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在湖北省范围内人工养殖的克氏原螯虾暴发了严重的疾病,其中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已成为危害克氏原螯虾健康养殖的重要病原。2016年5月湖北省潜江市养殖区暴发了一种传染性疾病,为探究此次疾病病因和流行规律,将染病虾进行临床症状观察、对病料进行PCR检测、系统发育树分析、人工感染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发病克氏原螯虾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摄食减少,活力下降,反应迟钝;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克氏原螯虾的肝胰腺、肠、肌肉、鳃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变性和坏死以及炎性细胞浸润等典型病理学变化,与WSSV感染克氏原螯虾出现的病变相似;PCR检测患病克氏原螯虾样品,结果显示WSSV呈阳性,阳性检出率为55.56%(15/27),未检测到斑节对虾杆状病毒(MBV)和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检测产物测序并进行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序列与WSSV的EG3株(KR083866.1)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100%。将病虾的肝胰腺、肠和肌肉组织投喂健康克氏原螯虾,投喂组均表现为急性死亡(累积死亡率为100%),并出现与自然发病虾相同的症状。WSSV的巢式PCR检测结果显示,人工感染病虾为WSSV阳性。根据以上显示,本次养殖克氏原螯虾大规模死亡的病原是WSSV。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在湖北省范围内人工养殖的克氏原螯虾暴发了严重的疾病,其中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已成为危害克氏原螯虾健康养殖的重要病原。2016年5月湖北省潜江市养殖区暴发了一种传染性疾病,为探究此次疾病病因和流行规律,将染病虾进行临床症状观察、对病料进行PCR检测、系统发育树分析、人工感染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发病克氏原螯虾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摄食减少,活力下降,反应迟钝;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克氏原螯虾的肝胰腺、肠、肌肉、鳃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变性和坏死以及炎性细胞浸润等典型病理学变化,与WSSV感染克氏原螯虾出现的病变相似;PCR检测患病克氏原螯虾样品,结果显示WSSV呈阳性,阳性检出率为55.56%(15/27),未检测到斑节对虾杆状病毒(MBV)和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检测产物测序并进行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序列与WSSV的EG3株(KR083866.1)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100%。将病虾的肝胰腺、肠和肌肉组织投喂健康克氏原螯虾,投喂组均表现为急性死亡(累积死亡率为100%),并出现与自然发病虾相同的症状。WSSV的巢式PCR检测结果显示,人工感染病虾为WSSV阳性。根据以上显示,本次养殖克氏原螯虾大规模死亡的病原是WSSV。  相似文献   

3.
对虾(Penaeus orientalis Kishinouye)尾痉挛病,俗称“弓腰病”,多发生于8月份,在山东各虾场历年都有发病,使虾产量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如果条件适宜,在6月份也可发病。本文作了病原学、病理学及超微结构的研究和观察,初步认为以弧菌为主和可疑病毒(Parvoviridae)混合感染发病。通过研究分析主要有三个原因引起发病:烈日曝晒水温很高使虾肌肉变性;盐度过高突然改变渗透压使虾组织损伤;过度密养造成虾生存水环境的恶化。由于肌肉坏死,虾体变成良好的细菌培养基。8月份池塘孤菌数量很高,极易引起孤菌病流行。  相似文献   

4.
徐晓津  王军 《内陆水产》2002,27(5):32-33
我国对虾养殖主要有6类寄生虫病。1 微孢子虫病1.1 症状与病理变化微孢子虫主要感染横纹肌,病虾腹部肌肉向外隆起,变白,成棉花状。此病也叫乳白虾或棉花虾。对虾八孢虫主要感染卵巢,使卵巢肿胀、变白色、混浊不透明。在鳃和皮下组织中出现许多白色瘤状肿  相似文献   

5.
罗氏沼虾成虾的疾病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在罗氏沼虾成虾养殖过程中,经常发生的褐斑病、自发性肌肉坏死病、黑瘤病、血细胞肠炎病、肝胰脏饱和脂肪贮存病、白虾病的发病情况及病症、病因和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6.
1.对虾病害有哪些类型? 从不同的病原体来划分,由细菌、真菌、病毒引起的为传染性虾病,如弧菌感染引起的“红腿病”、“白斑病”,霉菌或细菌感染引起的黑壳或黑斑病、黑鳃病等;由寄生虫或附生生物引起的为侵袭性虾病,如微孢子虫寄生在肌肉中引起的“棉花虾”病,聚缩虫或蓝绿藻类附生在体表引起的“绿毛虾”病等;此外,还有一些因环境条件如高温、缺氧引起的疾病,如肌肉白浊病、弯体病等。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由于罗氏沼虾养殖密度不断提高、养殖水体污染日益严重及品种种质退化,罗氏沼虾在育苗和养殖过程中疾病也日益流行。20世纪90年代后期,罗氏沼虾肌肉坏死病相继在我国南方各省暴发,并于2001年大面积流行,导致罗氏沼虾养殖业的重大损失。该病毒的感染对象为虾苗,主要发病时期为虾苗淡化后1~2周,死亡率高达60%以上,严重时可达100%。研究表明,该病病原为罗氏沼虾野田病毒。病毒粒子呈廿面体,无囊膜,直径为23~25纳米,病毒核酸为单链2个片段的RNA。病毒只编码一种衣壳蛋白,是病毒感染与致病力的重要蛋白,也是制备疫苗的重要抗原。由于肌肉白浊病的病原是病毒,抗生  相似文献   

