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评价速生人工林的土壤环境效应,文章对比分析了海南昌江县次生林、桉树人工林和相思树人工林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结果表明:(1)在0~60 cm次生林土壤容重最小,其次是桉树林,相思林最大,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毛管/非毛管孔隙度比值、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以及毛管/饱和含水量大小顺序均表现为次生林>桉树林>相思林;(2)桉树林、相思林与次生林0~60 cm土壤贮水能力相差较大;(3)3种林分间同一层土壤容重、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毛管/非毛管孔隙度比值、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贮水能力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除底层达到显著差异(p<0.05)或极显著差异(p<0.01)外,其余3层均不显著,各层土壤毛管含水量/饱和含水量比值差异不显著(p>0.05);(4)3种林分土壤容重随土壤深度增大而增大,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饱和持水量、毛管次生林以及田间持水量均随土层厚度增加而减少;(5)次生林的土壤容重、孔隙特征、持水性以及贮水能力随土壤深度变化,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而桉树林和相思林的所有观测土壤物理变量...  相似文献   

2.
《林业资源管理》2019,(6):108-114
为阐释刺柏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变异以及环境因子对有机碳的影响,分层采集0~80cm土层土样,测定有机碳和其他理化指标,分析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土壤有机碳和其他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0~20cm土层中土壤有机碳含量(36.01%)、有机碳密度(34.83%)和有效氮含量(47.06%)均占比较大。土壤有机碳含量与有机碳密度、有效氮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容重、pH值呈负相关,与土壤总孔隙度、毛管持水量以及田间持水量之间呈正相关。整个林地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垂直分布呈先陡降然后逐渐降低的模式,可通过改变林分结构,补种阔叶树种等措施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3.
以小兴安岭丰林自然保护区内红松中幼龄林和成熟林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土层(0~10 cm和10~20 cm)土壤理化性质和5种土壤酶活性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红松林不同土层土壤的理化性质差异较大。土壤酶在不同深度的土层中变化较大;土壤p H值与土壤脲酶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与土壤淀粉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蔗糖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脲酶活性与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土壤总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磷酸酶活性与土壤全磷含量、土壤含水率呈显著正相关,与总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蔗糖酶活性与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全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海拔对毛竹林土壤物理性质和水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毛竹分布南缘的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气候过渡区,选择土壤类型、坡度、坡向、经营水平等一致的3个海拔梯度毛竹林,对土壤物理性质和水分特性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相同海拔梯度毛竹林随土层的加深,土壤容重、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饱和持水量、田间持水量、粘粒和砂粒含量增大,而毛管孔隙度和粉粒含量减小;海拔对毛竹林30cm土层的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影响不显著,而土壤非毛管孔隙度、饱和持水量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大;不同海拔梯度毛竹林30cm土层的土壤微结构颗粒组成为砂粒〉粉粒〉粘粒,粘粒、粉粒含量随海拔升高而减小,砂粒含量趋于增大;试验区随海拔的升高,土壤物理性质和水分特性趋于有利于毛竹林生长变化。  相似文献   

5.
毛竹扩张对常绿阔叶林土壤性质的影响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为探讨毛竹向邻近常绿阔叶林扩张对土壤性质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江西大岗山森林生态定位站常绿阔叶林、2∶8竹阔混交林、8∶2竹阔混交林和毛竹纯林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有机碳、密度、孔隙度、持水量和贮水量等土壤性质和水分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常绿阔叶林在毛竹扩张过程中,土壤碳元素含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与非毛管持水量和现有贮水量呈极显著相关,与土壤密度和总孔隙度呈显著相关,各指标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在扩张过程中的变化特征。[结论]常绿阔叶林表层土壤密度、孔隙度和持水量等特征综合优于混交林和毛竹纯林,这为竹鞭扩张后竹笋萌发创造了条件;当常绿阔叶林演替到毛竹纯林时,10 60 cm土壤物理性质和持水能力都有所改善,但有机碳含量降为4个林分最低值,大量竹鞭虽然优化了土壤物理性质,但无性繁殖导致土壤碳元素大量消耗,加之择伐和挖笋等人工干扰,毛竹纯林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低。调节土壤碳含量以及土壤结构和水分特征可能是今后控制毛竹林扩张,维持群落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生态策略。  相似文献   

6.
