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化县位于福建省的中南部,戴云山主峰所在地,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房前屋后,荒山、零星杂地较多,十分适宜发展佛手瓜的庭院栽培。佛手瓜又名合掌瓜,是一种很好的保健食品,又是一种无公害蔬菜。佛手瓜适应性强,房前屋后、坡地均可种植,是理想的庭院经济作物。庭院栽培佛手瓜不但可以增加居家收入,还可净化空气,绿化房屋周围环境,棚架栽培株产200~300kg,折每667m^2产瓜7000~8000kg。现将佛手瓜的庭院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佛手瓜在苏南地区栽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进、简化了传统栽培方法,并引入了间作、套作秆立体栽培模式.进一步提高了栽种佛手瓜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迁安市农业畜牧水产局2010年-2013年通过三年探索,结合相关资料总结出一套日光温室佛手瓜套种西芹栽培模式,利用夏季佛手瓜的繁茂枝叶覆盖遮阴进行西芹越夏栽培。西芹8月下旬收获,正值蔬菜淡季,667㎡收获西芹6500-7000kg,佛手瓜4000-5000kg。每667㎡创造产值10000元以上,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4.
早熟番茄佛手瓜生菜高效栽培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塑料大棚和土地的利用率,结合本地区气候特点,笔者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采用连作套种技术,进行春大棚番茄早熟栽培,中后期套种佛手瓜,番茄清茬后棚下连作两熟生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番茄亩(1亩=1/15公顷,下同)产量7500kg,佛手瓜亩产量5000kg,两熟生菜亩产量6000kg。现将其主要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茎用佛手瓜栽培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8、1999年试验结果表明 :茎用佛手瓜栽培 2a嫩茎梢产量分别为 12 5 2 5 .0kg/hm2 与 12 898.0kg/hm2 ,6、7、8、9月为采收盛期 ,由于其本身抗病虫能力较强 ,无需进行化学防治 ,故茎用佛手瓜栽培发展前景较为广阔  相似文献   

6.
粉蕉两年两造高效栽培及其枯萎病防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常规栽培中存在的生育期长、易感染枯萎病等问题,开展了粉蕉两年两造高效栽培及其枯萎病防控技术研究。结果显示,综合技术处理区第1造产量和净收益分别比常规栽培对照区提高了59.59%和94.05%,枯萎病病株率下降93.01%;综合技术处理区第2造产量、净收益和枯萎病病株率分别为20437.20kg/ha、46817.88元/ha和6.25%。说明通过种植大龄组培苗、施足基肥、增施钾肥、无伤根追肥、预防地下病虫害伤根传病、提早留芽、反复割苗留茎等综合技术措施,可实现粉蕉两年两造高产高效栽培及有效防控枯萎病为害,但对具体的追肥量、留芽方式、宿根栽培收果期等指标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佛手瓜整个生长期较少病虫害发生,农药使用量较少,中后期管理主要是搭架整枝、肥水管理促使高产. 1、肥水管理 佛手瓜前期茎叶生长缓慢,田间注意控制浇水,经常中耕松土,促进根系发育.佛手瓜定植后不需马上追肥,一般掌握在上架后开始施肥,距主根50cm以外挖浅环沟施入腐熟的圈肥或2%尿素液,每株用量15~20kg,施肥后盖土.  相似文献   

8.
佛手瓜立体栽培大球盖菇综合效益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手瓜是一种无公害蔬菜品种,在周宁县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充分利用佛手瓜棚架下的空闲地立体栽培大球盖菇,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这种栽培方法的优势主要表现在:㈠佛手瓜棚下的土壤为大球盖菇的高产栽培提供良好的菌床,  相似文献   

9.
《农技服务》2016,(13):50-51
为探讨锦屏县气候土壤环境下马铃薯大棚覆膜滴灌栽培技术,在总施肥量相同条件下,设计了马铃薯大棚覆膜滴灌设施追肥和未设置滴灌栽培作对照的田间试验。结果为:滴灌追肥2次的处理产量为24295 kg/hm2,比对照处理增加2336.5 kg/hm2,增幅为10.6%,达显著水平;滴灌追肥1次的处理产量为23142 kg/hm2,比对照增加1183.5 kg/hm2,增幅为5.4%,且性状指标变化随追肥次数增加而有所增大;滴灌纯水未追肥处理与对照比较产量及性状没有明显变化。说明,该试验马铃薯产量和性状变化与滴灌措施无关,与滴灌追肥方式和次数有关,在当地气候土壤条件下,马铃薯大棚覆膜栽培可以不使用滴灌设施,可通过人工追肥方式和在气温回升阶段采取揭膜敞棚等技术措施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水稻机插秧栽培的生育特性及最适追肥时间,以益阳市主栽水稻品种湘早籼45号为材料,研究了机插秧移栽不同追肥时间,以及机插栽培与抛秧栽培和洗插秧栽培方式对水稻生育期、农艺性状和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抛秧和洗插秧相比,机插秧的生育期缩短了2~6 d;株高较高,水稻分蘖率提高了12.3~23.2个百分点;产量提高了39.36和42.43 kg/667m2,但总粒数和实粒数减少了10粒/穗左右。同时,研究还表明,在机插秧移栽后第8天追肥最为适宜,其产量达479.09 kg/667m2,比其他追肥的时间的产量提高了24.43和48.19 kg/667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