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3年10月青岛胶州市对虾养殖场养殖的凡纳滨对虾出现大规模死亡,死亡率在90%以上,典型症状为肝胰腺发红、通过镜检排除寄生虫和细菌感染后,利用免疫荧光抗体技术(IFAT)和PCR方法从病虾鳃中检出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同时利用RT—PCR方法住同一批病虾鳃中检出桃拉综合征病毒(TSV)。结合发病症状,可以认定两种病毒的混合感染造成了凡纳滨对虾的大规模死亡。  相似文献   

2.
三种对虾病毒在浙江省凡纳滨对虾中的流行性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桃拉综合症病毒及传染性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病病毒是目前威胁对虾养殖业较为严重的3种病毒.分别从浙江省6个凡纳滨对虾的主养殖区随机采样对虾699尾,通过PCR检测对虾的病毒携带情况.检测结果显示,6个养殖地区传染性皮下造血组织坏死病病毒检测结果均呈阳性,总阳性率达100%;萧山、舟山、象山养殖场的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检测结果有阳性,总阳性率为5.58%;6个养殖场均未检测出桃拉综合症病毒.表明浙江省凡纳滨对虾养殖区域的桃拉综合症病毒得到了有效控制,传染性皮下造血组织坏死病病毒和对虾白班综合症病毒有较高的感染率,而且存在混合感染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凡纳对虾SPF种苗工程与集约化防病养殖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健康种苗的供给和虾病的预防。池塘培育凡纳对虾全人工繁育和连续传代技术的发展增加了我国人工养殖对虾种苗的可持续供给,减少对我国斑节对虾、中国对虾和日本对虾等土对虾种类野生亲虾的捕捞。目前,我国每年生产30万吨以上的凡纳对虾,约占全国总产量的80%。但是,病害仍是我国对虾养殖业的主要威胁,尤其是病毒病原引起疾病的大规模暴发流行。我国凡纳对虾养殖业中最重要的病毒性病原是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桃拉病毒(TSV)和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本报道了我国凡纳对虾SPF种苗工程和集约化防病养殖模式的最新进展。SPF种苗工程技术可以使繁育系统排除WSSV、TSV和IHHNV等严重病毒病原的侵害,提高凡纳对虾亲本和种苗的质量。改进的集约化防病养虾系统则是一种生物安全性更高防病更有效果和环境更友好的集约化养殖系统。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掌握上海地区养殖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病原的流行趋势及特点,定期对上海主养区的凡纳滨对虾开展了8种流行病病原监测及分析工作。51份样品的分子检测和细菌分离鉴定结果显示,有4种病原检测出阳性,其中虹彩病毒1(DIV1)阳性检出率为29.41%,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为3.92%,致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副溶血弧菌(VpAHPND)为1.96%,副溶血弧菌(Vp)为19.61%;而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桃拉综合征病毒(TSV)、偷死野田村病毒(CMNV)、虾肝肠胞虫(EHP)等4种病原未检出。408项病原检测结果中,4种病原的阳性总样本数量为28份,总体阳性率为6.86%。结果表明,上海地区养殖凡纳滨对虾的病原携带率处于较低水平,DIV1、副溶血弧菌(Vp)是携带的主要病原。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病原流行特点,从苗种选购、养殖过程管理、药物选用等方面进行综合防控,减少病害发生。  相似文献   

5.
对虾养殖业的发展,随之而来虾病的发生也越来越频繁,发病区域不断扩大,危害性越来越严重。我国台湾省1987年因为虾病流行,造成对虾产量急剧下降。我国大陆沿海各地养虾地区,于1990-1993年也先后发生暴发性流行病,虾病种类及危害性也逐年增加,使养虾业遭受重大挫折。 虾病是全球性养虾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制约因素,成为养虾成败的关键。1992年以来,中、南美洲的凡纳对虾曾多次发生对东、西两半球危害性最大的桃拉病毒综合症(Taura syndrome viruses, TSV)和白斑病毒综合症(WSSV),死亡率80%~100%:1997-1998年,台湾省又掀起凡纳对虾养殖…  相似文献   

6.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平板电泳法,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成体的复眼、肝脏、心脏、鳃和肌肉等5种组织中的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酯酶(EST)和过氧化物酶(POD)4种同工酶进行研究,并将健康虾与感染桃拉综合症病毒(TSV)病虾的同工酶酶谱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这4种同工酶在凡纳滨对虾体内的不同组织均有分布,但在酶活性和条带数量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组织特异性,其中4种同工酶均在肝脏组织中表达最强,ACP和POD在肌肉中、EST在复眼中表达最弱,AKP在复眼中不表达。感染TSV后,病虾的ACP和AKP均出现酶带数量减少和酶活性降低,如病虾的ACP酶谱在肝脏、心脏和鳃中缺失的酶带数分别为2、1和1条,酶活性也呈现下降;AKP酶谱在肝脏、心脏和肌肉中缺失的酶带数分别为3、4和3条,且酶活性均明显降低;而病虾的EST和POD表达的酶带数和酶活性却均有明显增加,尤其是在肝脏和心脏中,EST分别新增3条和5条酶带,POD各新增1条酶带。总之这4种同工酶的表型在健康虾和病虾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在肝脏中的变化最为明显,说明肝脏中这4种同工酶的特异性变化可以作为研究凡纳滨对虾桃拉综合症的生理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体长为4~7em的凡纳滨对虾对体长为2~17mm的藻钩虾的捕食能力,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捕食藻钩虾的能力随着对虾体长的增长而增加。体长4cm的凡纳滨对虾不能捕食13—17mm的藻钩虾,而主要捕食2~7mm的藻钩虾,其在凡纳滨对虾日摄食量(干重)中所占比例达80%以上。5~7cm的凡纳滨对虾可捕食2~17mm的藻钩虾。随凡纳滨对虾体长增加,捕食大规格藻钩虾的比例也增加。  相似文献   

