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大鳞副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属鲤形目,鳅科,泥鳅属。目前制约大鳞副泥鳅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为苗种。自然捕捞的苗种数量少(真泥鳅占80%以上),种质差,病害多,生长速度慢,养殖成本高。而全人工繁殖的大鳞副泥鳅苗种具有体型均匀、生长速度快、自繁能力强、病害少、群体产量高等优点,但目前其数量也不能满  相似文献   

2.
正辽宁省盘锦市泥鳅人工繁育和养殖时间较早,但由于受气候、技术等原因,泥鳅人工培育苗种没有达到规模化生产需求,泥鳅养殖主要依靠天然野生苗种,成活率低,生长期短,养殖效益差。为提高泥鳅养殖效益,本文详述了泥鳅人工繁育与养殖技术要点。辽宁省盘锦市泥鳅人工繁育和养殖时间较早,但由于受气候、技术等原因,泥鳅人工培育苗种没有达到规模化生产需求,泥鳅养殖主要依靠天然野生苗种,成活率低,生长期短,养殖效益差。自2010年起我们进行了泥鳅人工繁育与养殖试验,现将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江苏作为我国泥鳅主要养殖和出口大省,泥鳅养殖面积近8万亩,出口量约占全国出口量的80%以上,泥鳅在促进渔业增产增收,推动地方特色经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现有泥鳅养殖品种种质退化明显,泥鳅人工苗种生产规模化程度较低,导致市场严重供不应求,苗种瓶颈制约尤其突出。针对此种现状,推广泥鳅人工规模化繁殖技术,能提高苗种的成活率,增加成鳅产量是必要的。江  相似文献   

4.
<正>现在市场上销售的泥鳅苗种,主要是靠人工捕获得到的野生泥鳅鱼苗,可占市场供应量的80%。由于野生泥鳅苗体内有大量病毒、细菌和有毒有害物质,在之后的养殖过程当中会出现一系列的病害问题和一些不可预见的疾病。但人工养殖泥鳅培育出的苗种由于科学孵化、科学喂养则不会含带这些病毒细菌。在人工养殖孵化的过程中,泥鳅种苗生长速度快且病害少。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在泥鳅人工苗种孵化技术这方面,鸿腾水产公司具有较好  相似文献   

5.
泥鳅又名鳅、鳗尾泥鳅、真鳅,属鲤形目、鳅科、鳅属,它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具有较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素有"水中人参"之称,深受韩国、日本等东南亚市场的欢迎,且价高畅销,供不应求.目前我市养殖泥鳅的苗种,大部分是天然捕捞采集而来,优劣不等,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为了解决大面积养泥鳅苗种短缺的问题,我们对苗种繁育进行了系列工作.本文现将近年来泥鳅的人工培育苗种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前,泥鳅人工养殖的苗种多来源于自然水域捕捞。野生泥鳅苗种来源不稳定,且质量较差,很难保证养殖的效果。采取人工繁育的办法获得泥鳅苗种可有效保证泥鳅苗种供应,确保养殖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正>大鳞副泥鳅为底栖鱼类,在传统的苗种培育方法中多采用泥塘作为培育池,泥鳅苗种喜欢钻进泥土中,被搅动的泥巴容易将泥鳅鳃堵塞,控制不好容易导致大量死亡。同时,饵料种类、苗种培育塘水质管理、病害防控等环节也直接影响苗种的成活率,试验中发现传统苗种培育方法成活率不足20%。本研究从泥鳅养殖的水体、饵料和环境出发,肥水培育泥鳅苗种,使用发酵料、浮游动物和配合饲料分阶段投喂,同时使用微生态制剂调  相似文献   

8.
<正>近几年来,随着泥鳅养殖业的发展,苗种需求量与日俱增,特别是人工繁殖的优质苗种紧缺,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为此一些学者进行过一些研究。泥鳅的繁殖技术多有报道,人工繁殖技术日趋成熟。但苗种培育成活率较低,仔鱼(水花苗3天龄)投放池塘成活率仅30%,从而限制了泥鳅规模化养殖。为了解决泥鳅苗下塘成活率低的多年生产技术问题,本文通过室内平面槽和圆槽对泥鳅苗强  相似文献   

9.
<正>江苏省赣榆县是全国泥鳅养殖与出口大县,墩尚镇周边地区泥鳅养殖面积高峰时达3万多亩,近几年,随着野生资源的不断减少和商品泥鳅市场价格的调整,利用野生泥鳅苗种进行泥鳅养殖逐渐减少,而利用人工繁育的泥鳅苗种进行养殖的养殖户越来越多。2015年,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在省科技厅农业支撑项目"泥鳅大规格苗种生态化繁育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实施期间,与赣榆丰瑞泥鳅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进行河南泥鳅大规格苗种繁育  相似文献   

10.
泥鳅适应性强、对环境要求不高,且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青睐,已成为我国主要的淡水养殖品种之一。但其苗种培育成活率低,限制了养殖规模发展。笔者结合近几年国内泥鳅育苗的经验教训,将影响泥鳅育苗成活率的几个普遍问题及对策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泥鳅是近几年水产养殖的热门品种 ,许多养殖户都从市场上收购野生苗种养殖 ,但放养后不到 1周 ,往往会大批死亡 ,人工繁育的苗种 ,规格不同 ,其放养效果也有明显差别。为了寻找答案 ,1998年以来 ,笔者对不同苗种的养殖情况进行了调查 ,并开展了不同来源、不同规格泥鳅苗种的养殖对比试验。1 材料与方法试验用苗种来源于野生苗种和人繁苗种 ,其中野生苗种是从江西、安徽、江苏等地调入的上市泥鳅中挑选出来的 ,人工繁育苗种是我们场自己繁育的。试验池为水泥池 ,池底铺一层 5~ 10cm厚的塘泥。试验设 6个对比组 ,其中野生苗种和人繁苗种各…  相似文献   

