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豆花叶病毒(SMV)主要介体及其传毒效率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豆田大豆植株上繁殖危害的蚜虫,除大豆蚜、茄无网蚜外,豆蚜亦能暂居并少量繁殖危害。大豆田迁飞蚜虫种的数量,年度间和不同生境有所差异,但主要种基本一致。绿色诱盘捕获的迁飞蚜虫鉴定表明,主要迁飞蚜虫种,除以上三种,还有棉蚜、玉米蚜、禾缢蚜、桃蚜等,但大豆蚜占绝对优势。大豆植株上的翅蚜量,与绿色诱盘捕获的株冠面积着落翅蚜量,充分吻合。翅蚜迁飞频率与SMV流行速率相关密切。介体蚜虫传染SMV 83—02,得毒30—60秒的传毒效率高,以40—50秒的传毒率最高。供试得毒蚜虫,只桃蚜以2.94%的概率传毒至第二株其余均一株。最适得毒时间的传毒效率豆蚜最高58.33%、桃蚜47.66%,大豆蚜33.33%、茄无网蚜23.73%、玉米蚜12.90%、棉蚜最低4.29%。SMV主要介体为大豆蚜、豆蚜、桃蚜和茄无网蚜传染SMV亦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由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引起的大豆花叶病毒病是一种世界性大豆病害,严重地影响了大豆的产量和品质.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大豆抗SMV的最新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抗源筛选、抗性遗传、抗性基因的精细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以及大豆对SMV候选抗性基因的研究等,并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初步展望,以期为大豆抗SMV分子育种和抗性候选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选取Tjirl和多无性系5克以上,4—5克、4克以下的种子,研究其发芽率和发芽后的小苗生长情况.结果以5克以上的单无性系种子发芽最快.Tjir三种不同重量的种子,16天以后的发芽率分别为90、70、56%,多无性系种子则分别为88、79、56%,28天以后全部  相似文献   

4.
在人工接种江苏大豆花叶病毒(SMV)SA株系条件下,研究了SMV对19个抗性不同的大豆品种9个主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3个感病品种在苗期接种SA后,除根瘤数外其余8个性状均与对照有极显著差异,受SMV影响的程度从大至小依次为单株粒重、单株叶面积、根瘤重、茎叶干重、根干重、种子褐斑粒率、株高、百粒重。抗病品种9个性状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感病品种在苗期与花期分别接种SA后,褐斑粒率、百粒重、单株粒重有极显著差异,早期感染SMV其危害大于中后期感染.  相似文献   

5.
根据八个大豆鉴别品种对87个大豆花叶病毒毒株的反应划分成三个类型。只侵染感病品种(Rampage、里外青、黑农28),不侵染中抗和高抗品种的毒株属于类型1;完全侵染感病品种,并侵染中抗品种之一(Marshall、丹×太、东农16)。不侵染高抗品种的属于类型2;对感病品种及中抗品种都能侵染,并能侵染高抗品种之一(Kwanggyo及雷电),属于类型3。类型2型有可能是分布较广的株系;类型3是毒力较强的株系,应给予重视。 供试毒株经鉴别寄主症状、寄主范围、汁液稳定性、传毒介体。菜豆Top Crop检索、血清检测、病毒提纯、电镜观察病毒粒体形态等测定确认是SMV。  相似文献   

6.
花生叶部的花叶病是辽宁省旅大地区近年来发生的一种主要病害,严重的影响花生产量的提高,据调查1974年发病只20%左右,而1976年旅大地区主产花生四个县的平均发病率已达31%,重病地区高达70—80%,对花生的生长发育,造成了  相似文献   

7.
大豆花叶病毒对大豆主要性状的影响(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智海剑,胡蕴珠大豆花叶病毒是危害大豆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它对大豆产量及部分农艺性状的影响已有报道。但这些研究多侧重群体产量或个别性状,而本试验旨在研究花叶病毒在不同生长阶段感染大豆品种后对与产...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大豆花叶病毒侵染大豆后引发症状的不同类型及比例,对726个大豆品种接种SMV弱毒株系SC3和强毒株系SC7后引发的症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SC3可系统侵染726个供试大豆品种中的643个,有313个表现花叶和坏死混合症状,275个表现花叶症状,57个表现坏死症状。在坏死症状中,有154个表现为枯斑坏死症状,156个表现叶脉坏死症状,60个表现叶脉和枯斑混合坏死症状;SC7可系统侵染726个供试大豆品种中的607个,有359个表现花叶和坏死混合症状,203个表现花叶症状,45个表现坏死症状。在坏死症状中,有167个表现为枯斑坏死症状,152个表现叶脉坏死症状,70个表现叶脉和枯斑混合坏死症状,15个表现顶端坏死症状。结果说明SMV引发的症状以花叶和坏死混合症状为主,花叶症状次之,坏死症状最少;而坏死症状多以单独类型出现,混合坏死症状出现比例较低,顶端坏死出现比例最低。  相似文献   