以桉树(Eucalyptus spp.)间种牧草桂牧1号杂交象草(Pennisetum americanum×P.purpureum)×Pennisetum purpureum)、山毛豆(Tephrosia candida)和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的6种复合经营模式为处理,以桉树纯林为对照,分别于造林初期、中期和后期,分析桉树人工林间作牧草复合经营模式不同土层土壤理化性质主要因子的变化规律,并运用灰色系统理论方法筛选出对土壤理化性质改良效果较优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时期相同土层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田间持水量、有机质、全量氮、磷、钾和速效氮、磷、钾含量在不同模式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同一时期,各模式0~20cm土层的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田间持水量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大于20~40cm土层,土壤容重则相反。随着造林时期的变化,在相同土层各模式的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逐渐增加,土壤总孔隙度逐渐减小,而土壤养分含量在不同种植模式不同土层的变化趋势各不相同。桉树(2 m×3 m)+山毛豆模式上下层关联度均表现最大,说明A2模式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养分含量的综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天然常绿阔叶林理化因子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运用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了云南省玉溪市磨盘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天然常绿阔叶林土壤理化因子与土壤酶活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田间持水量、有机质、碱解氮、全磷、速效钾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均表现出比较明显的表聚现象,土壤容重、全钾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而增加;(2)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转化酶活性与理化性质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土壤碱解氮、全磷、速效钾强烈的直接作用是影响该区土壤脲酶和转化酶活性的主导因子,而土壤有机质、土壤容重强烈的直接作用是决定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主导因子,其他因子的间接作用也是影响该区土壤酶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8.
探索土壤物理性质沿环境梯度的变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森林群落物种分布格局和森林水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猫儿山不同海拔典型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实验分析与冗余分析(RDA)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猫儿山海拔梯度上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针阔叶混交林和山顶矮林等典型森林土壤物理性质的空间变异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0~60 cm层土壤容重随海拔的增加而降低,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土壤含水量、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随海拔的增加而增加,局部有所波动。除常绿阔叶人工林和常绿针阔叶混交林外,其他森林土壤容重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随土壤深度的变化趋势则表现各异。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在0~10 cm层变化最为剧烈。土壤含水量、土壤最大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的垂直变化规律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RDA结果显示,海拔和植被类型是影响猫儿山土壤物理性质的主要因素,共解释了土壤物理性质变异的46.1%。海拔通过水热状况影响植被类型及其分布,进而影响林下土壤物理性质。  相似文献   

9.
三峡库区植被不同演替阶段的土壤养分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分析三峡库区植被在不同演替阶段的土壤养分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植被正向演替,土壤pH值逐步降低;土壤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表现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灌丛>针叶林,水解性氮含量表现为针叶林>灌丛>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有机质、水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在植被演替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表聚性;相关分析表明有机质含量、水解性氮含量和速效磷含量3者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且都与土层极显著负相关;植被演替进程与土壤pH值极显著负相关、与水解性氮含量显著负相关、与速效磷含量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泉州湾红树林群落及光滩不同潮位、距入海口不同位置土壤水分-物理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0~30 cm土层土壤的多数水分物理性质受土层、潮位、距入海口位置影响不显著,高潮位土壤孔隙度及持水量大于低潮位,近入海口土壤容重大于其他断面,中间断面的持水量高于其他断面。土壤持水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红树林土壤与光滩土壤差异显著(p<0.05),光滩土壤容重显著大于红树林土壤容重(p<0.05);红树林土壤总孔隙度、土壤最大持水量及毛管持水量显著大于光滩土壤(p<0.05)。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分析了春季垄沟深松30 cm、秋季翻耕25 cm、秋季垄沟深松30 cm三种不同整地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翻耕整地土壤容重降低,土壤总孔隙度增大,田间持水量升高;在20~30 cm土层中,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高,其他土层没有显著变化。