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国内外对于棉花黄萎病生物防治的研究,对颉颃细菌的生物防治及其机理等问题进行了综述。分别对棉花黄萎病生物防治的特点,生防细菌种类及其机理等方面进行论述,最终得出结论:运用颉颃细菌对棉花黄萎病进行防治是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炭疽病是柑橘上发生普遍的一种病害,目前该病主要依赖化学防治,对柑橘产业的绿色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本研究通过皿内对峙法和离体叶片接种法筛选到一株柑橘炭疽病生防内生细菌GN222,其对炭疽病菌的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炭疽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延迟作用。通过形态特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将GN222归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采用单因素法优化菌株GN222的摇瓶发酵条件发现,当GN222种子液按照5%的量接种到装有50mL、pH8的2×YT培养液的300ml三角瓶中,在30℃下以200 rpm振荡培养24h后,其发酵滤液对柑橘炭疽病菌的抑菌活性最强。试验结果可为菌株GN222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持,并为柑橘炭疽病的生物防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引起福建省芙蓉李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对采自永泰、连城等地的芙蓉李炭疽病果实和叶片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分析不同培养基、光照、温度、pH值、碳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引起福建芙蓉李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胶胞炭疽菌(Colletotri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Sacc.)。该菌在温度为10~35 ℃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 ℃;在CA、PCA、OA和PDA等4种培养基中生长较好;在pH值为4~13均能生长,pH值为5~9时生长较好;当温度低于25 ℃时,光照对菌丝生长具有一定促进作用;菌丝体生长的最佳碳源为乳糖,最佳氮源为蛋白胨。 关键词:芙蓉李;炭疽病;胶胞炭疽菌;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4.
对猪源益生菌株Bacillus velezensis Z-27进行发酵条件优化试验。以芽孢产率和生物量为指标,利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摇瓶发酵的最佳条件:玉米粉1%、豆饼粉1.5%、MnSO40.03%、NaH2PO4.2H2O 0.2%、Na2HPO4.2H2O 0.4%,初始pH值7.0,250 ml三角瓶装量50 ml,接种量2%,摇床转速220 r/min,发酵温度37℃。优化后发酵液的生物量为2.33×1010 cfu/ml,芽孢产率达96.0%,为该菌株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采用细胞组织学和扫描电镜观察杧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在杧果叶片、果实上的侵染过程,并研究了温度、湿度、刺伤对其发病情况的影响。显微观察结果表明,接种后3h,病原菌分生孢子在刺伤、不刺伤的叶片及果实上均开始萌发,其孢子萌发率为36%-81%,附着胞形成率为20%-61%;接种6-12h,¬¬¬大量分生孢子开始萌发,并形成附着胞;接种后24h孢子萌发率和附着胞形成率均超过88%;接种后48h后菌丝体进一步生长呈现网膜状的菌丝团,并不断扩展。在不同温湿度下,刺伤与不刺伤的杧果炭疽病的发生情况差异显著,20°C情况下叶片和果实上的病斑平均直径最小分别为13.4mm和3.5mm。30°C情况下叶片和果实上的病斑平均直径最大分别为26.1mm和8.7mm。在7和14 天,湿度69.2%条件下,病情指数仅为12.9 和 12.9,而湿度84.5%时,病情指数分别达27.9和 87.1。刺伤处理的叶片和果实发病率均为100%,其病情指数分别为68.57和57.14,病斑直径分别为8.7mm和11.7mm。不刺伤的叶片和果实的发病率仅为70%和40%,其病情指数也只有38.57和5.71, 病斑直径分别为1.8mm和12.7mm。杧果炭疽菌在条件适宜情况下,可在3h内萌发并侵入寄主组织;伤口可促进杧果炭疽菌分生孢子的萌发,但不利于附着胞的形成。在温度20-28°C间,温度越高发病越重,湿度69.2-85.4%间,湿度越高发病越重,且伤口可加重杧果炭疽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为获得高产细菌素乳酸菌,应用于动物生产中,以大肠埃希氏菌ATCC25922、鼠伤沙门氏菌CMCC50115、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为指示菌,通过打孔法排除有机酸和过氧化氢的干扰及通过蛋白酶敏感性试验,得到优产细菌素菌株S-1,并以10%脱脂乳为基础培养基进行发酵工艺优化。结果表明:葡萄糖和酵母浸粉的最佳添加量分别为10 g/l和6 g/l,最佳发酵条件为:接种量4%,起始pH值为6,发酵温度36℃,发酵时间48 h。此研究提供一种动保用乳酸菌素产品发酵方案,经济实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多菌种混合发酵来制造与传统开菲尔饮品类似的含醇酸奶。对发酵条件优化的结果表明,在添加了50g糖和30g功能性蛋白粉的共800g牛奶基料中加入9个单位菌种,在34℃条件下发酵培养17h,所得的产品中酒精度最高,有一定的刹口清新感。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暗箱培养法对光合细菌进行提纯、富集培养。条件为:p H值在6.5~7,箱内温度在35~40℃,持续60w白炽灯光照。加入亚硒酸钠溶液,利用光合细菌将无机硒在体内转化成硒蛋白。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检测菌体含有的硒蛋白3.51×105μg/g。选择最佳接菌量10m L,得到硒蛋白含量为1.63×106μg/g。通过镜检及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光合细菌可以有效的将无机硒转化成硒蛋白,转化率可达到35.69%,在接菌量条件优化后最大转化率达到46.80%。  相似文献   