12.
由于养殖泥鳅的水域一般较浅,且多为静水,所以水质容易恶化。因此在防病方面应注意科学合理投饵、施肥,放养密度要恰当,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做好泥鳅的防病工作主要是要做好以下几点:一、饲养环境泥鳅的饲养环境应选择在避风向阳、靠近水源的地方进行。泥鳅对水质的要求不高,但被农药污染或化学药物浓度过高的水不能作为养殖用水。苗种放养前,要将池口进行彻底清整、消毒,并在池中种植一些水生植物,给泥鳅提供一个遮荫、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同时,水生植物的根部还可以繁生一些底栖生物,为泥鳅提供天然饵料。二、苗种质量要选择体…  相似文献   

13.
正泥鳅苗种培育是泥鳅养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传统培育方法成活率较低。2020年笔者在安徽省怀远县魏庄镇方坝村安徽省淮王渔业科技有限公司泥鳅养殖基地应用微孔管道增氧技术开展了泥鳅苗种培育工作,通过60天的精心管理,取得了较好效果。7月初,10亩池塘共收获泥鳅苗种3 172千克,平均体长6.4厘米,平均规格2.6克/尾,存活率61.0%。现将本次微孔增氧技术的应用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泥鳅苗种培育成活率低,是目前泥鳅养殖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笔者通过近年来的生产实践与研究,针对泥鳅苗种阶段的生长发育特点及对环境条件、饲养管理等方面不同要求,总结出部分技术要点,以期与广大泥鳅养殖者共同探讨与提高。泥鳅苗种培育一般分为夏花培育和大规格鱼种培育两个阶段,两个阶段需要的环境条件、饲养管理技术有所差别,下面分别予以阐述。1夏花培育该阶段为从鱼苗放养到长到3 cm左右,养殖  相似文献   

15.
<正>泥鳅(Oriental weatherfish)因适应性强、对环境要求不高,且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青睐,已成为我国主要的淡水养殖品种之一。泥鳅的苗种需求逐步增大,但是,泥鳅苗种培育却因几个普遍问题限制了成活率,导致很多育苗企业乃至部分地区的泥鳅养殖规模。笔者结合近几年国内泥鳅育苗的经验教训,将影响泥鳅育苗成活率的这几个普遍问题及对策总结如下。1亲鳅选择及比例选择好亲鳅及比例是育苗成功的关键,很多  相似文献   

16.
泥鳅又称鳅、鳗尾泥鳅、真泥鳅等,属鲤形目,鳅科,泥鳅属。是主要的经济淡水鱼类之一。它的肉味鲜美、肉质细嫩、营养丰富,素有“水中人参”之称。近年来,由于市场的需求量增大,泥鳅的养殖“方兴未艾”。但大规模人工养殖时,常由于管理不善使泥鳅极易发病,从而造成经济损失,影响了养殖的积极性。下面将北方地区泥鳅养殖过程中常见疾病的防治叙述如下,以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泥鳅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一般发病率是很低的。但由于泥鳅通常采用静水饲养,水质容易恶化,  相似文献   

17.
为了降低草鱼池塘养殖生产成本,提高池塘水体利用率和综合养殖效益,增强养殖模式的抗风险能力以及示范推广作用,在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中扬镇开展了草苗种、泥鳅池塘双主养模式养殖试验。结果表明:每1/15 hm2放养260尾/kg的泥鳅苗种12000尾,放养2000尾/kg的草苗种4000尾的养殖模式,以及每1/15 hm2放养260尾/kg的泥鳅苗种8000尾,放养2000尾/kg的草苗种5000尾的养殖模式,产出投入比均较高,而后者因投入资金少,效益高更容易被养殖者接受,更容易被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由于农药的大量使用以及捕捞强度加大等原因,导致泥鳅的天然资源减少,因此,泥鳅的人工养殖己越来越为广大养殖户所看好。由于养殖泥鳅的水域一般较浅,且多为静水状态,所以养殖水质容易恶化,因此,在病害防治方面应注意科学合理投喂与施肥,且放养密度要恰当,并经常加注新水,以保持水质清新。做好泥鳅养殖的病害预防工作主要是要做好以下几点:一、饲养环境泥鳅的饲养环境应选择在避风向阳,靠近水源的地方。泥鳅对水质的要求不高,但被农药污染或化学药物浓度过高的水域不能作为养殖用水。苗种放养前,要将池塘进行彻底清整、消毒,并在池塘…  相似文献   

19.
<正>由于目前泥鳅规模化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技术不够成熟,导致苗种生产成本高,养殖的鳅种主要靠野生捕捞,数量、质量和规格没有保障,严重影响泥鳅产业的正常发展。本文是笔者对泥鳅的人工繁殖和苗种人工培育实践所作的技术总结。  相似文献   

20.
泥鳅素有“水中人参”之称,是一个低投入、易养殖、风险小、效益高的养殖品种。近年来,笔者在实施“泥鳅苗种规模化繁育与高效养殖技术开发”项目过程中对泥鳅的亲本培育、人工催产、人工孵化、苗种培育、高效养殖、病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试验与研究,现就有关技术、措施与效益总结交流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