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矮小基因(dw)在家禽业的研究应用进展周中华,文伯珍(广东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广州510640)鸡性连锁矮小型基因(Sex-linkeddwarfgene),是鸡已知8种矮小型基因中的一种,为隐性伴性遗传,位于之染色体上;也是唯一对鸡的健康无害而对人类...  相似文献   

2.
GNRHR、IGF-1基因对文昌鸡繁殖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以控制文昌鸡繁殖性状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基因(GNRHR)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基因(IGF-1)为候选基因,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GNRHR基因和IGF-1基因在文昌鸡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同时对这2个基因与文昌鸡繁殖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GNRHR基因内含子1的537bp位置有C→T碱基的变异,在文昌鸡中检测到AA、Aa、aa3种基因型,A等位基因的频率为0.69,a等位基因的频率为0.31;在IGF-1基因5′非翻译区(5′UTR)发现C→T碱基的变异,改变了限制性内切酶PstⅠ识别位点,经PCR-RFLP分析,在文昌鸡中检测到BB、Bb、bb3种基因型,B等位基因的频率为0.53,b等位基因的频率为0.47。对其基因型与所检测个体相应的繁殖性状采用GLM分析进行遗传效应研究,结果表明,GNRHR基因对300日龄产蛋数、400日龄产蛋数有显著影响(显性作用),IGF-1基因对300日龄产蛋数有显著影响(加性作用)。因此,推测GNRHR基因和IGF-1基因可能是影响鸡繁殖性状的主效基因或与主效基因紧密连锁的标记基因,并且能够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中用于对鸡繁殖性状的遗传改良和固定。  相似文献   

3.
赵河山 《中国家禽》2005,27(21):5-8
1 矮小型基因 1.1 矮小型基因的遗传特点 dw是存在于鸡的性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基因,对其研究已有近六十年的历史。研究表明该基因(dw)是已知的八种矮小型基因中,唯一对鸡生活力和繁殖力无显性影响,而对人类有利的基因。  相似文献   

4.
鸡性连锁矮小基因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桂苹 《中国家禽》1998,20(11):30-32
鸡性连锁矮小基因(sex-linkeddwarfgene,简称dw基因),来自于自然鸡群中的突变个体,它是鸡已知8种矮小型基因中的一种,被认为是唯一对鸡本身健康无害,而对人类有利的隐性突变基因(李东,1990)。自1935年前苏联学者вентамк发...  相似文献   

5.
鸡矮小基因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引言 到目前为止,在鸡体中已经发现了8种矮小基因,它们分别位于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上。其中隐性伴性矮小基因简称“dw”基因(dwarf gene)是已知的唯一对鸡体健康无害,而对人类有利的隐性突变基因,因而也是最受注目、研究最广的矮小基因,它存在于群体中。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对dw基因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同时,dw基因已被引入到家禽的育  相似文献   

6.
矮小型鸡(Dwarf)与正常鸡相比,它有许多优点。为更好地对矮小型鸡进行选择和管理,应加深对矮小化基因(Dwarf gene)的认识。 1949年Hutt描述了一种能引起动物矮小化的基因(dw),它与过去记录的矮小化基因不同,不影响生产性能,并且呈伴性隐性遗传。表型为矮小型的(同型)雄性的两条性染色体上都带有矮小化基因,矮小型公鸡与正常母鸡交配便产生矮小型母鸡;但若矮小型母鸡再与同型正常公鸡交配,后代为正常鸡,不过后代公鸡都带有矮小化基因。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通过PCR扩增对141羽京海黄鸡和30羽苏禽黄鸡E-FABP基因第三内含子的多态性进行了研究。在京海黄鸡发现了AA、AB、AC、BC、CC五种基因型,在苏禽黄鸡中检测到了除BC型以外的四种基因型。在两个鸡品种中A和C等位基因的频率明显高于B等位基因频率,对两个纯合基因型测序分析表明:在鸡E-FABP基因的第三内含子4269~4288bp处有20个碱基缺失,并在4273bp处发生了A→C的突变。  相似文献   

