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概况长尾河流域位于延河支流杏子河下游的右岸,为杏子河的最大支流。它发源于志丹县杏河公社高原峁附近,由西向东于王窑公社高沟口汇入杏子河。全长32.88公里。海拔由1,093—1,643米。流域面积247.65平方公里,沟谷面积占50.54%。沟谷内土地可利用面积为0.1%。流域中60—80%植被覆盖率占总面积的3.32%,40—60%植被覆盖率占总面积的37.02%,20—40%植被覆  相似文献   

2.
纸坊沟流域是延河支流杏子河下游的一条小支沟,沟长8公里,集水面积8.3平方公里。流域内包括两个行政村的纸坊沟、寺崾岘、瓦树塌三个自然村,共有82户,365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4.2人,每人平均土地34亩。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加之垦耕指数越来越大,土壤侵蚀十分强烈。尤其是上游重力侵蚀活跃,沟头不断延伸,沟间地被切割和蚕食,造成地面支离破碎,土地类型复杂多样,为典型的梁状黄土丘陵地貌。为了深入研究陕北黄土丘陵区的土地类型结构和土地利用现状,为这一地区合理利用土地资  相似文献   

3.
土壤水分不足是黄土高原丘陵区植被建设的主要限制因子,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受外界气象因子、土地利用与复杂地形等的影响,关系比较复杂。本研究利用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的土壤水分试验资料,建立了基于GIS的BP神经网络模型,模型中同时考虑了多个因子对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的影响,利用实测资料对网络进行训练后对整个流域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一致,表明应用GIS与BP神经网络研究区域复杂地形下的土壤水分分布规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实验区位于安塞县境内的延河中上游地段,包括延河支流杏子河下游的茶坊等三个大队和县南沟流域五个大队。总土地面积78.4平方公里,折合11.76万亩。全区共有718户,3,469人,每人平均土地面积33.9亩,宜林荒山面积3.85万亩。本区地处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二副区,区内地形破碎,土壤贫瘠,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年平均降水最549.1毫米,7—9月为雨季,降水量占年平均降水量的61.1%;年平均气温8.8℃,年绝对最低气温-23.6℃;海拔高度1,000—1,400米。  相似文献   

5.
黄土丘陵区土壤水分空间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黄土丘陵区土壤水分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在延河流域,运用自然间隔法划分样区和布设样点,通过定位观测和样品采集,采用统计分析和冗余分析(RDA)方法,研究土壤水分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样区土壤水分均值以万花山最高,镰刀湾最低,土壤水分由南向北逐渐降低,可将其划分为4大水分梯度即14.64%、12.36%、10.32%和8.76%;除高桥、县南沟和招安镇3个样区的土壤水分随着土层加深呈现增加的趋势,其他样区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环境梯度特征。流域东南部土壤水分由年均温度主导,西南部由年均降雨主导,北部由年均蒸散主导;年均蒸散和年均降雨是流域土壤水分的主控因子,地形和土地利用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在流域尺度上不明显。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形成流域土壤水分的空间生态梯度。研究对进一步认识黄土丘陵区土壤水分空间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该结果可为黄土丘陵区水土保持植被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水土保持通报》1984,(4):14-22
一、概况杏子河是延河的一级支流,位于北纬36°46′—37°31′和东径108°41′—109°21′之间,属于黄土高原丘陵区。河流总长106.54公里,流域东西长62.5公里,南北宽57.5公里。海拔最高点1,795.6米(三架梁),最低点1,010米(杏子河出口处),相对高差200—300米。流域总面积1,486.10平方公里(折合222.9万多亩),包括靖边县五里湾、大路沟,志丹县张渠、杏河、候市,安塞县王瑶、招安、沿河湾八个公社的全部或大部,以及志丹县顺宁,安塞县化子坪等八个公社的小部,共117个生产大队,649个生产队,10,076户,51,678人,男女劳力71,543人。人口密度为34.8人/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7.
宁南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为充分利用宝贵的天然降水,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针对项目示范区的几种坡地雨水就地拦蓄工程技术,主要从坡地雨水资源化工程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土壤水分年际变化、土壤水分的季节性动态)方面,对坡地雨水资源化工程技术所产生的效应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宁南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坡地在经过雨水资源化工程技术措施治理后,水分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些集雨整地技术,在促进林地农业土壤水分的快速恢复上效果极为显著,且对促进流域内的植被恢复、防止水土流失、改变山区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干旱阳坡半阳坡微地形土壤水分分布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采用固定点动态监测的方法,对黄土丘陵区吴起县合家沟流域阳坡和半阳坡各微地形土壤水分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微地形对土壤含水量具有显著影响,阳坡各微地形土壤水分顺序为:切沟>平缓坡>切沟沟头>陡坡>极陡坡;半阳坡各微地形土壤水分顺序为:平缓坡>浅沟>陡坡>极陡坡.0-20 cm土层土壤水分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切沟,最小的是切沟沟头.最后指出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微地形的土壤水分分布特征,结合"适地适树,适林适草"的植被恢复原则,合理配置乔、灌、草的营建模式.  相似文献   

