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照我看来,历史悠久的中国盆景艺术,现在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好时期。它在大踏步发展:主题思想愈来愈高,题材范围愈来愈广,表现手法愈来愈多。但如何使我们的盆景艺术创一代风流,广泛而充分地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的时代精神,使我们今天的盆景艺术明显地区别于旧中国的盆景艺术,也明显地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盆景艺术,这应该是创作者、研究者、组织者、欣赏者共同思考的课题。盆景艺术的创新,首先一环是这个努力目标在我们思想上要十分明确。只要这一思想明确了,必然会引起艺术上的一系列变化。  相似文献   

2.
我们是外国文学工作者,平时也喜欢摆弄些花草盆景,作为业余生活的一种调剂。对于盆景艺术虽然算不上行家,但也颇有几分兴趣。看了有关盆景艺术的争鸣和讨论,也想借此机会直率地谈几点看法,希望得到大家赐教。首先,我们认为盆景制作也应该加强改革和开放意识。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包括盆景艺术),都不能故  相似文献   

3.
随着近年国际和平环境的形成和世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盆景已普及北美西欧。我国盆景出口创汇也形势喜人,但纵观世界盆景市场,我国盆景出口仍不占优,依我之见,我们在六个方面必须有所转变: 第一,在思想上,首先要正视盆景的商品化,赶快扭转“为艺术而艺术”的旧思想。以前有不少人错误地认为盆景艺术是种精神产品,不能走商品化的生产道路,殊不知在当今商品经济社会中,除空气、阳光、雨露不能直接成为商品  相似文献   

4.
四个月以前,在意大利热那亚举行了国际花卉博览会,中国代表团在十多个强手面前,夺得盆景总奖牌的44%,名列第一,成绩可喜可贺。与此同时,使我们明显的感到,国际盆景市场上目前正逐步形成一种与国内盆景生产迥然不同的发展趋势。掌握这个时代发展规律.对确定我国盆景出口品种、项目,无疑是很有裨益的。同时,对如何改变与丰富盆景的艺术造型,迎合时代要求,也是很受启发的。  相似文献   

5.
近读《中国花卉盆景》(2005.6期)刊载“刘传刚盆景艺术展受宠椰城”的报导,一种不是意外的惊喜老是“扑闪扑闪”地在心口上跃动。刘传刚“下海”12年来举办了12次个人盆景展览,“全面展示了由他开创的海南博兰盆景为特色的树木盆景、树石盆景等系列作品”,为我国盆景事业的普及与发展确实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他的“盆景生涯”一路坎坷、艰辛。他的获奖作品博兰盆  相似文献   

6.
气,有多种含义。我这里主要是指构成物质的神采。一切艺术品都讲“气”。盆景当然也不例外。我们观赏某些盆景作品,总觉得别扭、拘谨,不够味,关键就在于忽视了“气”在盆景中的作用。以笔者之见,所谓盆景的“气”,主要表现在气势和气韵生动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气”是抽象的,但却是客观存在,它是制作者发现、  相似文献   

7.
人人喜爱花卉,户户莳养盆景,让每个生活环境呈现一片绿的世界,充满花的芳香,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蓬勃生机,这该是我们为之奋斗和日日期待的最大愿望。创办于1984年的本刊,业已跨入第六个年头了。五年多来,我们得到数百万读者的热忱爱护,得到成  相似文献   

8.
我今天能代表我们联邦德国的《盆景》杂志向大会表示衷心的祝贺,感到非常荣幸。联邦德国的《盆景》杂志比《中国花卉盆景》刚好小半岁。在《盆景》杂志工作的人有园林家,历史学家和艺术家。《盆景》杂志经常介绍盆景的剪接,造型方面的技术知识,也介绍它们的历史文化背景。我个人负责《盆景》这个刊物。据我们所知,在德国,  相似文献   

9.
1990年4月10日德国盆栽爱好者旅游参观团一行19人到达北京,笔者应邀为盆景参观团讲授中国盆景艺术。从此与德国盆景界的朋友建立了联系,每年都有几次书信往来,寄来德国盆栽书籍和盆景期刊。笔者也把自己编著的盆景书籍邮往德国,促进了两国盆景艺术的交流。 1997年底德国盆栽协会理事会发言人米夏埃尔克罗尔茨先生来信介绍了德国盆栽协会的情况,并向中国同行问好。现摘录如下,同时推荐几幅德国盆景照图。我们的协会1978年在海德堡市创立,从开始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发展到今天3500余人,主要分布在德国,也有  相似文献   

10.
盆景欣赏     
最近,我翻阅了《中国花卉盆景》杂志盆景部分,感到业余爱好者园地办得好。这为业余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对提高他们的兴趣和水平、推动和普及盆景事业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我是个退休干部,也是盆景爱好者,现送上本地自  相似文献   