8.
海兰鸡白细胞介素-18全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是一种能诱导产生IFN-γ的新型细胞因子,在调节Th1型细胞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根据GenBank发表的鸡IL-18cDNA基因序列,自行设计一对引物,经植物血凝素(PHA)活化60日龄海兰鸡的脾淋巴细胞后,提取其总RNA,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扩增产物进行了T-A克隆、测序,获得了中国海兰鸡IL-18基因全序列,其大小为597bp,与在GenBank中查得的鸡IL-18基因进行比较发现,中国海兰鸡IL-18基因与Schneider报道的鸡IL-18基因序列完全一致,为进一步研究鸡IL-18基因表达、生物学活性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将氯霉素(Cm)抗性基因克隆到pUTmini-Tn5Km2载体中,利用含卡那霉素(Km)和氯霉素(Cm)抗性基因的pUTmini-Tn5Km2(Cm)转座载体将Km和Cm抗性基因随机插入鸡白痢沙门氏菌基因组中,以相应的抗生素进行筛选,获得大量在不同位点插入突变的突变体,从中筛选鸡白痢沙门氏菌某功能缺陷型突变株。通过对突变株的基本特征以及PCR鉴定后,再进行插入基因定位。结果表明,Km和Cm抗性基因已成功转座至鸡白痢沙门氏菌基因组上;基因定位显示突变株均有且只有1个插入位点,插入位点的位置不尽相同。这为研究鸡白痢沙门氏菌功能基因和筛选特定突变株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不同鸡品种TYR基因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PCR-SSCP方法,对中国宁夏固原鸡、海南文昌鸡、西藏藏鸡和国外引进海赛克斯鸡TYR基因5′侧翼区及外显子13个位点(P1、P2、P3)的遗传变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2位点无多态,P1位点在3个中国鸡品种中均出现3种基因型,分别为AA型、BB型和AB型;在引进的海赛克斯鸡中,只检测到BB型和AB型2种类型。4个鸡品种在该位点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3位点在中国3个鸡品种中均检测到3种基因型,分别为AA型、BB型和AB型,而海赛克斯鸡中只检测到AA和AB型,固原鸡和文昌鸡在该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藏鸡和海赛克斯鸡均处于极不平衡状态。进一步说明,中国地方鸡品种的TYR基因蕴藏丰富变异资源。经克隆测序分析,P1位点存在C→T的单碱基替换突变,P3位点存在G→A的单碱基替换突变,但未引起氨基酸突变。独立χ2分析显示,两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在不同鸡品种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和P〈0.01),提示TYR基因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与鸡品种因素显著相关。本研究为以后对鸡TYR基因5′侧翼区及外显子1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1.
鸡Mx基因2032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采用错配PCR-RFLP的方法对15个品种鸡的Mx基因进行筛查,旨在探索不同鸡品种MxcDNA第2032位点抗病基因A与易感等位基因G的多态性,为生产转基因鸡的可行性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15个鸡品种Mx基因的2032位点存在A、G2个等位基因,AA、AG、GG3种基因型,其中鹿苑鸡、狼山鸡、斗鸡未发现AA型个体,茶花鸡、红色原鸡未发现GG个体;携带Mx抗性基因A和易感基因G的比例分别是0.350、0.650;抗性等位基因A的检测比例为0.034~0.984。红色原鸡的抗性等位基因A基因频率(0.984)高于地方鸡种的抗性等位基因A的基因频率(0.321);地方鸡种中的观赏型、蛋肉兼用型、肉用型、蛋用型鸡种的抗性等位基因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221、0.297、0.425、0.462。χ2适合性检验表明,15个品种的鸡群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2.
性连锁矮小鸡生长激素受体基因位点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研究通过构建鸡基因文库克隆了鸡生长激素受体基因,用克隆的基因片段作探针,分析正常鸡和性连锁矮小鸡在生长激素受体基因位点的多态性,证实了矮小鸡在该基因位点存在突变  相似文献   

