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茶发酵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红茶发酵是影响红茶品质的关键工序。阐述了温度、湿度、通气量、pH等因素对红茶发酵的影响和如何控制发酵过程中诸技术因子。同时对三种发酵理论 (传统发酵理论、变温发酵理论和茶鲜叶匀桨悬浮发酵理论 )作了简要比较。最后提出技术探讨.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当今市场上畅销的金毛猴等松溪名优红茶主要特征简述,结合当前红茶市场现状,提出名优红茶加工赶程的茶青贮放、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等各个工序的适宜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及操作方法、控制程度等,为进一步开发优质红茶提供一定的制作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红茶发酵,是在酶促作用下以多酚类化合物氧化为主体的一系列化学变化。从而形成了红茶特有的色香味。因此发酵既是红茶加工的重要工序,也是其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为了提高工夫红茶加工水平,特进行了红茶发酵的化学变化及不同发酵方法对品质影响的研究,以探讨较好的发酵方法。  相似文献   

4.
红茶枸杞酸奶发酵工艺条件的优化及其品质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红茶枸杞酸奶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试验以红茶、枸杞粉、牛奶为主要原料,添加蔗糖、复合发酵剂,经发酵后制作一种新型营养酸奶,根据单因素和响应面优化试验对红茶枸杞汁、复合发酵剂、蔗糖添加量及发酵温度等进行优化,并对研制出的酸奶进行了感官、理化和微生物测定。结果表明:红茶枸杞汁添加量为8.09%,复合发酵剂添加量为0.18%,蔗糖添加量为8.03%,发酵温度为41.54℃,在此条件下制得的红茶枸杞酸奶最终感官评分为97.98分,与预测值较近,为最佳发酵工艺条件。说明用最佳发酵工艺制作的酸奶品质较佳。  相似文献   

5.
以九龙袍一芽二三叶茶青为试验样本,系统探讨控温、控时超干发酵方法对九龙袍红茶品质特征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九龙袍红茶品质最佳的超干发酵控制条件为35℃、4h与40℃、3h。  相似文献   

6.
桑红茶发酵工艺条件优化及活性成分含量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采用普通红茶加工方法制作桑红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确定影响桑红茶发酵的因素桑叶成熟度、发酵温度、发酵时间以及发酵湿度的优化区间,再选择后3个因素进行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优化获得最佳的发酵工艺参数。影响桑红茶发酵的因素排序为发酵温度、发酵时间以及发酵湿度,其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以顶芽下2-3叶位的新鲜桑叶为原料,发酵温度20℃,发酵时间3h,相对湿度90%。在此优化条件下,桑红茶的色泽乌润,汤色红亮,滋味回甘,综合品质最好。对桑红茶在发酵过程中活性成分含量的动力学特征分析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其游离氨基酸和1-脱氧野尻霉素(DNJ)含量逐渐增加,而总黄酮和多酚类化合物含量逐渐减少,并且各种活性成分的配伍也更趋合理。  相似文献   

7.
不同叶位桑叶及发酵温度对桑红茶中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提升采用红茶加工工艺制作桑红茶的品质和保健功能,以桑红茶中总黄酮、芦丁、异槲皮苷、总多糖、多酚、1-脱氧野尻霉素(DNJ)、氨基酸等活性成分的含量为考核指标,分析不同叶位桑叶原料及加工制作发酵温度2个重要因素对成品桑红茶中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第1叶位的桑叶作原料,制备桑红茶的总黄酮、芦丁、异槲皮苷、总多糖、多酚、DNJ和氨基酸等活性物质含量最高,质量比分别为38.497、1.215、1.127、21.510、1.522、1.043、37.660 mg/g;在32℃下发酵,有利于桑红茶中各种活性成分的生物转化和定向积累。依据试验结果并综合其他工艺因素认为,以第1叶位的桑叶为原料,25℃下萎凋4 h,在32℃及相对湿度85%的条件下发酵8 h,可以得到富含各种活性成分的桑红茶。  相似文献   

