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我国粮食生产的波动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21  
本文利用波动指数测算了我国粮食生产的波动周期和波动幅度。并从自然波动和经济波动两个方面,描述了其波动特征。1978—2002年间,粮食经济波动引起的粮食生产下降的幅度高于自然波动引起粮食生产下降的幅度,文章还进一步分析了农业投入、宏观经济政策、自然灾害和粮食流通对粮食生产波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粮食生产的波动性分析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波动指数测算了1978-2004年间安徽粮食生产的波动周期和波动幅度,揭示了粮食生产的波动变化规律,系统分析了自然灾害、宏观经济政策、农业投入、科技进步、粮食流通等因素对粮食生产波动的影响,结合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现状,提出了发展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粮食产量波动分析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黑龙江省的粮食生产对于保障全国粮食安全负有重要责任.本文测算了1987-2007年黑龙江省粮食产量的波动指数、波动周期和波动幅度.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粮食产量波动具有短周期的显著特征,产量波动主要是受自然灾害、农业政策变化、生产性投入等因素的影响.从加快农田水利建设、落实国家粮食保护政策、增加财政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等方面,提出稳定粮食产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中部地区粮食生产波动性的成因及其政策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部地区是我国粮食主产区,1978-2008年其粮食产量占全国比重平均为30.33%。运用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的相关数据,采用粮食生产波动指数,对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的波动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78-2008年中部地区粮食产量在波动中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并且具有波动频繁、周期短、幅度大等主要特点。针对中部地区粮食生产波动的特性,系统分析了政策导向及粮食价格、耕地总量和粮食播种面积、农业物质和技术投入、粮食流通体制等经济社会因素方面对中部地区粮食生产波动的影响。结合中部地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实际,从加强耕地保护、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大财政对农业支持力度和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粮食生产预警机制、稳定粮食生产价格,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等方面,提出了稳定中部地区粮食生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粮食生产波动的影响因素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寻求粮食安全生产的基本对策,本文根据1978-2007年甘肃省粮食生产的相关资料,运用环比增长率法分析了粮食生产波动的特征是:古典型波动、波动频繁、波动幅度较大;运用生产函数法确定了影响粮食产量主要因素是:粮食播种面积、受灾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粮食价格;并结合甘肃省粮食生产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稳定粮食生产的基本对策主要是:加强农业技术应用与推广、完善粮食补贴政策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危及面较广的国家,而且粮食生产的基础设施落后,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粮食生产的自然波动一直存在。目前在我国,稳定和提高粮食总产量是一项基本国策,因为粮食产量的波动极易引起粮价的波动,且市场粮价涨落波动往往大于粮食生产的波动幅度。...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玉米生产循环波动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取剩余法,测定了河北省玉米的生产波动,并对其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78~2004年河北省玉米生产经历了2个循环波动变化.第2个波动比第1个幅度增大;年度间波动幅度经历了由大到小的变化过程,说明河北省玉米生产波动随着粮食体制向市场化转变而加剧,随着政府宏观调控决策的科学化又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历史演变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粮食安全背景下,从粮食总产量、粮食播种面积、粮食单产等变化趋势和波动入手,依据河南省1978年以来粮食生产的各项数据,应用量化方法对河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历史演变做了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粮食总产量在经历了缓慢增长、波动增长阶段后,2004年以后快速增长;播种面积在1978-2002年有较大幅度的波动,2003年以...  相似文献   

9.