9.
本文描述了在吉林公主岭田间条件下,由大豆花叶病毒引起的大豆轻花叶、重花叶、皱花叶、皱缩,矮化,和芽枯症状。不同症状型对感病大豆植株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导致的产量差异显著。初步确定了里外青大豆单株产量与根据这些这些症状转换的感病指数之间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r=-0.99)。不同品种鼓粒期(R_5—R_6)的根瘤鲜重和根瘤固氮活性都与这些性状表现密切相关。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这些性状反应是较稳定的。  相似文献   

10.
王大刚  张磊  智海剑 《大豆科学》2012,31(4):668-674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病是世界范围内最主要的大豆病害之一,在我国各大豆产区均有发生,严重影响大豆的产量和品质。近几年,国内外在大豆花叶病毒株系划分及分子生物学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取得较大进展。该文主要综述了大豆花叶病毒的性质与危害、株系划分及SMV基因组结构和其编码11个蛋白的功能、SMV基因间的作用及寄主(大豆)基因与大豆花叶病毒基因间的互作、大豆花叶病毒流行的影响因素以及对大豆花叶病毒的综合防控措施,以期为我国从事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用改进的组织印迹方法批量检测黄淮地区69份SMV样品,结果显示42个标样呈现非常清晰的蓝紫色阳性反应,26个标样显色较弱而无法确证,1个标样呈阴性反应.进一步对图片进行600 dpi扫描并放大200倍进行分析,发现26个显色弱的标样中有25个呈阳性反应,1个标样显色很弱仍无法确证,使得检出率提高了37%.利用RT-PCR程序对随机选取的8个样品进行验证,发现纯化与未纯化的RNA模板均能得到较为清晰的扩增条带,而只有纯化后的PCR产物二次扩增才有预期的条带,且双酶切可产生245 bp、255 bp和307 bp 3个预期的片段.表明改进的组织印迹方法能够用于批量、高效地检测SMV,而RT-PCR可用于更为精确的检验.  相似文献   

12.
大豆抗花叶病毒育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抗花叶病毒育种研究吉林省农科院大豆所·公主岭,136100廖林刘玉芝大豆花叶病为世界性大豆病害,流行广、危害重。1974年朝鲜南部出现了大豆花叶病毒坏死株系,由于没有抗病品种,造成全国性病害流行。1978年中国皖北阜阳地区大豆花叶病猖獗,150万...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北方春大豆区大豆花叶病毒株系的鉴定与分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从我国北方春大豆区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河北承德以及北京采集典型症状的大豆叶片病样,经Top-Crop离体叶单斑分离以及DAS-ELISA抗血清免疫鉴定,共获得112个SMV阳性反应分离物.根据112个分离物在合丰25、文丰5号、诱变30、8101、铁丰25、Davis、Buffalo、早熟18、广吉、科丰1号、齐黄22共11个鉴别寄主上的症状反应,将我国北方春大豆区的SMV分成8个株系群.各株系群所占比例分析表明,北方春大豆区以SC-11株系群为主,其次为SC-8,各占病样总数的比例分别为51.7%和17.9%,SC-11和SC-8分别在黑龙江和辽宁分布最广,占当地株系群的比例分别为67.8%和75.0%.与以往株系划分系统的初步比较表明,SC-11与东北原1号株系群,SC-12和SC-16与东北原2号株系群,SC-4、SC-7、SC-8、SC-13和SC-17与东北原3号株系群在鉴别寄主上的反应相似.SC-16和SC-17为2个新发现的株系群.  相似文献   