8.
我国当前茶叶品质现状浅析由于气候、品种等客观因素影响,我国红茶品质水平低于其他热带地区产茶国家,销路小,价格低。近几年来,西南地区一些茶场也制出了第一流的高档红茶。我国幅员辽阔,有着长期的种茶历史和丰富的品种资源,只要加强研究,选育出适制性的茶树良种,提高茶叶内含成份,改进制造机具和工艺,红茶品质同样能大大改善。  相似文献   

9.
浅谈红茶加工中香气的形成与调控措施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浅谈红茶加工中香气的形成与调控措施夏涛,童启庆(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310029)香气是衡量茶叶品质的重要因子,享有茶叶“命根子”之誉。不同茶类因加工方法不同,形成了风格通异的香气特征。红茶属发酵茶类,加工时因经历萎凋和发酵工序.使其香气的形成与转化较...  相似文献   

10.
采摘位于安顺市西秀区刘官乡金坝茶场的夏秋茶单芽、一芽一叶、一芽二叶采用红茶加工工艺,制成一级、二级、三级不同等级的红茶,经过专业感官审评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审评茶叶具有汤色红艳尚亮、香气花果香带甜香且高长持久、滋味甜醇的品质特征,可见西秀区夏秋茶适制大宗红茶.  相似文献   

11.
宁红茶区包括江西省的修水、武宁、铜鼓县以及湖南省平江县的长寿镇。然而修水、武宁两县却占宁红茶区总产的九成以上。笔者以修水、武宁两县为基础对采茶机使用、推广进行了专题调研。1 推广采茶机之必要性与可行性1 1 推广采茶机之必要性1 1 1 劳力转移 ,采工奇缺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步步深入 ,先沿海城市后周边城镇开厂办店轰轰烈烈 ,吸引了两县农村大批富余劳力 ,据不完全统计 ,两县人口约 110万 ,外出务工人员就逾 2 0万。尤其是农村大批青年女性积极外出闯世界 ,以致现在各茶场的采茶女工严重缺乏。据统计 ,目前各茶场一般…  相似文献   

12.
随着农村养鸡规模的不断扩大 ,环境污染成了大问题 ,直接造成了细菌病、病毒病、支原体等病的恶性循环 ,用药越来越难以控制病情 ,只有通过消毒 ,才能切断传播途径 ,控制传染病的流行。笔者通过对我市及周边地区养鸡场在消毒方面的调查分析 ,了解到忽视消毒或滥用消毒剂象非常普遍 ,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1 进雏前消毒不严格大家都知道 ,进雏前应对育雏室进行清扫、冲洗、消毒 ,但很多人对育雏室的空间掌握不准 ,只是粗略估计 ,往往在熏蒸消毒时福尔马林用量不足 ,达不到很好的消毒效果。有的是在进雏前 1~ 2天才消毒 ,鸡舍密闭不严 ,由…  相似文献   

13.
以红茶为对照,夏秋茶自然晾干的鲜茶、杀青茶和发酵茶为实验组进行红茶菌发酵试验,通过改变初始茶水比、初始糖浓度和装液量,结合口感、红茶菌长势及茶多酚含量,筛选出最适夏秋茶处理方法和茶浓度等,初步得出夏秋茶发酵红茶菌的最适方法。结果显示:浓度为1.0g/400m L的杀青茶茶汤做基质,控制初始糖浓度为8%,装液量为400m L,在30±2℃环境中培养得到的发酵液中茶多酚含量较高,且口感酸甜适口不亚于红茶发酵的红茶菌。  相似文献   

14.
2.一般工艺流程 包括种子保存和复壮、种子放大培养、生产发酵(固态发酵或液态发酵)、活菌(芽孢、孢子)回收(与培养基金分离、部分分离或不分离)、干燥(高温干燥或冻干)和制成饲料添加剂产品(载体,混匀,包装)等步骤。有的培养物不需干燥,有的则需特殊处理,如固定化或微胶囊化等,以保证产品的稳定性。不同菌种对培养条  相似文献   

