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米粗缩病发生危害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时济宁玉米粗缩病发生情况进行大面积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玉米粗缩病发病原因与播期、品种等因素有关;并对其危害损失率进行了测定,利用直线回归方法计算的病株率(X1)与单产(Y)为负相关,其方程式为:Y=634.433794—5.365686960X1。提出了清除杂草、调整播期、药剂防治传毒昆虫灰飞虱等防控玉米粗缩病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玉米灰飞虱及粗缩病的生态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带毒灰飞虱传播MRDV导致玉米粗缩病,系统调查了灰飞虱和玉米粗缩病发生状况,明确了玉米播种期、种植模式、玉米品种对粗缩病的影响,春玉米早播,夏玉米适期晚播病害发生程度减轻,不同种植模式病害发生程度有差别,当前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玉米品种没有完全抗病的品种,都不同程度感病。粗缩病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适期早防的原则,突出生态学防治的作用,辅以关键期低毒农药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文章详细阐述了山东省东平县玉米粗缩病和灰飞虱发生情况、发生特点、发生原因,以及玉米粗缩病无害化综合防治技术,科学分析了玉米粗缩病发生与灰飞虱发生的关系,以及玉米粗缩病在不同品种间发生情况,提出调整玉米播期、化学药剂防治传毒昆虫和防治技术的示范应用与大面积推广等科学合理的综合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4.
对不同时期播种的玉米田、传毒介体灰飞虱虫量和玉米粗缩病病情的调查结果表明,玉米苗9叶前感病期和传毒灰飞虱发生高峰期岔开,玉米粗缩病就可减轻发生。通过调整玉米播种期等农业措施,可以减轻玉米粗缩病毒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玉米粗缩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娟  张桂玲  李文文 《农技服务》2009,26(12):57-57,71
分析了玉米粗缩病的发生特点及影响因素,指出田间灰飞虱发生量大和带毒率高与病害发生程度关系密切,明确侵染敏感期玉米6叶龄之前与灰飞虱第1代成虫迁飞高峰吻合是粗缩病严重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选择抗耐病品种、调整播期、加强田间管理、治虫防病的综合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及玉米粗缩病的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选择抗性品种、选择合理的种植模式、调整玉米播期、加强田间管理、控制灰飞虱的虫源和虫量、药剂防治等综合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玉米粗缩病在我县已成为玉米的主要病害,进入二十一世纪发病程度日趋严重。特别是县东南、西南部大蒜洋葱茬,发生严重。田间病株率20-30%,个别地块达病株率50%以上,因此病危害,全县近两年毁种面积在3000亩左右。玉米粗缩病在我县发生呈现间歇性发生,葱蒜茬地头间边发生重的特点。分析玉原因葱蒜区种植的玉米苗3-5叶期最易感病,此时正是灰飞虱危害传毒高峰期,外沟边地头杂草较多有利于灰飞虱生存,因此发病重,针对玉米粗缩病的发生特点,采取葱蒜茬玉米适当推迟播期,铲除田边地头杂草,及时拨除病株,加强肥水管理。防治灰飞虱,喷洒防治病毒病药剂等措施。  相似文献   

8.
该文对玉米粗缩病致病因子、发病规律、流行原因、防治策略进行了阐述。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玉米粗缩病病毒引起的病毒性病害,其防治策略是选用抗病品种、调整玉米播期、清除田间及地头杂草、翻耕灭茬播种、药剂拌种、拔除病株来控制毒源、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加强灰飞虱的监测和预报、及时防治消灭传染源。  相似文献   

9.
江苏玉米粗缩病发病规律与流行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灰飞虱是玉米粗缩病毒(MRDV)的传播介体。苏北地区灰飞虱1年发生5代,以第一代灰飞虱发生数量最大,其自然带毒率为0~30%。病区第一代灰飞虱带毒率一般为16%~30%,其余各代均可检测带毒个体。小麦上第一代灰飞虱是玉米粗缩病的主要初侵染源。灰飞虱带毒率及其发生数量与玉米粗缩病发生轻重呈显著的正相关。播期决定了第一代灰飞虱成虫迁飞高峰期和玉米敏感期(一般是玉米出苗至6叶龄期)的吻合程度,吻合期越长,病害越严重。前茬作物、播种方式、耕作制度和气候条件等都通过影响玉米的播期或灰飞虱的发生数量来间接影响当地或当年病害发生的轻重。试验证明,玉米粗缩病病源在各地普遍存在,一旦耕作制度及气候条件适合于灰飞虱的生存繁衍和传毒危害,玉米粗缩病就可能在更大范围内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0.
玉米粗缩病是由MRDV病毒引起系统性侵染病害,近年来,在中国北方地区发生较为严重,直接影响着玉米生产的发展。粗缩病主要靠灰飞虱传播,灰飞虱在麦田、绿肥田和杂草根际越冬,春季在小麦及杂草上,随后转移至玉米上繁殖与传毒。玉米粗缩病的防治,要坚持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方针,加强监测和预报,采取选用抗病品种、适期播种、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加强灰飞虱的防治等农业措施进行防治,其管理核心是控制毒源、减少虫源、避开危害。  相似文献   

