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6个不同种(Trichoderma hamatum、T.virens、T.citrinoviride、T.longibrachiatum、T.afroharzianum和T.asperelloides)的30株木霉菌株为试材,采用室内平板拮抗、温室盆栽和田间接种生防木霉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木霉菌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木霉菌对辣椒疫霉菌菌丝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不同木霉菌株间抑制率差异显著(P0.05),平板拮抗抑制率在60.00%以上的菌株占总数的70%;木霉菌株T10(T.hamatum)的防控效果显著高于其它木霉菌株,在温室接种辣椒疫霉菌30d后防控效果达到71.60%;在田间,木霉菌株T10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可达68.02%,与对照药剂烯酰吗啉的防治效果相当,且能够显著增加辣椒果实的产量,单株增产率达到14.30%,高于烯酰吗啉。  相似文献   

2.
辣椒疫霉菌的分离纯化及室内药剂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张家口市辣椒疫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培养和形态观察,并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7种杀菌剂对该菌的毒力.结果表明:经鉴定该菌为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抑菌效果最好的是64%噁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抑制率为71.38%;其次是嘧菌·百菌清悬浮剂500倍液和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抑制率分别为66.89%和62.35%;抑制效果最差的是66.6%霜霉威盐酸盐水剂500倍液,抑制率为22.67%.  相似文献   

3.
辣椒疫病(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常常造成严重减产甚至毁灭性损失.目前,针对该病的防治所作的研究已不少,其中主要采用化学药剂防治,如98%硫酸铜300倍液(任光弛,1990)[1]、美国杜邦公司生产的克露(杨君丽,1999)[2]以及杀毒矾、代森锰锌等等.还采用综合农业种植措施防治,如吕和平等研究发现采用起垄覆膜栽培、轮作倒茬、合理套作、浅灌控水等措施在重病区可使病株率降低73.9%,产量提高13%[3]等等.以及采用拮抗微生物来防治辣椒疫病,如朱宗源等筛选出的防疫1号和防疫2号对辣椒疫病的相对防效分别可达到80%和60%[4]等等.  相似文献   

4.
以Ca3(PO4)2为试材,采用溶磷圈法筛选木霉溶磷菌;采用形态学特征和ITS rDNA序列进行木霉溶磷菌鉴定;将溶磷木霉菌接种至辣椒幼苗根部后,采用常规试验方法测定溶磷木霉菌对辣椒生长性状、品质及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以期达到用溶磷木霉菌促进辣椒根际土中难溶性磷转化成速效性磷,减少磷肥施用量的目的.结果表明:溶磷木霉菌tang-10-11为拟康氏木霉(Trichoderma pseudokoningii,其溶磷透明圈直径为3.72 cm,显著高于其它木霉菌株.用100倍、300倍、500倍溶磷木霉菌tang-10-11处理后的辣椒根际速效磷含量分别为45.23、50.47、44.00 mg·kg-1,均显著高于清水对照.tang-10-11不仅可以提高辣椒产量,还可以提高辣椒维生素C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因此,溶磷木霉菌tang-10-11可以促进辣椒根际土壤难溶性磷转化成速效性磷,从而促进辣椒植株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5.
以来自青海省7个主要辣椒种植区域的43株辣椒病样为试材,采用离体叶片法及形态学观察,对辣椒疫霉菌的生理小种进行划分,并研究了生理小种的分布特点。结果表明:青海省辣椒疫霉菌生理小种划分为2号和3号,没有发现1号生理小种,发生频率分别为32.6%和67.4%;初步确定3号生理小种为青海省辣椒疫霉菌的优势小种。  相似文献   

6.
用辣椒疫病菌生理小种ph3人工接种抗疫病的辣椒品系A5、A3和感病品系EC,并用生理小种ph1接种抗病品系A3,接种后分别测定和分析植株体内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β-1,3-葡聚糖酶(β-1,3-glucanase)和几丁质酶(Chitinase)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接种疫霉菌后,抗病品系与感病品系体内4种酶的活性有明显差异,并显示出辣椒品系的抗病性与植株体内的多酚氧化酶活性、苯丙氨酸裂解酶活性、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活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安徽省各地辣椒疫霉菌对甲霜灵抗性进行监测和室内抗性诱导, 结果发现: 野生辣椒疫霉菌株中敏感、中抗和抗性菌株分别占 63.2%、30.4% 和 6.4%, 说明敏感菌株是安徽省辣椒疫霉菌的优势种群, 但 EC50 测定结果表明安徽的辣椒疫霉菌对甲霜灵的敏感性群体水平上已出现不同程度的分化; 室内药剂直接诱变容易获得抗性突变株, 且抗性水平可较其敏感亲本高近 1 000 倍, 说明辣椒疫霉菌对甲霜灵存在较大的抗药性风险, 据此, 讨论了相应的抗药性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8.
比较了土壤稀释液培养法、埋茎法和叶饵诱集法检测土壤中辣椒疫霉菌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提出了用植物叶片诱集土壤中的疫霉菌,诱集速度快,可直接判断土壤内的存活菌量,并可根据诱集的土壤菌量判断当年辣椒幼苗疫病的病情。从11种植物叶片对辣椒疫霉菌的诱集能力和检测的准确性中选出以灰绿藜叶饵的诱集效果最好,叶饵着生孢子囊量多。  相似文献   