9.
基于遥感的泾河流域植被覆盖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快速、准确的获取流域植被覆盖状况信息是进行生态恢复与建设的重点。以MODIS遥感影像数据为数据源,应用遥感和GIS技术对泾河流域各个子流域的植被覆盖程度进行了对比评价,在此基础上应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对各个子流域的植被覆盖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北部的环江、东川、蒲河等子流域植被覆盖程度普遍较低,需要重点保护;流域东南部的汭河、达奚河、三水河、城固河、四郎河、干流区等子流域的上游局部山地植被覆盖比较好,但广大的下游黄土丘陵区植被覆盖中等,破碎化严重。且退化植被呈零散状广泛分布,应成为流域植被建设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0.
小流域地形因子影响下的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黄土高原丘陵区,了解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对植被恢复空间布局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土丘陵区纸坊沟小流域为研究区,以DEM为基础,通过采集土壤水分样本,利用薄板光滑样条函数插值方法,对各地形因子对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性的影响与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利用薄板光滑样条函数法所生成的具有规则栅格的土壤水分空间数据,使离散而不规则的土壤性质数据功能得到了扩展,而且能更清楚地表现地形因子对土壤水分的影响;(2)与克立格法相比,样条函数法比克立格法插值精度可提高2倍,更能准确和清晰地表现土壤水分随地形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贮水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分是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植物生长与植被建设的主要限制因子,植被是影响土壤水分最活跃的因素之一。通过1982-1991年延安上砭沟流域实际观测的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资料,分析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规律、季节变化规律和年际变化规律,以及年降水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得出黄土丘陵区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垂直变化规律,在0-100 cm土壤含水率变化从大到小依次为:0-30 cm土层,农田>林地>撂荒地>牧草地>灌木林地;30-50 cm土层,农田>牧草地>灌木林地>林地>撂荒地;50-100 cm,土层牧草地>灌木林地>农田>林地>荒地。  相似文献   

12.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尺度生态建设的水文响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尺度生态建设的水文响应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在坡面上由坡顶向坡脚逐渐富集,泉水流量随土壤水分增加而稳定增加,产流降雨过后泉水流量有较大增加,这种响应约滞后3~10d。高标准生态建设治理后其小流域降雨土壤水径流转化并无较大变化,流域产流水平正常,表明水资源对流域治理后生态环境具有持续支持能力  相似文献   

13.
张淑光  王占华  王志忠 《土壤》1980,12(1):15-19
茶坊位于延安北部杏子河下游,属于黄土丘陵沟壑区,梁峁坡陡,沟壑切割较深,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因此黑垆土残留不多,目前以不同黄土母质发育成的幼年土壤如黄绵土、二合土、硬黄土、红胶泥等为主。  相似文献   

