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和当前农村工作的重要战略部署。贯彻这一战略部署,应吸纳韩国新村运动的成功经验,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把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原则;把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把分步骤分阶段有计划地推进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期进行的一项系统的伟大工程,中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在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积极投入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靠全国各族人民的努力,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模式,但是别国在农村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是可以借鉴的,其中韩国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新村运动”的一些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相似文献   

3.
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城乡经济发展失衡,城乡差距过大,这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发展.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因此,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应发展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4.
分析韩国新村建设运动中主体培养的成功经验,摸索适合我国新农村建设农村领军人物的培养方案。首先阐述新农村建设农村领军人物培养的意义和必要性,分析韩国新村建设运动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新农村建设农村领军人物培养方案,最后得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注重新型农民培养同时培养能够带动新农村建设的农村领军人物的紧迫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韩国新村运动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七十年代,韩国通过开展新村运动,加快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了城乡均衡发展.新时期,我国正处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通过分析韩国新村运动的背景和相关做法,总结其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借鉴作用:增加政府投入,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激发农民积极性,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加强三农研究,是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保障.  相似文献   

6.
张婉 《甘肃农业》2008,(2):27-28
在介绍韩国新村运动实施背景、过程和分析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韩国新村运动相同之处的基础上,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公共产品建设及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农民合作组织建设方面探讨了韩国经验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曹政 《北京农业》2013,(24):226-227
20世纪70年代,韩国的新村运动是在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调、城乡差距拉大的社会背景下发起的。在新村运动的实践中,通过实施农村启蒙教育、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发展农村经济等内容,促进了韩国农民精神面貌的改变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研究韩国新村运动的实践,对于进一步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获得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8.
目前,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城乡经济发展失衡,城乡差距过大,这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发展。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因此,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应发展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9.
韩国的“新村运动”是公认的发展农村的典范。通过细致地考察了韩国“新村运动”的特点并结合其背景,发现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有众多的相似之处。其对我们建设新农村有着远期规划、层层推进,坚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先行,与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政府支持与农民的自主创新相结合等方面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社会主义新村是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也出现一些悖论现象,影响和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1.
韩国新村运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国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新村运动改变了农村落后、农民贫困的状况,而中国当前也存在严重的三农问题.改变农业生产落后、农村环境恶劣、农民生活困苦的状况成为我国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介绍韩国的新村运动的经验及其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启示.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建设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农村的发展。党中央非常重视中国新农村建设,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但如何建设新农村,我们还没有经验,很有必要在结合中国国情的前提下,参考其它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韩国与中国都受儒家文化的影响,韩国新村运动的成功实践对推动中国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简要介绍了韩国“新村运动”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概述了韩国“新村运动”把农民的思想启蒙作为起点、农村经济发展作为目标的成功经验;分析总结了韩国“新村运动”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结合“十一五”规划纲要和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指出在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尊重农民意愿、培养有创业本领的新型农民、解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来源问题、做到科学合理规划、完善乡村自理和村民自治机制。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大力发展农村图书馆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村文化建设,农村图书馆建设和发展对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和农业技术水平起着重要作用.论述了发展农村图书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并提出了加快农村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发展农村沼气,建设生态家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是惠及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同时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农民对改善传统能源利用方式,降低生产及生活成本,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需要日益迫切,因此农村沼气建设,在农村具有广阔的前景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立足全面小康建设全局作出的战略决策,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同时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要途径。在积极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其中不可忽视且影响深远的历史任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也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职责。所以,要高度重视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并在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之下,通过进一步强化农村基础教育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多方面的保障,切实体现教育的功能与优势。着重就农村基础教育建设,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价值以及具体实施方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重要物质基础。加快发展农村能源,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促进生态保护、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正>没有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和农民的小康,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小康。孙吴县各级领导干部,在带领农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做到了分类指导,不强求整体推进;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量力而行,不搞跃式发展。经过不懈努力,已取得显著成果,以实践回答了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孙吴县委、县政府自2006年起,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9.
韩国新村运动开创了农业农村结合型的农业发展模式,较大地推动了韩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我国近年来也致力于农业建设和农村面貌的改变,然而,由于受到深层次的限制性矛盾的制约和影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发展速度相对缓慢,新农村建设还面临诸多的挑战和困难。为此,我们要全面分析中国新农村建设与韩国新村运动,探寻农村建设发展的异同之处,以更好地给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并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对此,就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如下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