11.
玉米粗缩病的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玉米粗缩病在侵染循环中越冬寄主种类少,初侵染来源少。且地理分布不均匀,传病途径单一,侵染时间短。利用这些薄弱环节,调整作物和品种的生产布局。适时晚稻,包括夏病秋治在内的及时防治灰飞虱,加强水肥管理,进行生态,农业和药剂防治,切断其侵染循环中的链条,就能控制玉米粗缩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玉米不同播期对粗缩病发生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分期播种试验表明,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玉米播期关系极为密切,适当推迟夏玉米播期,使玉米易感病期与灰飞虱传毒高峰期错开,可以有效减轻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危害。  相似文献   

13.
通过调整玉米播期控制粗缩病的发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病毒侵染时玉米植株的生育期关系密切。研究表明 ,普通玉米品种 6叶龄以下为敏感生育期 ,6叶龄以上为非敏感生育期。目前生产上种植的杂交玉米适播期较长 ,如能根据传毒昆媒灰飞虱的消长、传毒规律 ,合理确定玉米播种期 ,使玉米敏感生育期最大限度地避开灰飞虱传毒盛期 ,即可避免或大幅度减轻玉米粗缩病的危害。江苏盐城地区春玉米在 4月上中旬、夏玉米在 6月中旬播种 ,玉米粗缩病发生程度轻。因此 ,上述时间是防治玉米粗缩病的安全播种期  相似文献   

14.
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病毒侵染时玉米植株的生育期关系密切.普通玉米品种 6叶龄以下为敏感生育期,6叶龄以上为非敏感生育期.目前生产上种植的杂交玉米适播期较长,如能根据传毒昆虫灰飞虱的消长、传毒规律,合理确定玉米播种期,使玉米敏感生育期最大限度地避开灰飞虱传毒盛期,即可避免或大幅度减轻玉米粗缩病的危害.安徽淮北地区春玉米在 4月上中旬、夏玉米在 6月中旬播种,玉米粗缩病发生程度轻.因此,上述时间是防治玉米粗缩病的安全播种期.  相似文献   

15.
丽江玉米粗缩病是由白脊飞虱传播的一种病毒病。近几年来,此病害继续蔓延,为害面积扩大,并日趋严重。经过3a调查,初步总结出玉米粗缩病在丽江的发生规律,分析了其流行的主要原因,并根据发病特点,提出调整播期、加强管理、清除杂草和药剂防治等对策。  相似文献   

16.
玉米粗缩病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性,第一代灰飞虱5月25日左右迁飞进入玉米田叮咬吸吮玉米汁液传毒感病是玉米发生粗缩病的根本原因。利用杀虫剂严格选择喷药时期(5月23~27日)杀虫防毒对防治玉米粗缩病十分有效。选择抗病品种或调节播期均不失为防治玉米粗缩病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农家致富》2005,(8):33-33
玉采粗缩病是以砂飞虱为传毒媒介的一种病毒性病害,病原物为玉米粗缩病毒。刻病发生规律是带毒的灰飞虱成虫或若虫在小麦、温室大棚或田头地追杂草等场所越冬,第二年5—6月.带毒灰飞虱从小麦和水稻田陆续迁移到距离最近春夏播玉米田传毒危害。造成立米粗缩病发生。  相似文献   

18.
玉米粗缩病毒病(Maize rough dwarf virus,MRDV)是一种严重影响玉米的重要病害。2006年,在辽宁省阜新玉米产区首次发现有玉米粗缩病病毒病发生。文中对该病症状、病原、传播途径进行了描述,防治该病应采用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根据病害的发生、传播规律,重点控制毒源传播,压低虫源数量,使玉米对粗缩病毒的敏感生育期避开灰飞虱成虫传毒盛期,调整作物和品种的生产布局,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加强水肥管理,切断玉米粗缩病毒侵染循环中的链条,控制其危害。  相似文献   

19.
玉米粗缩病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文军  孙建阁 《中国农资》2001,(2):22-22,24
玉米粗缩病是目前普遍发生的一种灰飞虱持久性传播病毒病。本文描述了该病发病症状、越冬寄主、传播途径,提出了一套有效防治模式;耐病品种十防毒杀虱剂(病毒必克+吡虫啉),喷雾两次,综合防效可达到90%左右,防治要点是在灰飞虱迁飞高峰及时喷药,病毒必克与吡虫啉须用时混配,不宜久置。  相似文献   

20.
肥城玉米粗缩病的发生状况与综合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粗缩病是严重危害玉米生产的一种病毒病,2007年由于灰飞虱大发生造成玉米粗缩病暴发成灾。目前尚无特效药防治。采用的措施是控制毒源,减少虫源,避开危害,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