农技推广队伍中得到普及应用,书屋的使用量和下载量得到明显提升。农业科技网络书屋的广泛使用不仅提高了农技干部的业务素质,也在全县范围内涌现出了一大批"肯学、会用"的典型用户,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对上杭农业生产发挥的作用已经初步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8.
<正>1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建设排行截至6月底,全国共建设网络书屋206 670个,其中种植版书屋190 851个,其他类书屋15 819个,具体使用情况详见表1。2农业科技网络书屋使用排行据统计,2014年6月,全国共使用网络书屋988 600次,其中种植版书屋783266次,其他版本书屋205 334次。按照使用总次数排行,排名前10名的省份使用  相似文献   

19.
<正>1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建设排行截至2014年9月底,全国共建设网络书屋240 222个,其中种植版书屋224 335个,其他版(畜牧、水产、农机等)书屋15 887个,具体建设情况详见表1。2农业科技网络书屋使用排行据统计,2014年9月,全国共使用网络书屋5 675 312次,其中种植版书屋1 433 397次,其他版(畜牧、水产、农机等)书屋4 241 915次。按照使用总次数排行,排名前10的省份使用情况详见表2。表2农业科技网络书屋使用前十名省份(2014年9月)  相似文献   

20.
通过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的启动实施,提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公共服务能力,增强农技人员推广农业技术的信心,鼓励大家充分利用好农业科技网络书屋这一平台,不断进行"充电",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从而提升自己的业务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