在30~40 cm土层,翻耕整地的有机质含量升高,各处理土壤p H值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冀北山地不同坡位油松林土壤水文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冀北山地不同坡位油松林土壤层水文效应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0~40cm土层内,土壤容重的变动范围在0.97~1.19g/cm3,土壤总孔隙度的变动范围在45.43%~54.50%,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总孔隙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2)坡上样地Ⅱ和样地Ⅰ每10cm饱和持水量最大,分别为713.67t/hm2和708.56t/hm2,坡中样地Ⅲ饱和持水量最小,仅为583.00t/hm2,坡中样地Ⅲ和坡下样地Ⅳ每10cm土壤的有效持水量最大,分别为196.33t/hm2和185.00t/hm2,坡上样地Ⅱ有效持水量最小,仅为74.67t/hm2;(3)林下土壤初渗速率在76.09~20.81mm/min,稳渗速率在1.95~4.06mm/min,入渗速率与入渗时间存在明显幂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以辽东半岛地区的红松、落叶松、红松针阔混交林和灌草4种主要林地为研究对象,利用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性等方法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显示:(1)土层深度与土壤容重呈正相关,与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呈负相关;容重、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范围分别在0.50~1.30 g/cm3、40%~88%、30%~80%。(2)林分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逐渐降低,波动幅度先逐渐降低最后有所增加。不同林分持水能力不同,有林地>灌草地;落叶松林>红松林和红松针阔混交林>灌草地。(3)林分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与土壤厚度和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非毛管孔隙度差异性不显著。林分主要土壤物理性及其持水性受到林分类型和土壤深度的影响,表现出浅层和中层土壤保水持水能力强;落叶松林土壤结构质地更优,保水持水性更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沿海拔地带性植被的分布特征及其关键调控因子,为理解亚热带森林土壤碳氮循环过程及其调控机制提供基础数据参考。【方法】以保护区低海拔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中海拔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和高海拔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3种典型地带性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氯仿熏蒸法研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沿海拔和土层的变化,并运用偏Mantel检验、Fourth-Corner方法解析植被多样性、土壤性质与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之间的关系。【结果】1)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的海拔变化差异显著(P<0.05)。3个地带性植被群落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随海拔升高呈增加趋势,即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15.75和2.84 mg·kg-1)<半湿润常绿阔叶林(28.05和4.95 mg·kg-1)<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41.61和7.80 mg·kg-1)。2)各地带性植被带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呈显著的减小趋势(P<0.05),0~10 cm土层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分别是...  相似文献   

15.
通过烘干法和环刀法,对嫩江沙地不同林龄小黑杨防风固沙林的土壤容重、孔隙度和持水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黑杨防风固沙林对土壤物理性质有一定的改良作用,主要集中在0~20cm土层中;随着林龄的递增,土壤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大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0~40cm土层表现出降低再升高的趋势,而容重表现则相反;40cm土层以下物理性质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云南松林分抚育间伐(采伐强度为53%)和未抚育间伐不同土壤层(0~20 cm、20~40 cm、40~60 cm)的理化性质以及抚育间伐对云南松林分土壤性状的短期效应。在作业小班内进行调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段设置抚育样地和对照样地。结果表明:(1)抚育后土壤物理性质容重、毛管持水量、总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并未出现显著变化;土壤中N、P含量在各组抚育后没有差异,且不存在显著性差异;K含量随土层深度加深而增加,而C含量随土层深度加深显著降低,降幅约为20%;(2)随着土壤土层的加深,土壤容重增加,而土壤毛管持水量、总孔隙度和田间持水量降低(33%、16%、25%),并只在0~20 cm和40~60 cm下低于抚育前;土壤N、P、K含量没有显著变化,仅土壤C含量降低(31%);(3)云南松林C∶N为52.5±36.81,高于中国平均值11.9%,而C∶P和N∶P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间伐对土壤C∶N影响不显著,但土壤深度对C∶N影响显著,并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C∶N值降低。抚育间伐在短期内不会对云南松林分土壤理化性质产生显著影响。研究结果与国内土壤平均值相比,该研究区森林土壤氮含量较...  相似文献   

17.
2005年6-10月,在宁夏六盘山北侧叠叠沟小流域的不同坡面设置了93个调查样点,研究了土壤物理性质随土层深度、坡向、坡位及植被类型的变化.结果表明:(1)随土深增加,土壤密度和石砾含量逐渐增大,而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却逐渐减小,但非毛管孔隙度在100 cm以下土层时因石砾含量加大却随土深增加而增大;(2)各项土壤水文物理性质基本上均是阴坡优于半阴半阳坡和阳坡,半阴半阳坡与阳坡差别不大;(3)随着坡位下降,土壤厚度、土壤密度、石砾含量、非毛管孔隙度逐渐增大,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逐渐减小,各种持水量指标基本上也是程度不同地减小,但上坡的持水量指标大于阴坡坡顶;(4)4种植被类型0~30 cm土层的土壤密度为天然灌丛<天然草地<乔木林地<退耕地;石砾含量为退耕地最低,其它3种植被类型差别不大;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均是天然灌丛>天然草地>乔木林地>退耕地;非毛管孔隙度则是退耕地>乔木林地>天然灌丛>天然草地.其次,还建立了土壤物理性质与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土壤深度、地表植被覆盖度等之间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8.
