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鹿泉市东临省会,西靠太行。境内渔业资源十分丰富,宜渔面积5万余亩。现有水产养殖面积达1 950.6hm2,养殖品种有四大家鱼、罗非鱼、中华鳖、河鲈、白斑狗鱼等24个。7个生产基地被河北省水产局认定为无公害水产品生产产地,草鱼、鲤鱼、河鲈、中华鳖等12个产品被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  相似文献   

2.
<正>为解决鱼类养殖效益下滑、中华鳖温室养殖中商品鳖品质不高、养殖规模难于扩展的问题,2012—2013年,我们进行了"鱼—鳖"混养试验,探讨在北方地区池塘鱼类养殖与中华鳖养殖有机结合的模式,以提高产业效益。现将试验总结如下。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池塘选取基本条件相似的9个(共2.87 hm2)鱼池为试验池塘,配备增氧机、投饵机;将试验池分  相似文献   

3.
<正>为充分利用池塘养殖空间和水体资源、提高养殖效益,2012年6月-2013年8月,笔者在山东省济宁市水产良种繁育场利用两口池塘开展了淡水鱼与中华鳖混养对比试验。通过试验结果表明,以养鱼为主的鱼鳖混养,在保证主养鱼类生长的情况下,产出优质中华鳖,大幅提高了养殖的经济效益,该技术具有  相似文献   

4.
盐城市郊楼王水产垦殖公司,是1984年底在荒滩开发后新成立的养殖单位,现有精养鱼池462亩、鱼种池28.6亩、护塘河沟水面80.5亩、鱼蟹混养柴滩342亩、鱼池埂陆地256亩。三年来,他们坚持以鱼为主,综  相似文献   

5.
高邮市临泽镇现有水产养殖面积3.1万亩,以常规鱼养殖为主,同时有鱼虾、鱼蟹等混套养模式。由于鱼池养殖时间长,池塘老化,积淤过深,造成常规鱼养殖病害多,水质难控制,加之近几年成鱼价格不稳定,使常规养殖方式一直处于经济效益不好、渔民养殖积极性不高的局势。为此我们结合该镇实际情况,根据以往该镇鱼蚌混养的经验,结合其它地区的成功事例,于2003年起在该镇推广鱼蚌混养技术,经过3年的养殖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亩纯效益在原来常规鱼的基础上提高了1000多元,2005年全镇鱼蚌混养面积1000多亩,亩纯效益达2100元,其中临泽镇川东村苏春阳、小葛村金玉喜就是其中的典型,现将主要技术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池塘种稻生态高效种养模式,通过利用生物学共生技术原理,在池塘中进行虾、鱼、鳖混养(轮作)的同时进行芦苇稻种植,有效促进池塘内物质能量循环和利用。我站自2013年底开始,在浙江盛旭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基地试验池塘种稻技术模式,试点核心区面积50亩。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水产混养品种本技术模式在水产养殖方面以南美白对虾为主,同时混养中华鳖、白鲢及青虾。2.芦苇稻稻种为浙江大学选育的水稻新品种,  相似文献   

7.
吴江市金家坝镇水产养殖大户顾四金同志于1996年开始养殖特种水产品,2001年开始试养南美白对虾,通过刻苦钻研养殖技术,探索出一套高产高效的养殖模式和管理经验。2002年养殖面积77.7亩,其中南美白对虾40.7亩,虾蟹混养18亩,黄颡鱼19亩,南美白对虾净效益达到5930元/亩,效益分析详见表1。 总结养殖成功的经验,主要有以  相似文献   

8.
蚌鱼混养是将河蚌育珠和池塘养鱼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生态淡水养殖模式。我们于2000年~2001年在诸暨市王家井水产珍珠养殖场进行了光合细菌(PSB)在池塘蚌鱼混养中的应用试验,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养殖条件 蚌鱼混养池塘为标准长方形土池,池塘9个,共计面积200亩。池塘水深2.0m左  相似文献   

9.
技术交流     
<正>胭脂鱼与对虾混养效益高在湖北、四川等地,胭脂鱼以精养为主,而在广东则以混养为主,主要混养四大家鱼或南美白对虾。据广州市一帆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梁洪海介绍,胭脂鱼与对虾混养有三个好处:胭脂鱼对水体溶氧要求较高,而虾塘一般都开增氧机,四大家鱼的鱼塘增氧机开动较少,因此比起四大家  相似文献   

10.
<正>黄尾密鲴、花鲈是钱塘江土生土长、肉味鲜美、受消费者欢迎的中高档食用鱼,其天然渔业资源因多种原因出现衰退现象。中华鳖是萧山区渔业支柱产业,是三大主导水产养殖品种之一,2013年全区池塘专养与混养面积达到2万余亩,但传统的养殖模式下中华鳖品质较差、量高价低,中华鳖养殖从传统养殖模式向"生态养殖"模式、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是非常必要的。将鱼鳖进行网围生态混养,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做出的尝试,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瓦氏黄颡鱼相比普通黄颡鱼具有生长速度更快、个体更大、市场售价更高,环境适应性更强的特性。在两口面积共计42×667m2的仿野生养殖中华鳖池塘进行了以瓦氏黄颡鱼为主养对象的鱼鳖混养综合养殖试验,历时近3年的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瓦氏黄颡鱼产量为590.4kg/667m2、中华鳖产量为246.8kg/667m2,饲料系数为1.7,年均产值832825元,每667m2利润9030元,投入产出比为1:1.83。  相似文献   

