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云南甘蔗生产发展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云南省甘蔗生产的发展趋势和种植状况,利用云南省甘蔗统计数据,分析了云南1949—2012年甘蔗种植面积、产量、单产的变化趋势;并利用近年来云南分县的甘蔗统计数据,分析了云南甘蔗产量空间分布和变化情况以及单产的空间分布情况,以期为云南甘蔗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云南“十三五”甘蔗产业发展优势及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云南"十三五"甘蔗产业发展优势及思路,为制定云南"十三五"甘蔗产业发展规划提供决策参考。通过分析云南"十二五"甘蔗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和具备的优势,提出云南"十三五"甘蔗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云南"十二五"甘蔗面积持续增长、甘蔗单产和糖分不断提高、甘蔗产业效益稳定增长、蔗糖产业链条得到延伸、境外甘蔗种植成效显著;稳居全国第二大糖料蔗基地位置,形成我国甘蔗优势产区和完善的甘蔗产业体系,境外甘蔗发展前景广阔。云南"十三五"甘蔗产业应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适度发展境内甘蔗种植面积,积极扩大境外甘蔗种植面积,着力提高甘蔗单产和糖分,重点建设基础产能、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保障能力,以及培育新型主体和创建品牌,全力打造云南高原特色甘蔗产业。  相似文献   

3.
云南甘蔗产业信息技术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云南甘蔗产业信息技术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对云南甘蔗产业信息技术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云南抗旱甘蔗品种的选育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干旱对蔗糖产业的影响,从种质创新、品种的引进和选育等方面总结了云南甘蔗抗旱育种的经验及取得的成就,认为云南开展甘蔗抗旱育种具有较大的优势和潜力。  相似文献   

5.
随着甘蔗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费工费时的传统甘蔗生产技术已不适应新形势下云南甘蔗产业发展的要求,而甘蔗轻简高效生产技术已成为当前云南甘蔗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对甘蔗生产物资投入成本高、地膜覆盖污染环境、甘蔗收获留桩高、缺乏技术标准化体系等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廉价轻简高效物资研发、开展全膜覆盖机械攻关、推广快锄低砍技术、推进技术标准化建设和加强技术标准宣传与培训等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早熟高糖甘蔗品种对蔗糖产业发展的作用,从亲本评价、品种的引进和选育等方面总结了云南甘蔗选育早熟高糖品种取得的成就,讨论了云南开展选育早熟高糖品种的优势和潜力。  相似文献   

7.
根据云南省特色及甘蔗作物自身的特色进行分析,对云南甘蔗产业机械化的发展进行讨论。得出云南省甘蔗农机装备应向高技术、轻小型的方向发展,且应重点关注甘蔗收割环节机械的研发。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甘蔗产业面临品种单一造成的种性退化、单产及糖分下降等多种问题。为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探讨主蔗区的多系布局,是我国甘蔗产业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通过国家糖料产业技术体系在我国主要蔗区广西百色、广西崇左、云南保山进行的第四轮国家甘蔗品种集成示范的2013—2015年数据结果 ,利用因子分析和AHP分析,对参加国家集成示范的10个品种进行了糖分、产量和发育方面的评价与分析。通过客观综合得分对入选品种排出了权重,给出了我国主要蔗区广西和云南相对应的主产蔗区多系品种布局的试行方案。  相似文献   

9.
《中国糖料》2009,(3):F0002-F0002
2009年5月21-23日,由国家甘蔗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主办,云南省甘蔗研究所承办的“国家甘蔗产业技术体系合同签订暨2009年中期工作会”在云南弥勒顺利召开,国家甘蔗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陈如凯教授以及各研究室主任、体系功能专家、综合试验站站长60余人参加了会议,云南省农科院范源洪副院长向大会作了致辞、云南省农业厅、广西农业厅分管甘蔗的相关处室领导、弥勒县县委常委、副县长刘兴标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0.
为促进云南蔗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构建产业发展新模式,本文借助营销学中的SWOT分析法对云南蔗糖产业发展的优势(S)、劣势(W)、机遇(O)与威胁(T)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云南蔗糖产业具有:自然条件、区位通道、发展基础完善、外籍劳工成本相对国内低、甘蔗科技社会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拥有全国最大的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及数据库等优势(S);蔗区生产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人工成本高、机械化程度低,地膜残留日趋严重,蔗产品单一、企业效益低等劣势(W);国家、省州市和县级对糖业大力支持的核心糖料基地建设,政策优势的机遇(O);与国际市场相比我国蔗糖产业处于劣势,种蔗比较效益低、相关资源利用率低,干旱、虫害对蔗糖产业造成很大冲击,新冠疫情的持续影响,替代糖、走私糖的冲击威胁(T)。据此提出云南蔗糖产业发展的应对措施:加快新良种培育和推广利用力度、科学精准防控病虫害,因地制宜建立机械化示范基地、示范推广甘蔗生产新技术,加快推广地膜回收技术和完全生物降解地膜,加强甘蔗及其副产物深加工技术的研发与产业链的延伸,培育甘蔗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提升甘蔗生产组织化程度,加大政府投入,扩大“产学研”的合作力度,...  相似文献   