11.
我爸是个盆景迷。早在1986年我刚记事的时候,他养花做盆景就小有名气了。他制作的盆景,先后参加过省市和全国举办的盆景展,还出席了华东地区盆景学术研讨会。在父亲的薰陶下,我不知不觉地也不知从何时起,也摆弄起树疙瘩和石块块来啦。近几年我和爸爸利用业余时间去山区、农村采挖  相似文献   

12.
走进中国盆景艺术大师徐晓白教授家中,如同跨进了盆景世界——客厅几案博古架上,还有屋前的花圃,珍奇别致的盆景处处映入你的眼帘。这些盆景,有的是徐老早年的作品,也有的是九旬老人新近的创作。观赏这些作品,我们仿佛看到了徐老几十年来与盆景晨昏相对,不曾或辍的人生轨迹。徐老的盆景作品,多为即兴而作,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这里我们聊举几件作品,与读者共赏。  相似文献   

13.
<正>让我们的盆景以高姿态展示在世人的面前,让我们的盆景正确引导初学者的求索。同时,也希望盆景界的行家们严把关口,克服人情因素,不指鹿为马,实事求是,尽力根除当前盆景存在的三个弊病,否则容易陷入误区,造成损失。平衡问题杂技英豪能做出惊险的造型,离不开平衡。平衡也是盆景造型艺术的基本要素,而有人却把它忽略了。例如,当制作的不是悬崖式、风吹式或卧式时,却单边无枝,所有枝托尽在主干倾斜的一侧,欲倒欲跌,危机四伏。如果能改变主干的种植角度,也不至于那么失衡失态。就像地震后的危房,让人难以接受。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我国举行了多次盆景的评比活动,这对于盆景艺术的创新和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也加快了我国盆景走向世界的步伐。但由于盆景流派纷呈,各具特色,真正评选出大家一致公认的优秀作品,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评委们易执门户之见,视己派作品为“阳春白雪“,而视他人之作品为  相似文献   

15.
在我们盆景界,有人认为中国传统盆景不好,盆景不应有流派等等。对此,笔者实难苟同!现就盆景流派等问题,阐述我的观点,请盆景界同仁评判。第一,中国传统盆景问题。中国传统盆景,尽管有一些地方风格和流派,但缺乏论述这些地方风格和流派的理论著作。近几年有些盆景工作者编写的一些地方风格和流派的著作,也不  相似文献   

16.
中国盆景分类问题,也是盆景界长期悬而未决的学术理论问题之一。由于分类上的混乱,直接给盆景教学、生产、科研、展销、包装、运输、著述、学术交流等带来了一系列争论和麻烦。中国盆景分类问题值得认真研究一下。笔者根据中国盆景发展的现实情况,博采众家之长,提出了五级分类系统,即将中国盆景划分为三类、五型、四个亚型、若干式、四个号,如图所示。下面作几点说明。  相似文献   

17.
盆景艺术创新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盆景艺术,可说是一曲划时代的“阳春白雪”,且曲高和众。创新是中国大陆盆景发展的迫切需要,是社会主义国家两个文明建设发展中所赋予艺术创作的新使命。如果我们老抱着传统艺术创作心态与技法不放,则新的东西就没法产生。反之,若置悠久传统艺术于不顾,想另辟蹊径,没有新的观点,新的认识,新的艺技,也无法创造出新的作品。纵能以立异标新而赢得一时之誉,也只能是昙花一现,经不起时间检验。如何创新呢?为把问题说得明白一点,这里不妨借几件作品来求教于各地方家名流。  相似文献   

18.
王建东在《应该提升盆景的文化品位》一文(2002年第12期)中,感叹盆景没有成为主流艺术品,未能登上大雅之堂。笔者对前一个论点亦有同感,并多年来为之愤愤不平。但对后一个论点不敢苟同。因为我们几乎天天都可在电视新闻中看到,人民大会堂和中南海的会议厅或涉外接待场所都陈设着盆景,也就是说盆景已登上了至高无上的大雅之堂,这是值得乐观的,也是无可非议的。至于盆景未能提升到应有的文化品味,其原因究竟是盆景的品味不够高,还是未能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我  相似文献   

19.
以我个人之见,我国盆景在南方发展迅速,不但有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不断出现,而且在理论研究上也有所突破,如福建榕树盆景研究所对树种特殊性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而中原及北方盆景事业发展迟缓,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树种选择上存在着重大的失误和缺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把一些不能或不耐盆栽的树种做为中原、北方的主要盆景树种。例如,在《中国盆景》、《中国盆景制做技术》等权威性盆景书籍中,就把柽柳、黄荆、枸杞、金银花等列为中原、北方的盆景树  相似文献   

20.
殷子敏     
著名海派盆景艺术大师殷子敏原藉江苏宝山,1920年5月20日生于上海虹口。父亲殷祥林曾与友人合办“小观园”苗圃,他从小热恋自然,苗圃的花花木木与他结下了缘分。“1·28”事变,小观园被毁,只读了五年私塾的殷子敏,每日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