9.
辣椒疫霉菌粗毒素对叶片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辣椒疫霉菌作用下, 辣椒3叶期叶组织细胞超微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质膜内陷, 叶绿体膜、线粒体膜和核膜结构破坏; 细胞器基质的电子密度下降; 叶绿体基粒片层肿胀, 排列紊乱; 线粒体嵴消失, 出现空泡化。  相似文献   

10.
三种杀菌剂防治辣椒疫霉菌毒力测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培养皿滤纸抑菌圈法测定三种杀菌剂对辣椒疫霉菌抑菌能力的大小。试验选用了72%克露WP,50%速克灵WP和50%利得WP,它们的毒力回归方程分别为:y克=-3.6459+2.744x(r=0.9144);y速=-3.4225+2.6722(r=0.8886);y利=-3.1838+2.5099x(r=0.8832)y与x呈正相关,其ED50分别为1415.25(10^-6)、1418.90(10  相似文献   

11.
从67份不同土样中分离得到382株细菌、264株放线分离物,通过平板时峙培养,筛选出拮抗辣椒疫霉的株,其中放线的比例较高,为44.1%;而细菌所占比例则较低,仅为8.5%.测定了抑活性较强的26株株对6种植物病原真的拮抗作用及盆栽控病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拮抗B-YD4-6,A-NP6-7和A-GD5-2对6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抑作用.且抑能力较强,抑圈直径为22.0~26.0 mm,抑制率达45.18%~55.56%;且该3株拮抗株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较好,21 d后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5.5%,67.4%,64.5%.  相似文献   

12.
抗辣椒疫病枯草芽孢杆菌BS18液体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步探讨了抗辣椒疫病芽孢杆菌BS18的发酵条件,通过培养条件优化及正交试验得出最佳培养基配方:即牛肉膏 蛋白胨3%,麦芽糖0.5%,NaCl 0.1%,(NH4)2SO40.5%;最佳培养条件为:起始pH值7.0~7.5、250 mL三角瓶装液量30 mL、接种量0.5 mL、摇瓶速度130 r/min、温度30℃.在此条件下培养BS18菌株48 h,其无菌发酵液对辣椒疫霉病菌抑菌圈直径达2.85 cm.  相似文献   

13.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进行了8种生物杀菌剂对南瓜疫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8种生物杀菌剂对南瓜疫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其中1%申嗪霉素悬乳剂对南瓜疫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2%宁南霉素次之,5%井冈霉素水剂最弱。  相似文献   

14.
不同抗性辣椒品种根系分泌物对疫霉菌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分析辣椒根系分泌物与抗疫病的相关性,测定了4 个不同抗性辣椒品种的根系分泌物对辣椒疫霉菌的影响。结果表明:对辣椒疫病表现抗病的PRMND 和DNP56 的根系分泌物对疫霉菌的菌丝生长、游动孢子囊形成、游动孢子释放和休止孢子萌发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对辣椒疫病表现高度感病的科星6 号和新机遇的根系分泌物对疫霉菌的菌丝生长没有明显影响,科星6 号根系分泌物对游动孢子囊的形成没有明显的影响,而新机遇根系分泌物对游动孢子囊形成有明显抑制作用,科星6 号和新机遇的根系分泌物对游动孢子释放和处理8 h 后对休止孢子萌发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其抑制效果显著低于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15.
以10种瓜类蔬菜幼苗为材料,在其2片真叶展平时,分别以孢子浓度为2×103、2×104、2×105个.mL-1的辣椒疫霉菌游动孢子悬浮液进行了人工灌根接种和苗期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瓜类蔬菜品种幼苗对辣椒疫霉菌的抗病性表现完全不同,其中早熟1号肉丝瓜和新秀丝瓜幼苗未感染辣椒疫霉菌;其余9种瓜类蔬菜幼苗随着接种辣椒疫霉菌游动孢子浓度的提高而抗病性降低,在接种辣椒疫霉菌游动孢子浓度为2×104个.mL-1时,蜜本南瓜和新广优节瓜幼苗抗病性较强,早优苦瓜和碧峰黄瓜中度抗病,特大新红宝西瓜、秀美青筋白瓜、银辉薄皮甜瓜、台优蒲瓜和晶莹1号西葫芦高度感病。  相似文献   

16.
辣椒疫病防治的综合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辣椒疫病对于辣椒来说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介绍了辣椒疫病的症状、病原、传播途径与发病规律,提出科学合理的综合防控技术,以期为辣椒疫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辣椒疫霉菌单个孢子囊快速分离及复壮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研究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和PDA含药选择性培养基(PDAPR)对辣椒疫霉菌单个孢子囊分离的影响,筛选出最佳进行单个孢子囊分离的培养基;利用一对抗、感品种作为寄主,通过常规抗病性鉴定技术,对陕西辣椒疫霉菌复壮前后的致病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最佳进行辣椒疫霉菌单个孢子囊分离的培养基是PDA含药选择性培养基,其分离率高达95%,其中污染率只有15.8%;复壮前后菌株对感病品种的致病力有明显的差异,复壮后菌株的致病力比于复壮前提高27.2%,且与刚分离后菌株的致病力相当,说明通过复壮能够恢复辣椒疫霉菌菌株的致病力。  相似文献   

18.
防治辣椒疫病的生防放线菌固体发酵培养基优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固体发酵的方式研究了2株防治辣椒疫病生防放线菌固体发酵培养基的种类和配方。结果表明:采用固态发酵工艺培养2株生防放线菌可获得活孢子数高的生防菌剂。玉米粉是适于A3和A5的2株放线菌固态发酵优良C、N源物质,玉米粉Ⅴ培养基可作为2株生防放线菌共同发酵的固态培养基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