14.
15.
黄淮中北部大豆花叶病毒株系的鉴定与分布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2002-2003年采集了黄淮中北部地区为主的32个县市的大豆SMV病样981份,经初步繁殖鉴定、生物纯化及DAS-ELISA血清学检测,得到95个SMV分离物,根据95个分离物在27个鉴别寄主上的症状反应,最终确定南农1138-2、诱变30、8101、铁丰25、Davis、Bullfalo、早熟18、Kwanggyo、齐黄1号和科丰1号10个品种作为该地区SMV株系的鉴别寄主.利用它们可将95个SMV分离物划分成10个株系群,其中5个与以往鉴定株系群相同,另5个为新发现的株系群,分别将5个新株系群定名为SC-11~SC-15.研究还发现,SC-11株系群所占比例最大,是本地区优势株系;其次为SC-8株系群;SC-11和SC-13株系群分布最广,在黄淮北部各省均有分布.  相似文献   

16.
大豆花叶病毒致病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生物学纯化与血清学鉴定(ELISA)得到5个大豆花叶病毒(SMV)分离物,利用RT-PCR法扩增其CP、HC-Pro、P1和P3基因片段并进行测序。结果表明:5个分离物P1基因全长均为927个核苷酸,编码产生309个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表明,5个分离物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8.0%~99.9%,由此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86.1%~100.0%。此外,5个分离物4个SMV基因CP、HC-Pro、P1和P3长度均为4 137个核苷酸,编码1 378个氨基酸。分析结果显示,5个分离物之间的核苷酸及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2.6%~99.3%和95.1%~99.2%。根据系统进化树的分析,结合5个分离物在10个大豆鉴别寄主上的致病性反应,发现SMV的4个基因CP、HC-Pro、P1和P3与SMV的致病力及病样的来源地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同时,这4个SMV基因能够将传统的SMV株系分离物与重组性分离物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17.
大豆种子脂肪氧化酶与豆制品产生豆腥味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全面阐述了大豆种子脂肪氧化酶参与形成豆腥味物质的主要途径、豆腥味的主要成份以及脂肪氧化酶同功酶及其缺失体类型在豆制品形成豆腥味中的作用差异,指出了在遗传育种上开展大豆种子脂肪氧化酶同功酶缺失体材料选育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菜用大豆种子劣变与生理生化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孟祥栋 《大豆科学》1993,12(3):259-264
本文以菜用大豆种子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活力种子发生的一些生理生化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种子劣变,细胞膜结构和功能受到损伤,浸泡液电导率增加;当种子丧失生活力后,细胞膜损伤严重,并失去修复能力,内含物大量外渗。高活力种子吸胀葫发过程中呼吸代谢旺盛,而低活力种子呼吸强度较弱。当种子失去生活力后,胚轴中测不出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胚轴、子叶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带减少,峰高降低;胚轴酯酶同工酶谱带减少,峰高降低,而子叶酯酶同工酶很少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9.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是一种株系复杂且不断变化、并对大豆的产量和质量造成恶劣影响的病毒,其严重的致病性受到学者的普遍关注。大豆花叶病毒侵染性克隆技术是研究其致病机理的行之有效的手段。该技术通过病毒侵染获得侵染性cDNA克隆,进一步分析引起症状的相应基因在植株生长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由此为SMV相关领域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本文就大豆花叶病毒侵染性克隆的构建策略和影响因素,以及其应用状况作一综述,以期为大豆花叶病毒的防治提供新的借鉴和思路。  相似文献   

20.
大豆花叶病毒遗传的三体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丽君 《大豆科学》2005,24(4):310-313
从大豆花叶病毒的形态抗性遗传标记、分子生物学特点、生化遗传、分子标记四个方面阐述了大豆研究所在大豆花叶病毒病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以病毒病侵染大豆品种后的蛋白亚基变化、防卫系统细胞保护酶-过氧化物酶、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的酶蛋白分子表达特征,大豆叶肉细胞膜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等)体系的变化特证;大豆细胞膜质过氧化有毒代谢产物的积累和变化,以及SMV蛋白酶的分析结果,阐明了大豆病毒病的分子生物学特点;通过杂交和回交后代表型遗传特征鉴定和分析,证实大豆花叶病毒SMV的成株抗性的遗传基因表达特点,并利用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标记不同抗性品种和杂种后代的抗性遗传,发现大豆病毒的生化遗传标记特征与成株抗性的表型特征相一致,可利用同工酶表达的遗传特征,筛选抗病毒杂交后代的一种技术.同时利用PCR技术,对杂种后代的F1、F2代群体的抗性和遗传进行分析,证明大豆对SMV1号株系的抗性是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的,通过RAPD技术研究证实,其显性RAPD标记是OPN1400/1300与黑农39的抗病基因的遗传距离为8.2cm,它为抗大豆花叶病遗传育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