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用昆虫雷达对油松毛虫成虫自然种群的观测资料与影响成虫迁飞气象因子的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油松毛虫成虫迁飞的虫口密度与温度,空气相对湿度,海拔高度,风向和风速等因子均有相关关系,其中以风速和风向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对成虫迁飞过程中的温度和海拔高度,成虫迁飞的最适气温为22.6℃,最适海拔高度为1010m左右,在这样的条件下,成虫可以受到风的辐合作用,具有飞行一定距离的能力,根据统计结果,油松毛虫成虫飞迁  相似文献   

2.
用昆虫雷达对油松毛虫成虫自然种群的观测资料与影响成虫迁飞气象因子的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油松毛虫成虫迁飞的虫口密度与温度、空气相对湿度、海拔高度、风向和风速等因子均有相关关系,其中以风速和风向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为成虫迁飞过程中的温度和海拔高度。成虫迁飞的最适气温为22.6℃,最适海拔高度为1010m左右,在这样的条件下,成虫可以受到风的辐合作用,具有飞行一定距离的能力。根据统计结果,油松毛虫成虫迁飞活动时间一般在每日19:00~23:00。  相似文献   

3.
油松毛虫成虫迁飞能源物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对油松毛虫成虫在迁飞过程中消耗的主要能源物质进行了生化分析,其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在成虫迁飞过程中相对稳定;而飞行后体重明显下降,其消耗量与吊飞处理时间、实际飞行时间和距离呈正相关;脂肪含量的下降趋势与体重下降一致,脂肪的消耗量占成虫体重消耗量的64.15%~95%;且脂肪含量与迁飞的时间呈明显的负相关。这充分说明油松毛虫成虫在迁飞过程中主要能源物质为脂肪。  相似文献   

4.
保成珠 《农家参谋》2021,(5):138-139
油松毛虫是影响油松的主要害虫,所以,研究与分析油松毛虫的防治效果,对保护松林的健康生长有积极作用.本次研究是通过不同防治方法的应用,对油松毛虫防治效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本文所选方法对油松毛虫防治有较好的效果,具有一定的推广与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赤眼蜂对油松毛虫的防治效果,应用不同赤眼蜂品种(螟黄赤眼蜂、广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对油松毛虫的防治效果进行了比对,并探寻松毛虫赤眼蜂不同放蜂密度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油松林区,松毛虫赤眼蜂是最佳的赤眼蜂生物防治品种,其理想的放蜂密度为50 000头/hm2。  相似文献   

6.
油松毛虫蛹种群密度简易估计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油松毛虫蛹种群密度简易估计方法的研究,证明Gerrard&Chiang(1970)模型,Nachman(1984)模型以及Kuno&Sugino(1958)模型是等同的,是一模型的3种不同表现形式。修正后Nachman模型拟合效果最好,并通过模型参数间的相互转换关系,使另外两个模型也同时得到修正,文中还提出了一个更简捷,实用的确定理论抽样数的公式,此外,研究结果还证明,Sylvester&C  相似文献   

7.
经过长期对油松毛虫的观察研究和防治,经过多次的实地观察和实践,总结了该虫的年生活史、发育过程、天敌种类和防治方法,介绍了加强测报、人工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措施,以提高防治效果,保护大面积森林不受侵害。  相似文献   

8.
在种群空间格局的研究的基础上,采用7种方法对同松毛虫卵(块)和蛹种群简单随机抽样技术中最适样方大小的确定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卵(块)抑或蛹种群,都是在u=1时抽样误差最低,即以单株油松为样方时最为适宜,此外,文中还列出了考虑抽样花费时确定最适样方式大小的各种方法,并讨论了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9.
油松毛虫蛹种群抽样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进行了油松毛虫蛹种群估值抽样及风险决策抽样技术的研究,其目的是为进行油松毛虫种群动态研究,实施综合管理决策提供优化的抽样设计。对估值抽样提供了三种方案:整株抽样,轮枝抽样,简易估计法。研究表明,在一定条件下,用后两种方案代替整株抽样估计种群密度可以提高抽样效率,降低抽样费用,且估计精度能达到一般科研和生产上防治决策的要求精度。关于风险决策抽样,给出了三组序贯抽样决策模型,任何一组均可应用。文中还应用了笔者提出的一组新的抽样设计模型,其结果与前人研究方法所得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时变延迟过程为基本模式,建立了油松毛虫种群动态的模拟模型.根据室内条件下饲养所得幼虫各龄期的有效积温,在模型中的温度为旬平均温度.模型中包括了自然死亡率,天敌捕食率对于种群变化的影响,反映了个体发育的差异对于群体结构的影响.模型模拟的结果与实际相符,显示了较强的预测功能.  相似文献   

11.
Bt油悬浮剂防治马尾松毛虫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表明,农药新剂型———8000IU·μL-1Bt油悬浮剂防治马尾松毛虫效果好,在每公顷用药量3000mL情况下,第5天防效可达90%以上,同时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12.
油松毛虫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松毛虫是油松的主要食叶害虫。通过对该虫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表明,该虫在陕西镇安1年发生1代,危害严重。采用林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技术,防治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李辉荣 《乡村科技》2023,(19):132-134
为研究不同生物农药对油松毛虫的防治效果,以清水为对照,选取5%阿维菌素乳油、5%除虫·苦参碱可溶液剂、400亿/g球孢白僵菌可湿性粉剂、0.3%苦参碱水剂和8 000 IU/μL苏云金杆菌悬浮剂开展油松毛虫防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5种生物农药均对油松毛虫有一定的防效,其中以5%除虫·苦参碱可溶液剂防治效果最好,在施药后第15天虫口减退率为88.36%,防效为87.73%,其次是8 000 IU/μL苏云金杆菌悬浮剂,在施药后第15天虫口减退率为84.24%,防效为83.39%。  相似文献   