8.
王海勇 《科学养鱼》2007,(10):75-75
2007年部分养殖的罗氏沼虾暴发"滴星病"。病虾的症状是虾体节断裂,软壳,腹部肌肉发白坏死,鳃丝水肿略发黄色,死虾鳃丝附有绿藻,其它没有死的虾未发现异常症状。整个池塘中的虾粗略看来吃料未减少,也未减慢。由于"滴星",造成产量下降、饵料系数偏高,增加了养殖成本,经济损失较大。笔者经过养殖技术服务的实践,对"滴星"的处理有一定体会,在此提出,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陈杰 《河南水产》1998,(2):35-35
1989年以来,在泰国集约化养虾地SamutSakhorn地区已报导过黑虎虾的红斑病。病虾壳上有一深红色的斑块,肌肉不透明,食欲减退。在一些受感染的群体中,也观察到了一些白点或白斑。出现红斑后几天就开始死亡,但在当时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通常在养殖周期的后期可观察到病虾(养殖90天后)。池塘底质和水质的变坏可能是出现疾病的始因,因而虾在恶劣环境的影响下易被病菌感染。细菌的分离与鉴定表明,大多数样品其肝胰脏存有大量弧菌。通过  相似文献   

10.
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的病原和组织病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患肌肉白浊病的罗氏沼虾进行细菌分离、寄生虫检查、组织病理观察以及虾池的水质分析和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排除了细菌、寄生虫以及水质环境因素造成该病的可能性,并发现病症多发生在体长0 8~3cm的幼虾中,而体长3cm以上的虾病症明显减轻。病虾的显微和亚显微组织病理观察发现,病虾腹部白浊的肌肉组织肌纤维肌浆内存在嗜碱性包涵体,肝胰腺、血细胞、心脏和鳃组织细胞胞浆内也有嗜碱性包涵体出现,包涵体内有大量以晶格状排列、无囊膜的二十面体球状病毒颗粒,直径为(23.6±3.8)nm(n=40)。在包涵体外的胞浆内,尤其在白浊肌肉组织肌纤维肌浆内也分布有大量病毒。心脏和鳃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变性,肌肉组织、肝胰腺、血细胞除变性外还出现坏死;肌肉组织病变尤为严重,肌肉白浊症状是肌肉组织变性、坏死的结果。将病虾白浊肌肉组织以口服方式感染健康虾,健康虾出现与自然发病虾一样的症状,发病率和死亡率亦与自然感染病虾相近,表明上述二十面体球状病毒是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的病原。  相似文献   

11.
朱春华 《水产养殖》2005,26(4):19-22
在水温30的条件下,用8个盐度梯度(4、7、10、13、16、19、22、25)的育苗用水进行罗氏沼虾人工育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7 ̄13的盐度范围内,罗氏沼虾幼体生长发育正常,变态时间均值为181d,而过高或过低盐度明显延长变态时间,且存活率很低;用淡水孵化罗氏沼虾幼体,每天增加盐度2 ̄10,幼体的生长发育和变态与育苗盐度始终保持在10的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罗氏沼虾在盐度为10的水体中孵化并发育到第期后,每天降低盐度2直到变态,幼体变态时间平均缩短2 ̄3d,且变态同步性较高。研究表明,罗氏沼虾幼体对盐度变化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因此在低盐度条件下进行罗氏沼虾生产性育苗是可行的,本研究可明显节约罗氏沼虾育苗过程中的海水用量,降低育苗成本,为内陆地区大面积推广罗氏沼虾养殖提供了一定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滨州地区养殖对虾与海水鱼苗流行病学现状,掌握潜在风险,为水产养殖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2022年,开展滨州市(无棣县、沾化区、博兴县)养殖对虾和海水鱼苗种主要病害监测,对虾苗种检测白斑综合征(WSD)、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病(IHHN)、虾肝肠胞虫病(EHP)、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对虾虹彩病毒病(DIV-1)、桃拉综合征(TS)、传染性肌肉坏死病(IMN);海水鱼苗种检测病毒性神经坏死病(VNN)等。本次监测了65份南美白对虾样品,分别都检测8种对虾病原,共检出5份病原阳性样品,并存在有2种甚至3种病原共感染情况。建议在对虾苗种引进、繁育、养殖过程中应进行全面的多病原监测,从源头上把好苗种质量关,保障对虾健康,促进对虾养殖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 中国对虾虽为广盐性甲壳动物,但其对不同盐度的适应通常是通过渐变过程来实现的。高盐度培育的幼虾,移入低盐度海水养殖,要行淡化过渡,这是低盐度养殖中国对虾成功所在。反之,低盐度海水培育出的幼虾,能否直接进入高盐度海水养殖未见报告,笔者配合长江口渔场中国对虾增殖研究课题进行了试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对苗种的危害要大于成虾,而且治疗难度较大,因此首先应从预防着手。一、具体措施与方法1.亲虾选择:最可靠的方法是选择自繁的无病虾苗进行养殖,并在年底回收用作亲虾。其次是选购疫区外的成虾用作亲虾,以确保生产出健康的虾苗。如果亲虾的体色偏淡,甲壳内的肌肉呈混浊状,尾扇具明显的白色条纹,则表明亲虾已被感染,在该群体中那怕只有少数个体具有上述症状,那么这批亲虾必须予以淘汰,如果心存侥幸,认为剔除病虾或进行消毒处理即可治愈,那么所育成的虾苗将很难保证不发生肌肉白浊病。2.消毒、预防措施:亲…  相似文献   