14.
黄土半干旱丘陵区陡坡地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30,自引:11,他引:30  
通过对黄土半干旱丘陵区陡坡坡地土壤水分变异规律研究,阐明陡坡坡面土壤水分变化特征,0~200 cm土层内土壤含水量垂直变化呈高—低—高趋势;陡坡土壤水分沿坡顶向下变化总趋势是先增加后持平或减小;在坡面有浅沟微地形存在的情况下,虽然纵向和横向坡位对坡面土壤水分分布均存在影响,但纵向坡位的影响要较横向显著;地统计学对有浅沟微地形存在的陡坡坡面土壤水分变异特征不能进行很好地描述。  相似文献   

15.
黄土丘陵区刺槐生长及林地土壤水分动态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长历时黄土丘陵区人工刺槐林的单木生长和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研究了黄土丘陵区刺槐生长和林地土壤水分动态规律。结果表明:在黄土丘陵区人工刺槐总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其生长量具有慢一快一慢的生长节律,而在其生长的第三阶段又有生长量的小幅波动回升。而随着刺槐生长状况的变化,刺槐林深层(5~8m)土壤水分含量也出现相应的上下波动,表明刺槐生长状况由刺槐林下的土壤水分状况所决定。此外还探讨了黄土丘陵区人工林土壤水分低湿层恢复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黄土丘陵沟壑区微地形对土壤水分及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土丘陵沟壑区坡面内地表的起伏形成微地形,而按照微地形进行植被配置已经成为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恢复建设的重要方向。采用样方调查与随机采样的方法,调查陕西省吴起县合家沟流域微地形及坡面生物量,并用探针式TDR测定土壤含水量。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各类微地形土壤水分的变异系数有减小的趋势,而0—60cm土层,陡坎的土壤水分变异系数最大,塌陷的最小;各微地形土壤水分顺序为:塌陷>缓台>切沟底>浅沟底>原状坡>陡坎;各类微地形及原状坡内生物量从大到小的排序为塌陷>切沟>浅沟>原状坡>缓台>陡坎,且微地形生物量与0—60cm土层土壤水分变异系数呈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以黄土丘陵区延安燕沟流域实施规模化生态建设的实践为例,从优化治理与投资的角度出发,重点分析了流域快速、规模化生态环境建设资金投入的保障和管理机制,并对未来生态建设的投资状况进行了预测和展望,以期为中西部地区,特别是黄土丘陵区生态环境恢复重建工程发展的资金支撑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8.
邓国诞 《土壤学报》1965,13(1):59-65
洛惠渠灌区地形受黄河、渭河、洛河和涑水河冲积影响,形成三级阶地,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南北高差达48米。每级阶地上都有大小不同的低洼地段。微地形起伏不平,变化极为复杂。这些洼地往往成为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汇聚和盐碱地分布的地区。灌区地下水流向总的来说由北、西北向南、东南方向流,并与地表坡度大略一致。坡降1/2,000至1/500,地下水深一般在1—10米。  相似文献   

19.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含水率是影响作物生长和植被恢复的重要因子。采用土钻法对黄土丘陵区典型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含水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农田土壤含水率显著较高,这与农田坡度较小及梯田建设有关,还与农作物蒸腾耗水相对较小有关。林地、灌木地和草地土壤含水率相对较低,且相互间无显著差别。黄土丘陵区土壤含水率主要受坡度和土壤稳定入渗速率的影响。但草地土壤含水率还与坡向及年生物量有关。土壤水分分布格局与该区土层深厚,地下水埋藏较深,土壤水分收入主要受降雨的补给有关。因此,该区农田建设应在坡度较小(<10°)的地形上进行,并优先考虑梯田。坡度较大的地方应以天然灌木和草本群落的保育为主。人工乔灌林只适宜在沟道等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方种植。  相似文献   

20.
黄河流域72.3万平方公里中,丘陵沟壑区占23.6万平方公里,约33%,占黄土高原面积的39%。农业耕作为这个区的主要经营方式,水土流失最为严重,侵蚀模数每年可高达每平方公里万吨以上,给黄河中下游造成严重的危害。支离破碎的地形,星罗棋布的梁峁,万千纵横的沟谷,研究其特征将有助于分析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本文以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杏子河流域为对象,着重讨论梁峁的分布特征,并分析这些统计特征对水土流失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