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傅成银 《油气储运》2006,(11):11-11
山东省鄄城县通过抓好示范基地、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实施“科技兴鄄”三个重点.推动生态农业发展。 抓好示范基地建设。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和数乡一业、数村一品的原则.扩大区域种植规模,初步形成了多个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生产基地。瓜菜生产以扩大保护地栽培和提高瓜菜品质为重点,形成了以什集、鄄城镇、旧城为主的绿色蔬菜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县大力发展“粮、菜、果、药、畜”五大主导产业,不断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发展壮大特色主导产业,“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初见成效,催生了闻喜煮饼、卫嫂北垣馍、峨嵋远志等知名品牌,成为我县特色农业的名片.但从总体情况看,我县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农业生产条件依然较差、产业优势不强、农村高素质劳动力紧缺、发展资金投入不足、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等一系列突出问题急需解决.因此必须从农业转型跨越发展和农民收入翻番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科学规划,明确思路,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推进全县“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渭南市“一村一品”生态农业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渭南市“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经过近10a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形成了以沼气为纽带的特色鲜明、类型多样的“一村一品”生态农业循环模式。该文总结了“一村一品”产业发展中所形成6种生态农业模式的实践案例,对生态农业循环模式的特点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大力推进渭南市“一村一品”生态农业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根据农业厅开展领导干部包村联县(市)增收活动统一部署和实施方案的要求,我站于5月下旬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到包县住村点,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农业发展为主线,以“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为主攻方向,以延伸产业链为主导,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农民致富进程,住村以来,我们先后采用听取汇报、实地查看、入户询问、召开村民座谈会和书面征询意见等方式,对“一村一品”、“一县一业”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研。  相似文献   

5.
临洮是农业大县,本文以“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提出了全县马铃薯、蔬菜、百合、花木、中药材、畜草6个特色产业提升思路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按照“数乡一业,多村一品,主业突破,多种经营”的思路,举产业旗,打特色牌,走绿色路,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坚持“抓优质、创品牌、拓市场,增效益”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果品特色产业,初步建成了水洛河、庄浪河、葫芦河三条主流域河谷川地水果生产带,培育成了阳川、万泉、朱店3个优质苹果生产集中区和水洛一良邑黄金梨、南湖一岳堡大果水晶梨等优质梨生产集中区.至目前,全县有各类果树经济林17.2万亩,其中以苹果为主的水果园9.3万亩,以花椒、仁用香为主的于果7.9万亩.引进栽培烟台富士、红王将、札泉短富等富士优系和嘎拉优系等十余个苹果名优品种和黄金梨、大果水晶梨、黄冠梨等特优梨新品种各2万亩,基本实现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目标。2005年全县果品总量达到4万吨,平均优果率达45%以上,  相似文献   

7.
“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2011年4月份,笔者跟随有关部门对运城市、临汾市“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收获很大,感触颇深。下面对这两个市5个县11个乡镇13个“一村一品”专业村的典型的做法、成功的经验、存在问题的研究,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沁阳市积极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目前全市已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24个,新发展的“一村一品”村15个。具备发展潜力拟发展的“一村一品”村还有10个。通过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不但提升了本地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规模,而且有力推进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9.
<正>文水县属农业大县,也是煤炭等自然资源匮乏之县。我县依靠农业生产资源,发挥平川优势,主抓农业产业化经营,大搞社会化服务业,提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能力,种植业与养殖业同时并进,走出了一条"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业"的新路子。通过这次干部包村帮扶活动,我们将在全县"一村一品"规划之下对专业村进行一一帮扶,使全县农牧业发展成"一村一品"的良好格局。一、文水县"一村一品"发展现状1.农牧业资源占据优势  相似文献   

10.
中央高度重视"一村一品"的发展,从"一村一品"到"多村一品",从"一乡一业"到"一县一业",浙江省的"一村一品"走出了自己的一条独特之路。文章以浙江省69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为典型案例,研究浙江省特色的"一村一品"创新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湘乡市大力发展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主的农业特色产业,现代农业企业的参与和特色农村的建设,为我市经济作物生产带来了勃勃生机,预示着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驶入快车道。1.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围绕服务长株潭城市群,以新型农业企业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制定了科学的发展规划,优质高效地发展特色产业。我们重点发展以燕鑫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以水府  相似文献   

12.
天镇县把实施“一村一品”工程,作为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到目前.全县“一村一品”专业村已发展到80个,从事专业生产的农户达8300户,“一村一品”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20元,农民从“一品”产业中获得的纯收入占年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丽江市农业部门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思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带动为主体,以打造特色品牌为目的,通过合理布局、正确引导和有效扶持,在全市范围内逐步形成了以粮食、烤烟、山地畜牧业、水果、药材、蔬菜等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格局.据初步统计,截至2012年底,已建成一村一品专业村(乡镇)122个,其中专业村100个,专业乡镇22个;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783元,比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近33%.一村一品经济发展规模大,成效明显,为推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云南省云龙县针对农户普遍存在生产规模不大、效益不高的生产经营模式和山区群众生产生活比较困难的实际,紧紧围绕“一村一业、一户一品”的特色产业,把独立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成立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  相似文献   

15.
10月15日,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在全国一村一品工作座谈会上讲话说,十一五时期,各级农业部门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目前,各地逐步形成了推进一村一品发展的工作机制,各专业村镇培育壮大了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高,产品竞争力显著增强,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形成的一村一品、一品一社、一乡一业、一业一企发展格局,有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蛟河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培树立村促产业、实施“一村一品”工程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来抓,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发展机制,提高发展质量,拓展发展空间,促进“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形成了产业富村、科技兴村、企业带村、生态建村、人才强村的新格局,夯实了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特色产业基地的形成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相似文献   

17.
1 2007年青海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完成情况 1.1 “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村建设今年青海省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承担“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村建设任务125个,在全省5州1市1地的27个县(市、区)实施,实施面积11.7825万亩,完成年计划任务的100%,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严格按照农业主管部门的要求和统一部署,努力抓好小麦病虫害统防统治综合技术、测土施肥技术、优质油菜生产技术、脱毒马铃薯商品化综合生产技术、蚕豆标准化生产技术、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8.
张兴旺 《云南农业》2023,(11):12-15
<正>截至2023年,云南省在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取得一些成效,但要持续助农增收、将云南省建成特色型农业强省,需将目光放长远,加大科研创新力度,延长重点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做优做强特色产业。一是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非粮化”,  相似文献   

19.
年来,炎陵县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格局,狠抓黄桃、柰李等特色水果,高山乌龙、神农铁观音、神炎春等名优茶,大院高山萝卜等主导产业发展,让山坡披上了绿装,百姓建起了“绿色银行”。截止2010年底,全县特色水果丽积发展到2130公顷,年产量65万吨,  相似文献   

20.
一.“一村一品”农业发展的现状 (一)主要特点 1.优势产业初步形成。全市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产品.初步形成了一些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域。如将乐、沙县、尤溪、大田、永安、清流等地的肉猪优势产业带:明溪、清流、宁化等地的肉牛优势产业带:尤溪、沙县、大田等地的肉羊优势产业带;三元、尤溪、永安、明溪、沙县等地的笋竹优势产业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