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5.
杏子河流域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坡耕地的水土流失不仅是造成河流、水库淤积的一个重要原因,更严重的是每年丧失大量肥沃表土,导致土壤退化和农业减产。其危害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计,由于土壤侵蚀,全世界每年丧失可耕地500—700万公顷,到本世纪末还可能上升到1,0005万公顷。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每一寸土地,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也是世界性国土整治的共同目标。美国、苏联等一些国家对坡耕地的水土流失问题很重视,有关保持水土的耕作措施,诸如等高耕种、草田轮作、地面覆盖、免耕法等,都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耕作轮作制度的选择要与当地的风土气候相适应,绝不能生搬硬套与当地生产不相符的经验和方式。本文探讨的目的,是研究如何在增进作物的稳产和高产的同时,把当地的耕作轮作与居民的饮食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以满足农民群众的需要和社会消耗以及畜牧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在黄土地区进行土壤侵蚀调查,地貌类型划分和土地利用规划时,确定沟谷缘线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诸如沟间地与沟谷的划分,梁峁地与沟坡地的划分,沟间地与沟谷侵蚀量的估算,都要求确定出沟谷缘线。但迄今为止,尚未有一个统一的确定沟谷缘线的标准,人们在工作中只凭各自的认识和经验来确定。由于每个人的认识和经验不同,加之黄土地形的复杂性,所得出的结果有时相差甚远。粗略估计,对于地形较为复杂的沟道流域,根据不同的工作者在1/10,000地形图上勾绘的沟谷缘线量测沟间地与沟谷面积,几乎每10平方公里就有1平方公里的误差。可想而知,基于不同沟谷缘线的种种分析计算结果是不便比较的。有关确定沟谷缘线的讨论,只散见于一些其他的文章之中,专门性的论述未曾见到。我们根据几年来在杏子河流域的工作体会,经过分析讨论,提出适于该流域的确定沟谷缘线的准则及方法。 相似文献
8.
我认为,杏子河流域的综合治理工作,只有从大抓草灌入手,以改善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土地合理利用、改造利用、充分利用为基础,以保土、保肥、蓄水、理水、涵养水源为中心,以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粮食自给有余为条件,农林牧副渔有所侧重地综合发展,山、水、田、村、路全面治理,才能逐步提高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保证王窑水库的长寿,根治延河、黄河水患,兴修水利,造福子孙后代。 相似文献
9.
10.
11.
《水土保持通报》1984,(4):14-22
一、概况杏子河是延河的一级支流,位于北纬36°46′—37°31′和东径108°41′—109°21′之间,属于黄土高原丘陵区。河流总长106.54公里,流域东西长62.5公里,南北宽57.5公里。海拔最高点1,795.6米(三架梁),最低点1,010米(杏子河出口处),相对高差200—300米。流域总面积1,486.10平方公里(折合222.9万多亩),包括靖边县五里湾、大路沟,志丹县张渠、杏河、候市,安塞县王瑶、招安、沿河湾八个公社的全部或大部,以及志丹县顺宁,安塞县化子坪等八个公社的小部,共117个生产大队,649个生产队,10,076户,51,678人,男女劳力71,543人。人口密度为34.8人/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12.
13.
14.
西北水土保持生物土壤研究所磷肥组 《土壤》1977,9(4):193-198
随着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运动的深入发展,开展土壤肥力和合理经济的施用化肥的研究,对改善土壤营养状况和促进农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在一般情况下,沟道切割密度愈大,水土流失愈严重。因此,沟道切割密度是反映土壤侵蚀强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在土壤侵蚀区划及土壤侵蚀规律的研究中,科学工作者十分重视这一数量指标。但是如何量算沟道切割密度?如何选定量算样区?选择多大的沟道小流域作为量算样区比较好?以及量算样区是选在上游好,还是中游或下游好等一系列问题,目前都还缺乏经验,如果量算样区选择不当,所得结果就不能代表当地的实际情况。我们从1980年到1982年,通过陕北杏子河流域沟道切割密度的量算,取得大量的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初步得出全流域上、中、下游沟道切割密度分布规律及流域面积与切割密度的相关关系,可作为量算沟道切割密度时选定量算样区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榆林地区土壤质地主要由均质紧沙土、沙壤土和轻壤土组成,其土壤持水能力为:2m土层最大储水量382.6-496mm,多数土壤有效水在300-330mm之间,占全区总面积4/5,土壤释放水分的速度,在0-1巴,高出其它土壤13-33%,1-15巴,低于其它土壤13-23%,属于储量低、保水差和中等有效水含量的土壤水分类型区;其土壤水分利用,林地和人工草地系"赤字"水分利用.使土壤向干燥化方向发展,形成生物利用干层,农田和自然草地为年周期性水分补偿类型(干旱年除外),有一定增产潜势;合理利用途径有4点:(1)建 相似文献
18.
19.
20.
根据三工河流域试验小区1999~2000年冬小麦不同灌溉频次控制试验.研究了小麦耗水敏感期为拔节—灌浆期。探讨了干旱区小麦产量与灌水量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干旱区小麦返青水应采用“小水”灌溉的方式。同时通过对小区小麦成熟期灌水过程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含量的动态观测分析,提出小麦在成熟期对灌溉水分的消耗利用集中在0~30am土壤层内的观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