9.
李亚  谈重芳  王雁萍  李宗伟 《草地学报》2012,(2):368-372,377
对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8-6产细菌素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分别研究了培养时间、温度、接种量、培养基起始pH值、培养基碳源、氮源等因素对细菌素产生的影响,通过单因素水平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产细菌素的最佳培养基组合和最佳发酵条件为葡萄糖3%,胰蛋白胨2%,蛋白胨1%,酵母膏1%,硫酸镁0.058%,吐温-80 0.2%,30℃培养24h,培养基起始pH值为6.5,接种量2%。乳杆菌8-6优化后效价为1825.56IU/mL,比优化前提高了373.15%。  相似文献   

10.
生防细菌SF-16为土壤中筛选得到的1株细菌,研究表明,其对多种植物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为了提高生防细菌SF-16的芽胞形成率及芽胞数量,以及为工厂化生产生物菌剂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摇瓶发酵对芽胞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SF-16菌株产芽胞条件进行了分析,确定了摇瓶发酵最佳条件为:乳糖0.5%、黄豆饼粉2.0%、MnSO4·5H2O0.30%。在该优化条件下,发酵液中颉颃菌的出芽率达到98.3%,最终生物量达到2×109个/mL。  相似文献   

11.
利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种杀菌剂对柑橘炭疽病病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95%苯醚甲环唑抑菌效果最好,EC50为0.0026mg/L,95%咪酰胺次之,EC50为0.0075 mg/L;95%肟菌酯、95%醚菌酯、95%恶霉灵、96%戊唑醇、95%百菌清、 95%甲基硫菌灵、80%代森锰锌和10%多抗霉素毒力依次减弱,EC50分别为0.018124、0.058939、0.075695、5.8693、27.2789、50.3972、62.9007和169.0314 mg/L。  相似文献   

12.
磷酸化是重要的蛋白翻译后修饰,在调节植物免疫方面起重要作用,但目前对柱花草与炭疽菌互作的磷酸化知之甚少。本文以太空诱变柱花草抗病株系‘2001-84’和感病株系‘2001-71’为试验材料,通过非标记定量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分析了两种株系接种炭疽菌前后的差异磷酸化蛋白。结果表明:在‘2001-84’和‘2001-71’中分别有138个和106个蛋白的磷酸化丰度特异性响应炭疽菌侵染。蛋白功能与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发现两者具有明显的差异:‘2001-84’特异性磷酸化蛋白主要定位在质膜附近,参与胞内信号传导,并显著富集在MAPK级联信号通路、植物激素信号传导、病原菌互作途径等代谢通路;‘2001-71’则更多的定位于细胞器膜上,参与细胞器的分解,代谢通路只在剪接体途径显著富集。通过对‘2001-84’特异性磷酸化蛋白进一步分析,发掘了跟抗病相关的蛋白。本文研究可为后续解析柱花草抗炭疽病的分子机制和培育柱花草抗病品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由交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和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侵染引起的柑桔褐斑病和炭疽病是重庆万州地区红桔的主要真菌病害。为筛选适合万州地区发展的柑桔品种,采用离体叶片室内人工接种和病情指数抗性评价方法探讨了16份宽皮柑桔种质对柑桔褐斑病菌和炭疽病菌的抗性。结果表明:对于柑桔褐斑病菌,不知火桔橙、W?默科特、春见桔橙和温州蜜柑为高抗种质;对于柑桔炭疽病菌,不知火桔橙、W?默科特、蔓生红桔和苏红为高抗种质。综合考虑,重庆万州地区可选择抗病性较强的鹅蛋红桔、福桔、安江红桔、不知火桔橙和W?默科特等宽皮柑桔进行品种替换和提升。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实验室已构建的柱花草炭疽菌T-DNA突变体库中各转化子致病力的测定,获得致病力丧失突变菌株1869。对其进行PCR检测以验证T-DNA在1869基因组中插入情况,并测定观察其菌落直径、菌落形态及产孢量等生物学特性,利用TAIL-PCR克隆标记基因侧翼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比对基因信息。结果表明,与柱花草炭疽菌野生型菌株CH008相比,突变菌株1869表现致病力丧失,菌落生长速率也显著低于野生型;然而,在分生孢子形态、产孢能力、孢子萌发率等方面与野生型并无明显差异。TAIL-PCR扩增得到T-DNA插入位点RB端序列467bp,LB端侧翼序列388bp,经两侧序列拼接比对,所得序列与Pac1同源性达到92%~96%,推测可能由于基因表达产物调节菌株对pH值的敏感性,从而影响了其致病过程。  相似文献   

