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选票     
禾子做梦都想当村长.   禾子想当村长的梦做了很久了.小时候,禾子见小童天天早晨不是吃油条,就是吃包子.可禾子早晨连稀饭都吃不饱.禾子就问娘:“娘,小童咋天天有包子有油条吃?“娘说:“因为他是村长的儿子.“……  相似文献   

2.
分田     
后言 《吉林农业》2005,(9):41-41
树不卖是不出钱的。要卖就得砍。砍树是要通过乡里批的。白嘎子几次找到乡里,乡里总是支支吾吾的差点什么。白嘎子眼看别队人家的林子一块块砍掉,似乎感到自己真的“差点什么”。  相似文献   

3.
爱的表达     
王小蕊 《新农村》2014,(11):43-43
婚姻中,除去说一句简单的"我爱你",我们还能做什么? 学会倾听 晚餐并不丰盛,老公却吃得津津有味。他刚参加完远房亲戚的喜宴,情绪一直在兴奋中。他再次说起童年往事:他小时候因家里穷,9岁才第一次吃上白米饭,一次吃了3碗,就是在这位亲戚家……我知道,接下来他会从远亲说到初恋和各种糗事。虽然已经听了很多次,但我喜欢看他神采飞扬的表情。问他:"真的呀?""怎么会这样?"无论他说多少遍,我都听得津津有味。吃过饭,他不仅主动去洗碗,还美美地哼起歌来。  相似文献   

4.
正春节前夕,友谊农场的老赵这线上线下可是累得够呛,咋说呢?还不是因为他的绿色无公害的"十八团"生态米给折腾的嘛!老赵名叫赵长峰,作为有30多年种田经验的老把式,他知道现如今好多农产品生产都使用化肥农药,吃的东西感觉不如小时候那般干净了,于是尝试着在一亩地上采取不打药、不施肥的原始方式种植水稻。还别说,产出的大米,大人小孩都说好吃  相似文献   

5.
芝麻叶     
我的家乡在豫东平原,那里盛产芝麻。芝麻可以做成香油,而芝麻叶,可以做成干菜,放在面条锅里,吃起来香喷喷的。 我小时候吃菜都是自家种的。蔬菜的季节性比较强,到了冬天,连个下锅的菜都没有,这时候,早先预备的干菜就派上了用场。我所知道的干菜有两种,一种是萝卜缨,另一种便是芝麻叶。  相似文献   

6.
正小时候,小孩子们除了盼望传统的大年,也渴望元旦的到来。到了元旦,天气日益变冷,农家猪圈里的猪也不怎么长肉,于是人们就趁着猪还有一身肉膘赶紧杀肉吃,除了吃鲜肉,还要留下一些猪肘子和排骨等过年吃。记得元旦前后,村子里街头巷尾常常响起此起彼伏的猪叫声,小孩子们会循声跑去看热闹,只见男人们在猪圈里撵猪、捆猪,然后看到屠夫拿着杀猪刀对准猪喉咙一刀毙命,再看他干净利落地在案  相似文献   

7.
烟花     
冯杰 《新农业》2015,(6):56-57
<正>小时候我生活在山村里。随着一场又一场大雪的到来,我每天去看墙上挂着的黄历,掰着手指头数日子,盼着大雪尽头的那个年的到来。因为过年不仅可以吃到平时吃不到的美味佳肴,而且有新衣服、新鞋穿,有大人给的礼物、红包,重要的是有鞭炮放。过年放鞭炮,崩去晦气,图个喜庆。那时候,无论条件好坏,家家都要买上几挂,别的地方节省,买烟花鞭炮时却毫不犹豫。鞭有100  相似文献   

8.
童年的秘密     
我们姐弟三个,分别出生于1975、1978、1980年,用母亲的话说"就跟梯子磴儿似的".小时候,我们家和村里别的人家一样,都很穷.其实,当年自己也没觉得有多穷,也没觉得生活有多委屈,童年时光一样的丰富多彩,一样的快乐. 上小学前,我的任务主要是看孩子.我看的孩子自然是小我五岁的弟弟.父亲是瓦工,常年干他的老本行,母亲伺弄家里的七八亩农田.弟弟是唯一的男孩,又最小,做父母的自然会偏心一些,拿铁勺子给他摊鸡蛋吃便是其中一种贴补.  相似文献   

9.
小时候,在我们老家,家家户户烧饭都用土灶台。记忆里灶台是用砖头砌起来的,再抹上一层厚厚的泥巴。条件好的人家,灶台是用水泥抹平的。灶台上有一大一小两口铁锅,边上放着一口大水缸,厨房里堆满了柴草。每当做饭时,家家户户的烟囱冒出缕缕炊烟,映衬着村庄的宁静平和。我父亲排行老九,为人忠厚热忱,村里老少都喜欢称他九爷。父亲砌灶台的手艺相当好,好多人家的灶台都是请他砌起来的。谁家的灶台不好烧,不起火或者倒烟,就会喊我父亲去看看。他砌的灶台灶膛深、烟囱高、灶火旺得不得了,特别好烧还省柴禾,村里家家都以用九爷砌的灶台为荣。  相似文献   