张建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295-16296,16299
为了解山西省粮食产量波动影响因素的影响机制及作用大小,利用1949~2009年粮食产量序列资料,采用波动指数分析了山西省粮食总产量的波动特性与波动幅度,并分析了粮食总产量波动的影响因素。从作物学原理研究(总产量=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出发,进一步分析了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产波动对粮食总产量波动的影响大小。结果表明:单产是影响粮食总产量波动的主要因素,其次是粮食播种面积。1949~2009年,单产波动对粮食总产量波动的影响达79.68%,播种面积对粮食总产量波动的影响为18.07%。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粮食生产要素投入规模和投入强度方面,确立了中国粮食生产系统景气指标体系,结合中国粮食生产的波动规律,利用合成指数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粮食生产系统景气指标的变化特征,进一步确立了影响中国粮食总产的主要因素,为政府科学地指导中国粮食生产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近20年湖北省水稻总产波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物的产量受各种自然和社会因子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波动特征.采用剩余法对湖北省1990~2009年间水稻(Oryza sativa L.)总产波动特征进行分析,旨在为实现湖北省水稻生产的平稳增长找到可靠的技术途径.结果表明,湖北省水稻总产最近20年间大体变化可以分为3个阶段,1990~1997年为水稻总产稳定增加阶段,1997~2003年为水稻总产持续快速下滑阶段,2003~2009年为水稻总产稳步恢复阶段.20年间湖北省水稻总产波动总体上属于古典型波动,波动周期短、频率快、波幅较大,但最近有逐步进入较长周期的趋势.自然灾害特别是涝渍灾害是湖北省水稻总产频繁波动且波动幅度较大的主要因素,而政策是引导波动趋势的重要原因.加强水稻灾害研究和应对性设施建设是减少水稻产量波动的首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农产品价格波动日益增大,波动周期呈现不可重复性和非对称性特征,波动较大的 农产品有蔬菜,木材,黄豆,粮食,肥猪和食用植物油等总体而言,广东农产品价格波动表现出和粮食价格波动基本 一致与全国农产品价格波动情况大致相同,涨落周期与工业增长速度变动周期一致与广东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 方向变动以及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变动趋势相近等规律,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国际农产品市场的传 递效应日益明显,广东农产品价格将表现出短期波动加剧长期快速上涨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自然灾害对贵州省粮食波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自然灾害对贵州粮食波动的影响规律,稳定贵州粮食产量,保障区域性粮食安全,选取贵州省1990-2013年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和1978-2013年自然灾害情况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灾害与产量之间关系的特点。并从最常见的四大主要自然灾害入手,结合粮食产量波动基本特征,从时间和空间视角解析了灾害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978-2013年贵州粮食产量波动频率较高、幅度较大,平均周期约为4 a;自然灾害是影响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且呈负相关性;主要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影响力由强到弱依次为旱灾、水灾、霜冻灾、风雹灾。针对贵州省自然灾害影响粮食波动的特点,提出了要完善自然灾害防控体系,提高自然灾害预警能力;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注重合理空间布局;重视抗旱农作物的研究与推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泰安市粮食生产发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环比法、谱分析理论和灰色系统理论,对泰安市粮食生产周期特征、波动动因、生产模式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粮食生产水平进行了预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泰安市粮食生产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玉米既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价格能否稳定对居民生活和国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以玉米为原料的加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市场对玉米的需求出现了大幅增长的态势,玉米市场价格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了不同的波动特点。玉米价格的波动不仅直接影响人民的生活,而且对以种粮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影响较大。通过对玉米价格短期和长期波动阶段趋向的分析,研究国家农业调控政策和技术创新在玉米价格波动中的作用特点,为玉米产业实现良性循环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顾莉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458-12461
依据1949~2008年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统计数据,应用波动理论分析了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波动情况。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是在不稳定的波动中增长的,其波动周期频度较高,长度比较规则;波动幅度总体呈中度,稳定性不强;粮食产量波动具有对应性,体现了现阶段粮食生产"N"字形的发展态势;粮食产量波动具有梯次性;在粮食产量波动性比较中,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年均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相对波动系数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自然灾害、农业政策、生产性投入、粮食价格和粮食流通5个方面剖析了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波动的原因,并提出了防御和平抑粮食产量超常波动的措施:一是坚持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努力提高耕地质量;二是加强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构建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体系;四是注重农业组织制度创新,为农业技术措施的应用提供实施路径和载体;五是建立健全灾害防控体系和粮食市场体系,增强粮食生产抗御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粮食要素投入规模和投入强度方面,确立了中国粮食生产系统景气指标体系,结合中国粮食生产的波动规律,利用扩散指数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粮食生产系统景气指标的变化特征,进一步确立了影响中国粮食总产的主要因素,为政府科学地指导中国粮食生产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