15.
芒果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是为害芒果的重要病害之一,为了明确内切葡聚糖酶CgEg1B与芒果炭疽病菌致病力的关系,本实验以芒果炭疽病菌DNA为模板,利用同源克隆技术扩增CgEg1B,对其序列特征、蛋白的保守结构域进行分析,并借助In-Fusion?HD Cloning Kit技术进行敲除载体构建。结果表明,该基因DNA和cDNA全长分别为1077 bp、1020bp,编码区有1个内含子(大小为57bp),推测编码339个氨基酸,其分子量约为37.13 kDa,等电点PI为5.11。与NCBI网站中已公布的基因进行Blastp比对,发现该序列与鳄梨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EQB54542.1)的内切葡聚糖酶基因相似性均为99%;该基因的敲除载体pCgEg1BGH-1构建成功。CgEg1B基因具备真菌内切葡聚糖酶基因家族的序列特征,推测CgEg1B基因可能与芒果炭疽病菌的侵入、定植和致病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芒果炭疽病在贵州芒果园发生普遍、危害极重,通过本研究掌握芒果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对不同杀菌剂的毒力及田间防治效果,将为芒果炭疽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13种杀菌剂对芒果胶孢炭疽菌的毒力,结果表明:13种杀菌剂中450g/L咪鲜胺EW对胶孢炭疽菌抑菌效果最好,EC50小于0.01mg/l,250克/升吡唑醚菌酯EC、50%氟啶胺SC、50%多菌灵WP和12.5%氟环唑SC的EC50均小于1 mg/L,对胶孢炭疽菌具有较好抑菌效果。芒果幼果期进行田间防治,结果表明:450g/L咪鲜胺EW1500倍液、250克/升吡唑醚菌酯EC1250倍液、50%多菌灵WP1000倍液、12.5%氟环唑SC2000倍液、250g/L嘧菌酯SC1250倍液、50%氟啶胺SC1500倍液和70%甲基硫菌灵WP1000倍液等7种药剂可相对有效地控制芒果炭疽病的发生,防效为57.57%~65.57%。该研究将为贵州芒果炭疽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由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侵染引起的柑橘炭疽病是柑橘的主要真菌病害。为研究不同柑橘品种对炭疽病的抗性,本试验采用室内人工接种法,根据病情指数、平均直径、系统聚类分析3种不同抗性评价方法来探讨52个柑橘品种对胶孢炭疽菌的抗性。结果表明:参试的种质资源共分为高抗、抗病、中抗、感病四类,未发现免疫和高感种质,胡柚、晚棱脐橙等8个品种为高抗品种。本文讨论了不同柑橘品种间的抗性差异,为下一步的抗柑橘炭疽病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探究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和磷酸氢二钾(K2HPO4)诱导柱花草对炭疽病的抵抗作用。结果表明,二者浓度分别为0.001~0.1 mgmL-1和10~50 mmolL-1时,病情指数均显著降低(P0.05),最佳诱导浓度分别是0.001 mgmL-1和30 mmolL-1,诱导效果分别是64.84 %和54.40 %。0.001 mgmL-1 MeJA处理组的过氧化物酶(POD)及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在48 h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对照组。30 mmolL-1 K2HPO4处理组的POD与PPO活性分别在48和24 h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种诱抗剂处理的POD和PPO活性在接种早期增加了柱花草对炭疽菌的侵染的抵御能力,进而提高植株的抗病性。30 mmolL-1 K2HPO4处理组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48~72 h内上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0.001 mgmL-1 MeJA处理组的CAT活性除72 h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他时间点与对照组相差不大。说明在诱导柱花草抗病性方面,两种诱导抗性剂处理的诱抗效果与POD、PPO和CAT的酶活性的诱导的时间及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9.
2种麦冬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胶孢炭疽菌和黑线炭疽菌是麦冬炭疽病的病原菌.胶孢炭疽菌菌丝体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都为28℃,黑线炭疽菌的分别为25,28和25℃.弱酸条件有利于2种炭疽菌菌丝体的生长和产孢,在pH值为4时产孢量都达到最大值,胶孢炭疽菌在pH值为7时孢子萌发率最大,黑线炭疽菌在pH值为8时达最大.光照处理对这2种病菌营养生长和产孢均无显著影响.供试碳源中果糖和葡萄糖有利于胶孢炭疽菌的菌丝体牛长,山梨糖和淀粉有利于其产孢;麦芽糖有利于黑线炭疽菌的菌丝体生长,淀粉有利于其产孢;氮源中有机氮有利于2种炭疽菌生长和产孢,化学氮源则表现抑制作用.胶孢炭疽菌和黑线炭疽菌的致死温度分别为55和50℃10 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