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2.
3.
小麦高产群体质量栽培的应用研究:Ⅰ.小麦高产群体质量的调控指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省1993 ̄1995三年不同麦区小麦百亩示范方和攻关田的实践表明,小麦高产群林质量栽培是适用于小麦中产变高产、高产更高产阶段的栽培新理论和新技术体系。提高茎蘖成穗率、扩大后期物质生产量,是小麦高产群体质量和优化产量结构的核心指标;降低群体起点,主攻个体素质,是提高茎蘖成穗率和光合生产率的必备条件;运用精量播种、培育壮苗、高效施肥、抗逆应变等技术,是提高群体质量、达到小麦高产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5.
6.
7.
8.
杂交大豆高产种植方式及合理群体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个杂交大豆品种1号和2号为试材,分别在吉林省不同生态区域、不同种植方式下,设置3~5个密度进行试验,通过对其产量、叶面积变化及干物质积累的研究,探讨杂交大豆高产种植方式和合理的群体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在吉林省中部平原区,杂交大豆比较理想的高产种植方式是小垄双行种植。在中部中晚熟生态区的小垄双行种植方式下,杂交豆1号最适宜的群体结构为20.0~22.4株/m2,并且结荚期最大叶面积系数为6.0左右,光合生产率达到5.0g/m2·d以上,鼓粒期叶面积仍维持在5.8以上,平均光合生产率3.5g/m2·d以上,此群体结构下的产量达到3015.4kg/hm2。在东部中熟生态区等距点播单行扎眼种植方式下,杂交豆2号最适宜的群体结构为10~15株/m2,并且结荚期叶面积系数达到8.0左右,鼓粒期仍然维持在6.0左右,平均光合生产率为3.5g/m2·d左右,此群体结构下的产量达到3900.0~4120.0kg/hm2。 相似文献
9.
从品种选择、田块选择、施足基肥、精细整地、种子处理、播种、苗期田间管理、肥料运筹、病虫草害防治、化控等方面介绍小麦高产群体质量栽培技术,从而为小麦种植户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高产条件下,小麦群体指标因栽培条件的不同而有较大变幅。播期、密度、肥料是这些变幅的主要可控因子。高产田冬前的群体茎蘖动态可用有效积温和基本苗进行描述。分蘖高峰出现期及峰值的高低与最高叶面积指数及出现期,是衡量群体数量和素质的重要指标。开花期地上部干物重既是高产的物质基础,又可作为衡量群体数量的重要指标。提高开花后的干物质积累最是实现高产稳产的有效途径。亩产500千克小麦,开花后的干物质积累量必须达450千克/亩以上。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何岩 《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2018,(20)
小麦种植在解决中国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期十分有必要针对小麦高产种植技术进行系统的探究,制定科学合理的高产种植方案,为小麦的系统化生产提供良好的支持和保障。山西省平顺县高度重视小麦生产工作,结合地区实际情况,针对小麦高产种植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探究,希望能够为小麦生产提出合理化参考,全面推进种植技术的应用,实现农民群众的丰产丰收,为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提供良好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正>小麦是山东地区主要食粮作物之一,是世界性的重要粮食作用,产量和消费量均占世界谷物产量和消费量的30%左右,但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耕地逐年减少,而人口仍在增加,粮食需求将呈刚性增长,我国粮食的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为此,本文对小麦高产种植技术进行简要分析,应提高单产、增加总产量,以期满足我国小麦生产发展的长期战略需求。1种植为了减少地力浪费情况,相关人员可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著名的农业大国,为了让我国直接进入农业高质量发展阶段,跳过"中等收入陷阱",就要不断优化自身的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提高各种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在满足我国人民需要的同时大量向国外出口,加快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速度。小麦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在我国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机械化和规模化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小麦种植需要不断加强研究,努力实现技术突破,从而保证小麦的质量和产量。基于此,本文总结我国北方地区小麦高产种植技术,为农户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18.
小麦高产栽培的最终目的,是在单位面积上获得高产优质的籽粒。即在提高光合总生产量的基础上,把植株制造的光合产物最大限度地累积到籽粒中去,以增加粒重。在小麦高产栽培中,只有当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三者协调组合下,才能获得合乎理想的产量。其中穗数是高产的基础,但当穗数达到一定限度后,就要从提高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即增加穗重上下功夫,才能进一步高产。而要增加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又不能不从改变个体发育环境上探索新的途径。几年来,我们通过穴播的种植方式,在降低群体的前提下,促使个体得到充分发育,能大大改善生育后期的光合环境, 相似文献
19.
20.
小麦高产群体叶面积的质量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江苏省淮南、淮北地区设置小麦不同播种期、密度及肥料比例试验,研究小麦高产群体叶面积的质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必须在群体数量的基础上优化群体质量,即在形成适宜群体叶面积的前提下,提高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及单位叶面积承载籽粒能力,指出优化小麦群体质量的关键技术途径是科学确定适宜基本苗数、合理利用分蘖和改进肥料运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