8.
10株副溶血弧菌多位点序列分型新序列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浙江某规模化养殖场大面积爆发凡纳滨对虾红体病。病虾未检出白斑病毒与桃拉病毒,在肝胰脏分离得到10株副溶血弧菌,对其进行基于dnaE-gyrB-recA-dtdS-pntA-pyrC-tnaA的多位点序列分型。这些菌株均为新序列型(ST)菌株,其中1株为ST413,7株为ST414,2株为ST415;ST413包含新等位基因型recA-166与tnaA-121,ST414则含有新等位基因型gyrB-219。新等位基因型与新序列型已被多位点序列分型数据库确认并收录。新序列型与已知序列型均只含有3个以下相同的等位基因。结果提示,与此次凡纳滨对虾红体病相关的副溶血弧菌分离株可能经历了较高水平的分子变异,呈现出显著的分子多样性,并非来自单一克隆。本研究代表由副溶血弧菌新序列型引起凡纳滨对虾红体病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9.
冯东岳  钱冬 《南方水产》2011,7(1):78-83
文章概述了中国2005~2009年凡纳滨对虾(Penaeus vonnamei)白斑综合征(WSD)和桃拉综合征(TS)的发病特点及流行情况,分析了2种病毒病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分析表明,凡纳滨对虾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和桃粒综合征病毒(TSV)后,TS的发病率为9.22%~12.39%,死亡率12.74%-24.74%;WSD的发病率为4.50%~9.12%,死亡率10.62%~18.95%。TSD的发病率高于WSD,死亡率除2007年外也高于WSD。  相似文献   

10.
凡纳滨对虾肝肠胞虫病的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目前全球范围内凡纳滨对虾的繁殖量和养殖范围非常惊人,属于产量最高的经济虾之一。我国主要在天津、广东、浙江、福建等地比较多,而以天津最为出名。凡纳滨对虾的虾肉非常鲜美,营养丰富,壳薄,肉肥,是餐桌上的佳品,所以极大刺激了凡纳滨对虾的集约化养殖,但在养殖的过程中疾病是影响经济效益的罪魁祸首,所以在凡纳滨对虾的繁殖生长过程中如何预防各种疾病尤为重要。目前在养殖过程中凡纳滨对虾面临多种病的威胁,如黄头病、白斑综合征、滞  相似文献   

11.
桃拉综合征     
桃拉综合征俗称红尾病,是由桃拉综合征病毒引起的对虾的一种严重传染性疾病,急性期以虾体变红(虾红素增多)、软壳,过渡期以角质上皮不规则黑化为特征。我国将其列为二类疫病,OIE将其列为必须通报疾病。  相似文献   

12.
测定和分析了海水和淡水养殖的凡纳滨对虾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和脂肪酸组成。试验结果表明,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肌肉中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P0.05),而水分的含量显著低于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P0.05);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量、鲜味氨基酸总量均显著高于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P0.05);海水和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肌肉中均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分别达68.48%和69.80%,但海水虾肌肉中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高于淡水虾(P0.05),而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显著低于淡水虾(P0.01);海水虾肌肉中n-3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亦显著低于淡水虾(P0.05),表明在海水环境中凡纳滨对虾合成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能力较差。综合分析表明,海水养殖凡纳滨对虾肌肉的营养价值和风味稍优于淡水养殖凡纳滨对虾。  相似文献   

13.
<正>本研究针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速度和抗逆性这两个性状进行探讨,通过选取自交传代的凡纳滨对虾群体和与另一个群体的杂交子代的仔虾幼体,然后对比这几个群体的仔虾幼体的耐低盐、低氧能力以及生长速度,旨在设计和培育抗逆快长凡纳滨对虾新品种,增加凡纳滨对虾的生长速度,提高凡纳滨对虾的存活率,从而提高养殖者  相似文献   

14.
《海洋水产研究》2006,27(6):93-101
第1期凡纳滨对虾低盐度养殖池浮游藻类群落研究查广才麦雄伟周昌清何建国(1)盐度对凡纳滨对虾存活、生长和能量收支的影响王兴强曹梅马甡董双林阎斌伦(8)池塘养殖斑节对虾的生长特性黄建华马之明周发林叶乐江世贵李色东(14)乳山对虾养殖场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调查研究闫冬春董  相似文献   

