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农村有1.5亿~2亿剩余劳动力,并且每年以500万的速度递增,巨大的农村人口压力形成这样的论断:20世纪中国农村的最大问题是土地问题,21世纪中国农村的最大问题则是就业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镇转移是我国农村发展最迫切的现实需要。但2003年以来,在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进程中,却出现了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民工荒”,并且愈演愈烈,这有悖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动因进行了深层次的理论探讨和剖析。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工业文明的渐进推动,农村人口急剧膨胀,耕地面积越来越少,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进而也导致了有限的生产生活资料和不断增长的劳动力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同时,随着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和城市粗放的、低水平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崛起,农村中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逐步在向城市转移。随着城市工业化的加速,劳动力尤其是有一定专业技术的劳动力供不应求,导致城市出现了大规模的"用工荒"现象。"用工荒"现象不断加剧,对此经济学家预测"刘易斯拐点"已提前来到中国。试图分析"用工荒"的产生只是"刘易斯拐点"发出的警戒性信号,而"刘易斯拐点"并没有到达中国,并且在此视角下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策略。  相似文献   

3.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和转移与制度变革关系密切,由于存在一些制度障碍,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要顺利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必须首先改革和完善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制度。  相似文献   

4.
刘易斯拐点曾经成功解释了中国前几年出现的"民工潮"问题,然而,近两年,随着东南沿海多个发达地区接连出现农民工短缺问题。面对"民工荒"问题,原有的刘易斯模型已无法做出合理的解答,本文将通过对国内外对刘易斯模式的发展与改良的介绍,试图由此对导致中国"民工荒"问题的原因做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课题之一。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机制和转移现状,从制度环境的角度探究了在强大的动力支持下制约劳动力转移的障碍,并提出具体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6.
"民工荒"现象的出现有着深层次的经济学原因。解决"民工荒"问题,应从利用市场机制促进产业升级和产业布局调整,形成农民工工资提高的正常机制,消除各种阻碍农民工流动的体制性障碍等方面入手,多管齐下,方能奏效。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在不断实现现代化生产的过程中"解放"了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这些劳动力的转移方式及转移过程中产生的问题需要我们给与关注。  相似文献   

8.
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农业劳动力不断转移的过程.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长期的课题.探索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路径和模式,已成为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从河南省劳动力供给状况角度探讨东南沿海部分城市出现的民工荒问题的原因及解决对策,并提出我国经济发展尚未到达刘易斯拐点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单纯走西方向城市异地转移的路子在中国难度很大。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本地非农转移的意义,并探究了就地非农转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静  杨林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8):4391-4393,4396
从甘肃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出发,揭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提高转移劳动力素质、完善相关制度政策、建立多元化的劳动力市场、加大对转移劳动力的培训、加快小城镇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针对城镇养老保险不适应农民工群体的就业特点,一些专家提出建立农民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但个人账户制也存在一些问题:共济性差,基金的保值增值困难,不利于劳动力市场的平等竞争及农民工的城镇化。农民工的养老保险涉及众多的利益调整,还需更多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莹  张小林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9):1692-1694,1750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就突出地表现出来,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鉴于这个问题的特殊性和现实性,学术界以往的研究已经很丰富,但缺乏系统全面的整合。笔者首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体系进行了确定,然后对其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梳理、阐述和评价,最后对其未来研究的方向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Based on the data from the Second National Agriculture Census in 2006,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absolute quantity and age structure of China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by the classical approach. It showed that the migration of rural labor force was still far away from "Lewis turning point", and "mingong huang" ( shortage of peasant workforce) appearing in coastal areas could be explained with the location separation between the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and rural labor force. It was a feasible and an effective way to push forward the transfer of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from the east coast to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to absorb the abundant supply of rural labor force.  相似文献   

15.
以调研资料为经验数据,对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型态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研究认为:在制度变迁过程中,不同的制度安排有不同的劳动力转移型态。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型态与农地承包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经济管理制度三组核心制度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在现有制度背景框架下,重庆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途径上还主要停留在“兼业型”转移型态,在流动方式上还主要表现为通过亲朋好友带动和自身外出务工的盲目流动。但同时也看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乡统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市场制度的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型态在循序优化,土地对农民的保障功能在逐步削弱,政府和民间机构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6.
陈景信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5085-15088
以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为研究对象,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相关概念入手,利用现有统计资料,根据产业结构偏差公式测算方法,得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村非农业化劳动力的长期时间序列数据,并以此为基础,展开对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变动过程的分析。接着以人口与经济、资源之间的密切关系基础,以相关理论为依据,对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因进行深入分析。最后综合全文,得出了一些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的根本问题。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本文回顾了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分析了当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严峻形势和制约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农村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到有限剩余转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凤慧  周志刚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5):1020-1021,1024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它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都趋于缓慢,逐步由“无限供给”转变为“有限剩余”。从我国现阶段农村劳动力状况转变的原因入手,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情况,探索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以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采用定量的方法对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进行了测算。结果发现,山东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比较庞大,转移也存在一定的困难,最后从5个方面提出加快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