14.
在1986年7月—1987年7月分别在辽宁省喀左、朝阳、建平县,调查了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 superans Butler)、赤松毛虫(D.spectabilis But-ler)、油松毛虫(D.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分布。采用Iwao的m~*-m回归分析和Taylor幂的法则,测定三种松毛虫混合种群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和其单一种群一样呈聚集分布,以个体群的形式存在于林间。聚集原因的分析结果表明,平均每株2.1238头幼虫是三种松毛虫混合种群幼虫聚集机制发生变化的临界值,也是生产中值得注意的一个生物学指标。文中利用了分布型中的有关参数,引入资料代换、序贯抽样技术和抽样数的确定。  相似文献   

15.
油松毛虫的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业有害生物是森林主要灾害之一,被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它不仅具有火灾、水灾那样严重的危害性和毁灭性,还具有生物灾害的特殊性和治理上的长期性、艰巨性。在森林资源发展期间,很容易受到油松毛虫的危害,油松毛虫是林业资源发展的阻碍之一,所产生的影响极大。对于油松来说,油松毛虫的产生,会为其带来毁灭性的灾难。除此之外,油松毛虫对樟子松也有很大危害,甚至能够吃光松针,对林木的健康生长具有直接影响,如果不对其进行防范与治理,长此以往,松树就会面临枯死的威胁。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林业产业中油松毛虫的防治对策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6.
刀切法是一种非参数估计方法,本文就油松毛虫卵(块)、越冬幼虫、5龄幼和蛹种群扩散型指数的刀切估计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刀切法能够给出种群扩散型指数的置信区间,弥补了某些指数在统计学上的本质不足,有利于准确、合理地应用扩散型指数测定生物种群的空间格局和聚集强度的比较。虚拟值的正态性间接证明了将刀切法应用于估计种群扩散型指数是适用的。刀切法应该成为生态学者手术一种有用的工具。但要注  相似文献   

17.
油松毛虫种群动态的ARMA(p,q)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随机过程理论建立了油松毛虫上树后至化蛹阶段的ARMA(p,q)模型,并对该阶段的种群动态进行了模拟,其模拟值与实测值十分接近。  相似文献   

18.
黄河流域油松毛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油松毛虫在黄河流域灵宝境内1年发生1代,以3~4龄幼虫在树干基部的树皮裂缝和树干周围的土缝、枯枝落叶或石块下越冬。3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始上树危害,5月下旬结茧化蛹,蛹期28~34 d,6月上中旬成虫开始羽化并产粉红色卵,卵期25~30 d,7月上中旬为羽化盛期,8月中旬为羽化末期。7月中下旬出现幼虫,10月中下旬开始下树越冬。油松毛虫发生量的大小与气温高低和天敌数量多少有直接关系。8月下旬在幼虫孵化盛期施放林丹烟剂3次,间隔5 d施放1次,幼虫死亡率达63%。6月上中旬至8月上中旬成虫羽化期内,在林区悬挂频振式杀虫灯和性诱捕器进行诱杀,可有效地控制该虫羽化后的产卵量,但缺点是在大面积防治时困难大,防治费用也高。在2~3龄幼虫期用3%高渗苯氧威与柴油混合喷烟防治,防治效果达85%以上。松毛虫的天敌主要包括大山雀和灰喜鹊,还有蜘蛛类天敌和蝇类天敌,保护和利用这些天敌可以达到控制油松毛虫发生严重危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油松毛虫幼虫序贯抽样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在测定油松毛虫经济阈值的基础上,对4种序贯抽样技术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4点:(1)以概率分布为基础的序贯抽样模型为:d_0=27.35043N-570.3982,d_1=27.35043N+570.3982;(2)Iwao(1975)的序贯抽样模型为:(3)Kuno(1968)的序贯抽样模型为:(4)高春先(1983)的复序贯抽样:以Iwao方法为基础,同时结合Kuno方法作出判断.当经济阈值m_0=30,D_0=0.20时,以概率分布为基础的序贯抽样的最大抽样数为复序贯抽样的10倍,Iwao的序贯抽样为复序贯抽样的3.75倍.由此说明复序贯抽样可以进一步减少样本单元数,提高判别能力.  相似文献   

20.
油松毛虫2~5龄幼虫,按体背倒状鳞毛及各体节的斑纹形状和颜色,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体背倒状鳞毛为浅黄色,第1~7个腹节背面各有一黄色斑纹,明显成亚铃形的黄色型,体背倒状鳞毛为灰黑色,斑纹暗黄色,不明显呈亚铃形的黑色型。5龄幼虫经脱皮变成6龄幼虫后,体背的亚铃形斑纹不再存在,但体背倒状鳞毛的颜色仍不变。调查表明,林分的虫口数的大小与越冬幼虫的色型比有关。黑色型幼虫体重增长率较高,雌蛹较重。色型比对害虫的预测预报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