12.
池塘大面积鳜蚌混养高产高效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鱼蚌混养是将河蚌育珠和池塘养鱼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生态渔业形式。这种养殖方式具有立体利用水体养殖空间、合理利用饵料、大幅度提高水体养殖效益等优点。目前 ,鱼蚌混养在我国一些地区得到了推广应用 ,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浙江省诸暨市王家井养殖场利用 2 0 0亩池塘开展了鱼蚌混养试验 ,取得了产值 3 4 2万元、净利润 81万元的好成绩 ,现将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一、养殖条件鱼蚌混养池塘为标准的长方形土池 ,共有 9口 ,每口 2 2 .2亩 ,合计面积 2 0 0亩。池塘水深 2 .0 m左右。每口池设增氧机一…  相似文献   

13.
正新沂市是徐州水产养殖大市,草桥镇是新沂市重要的商品鱼生产基地,商品鱼养殖模式以"鲤鱼主养""草鱼主养""草鲤混养""河蟹主养"4个养殖模式为主。新沂市草桥镇以主养草鱼、鲤鱼为主,养殖总水面在15000亩以上,养殖户改变成品鱼年底集中上市的传统做法,在夏秋季节进行轮捕、出售,在夏秋季节扳鱼出售被当地渔民  相似文献   

14.
洞庭湖区南县、沅江等县市历年来发展以鱼鳖混养或池塘生态养殖技术为主的生产模式,所生产的商品鳖体匀、色亮,品质明显优于温室养殖的产品,市场售价连续多年稳定在60元/千克以上,广大养殖户都取得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中华鳖池塘生态养殖在这些地方呈稳步扩大的趋势。仅南县2004年就新增100多户农户开展中华鳖池塘生态养殖。现将其关键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苏北沿海传统的海水池塘养殖是以对虾为主的单茬单养方式,为充分利用现有的虾池资源,探索新的养殖模式,提高海水池塘养殖的经济效益,近年来,我们在江苏省南通市利用614亩水面进行以缢蛏为主的鱼、虾、贝多茬混养生产试验,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6.
2005~2006年我们在吴江市虎龙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利用温室快速培育的河豚鱼、中华鳖一龄种苗,投放到30亩露天池塘进行生态养殖试验,成功地摸索出河豚鱼与中华鳖、青虾池塘生态混养技术,现将养殖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淡水渔业》1975,(12):13-14
近年来,我们大队执行渔区“以鱼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进行了珍珠生产,后来又采用鱼、蚌混养,获得了较好的效果。一口三亩水面的鱼、蚌混养塘,年产鱼3,170斤,产珍珠203两,收入12,116元,平均每亩生产成鱼1,057斤,珍珠67.6两。另外,我们用一口单一养殖育珠蚌的对照塘与鱼、蚌混养塘作比较,虽施以同样的肥料,  相似文献   

18.
以缢蛏为主,鱼、虾、贝多茬混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北沿海传统的海水池塘养殖是以对虾为主的单茬单养方式,为充分利用现有的虾池资源,探索新的养殖模式,提高海水池塘养殖的经济效益,近年来,我们在江苏省南通市利用614亩水面进行以缢蛏为主的鱼、虾、贝多茬混养生产试验,获得成功。一、池塘条件养殖池塘为沿海地区传统的对虾养殖池,面积20亩~50亩不等,设中央沟,有相对独立的进、排水系统。以泥底或泥沙混合的底质为主,适合缢蛏、青蛤、文  相似文献   

19.
中华鳖混养新模式及其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鱼鳖混养能保持野生鳖的风味,符合消费者的需求,目前许多地方地增混养的售价远远高于温室养殖鳖的售价,陕西省大荔县东临黄河,南依渭水,从1993年就开始养殖中华鳖,不断改进养殖模式,经过几年的摸索,已形成了成熟的鱼鳖混养新模式,这种养殖循环模式在不影响鱼产量的情况下,产值比以前提高了120%,比没采用混养模式的池塘纯收益超出4000余元/亩,而且充份利用了池塘资源,在原有池塘基础上稍加改进即可进行生产,节省了大量的建地投资。现将混养新模式介绍如下:一、良性循环模式链一品出售卅留种J二、混养(-)池塘改造①池塘…  相似文献   

20.
4.成虾养殖(1)养殖模式的选择。在养殖模式上采用主养和混养的模式。主养模式分为两种,一种采用温棚养殖罗氏沼虾,面积2.5亩;另一种采用池塘养殖罗氏沼虾,面积100亩(表2)。混养模式分为两种,一种采用主养南美白对虾混养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投放密度除呈祥水产养殖合作社4.1万尾/亩外,其余为2万尾/亩,面积1 375亩;另一种采用主养黄颡鱼混养罗氏沼虾,黄颡鱼投放密度为1.1万尾/亩,面积22亩(表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