13.
矮小基因(dw)在家禽业中的研究应用进展(续)周中华,文伯珍(广东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广州510640)3矮小型鸡营养需要特点3.1矮小型鸡能量脂肪、蛋白质代谢矮小型鸡脂肪代谢被RosebroughRW(1991)等所研究,dw基因明显刺激乙酸合成体内...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和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dipocyt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A-FABP)基因与巨型玫瑰冠鸡生长发育及肌内脂肪含量(IMF)的关系,研究H-FABP、A-FABP基因对巨型玫瑰冠鸡IMF含量和腹脂沉积的作用机制,本试验采集了巨型玫瑰冠鸡与良凤花鸡在不同周龄(2、4、6、8、10、12周龄)的腹脂、心肌、胸肌、腿肌组织样品共480份,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巨型玫瑰冠鸡与良凤花鸡不同生长阶段组织中H-FABP、A-FABP基因mRNA表达量进行了检测,并采用索氏浸提法测定了两种鸡12周龄的胸肌与腿肌的IMF含量。结果表明,巨型玫瑰冠鸡与良凤花鸡的H-FABP、A-FABP基因mRNA在腹脂、心肌、胸肌和腿肌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且两种鸡H-FABP基因mRNA在心肌组织中高度表达,在脂肪组织中表达量较低,在胸肌、腿肌组织中中度表达,而A-FABP基因相反,推测H-FABP基因主要在肌肉组织中表达,而A-FABP基因主要在脂肪组织中表达。良凤花鸡生长速度高于巨型玫瑰冠鸡;巨型玫瑰冠鸡的腹脂率均低于同性别的良凤花鸡,但胸肌、腿肌的IMF均高于同性别的良凤花鸡,表明巨型玫瑰冠鸡的肉品质优于良凤花鸡。本试验结果为巨型玫瑰冠鸡H-FABP、A-FABP基因分子选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编码鸡IL-18成熟蛋白基因的分子克隆与序列测定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白细胞介素18(IL-18)是一种能诱导IFN-γ产生的新型细胞因子,在调节Th1型细胞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根据已发表的鸡白介素18(IL-18)cDN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从有丝分裂原ConA刺激48小时活化的白来航鸡脾细胞中扩增出编码鸡IL-18成熟蛋白质的基因。并进行序列测定。并与结果进行了比较。发现本研究克隆到的鸡IL-18成熟蛋白编码基因序列在482位为C,而Schnieder等报道的序列为T,这一核苷酸序列的变化导致了推导的对应氨基酸残基由苯丙氨酸变为丝氨酸。该处碱基变化的原因究竟是鸡 IL-18本身存在多态性,还是反转录或PCR过程中的碱基错配所致,该处碱基的变化对于鸡IL-18蛋白的表达及其生物活性究竟有无影响等问题正在研究中,该基因为国内首次报道经序列测定证实的鸡IL-18基因,为进一步体外表达鸡IL-18蛋白并深入研究其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鸡GDF-5基因外显子1多态性与鸡骨骼发育性状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GenBank发表的鸡GDF-5基因的mRNA序列设计引物,以白耳鸡和东北农业大学选育的肉鸡高、低腹脂系第8世代鸡群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序和PCR-SSCP的方法进行SNP检测和基因型分析,探讨GDF5基因多态性与鸡生长和骨骼发育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GDF-5基因外显子1的84bp处存在1个C/T的突变位点,对该突变位点在研究群体中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产生3种基因型,AA型个体的基因序列和GenBank(Accession No:AF123389)中的一致为C,而BB型个体的基因序列在84bp处突变为T。基因型与鸡体组成性状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AA基因型个体的跖骨围显著高于AB基因型个体(P〈0.05);AA基因型和AB基因型个体的跖爪重和跖爪率显著高于BB基因型个体(P〈0.05);AB基因型个体的股骨长和股骨重显著高于BB基因型个体(P<0.05);表明该基因对鸡的骨骼性状有较大的影响或与控制骨骼发育性状的主效基因相连锁。  相似文献   

17.
18.
鸡性连锁矮小型基因的生物学效应胡刚安,杜晓惠(广东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广州510640)(四川农业大学家禽研究室雅安625014)鸡性连锁矮小型基因(符号为dw)是俄国学者Behtank于1935年首次发现的。Hutt(1959)确定了该基因在性染色体...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旨在探究庄河大骨鸡GHR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产肉性能相关的遗传标记.以17周龄庄河大骨鸡的公母鸡为试验材料,利用PCR-RFLP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GHR基因的内含子2,结果发现:GHR基因在庄河大骨鸡中存在AA、AB和BB三种基因型,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0.3575、0.3825和0.2600,A和B基因的频率分别为0.5488和0.4513;AA型公母鸡的活体重、屠体重、半净膛重、全净膛重、胸肌重和平均日增重分别显著高于AB型和BB型的公母鸡(P<0.05);腿肌重、半净膛率和全净膛率三个基因型间的公母鸡差异不显著(P>0.05);AB型公母鸡和BB型的公母鸡在所测性状方面无差异(P>0.05).GHR基因的AA型对鸡的产肉性能有显著影响,但是否能作为研究该基因与庄河大骨鸡产肉性能相关的重要遗传标记还需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目的是研究fimC基因的功能。基于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Ⅰ型菌毛fimC基因的已知序列,通过PCR扩增了缺失169 bp的fimC基因片段,将其克隆到自杀载体pCVD442中,通过接合性转导将重组自杀性质粒pCVD442∷△fimC从大肠杆菌SM10λpir转到O2(Nal^R)中。根据同源重组原理构建了fimC基因缺失突变菌株O2(△fimC)。结合PCR扩增、测序结果及透射电镜观察,证明正确构建了fimC基因缺失突变株O2(△fimC)。体外生长及生化反应试验中,O2(△fimC)与亲本株存在一定差异。药敏试验中,两者无明显区别。鸡气管黏膜黏附试验及雏鸡的致病性试验表明:突变株在鸡气管黏膜上的黏附能力是亲本株的1/50,对雏鸡的致病性亦明显下降。鸡致病性大肠杆菌Ⅰ型菌毛fimC基因缺失突变株的构建为深入探讨fimC基因在鸡大肠杆菌致病过程中所起的作用、Ⅰ型菌毛与机体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及fimC基因缺失突变株其他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