15.
Cr6+、Zn2+、Hg2+对凡纳滨对虾幼虾急性毒性和联合毒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2004年8月在浙江华兴海水种苗有限公司以养殖日龄40 d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虾作为实验动物,开展了Hg2+、Zn2+、Cr6+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的急性毒性和加和等毒性强度联合毒性试验.结果表明,Hg2+对凡纳滨对虾幼虾24、48、72、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0.415、0.357、0.264、0.209 mg/L;Zn2+对凡纳滨对虾幼虾24、48、72、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35.362、22.709、17.041和13.569 mg/L;Cr6+对凡纳滨对虾幼虾24、48、72、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40.892、 27.498、 21.635和13.573 mg/L.凡纳滨对虾幼虾对Cr6+、Zn2+、Hg2+ 96 h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136、0.136和0.0021mg/L.各重金属离子毒性大小依次为Hg2+>Zn2+≈Cr6+.Hg2+-Zn2+、Hg2+-Cr6+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的96 h联合急性毒性表现为协同作用.Zn2+-Cr6+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的96 h联合急性毒性表现为,低毒性强度的Zn2+对Cr6+具拮抗作用,低毒性强度的Cr6+则对Zn2+具加和作用,而当Zn2+与Cr6+毒性强度相当时表现为相互独立作用.并就Hg2+、Zn2+、Cr6+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的急性致毒效应特征,凡纳滨对虾幼虾对Hg2+、Zn2+、Cr6+的安全浓度以及重金属离子间联合毒性效应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6.
凡纳滨对虾的脂肪营养需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肪在凡纳滨对虾的生命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用于能量代谢和生长发育。虾类的脂肪来源一部分来自于体内的三大营养物质转化,另外主要的来源还是来自于饲料的供给。凡纳滨虾饲料中脂肪和脂肪酸的种类以及含量的不同,直接影响凡纳滨对虾的机体的生长和养殖效益。研究发现凡纳滨对虾幼虾饲料C18:3n-3/C18:2n-6比值为0.44,凡纳滨对虾饲料中脂肪添加量在8.5%~9%之间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高温对凡纳滨对虾幼虾遗传变异的影响,自2018年由国外引进的4个凡纳滨对虾种群(EGDB、PRMA、API、SIS)构建的育种群中随机选取40个全同胞家系,每个家系随机取100尾个体,分成2份放入指定的试验桶中,共计4000尾仔虾,采用水浴加热法,对试验桶进行升温并记录其相应的存活时间及温度,用单性状动物模型对其耐高温性状进行遗传参数的评估。结果显示:凡纳滨对虾仔虾各家系的耐热性为782.64~2074.33℃?h,表明凡纳滨对虾仔虾家系间的耐热性存在显著性差异;家系间耐热性值的变异系数为10%~68%;当水温由28℃升至40℃时,各家系的累计存活率为58%~99%;利用单性状动物模型结合系谱信息,获得凡纳滨对虾幼虾耐高温性状的遗传力估计值0.22±0.05,属于中等遗传力。试验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幼虾耐高温性状具有较高的遗传变异水平,遗传改良的潜力较大。本试验结果可为凡纳滨对虾夏季高温养殖和耐高温品系的选育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凡纳滨对虾原产于南太平洋沿岸的暖水水域,分布上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游泳亚目、对虾科、对虾属,是世界上养殖最多、产量最大的三大虾种之一。凡纳滨对虾机体中的脂肪在凡纳滨对虾的生命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用于能量代谢和生长发育。凡纳滨对虾机体中的脂肪酸不仅是构成生物体重要的物质,也是生物生长需要的重要营养元素。一、凡纳滨对虾饲料行业的现状营养饲料是对虾健康养殖的物质基础。随着凡纳滨对虾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对虾饲料  相似文献   

19.
4种化学投入品对凡纳滨对虾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价硫醚沙星、异噻唑啉酮、鱼安定和杀虫双等4种化学投入品对凡纳滨对虾幼虾毒性风险,在水温24~26℃下,使用静水式生物毒性试验法,测定了以上4种化学投入品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的急性毒性,确定了四种化学投入品对凡纳滨对虾的半致死浓度和安全浓度。结果表明,硫醚沙星、异噻唑啉酮、鱼安定、杀虫双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的48 h LC50为0.112、27.838、9.902和56.669 mg/L,对应的安全浓度为0.0003、1.786、1.741和9.210 mg/L。其中,硫醚沙星对凡纳滨对虾毒性较强,具有较大的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20.
为探寻高产高效的养虾模式,应对环境恶化及疾病蔓延对凡纳滨对虾养殖的制约,以凡纳滨对虾新品种"科海1号"SPF优质虾苗为对象,采用循环水养殖系统及其高效水处理技术,进行了为期90d的循环水养虾试验,以探析循环水养虾的可行性及适宜的养虾条件与管控措施。结果显示:在循环水系统,凡纳滨对虾活动正常,生长快速;在放虾苗750~1200尾/m2的高密度情况下,养成产量平均高达8.6016kg/m2(5.734 4kg/m3),平均存活率64.88%,饵料系数1.22。由此表明,循环水系统适合凡纳滨对虾集约化养殖,并能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