15.
罗氏沼虾肌肉白浊病又称为白体病、白尾病,是近年来发生于罗氏沼虾苗种阶段的一种疾病,患病虾体出现肌肉白浊、白斑或白尾症状,可在数天内发生大量死亡,死亡率可高达60%以上,成为当前罗氏沼虾育苗、养殖的主要危害.  相似文献   

16.
虾肝肠胞虫的传播与宿主体质和水环境有一定的关联性。温度、盐度、氨氮含量等环境因子是养殖过程中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过高或过低的温度、盐度对脊尾白虾的特定生长率和非特异性免疫会有较大的影响。本试验以脊尾白虾为对象,设计温度(22、24、26℃)、盐度(20、24、28)和氨氮质量浓度(2、4、6 mg/L)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通过为期10 d的人工感染试验,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不同环境因素下的虾肝肠胞虫载量,探讨温度、盐度、氨氮质量浓度3种环境因子交互作用下对虾肝肠胞虫传播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各试验条件下脊尾白虾体内虾肝肠胞虫载量均显著上升(P<0.05),环境因素对虾肝肠胞虫在脊尾白虾体内传播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温度、氨氮质量浓度、盐度。最适传播条件为温度24℃、氨氮质量浓度2 mg/L和盐度28,不适条件为温度26℃、氨氮4 mg/L和盐度20。笔者探明了虾肝肠胞虫传播环境条件,试验结果可为海水养殖中虾肝肠胞虫病害的防控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在对虾养殖过程中,天气变化时虾很容易出现问题,特别是连续阴雨后最易发生虾病。夏季是南美白对虾养殖最重要的时期,夏季养殖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全年养殖生产,甚至关系养殖的成败。一、阴雨天气引起虾应激的原因1.盐度变化暴雨、雷阵雨以及长时间连续降雨,由于所降的纯淡水较轻,停留在水体的上表层,使水体的表层盐度瞬间大幅度下降。盐度变化易引起对虾的应激,  相似文献   

18.
正杭州市萧山围垦有集中连片的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8万余亩。近年来,随着南美白对虾养殖规模的扩大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生产过程中也陆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白斑综合征、传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坏死病等病毒性疾病和"偷死症"(因水底质恶化导致虾沉底死亡)、红腿病等病害频发。加上种苗质量退化、气候变化异常、养殖模式和养殖品种单一造成对虾抗病能力下降,水环境微生态失控,以致养殖风险不断增大,养殖产量与效益颇不稳定,从而影响了虾  相似文献   

19.
中国对虾(Penaeus oriedtalis ki-sh inouye)是一种广盐性海水虾类。近年来,沿海地区已普遍进行养殖。本文旨在通过小型试验来探索中国对虾的仔虾、幼虾对低盐度的极限忽受值,为在低盐度水中对中国对虾的仔虾、幼虾对低盐度的极限忽受值,为在低盐度水中对中一、材料和方法1、仔虾试验在塑料大棚内进行,放养仔虾的水盆直径  相似文献   

20.
钱续  赵志明 《水利渔业》2005,25(4):96-97
根据多年生产经验,总结了虹鳟养殖过程中传染性胰脏坏死症、稚鱼细菌性鳃病、亲鱼产后死亡、肝损伤、营养性肝病和肌病等病害的发病原因、症状和采取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