以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分析了不同间伐抚育强度下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下土壤层的物理性质变化情况。选取指标主要包括土壤容重、土壤饱和含水量、土壤田间持水量以及土壤总孔隙度。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间伐强度的加大,林下土壤容重持续下降,其中0-10cm处的土壤容重相比未伐林分分别下降3.2%、5.2%、5.7%;lO-20cm处分别下降1.6%、1.6%、3.9%;土壤饱和含水量、土壤田间持水量、土壤总孑L隙度等指标也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加。对研究结果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强度的间伐抚育对落叶松林土壤层的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变化影响显著,对土壤容重和土壤总孑L隙度的变化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大兴安岭地区樟子松天然林土壤的碳氮含量与水解酶活性的坡位差异和月份动态,探究土壤碳氮含量与水解酶活性的关系,以期为阐明土壤碳氮转化酶学机制及森林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8年5—10月每月中旬,在大兴安岭漠河地区樟子松天然林坡地设置试验地。分别在试验地上、中、下坡位各设置3块20 m×30 m的樟子松林试验样地,每样地选3个取样点,每取样点清除枯枝落叶层后,记录不同土深(2.5、7.5、15、25 cm)处土壤温度。同时采集每个取样点不同土层(0~5、5~10、10~20和20~30 cm)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含水率、碳氮含量(有机碳、全氮)及水解酶(脲酶、蛋白酶、蔗糖酶、纤维素酶)活性。【结果】土壤的有机碳及全氮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降低,随坡位升高而减少,但坡位差异不显著(P0.05);0~5、5~10、10~20和20~30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分别为68.53~80.38、40.28~46.66、15.86~21.08和11.91~13.79 g·kg~(-1),土壤全氮含量分别为5.34~5.96、2.98~3.68、2.35~2.61和1.54~1.75 g·kg~(-1);土壤脲酶、蛋白酶、蔗糖酶及纤维素酶活性随土层加深而降低;随坡位降低,土壤脲酶及蔗糖酶活性增高,蛋白酶与纤维素酶活性降低;月动态分析显示,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高峰期均为9月,酶活性高峰期集中在7—8月;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碳氮(有机碳、全氮)含量与水解酶(脲酶、蔗糖酶、纤维素酶、蛋白酶)活性和含水率均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温度与有机碳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与全氮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大兴安岭地区樟子松天然林土壤碳氮含量与水解酶活性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土壤碳氮含量与酶活性的坡位差异不显著(P0.05),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高峰期为9月,土壤水解酶活性高峰期集中在7—8月。土壤碳氮含量与水解酶活性极显著相关(P0.01),土壤温湿度对碳氮含量与酶活性具有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土壤酶活性对环境因子沿海拔梯度变化的响应,为理解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水热条件-植被-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性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和机制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选取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种不同海拔梯度典型植被带(沟谷雨林、半常绿季雨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研究不同海拔不同土层森林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采用冗余分析和蒙特卡洛检验,分析环境因子沿海拔梯度变化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年均降水量和Simpson指数随海拔升高呈增加趋势,而植物群落多样性(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年均气温和土壤温度随海拔升高呈下降趋势;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水解性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及含水量随海拔升高呈上升趋势,土壤密度和p H随海拔升高呈降低趋势,土壤C/N随海拔升高呈先增后降趋势;土壤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随海拔升高呈增加趋势,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随海拔升高呈下降趋势;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脲酶、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逐渐降低,过氧化氢酶活性逐渐增加;样地微气候、植被和土壤理化性质沿海拔梯度变化对土壤酶活性具有重要影响,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土壤温度、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性不同程度地相关,单一环境因子对土壤酶活性影响的重要性排序为全磷含量含水量pH有机碳含量年均气温土壤温度水解性氮含量年均降水量全氮含量全钾含量 Margalef丰富度指数土壤密度速效钾含量有效磷含量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C/NSimpson指数。【结论】水热条件(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土壤温度和含水量)、植物多样性和土壤化学性质(p H、有机碳、水解性氮、全氮、全钾和全磷)存在明显的梯度变化,可调控不同海拔梯度内的土壤酶活性,其中土壤磷、水分、p H、碳、氮和钾是调控土壤酶活性海拔响应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