11.
加强云南蔗区甘蔗控释肥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劳动力成本较高是制约云南蔗区甘蔗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据云南蔗区气候、土壤肥力状况和甘蔗需肥特点,追踪国内外控释肥的研究进展,研发甘蔗控释肥能够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种植甘蔗劳动力成本,保护环境和提高种植甘蔗的效益.  相似文献   

12.
《广西蔗糖》2008,(2):35-35
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中心、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于12日签订桂滇甘蔗科技合作协议,共同组建广西、云南甘蔗产业科研联盟体,联合开展甘蔗科技创新、科技开发与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近3个榨季(2013/2014至2015/2016)国际低糖价对我国蔗糖产业的冲击,分析了国内蔗糖产业受冲击的主要原因,针对我国蔗糖产业实际,提出了今后甘蔗产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云南蔗区自然气候特点与生态区划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系统分析了云南甘蔗产区的自然气候条件和特点。根据作物生态区划的基本原理,以温度为一级指标,年降雨量、干燥度及农业意义为二级指标,将云南蔗区划为6个生态类型蔗区,即:北热带湿润区、北热带半湿润区、南亚热带湿润区、南亚热带半湿润区、中亚热带湿润区、中亚热带半湿润区,为云南甘蔗产业发展规划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正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建于1956年,位于红河州开远市,为云南省级公益性科研单位,系国家农业科研百强所之一。1988年在瑞丽建有内陆甘蔗杂交育种基地。主要任务是根据蔗糖产业发展对甘蔗科技的要求,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积极开展相关应用基础研究与高新技术研究,重点解决不同发展历史时期云南乃至西南甘蔗生产发展中全局性、关键性的重大科技问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2014年糖价的不断走低,制糖利润不断下滑,如何降低甘蔗成本,提升制糖产业水平,已经成为甘蔗糖业目前的首要问题。目前甘蔗原料成本为甘蔗制糖第一大成本。传统的甘蔗按重量收购的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生产形势,需要进行改革。在国外早已实行甘蔗收购"按质论价"的方式,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对该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7.
蔗糖产业不仅是云南省高原特色产业,更是扶贫产业。2018/2019榨季,云南甘蔗农业总产量1 843.27万t,入榨甘蔗1 625.17万t,产糖208.01万t,出糖率12.80%;2019/2020榨季,云南甘蔗种植面积28.993万hm~2,高优良种推广24.884万hm~2,产业覆盖全省8个州(市)50余个县(市、区)约128万户农户、600余万蔗农。但云南蔗糖产业发展中存在:蔗区劳动力严重短缺、生产成本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种植规模不够、丘陵山地甘蔗小型收获机械化进程缓慢、地膜残留污染等问题,制约了蔗糖产业发展。提出了加快甘蔗良种推广、增加基础设施投入、改善蔗区生产条件、因地制宜发展机械化及配套技术推广、加快推广地膜回收技术和完全生物降解地膜、实施境外种植拓展工程等探讨提质增效方案与对策,以期为云南蔗糖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广西蔗糖》2014,(1):51-56
为及时、准确了解和掌握2014年广西农民甘蔗种植意愿的变化情况,分析和评估新一年度产量的增减情况,准确判断后期食糖市场供求形势的发展趋势,笔者于近期对广西崇左、南宁、贵港三地农民2014年的甘蔗种植意愿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分析汇总如下。1调查时间、地点2月份为甘蔗成熟晚期,秋植蔗苗期,冬植蔗萌芽出苗期,春植蔗种植期。由于春植蔗种植在广西各地占到很大的比例,而且2月份整个榨季的市场  相似文献   

19.
分析勐海地区常见27个甘蔗品种从2014年12月至2015年3月蔗糖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甘蔗的成熟,其品质在成熟中后期最好,这时期收获的甘蔗纤维分较低,蔗汁糖分、甘蔗蔗糖分、蔗汁磷酸值较高。该地区种植的甘蔗,随着海拔的升高,蔗汁锤度、蔗汁糖分、甘蔗蔗糖分、蔗汁磷酸值下降。  相似文献   

20.
云南蔗糖产业与甘蔗新品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全国蔗糖生产状况和云南蔗糖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综述了云南甘蔗品种现状及甘蔗品种更新换代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