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1年6月-9月对世界淑危物种-遗欧进行人工包头。本文对遗鸥雏乌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的食性、食量、生长发育和羽色变公等做了记述。  相似文献   

2.
2016年5月25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双猫头湖发现了遗鸥。2016年和2017年,利用无人机监测与定点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遗鸥新的繁殖群、繁殖地进行了考察。计数遗鸥810只,约410个繁殖对。繁殖地为湖上2个岛,植被稀疏。另观察到其他鸟类48种。遗鸥食物来源为数量巨大的摇蚊类和豆娘。此次发现为遗鸥在我国繁殖地的新发现。  相似文献   

3.
在开展陕西省鸟类资源调查中,对红碱淖遗鸥繁殖、食性及行为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和研究。在介绍遗鸥繁殖期食性的同时,首次指出遗鸥成鸟偷食鸟卵和吞食幼鸟的同类相食特殊取食行为,并对该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开展遗鸥的保护和研究工作提供了最新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4.
红碱淖湿地遗鸥及水鸟的种群和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碱淖湿地位于中国候鸟迁徙的主要路线上,水鸟分布较为集中,是遗鸥、大天鹅等珍稀水鸟的重要迁徙停歇地和繁殖地。通过对红碱淖湿地遗鸥及水鸟的种群和分布进行了8 a的实地调查和研究,统计分析了红碱淖2001~2007年的遗鸥和水鸟的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2007年红碱淖湿地的遗鸥繁殖巢数达5 036巢,种群数量10 072只,已成为全球最大遗鸥种群,在此基础上,还总结了红碱淖湿地7目14科55种水鸟的分布和保护价值,为水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依据,对红碱淖湿地遗鸥及水鸟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2000年10月,在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红碱淖首次发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遗鸥以来,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和省、市、县人民政府的高度关注,随着保护力度的加强,2005年红碱淖的遗鸥种群已超万只,成为全球最大的遗鸥繁殖种群。作者于近几年多次到红碱淖进行调研,现将调查结果介绍如下。一、遗鸥概况1.发现和定名遗鸥(Larus relictus),鸥形目,  相似文献   

6.
遗鸥(Larus relictus)是列入《红皮书》中的世界濒危鸟类。中国将其划为一级保护动物,加以重点保护。但是,这种非常罕见的遗鸥,人类对其了解甚少,研究工作几乎是空白。至今还不十分清楚遗鸥的确切分布范围,对它们的生态习性更是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7.
1993—1995年,饲养一对黄腹角雉,于1994年5月产无精卵2枚;1995年4月产卵6枚,孵出黄腹角雉5只。本文对黄腹角雉的生活习性和饲养环境、产卵情况及电器孵化、人工育雏与饲料配方等均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8.
遗鸥在陕发现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振武 《野生动物》2001,22(4):39-39
遗鸥(Larus relictus)中型水鸟,体长约440毫米。头、上颈黑色;眼和嘴之间苍褐色,眼后有白斑,上体灰色下体纯白,腰和尾羽白色,嘴和跗跖红色。见于大型水域。 遗鸥是世界濒危物种,被列入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物种。多年来遗鸥濒临绝种;而且所知情况很少,根据文献记载,遗鸥在国外仅分布于俄罗斯的贝加尔斯克和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湖。国内分布于内蒙古、河北、新疆、江苏等地。据我国科学家近几年研究表明;遗鸥主要在内蒙古西部的鄂尔多斯高原有较大的繁殖群,为世界已…  相似文献   

9.
以江苏省淮安市樱花园(苏北野生动物园)内人工饲养的1对猞猁为研究对象,对其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的日粮组成、饲养环境、日常管理、常见疫病防治及繁殖育幼情况的初步小结,以期为今后猞猁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的饲养、繁殖工作提供一定的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从1998~2009年对丹顶鹤进行人工饲养管理研究,针对人工饲养丹顶鹤不同种群在越冬期对饲养条件的不同需求,结合当地的区域和气候特点,采用科学的设计和测量,从饲养环境、越冬舍建设、不同阶段鹤的营养需要、日常饲养管理及防疫等几方面对人工饲养丹顶鹤在向海越冬期间的各项技术指标进行了系统研究,并积累了大量科研数据和实际经验。  相似文献   