10.
<正>南瓜酱是江西省高安市田南镇陂头村一种传统小吃。在当地,南瓜酱家家都会做,人人都吃过,但从来没把它变成钱。2009年,当地的卢文强大学毕业,老师给他推荐了城市里一份动漫设计的工作,可卢文强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决定:他要创业,做南瓜酱!创业热情碰上"冷"市场卢文强觉得既然要做南瓜酱创业,就必须找到最好的味道。于是,卢文强买了上万元的食盐、辣椒、南瓜干,到处打听谁家的南瓜酱好吃,打听到哪  相似文献   

11.
文蛤 文蛤,江苏吕泗(启东县北部)称之谓“蛑蚵”。素有“天下第一鲜”的美称。这一美称的由来,倒道出了一段美妙的传说。明代有位正德皇帝,每年总要到江南游春赏花。有一年清明节,他乘坐海船南行,船进黄海,突然遭到风暴的袭击,打断了船桅,使船失去航行的能力,只好任其漂泊。在海上飘了三天三夜终于在吕泗附近的秦潭村着岸,正德皇帝感到又饥又渴,就独自摸进村去找东西吃。那知道时已夜深人静,家家关门  相似文献   

12.
刘辉 《农家科技》2011,(4):13-16
很多人不知道重庆潼南双江镇,但一定知道杨尚昆和杨闇公,那是他们的出生地;很多人知道重庆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进三同”、结穷亲大活动,却不知道双江镇是这场活动的发起地;人们更不知道,重庆的党员创先争优、小农水等都是从这里开始试点……可以说,双江镇承载了重庆人的无数幸福梦想,直到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13.
农村万象     
野猪频频下山骚扰村民,该咋办?禹州市鸠山乡魏井村村民,上山给野猪送食吃。那天7时许,禹州市公安局110指野猪挨饿频繁扰民村民无奈给其送食  相似文献   

14.
在山东省定陶县杜堂乡杨店行政村,提起党员窦留进和他的“聚德养牛场”,全村人没有不知道的。2005年,他依靠科学养牛1000多头,年收入30多万元,成为当地响当当的“致富状元”。在他的帮扶带动下,村民们纷纷效仿,家家念牛经,户户发牛财,全村年养牛1万多头,收入300多万元,人均增收  相似文献   

15.
“让乡亲们过上富裕日子”是梁希森的梦想 小时候,梁希森家里和当地的其他农民家庭一样,都很贫穷,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梁希森10岁那年,3岁的弟弟活活饿死。这件事对梁希森的触动很大。自从那个时候,他就想:一定想法挣很多很多的钱,让乡里乡亲都过上好日子。  相似文献   

16.
夏芒 《中国农资》2011,(2):27-27
“令节清晨煮粥忙,炊烟风散万家香”。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佳节,这一天,几乎家家都要吃腊八粥.芳甜的粥香飘在亘古悠长的民俗里,煮粥、吃粥,消灾祈福。喜迎新春。  相似文献   

17.
爆米花     
正午休的时候,单位同事带来了一包零食,神秘兮兮的让我猜是什么。我连忙打开,竟然是小时候吃的那种爆米花,闻着米香味,顿时儿时的记忆浮现在脑海。说起爆米花,对于70后的人来说,那是冬季孩子们唯一一种家家吃得起的零食。食材是自家产的玉米,制作工艺简单,只要有一口废弃的大锅,备一些河砂,就可以了。把砂子放到锅里烧热,然后把适量的玉米放到砂子里埋上一会,然后翻炒,比较干燥的玉米粒,很快就会爆裂开来,像一朵朵白色的小花。孩子们就先抢着把花吃了;没有崩花的,我们就叫它"哑巴  相似文献   

18.
<正>我们都知道鼻子不能大过脸,因为鼻子长在脸上,大过脸就没法儿看了。但这世界上就有一片树叶,它是地球生的,却大过地球。1962年,《寂静的春天》在美国出版后,并没有立即获得一片欢呼,相反倒是招来一连串反击。工业巨头孟山都化学公司模仿《寂静的春天》出版了一本《荒凉的年代》,用科幻的笔法耸人听闻地描述了没有杀虫剂的世界,昆虫猖獗,疾病频发,无数人挨饿致死。另一仿作《僻静的夏天》,描写因为没有杀虫剂,一对爷孙只好吃橡树果子过活,像  相似文献   

19.
正来军,是我的小时候的玩伴。我家在中院,他家在西院,中间隔了一道用土坯垒起来的墙。他大我一岁,但很巧竟然和我是同一天生日。小时候过生日的时候,也不知道我们俩谁大,是后来才知道他比我大一岁。一来军一家是个很奇特的组合。他爷爷早期是一位国民党的军官,后来不知怎么的辗转跑到了我们村子里生活。后来又划成了贫农,把本来属于我们家族的西院给分去了。他奶奶我印象不是很深了,记忆中是一位小脚老太太,冬天经常在村子里的空场上晒太阳。他父亲叫小牛。听上辈的人说,他父亲出生时只有不到20厘米大,天生只有一只眼睛能看到东  相似文献   

20.
<正>他小时候从未吃过玉米,甚至从未见过玉米。没想到的是,在过去的30年中,他的大部分时间却都献给了玉米育种事业。他就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黄长玲。近日,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科讲坛"上,黄长玲分享了当前玉米育种研究进展。"随着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我们的市场和农民还需要更多高品质的玉米品种,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但面临的挑战还有很多,我们有信心做得更好。"黄长玲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