15.
黄马茶场,是南昌市经营效益较好的乡办茶场。现有茶园面积284亩,该场自投产以来,经济效益,不断增长。1980年产干茶18000斤,产值为37800元;81年产干茶24600斤,产值为46740元;82年产干茶26400斤,产值50160元;83年产干茶29900斤,产值50830元;84年产干茶40300斤,产值62062元;85年产干茶71100斤,总产值为95378元,其中红茶16600斤,产值22576元,绿茶6900斤,产值7590元,乌龙茶47600斤,产值65212元。  相似文献   

16.
首先,要谢:你们寄来《蚕桑茶叶通讯》。喜看(99-2期)封面有感:远山郁郁葱葱森林山,近山嫩绿滴翠新茶园,整齐茶丛一行行,一道美丽“风景线”。百余公顷良种良法,突破口,万担初精制联合茶厂一展新姿,保鲜冷藏库,属领先,“前岭银毫”荣获金奖,省、部优……靠的是雄厚技术力量,蚕茶研究所蓬勃发展。回看浙江:30多个国营茶场,如今分道扬镳,有的“资不抵债”债台高筑,破产兼并,有的“一脚踢”承包给职工,“柳暗花明”,曾经小有名气的杭州茶叶试验场,绍兴茶场(东方红茶场)、鄞县福泉山茶场、奉化茶场、上虞茶场、余…  相似文献   

17.
影响微生物发酵秸秆的因素很多,如菌种的选择、原料选择、发酵工艺、发酵条件等,选好菌种、确定发酵工艺后,掌握好发酵条件至关重要.现将微生物发酵秸秆的条件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青贮饲料添加剂主要可分为发酵促进剂、发酵抑制剂及营养性添加剂3类.前2类是控制发酵程度的,可通过促进乳酸发酵(促进剂)和抑制部分或全部微生物的生长(抑制剂)来实现;第3类添加剂,在制作青贮时加到原料中,可改善青贮饲料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文章研究了3种发酵增效剂对发酵豆粕肽含量的影响。在复合菌剂接种量为0.5%,无氧发酵48 h后有氧发酵24 h条件下,以正交试验的方式对发酵增效剂在发酵豆粕基质中添加量、发酵温度、料水比进行优化。分别得到3种发酵增效剂最适宜的添加条件。发酵豆粕肽含量随3种发酵增效剂添加量增大而提高(P<0.01)。发酵增效剂Ⅰ组中,发酵温度为41℃时最佳,料水比4:6最适宜,最优条件组合发酵豆粕肽含量观测值为18.99%;发酵增效剂Ⅱ组中,发酵温度39℃或41℃时最佳,料水比3:7最适宜,优化后发酵豆粕产肽量观测值为17.57%;发酵增效剂Ⅲ组中,料水比3.5:6.5或3:7时最适宜,优化后发酵豆粕肽含量观测值为19.67%。通过抗原蛋白抽提及SDS-PAGE分析可知,在发酵基质中添加发酵增效剂可以改善豆粕中抗原蛋白降解程度。比较最适宜添加条件下3种发酵增效剂对肽含量的提高效果可知,发酵增效剂Ⅲ对发酵豆粕肽含量提高效果最佳,在39℃、3:7料水比、5kg/t添加量条件下可使发酵豆粕肽含量提高208.31%。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前处理工序对固态发酵仔猪配合饲料(551H与552H)的影响,以蛋白含量及其增加率为主要指标,对于两种前处理工序分别采用三因素2×2×3试验设计并利用ANOVA及LSD进行多重比较的数学统计方法,结果发现:前处理工序中固态培养基(灭菌或未灭菌)与菌种(活化与未活化)对于产品的蛋白影响显著(P<0.05),未灭菌的固态培养基及菌种经过活化后对于产品的蛋白含量及其增加率增加明显(P<0.05);而固态培养基的影响具有选择性,551H固态发酵基所获得产品具较高的蛋白含量(P<0.05);同时,发现菌种对于发酵产品也无显著影响;另外,确定菌种的最佳活化时间控制在4 h内。因此,该研究结果将为工业化固态发酵仔猪配合饲料的前处理工序提供实验与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