11.
很多书刊对鸭人工强制换羽的目的意义和措施方法等讲述较多。本文补充谈谈鸭群人工强制换羽期间饲养管理上应注意的一些事项。1.人工强制换羽前,首先对鸭群进行个体营养和健康调查,及早淘汰病、弱、瘦小的鸭,以免在人工强制换羽时造成过多死亡和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其次在人工强制换羽前一周至半个月内,对  相似文献   

12.
根据阿拉伯狒狒的生物学特性,对阿拉伯狒狒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的饲养环境、饲料及日常管理进行阐述。概述阿拉伯狒狒在饲养管理中应该注意的各种问题,对阿拉伯狒狒的饲养进行探讨和总结,初步掌握阿拉伯狒狒人工饲养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3.
为革新地鳖虫的人工饲养技术,简化饲养方法,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地鳌虫的产量和品质,对无基质饲养技术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通过设置无基质和有基质饲养条件,对中华真地鳖的生长、脱皮、死亡和雌虫产卵情况进行了2个月的试验观察.结果表明:(1)在食料充足的条件下,无基质饲养的地鳖虫体重增加率为47.06%,而有基质的为39.42%...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成都动物园凹甲陆龟的人工饲养情况,主要阐述了引种、检疫、人工填食及诱导开食、性别鉴定及编号、常见疾病防治等几个饲养关键技术,对龟类(尤其是陆龟)的人工饲养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促进豪猪人工饲养,更好地保护与合理开发及综合利用家猪这一野生资源,本文主要对豪猪的分类、分布与生态习性,饲养基础研究,人工饲养现状,饲养研究展望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蜜蜂因所具有的独特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众多科学研究领域,蜜蜂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更加速了其作为模式生物的进程。实验室人工饲养蜜蜂幼虫技术体系的建立,是蜜蜂作为模式生物研究的基础和保证。目前,有关蜜蜂幼虫人工饲养的研究多见于西方蜜蜂,东方蜜蜂生活环境和营养需求与西方蜜蜂有所不同,实验室人工饲养东方蜜蜂幼虫的难度较大,不同实验室的研究结果存在着很大差异。对人工饲养幼虫培育出的东方蜜蜂成蜂形态特征的分析目前尚未见报道。本研究的开展,不仅可以建立东方蜜蜂幼虫的人工饲养技术体系,且对进行东方蜜蜂幼虫营养需要、生长发育、形态特征形成等方面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1~2日龄幼虫为实验材料,在室内人工气候箱中用人工饲料进行饲养,直至化蛹羽化,对羽化后的蜜蜂进行体重及形态特征测定,并将其与自然羽化的蜜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中华蜜蜂幼虫可以正常发育、羽化为成蜂,其存活率和羽化率分别是55.56%和40.63%;主成分分析、区辨分析、聚类分析表明,人工饲养与自然羽化的工蜂形态特征无显著差异,但人工饲养的中蜂幼虫羽化后的工蜂体重显著低于自然羽化的工蜂。本文阐明了人工饲养中华蜜蜂幼虫的基本条件,为东方蜜蜂幼虫人工饲养技术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7.
对艾维茵肉种鸡进行人工强制换羽的实例孙希忠(河北省沧县畜禽养殖总公司种鸡厂061000)我厂于1994年2月22日从北京家禽育种有限公司引进艾维茵父母代种鸡1万套,实行开放式饲养。到1995年4月4日饲养至58周,产蛋期34周。最高产蛋率81%,平均...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南宁市动物园新进的70只黑顶吸蜜鹦鹉进行为期3个月的饲养摸索,初步掌握了该种动物的人工驯养技术,对一些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汇总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王宁侠 《野生动物》2009,30(6):297-298
对9只人工饲养的黑熊幼体体重变化数据进行分析,揭示了人工饲养条件下黑熊幼体体重变化的基本规律。通过对比成活黑熊和死亡黑熊的体重变化,提出了人工饲养黑熊幼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人工填饲可使淘汰蛋鸭快速育肥饲养的蛋鸭,一般在产蛋高峰期过后或饲养两年以上时,就要淘汰育肥,到市场上作菜鸭出售。对这些淘汰的蛋鸭进行育肥,过去,差不多均采取舍饲育肥法或放牧育肥法,育肥的时间较长,约需一个月以上;近年来,一种新的人工填饲法被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